清迈杭东:净空法师:修十信心须具十德(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4:36:17

修十信心須具十德(上)

 《瓔珞經》講:「修十信心須具十德」。如果具有十德,就會遇到好老師,為什麼?十德是能感,諸佛如來就應。不具備這個條件,則不能與佛感通。

  一、「遭苦能忍」。無論是修世法、修佛法,尤其是佛法,你要不能忍,就會退轉,這一生就空過了。現在是進入到佛法的末法時代,末法時代有起有伏,我們現在是走下坡的時代,大家都不認真學。 世尊滅度的時候,教給後世弟子兩句話:「以戒為師,以苦為師」;你要真正發心弘法利生、護持正法,頭一個就要想到吃苦。什麼苦都能夠忍受,才能走這個路子,才能得到三寶的加持;如果怕苦、怕難,你走不通。今天眾生多苦,我們希望自己多吃一點苦,眾生能少吃一點苦,這叫代眾生苦,這是先決條件。

  二、「慈悲深厚」。能夠真正愛護眾生,尤其是現前這個時代的眾生。老人可憐,年老了兒孫不養活他,沒有依靠。外國老人是國家養老,有救濟金給他,物質生活可以不愁,精神生活完全沒有。我們再看兒童,兒童可憐,可憐在什麼地方?沒有機會接受倫理道德因果的教育,長大不知道孝順父母,尊敬長輩,只學得一些技術,自私自利,不會做人。這是現在全世界普遍的現象,一老一少,多可憐!我們在最近十年接觸很多宗教,參加多次世界和平會議,極力提倡宗教團結、族群團結,也極力提倡改善養老、育幼的教育,讓老人真正過一個幸福美滿的晚年。我們今天講忍苦忍難,比釋迦牟尼佛還差很大距離,他是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真有慈悲心!沒有深厚的愛心,十信不能成就。

  三、「修習善根」。這是講世間三善根:不貪、不瞋、不痴。反過來,貪瞋痴,是三毒。也就是說,六道裡面所有一切毒害都是從三毒生的,六道裡面所有一切善法,都是從三善根生的。這個重要!要認真學,於世出世間法不貪戀,自己有的,能夠布施供養給所需要的人,這是財布施。現前社會,最缺乏的是聖賢教育,以佛弟子的身份在世間講經教學,宣揚倫理道德,這叫護持正法,這是法布施。法布施果報是聰明智慧,財布施得財富。「捨得」是佛學名詞,社會上很多人用,他不知道出處,這是出自於佛經,有捨後面就有得。得到之後還要把它捨掉,所以捨得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意思,捨一定有得,捨財得財富,捨法得聰明智慧,捨無畏得健康長壽。捨無畏是什麼?譬如照顧一些苦難的眾生,照顧老人那就是無畏布施,讓他沒有恐怖、沒有憂慮,讓他心情快樂,這是無畏布施,得的果報是健康長壽。果報得到之後還要把它捨掉,不要享受,你一享受就墮落了。所以得到的還要把它捨掉,叫捨得。你愈

捨,後面來的就愈多,愈多愈捨,不要留,一留立刻就退轉,我們十信心就不能圓滿。這是講修學善根,學這三種布施。

  四、「供養諸佛」。人要修福,世出世間最大的福田無過於佛陀,所以供養佛能修大福報。用什麼方法真正供養佛?弘法利生是真正供養佛,讓社會大眾認識佛法本來面目,不再誤會佛教是迷信、佛教是宗教,這是真正對佛盡孝心。釋迦牟尼佛在世為我們所示現的,求學、教學。十九歲出去求學,三十歲覺悟,大徹大悟之後就開始教學,教了一輩子,七十九歲圓寂,四十九年教學從來沒有間斷。一個人去找他,他教一個人;兩個人去找他,他教兩個人;十幾個人找他,他就教那十幾個人;幾百個人找他,那就教幾百個人。一生講經三百餘會,記錄下來就成為經典,留給後人。佛陀在世,生活簡單,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他什麼都不要。他要後世的學生,世世代代把正法傳下去,正法久住,這是佛的願望。有佛陀的教育,就能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是對佛的真供養,這是真報佛恩。

  五、「志求勝法」。自己在這一生當中只有一個目標、一個方向,我什麼都不求,就求佛法,求佛法裡面最殊勝的佛法。《華嚴經》殊勝,那是菩薩境界,對象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佛很慈悲,我們凡夫俗子業障深重,有沒有方法讓我們也同法身菩薩一樣,在一生當中入華嚴境界?有。《華嚴經》末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讓業障深重的人也能契入華嚴境界,這是無比的殊勝,殊勝當中的殊勝。我們學《華嚴》,對整個宇宙萬有概略的認識,認識清楚它的真相是相有性無,沒有自性,沒有體;事有理無,有是幻有,空是真空,真空跟幻有不二。這個認識清楚之後有什麼好處?好處在真正放下,我們的麻煩就是放不下。大乘經教裡面佛給我們說,放下執著就得到正覺,成阿羅漢,超越六道。能夠把分別放下,得到正等正覺,叫菩薩。菩薩能把分別放下,再能把妄想放下,他就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叫佛陀,他成佛了,回歸自性。這是說,佛經你要是聽多了自然就放下,要是沒有透徹了解,那個堅固的執著打不破,永遠出不了六道輪迴。所以供養諸佛,志求勝法,目的就是學習經教,真正放下。

 

  (恭錄自大方廣佛華嚴經 檔名:12-017-2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