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部长的级别:所谓解脱,就是识得心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18:52:40

 


 当比丘来回行走时,时时彻知无常。当他看着正前方或侧面时,时时彻知无常。当他弯下身体或伸展身体时,时时彻知无常。当他搭衣持钵时,时时彻知无常。当他吃、喝、咀嚼或尝味时,时时彻知无常。当他大小便溺时,时时彻知无常。当他行走、站立、坐卧、醒觉、说话或沉默时,时时彻知无常。 于是他就内在的身体观察身体,就外在的身体观察身体,同时就内在、外在的身体观察身体。因此,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的现象,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灭去的现象,他同时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

所谓解脱,就是识得心性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07-29 08:16:20 / 个人分类:新浪博文

查看( 647 ) / 评论( 5 ) / 评分( 0 / 0 )

摩拏罗尊者诗偈:

心随万境转,
转处实能幽,
随流认得性,
无喜复无忧。


●心随万境转——心念的生起乃是因为境相。

从这一句当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佛所讲的心念是从哪里来的。

心念是从哪里来的?心念是由外境引发而来。

我们一般以为,心是我,或者心是我的,人们从根本上认为“心”是恒常本有的。然而,真实的情形是,心是由境而起。如果通俗地解释,可以用“有境乃有心,无境乃无心”来解释。慧可禅师在《悟心铭》中说:“ 问心何来? 因境而起。 ........妙用恒沙,尽是缘心。”可见,心念是由六根与六尘相触而产生的。

原始佛法中佛所讲的根、尘、识的原理,真正讲明了心念乃由六根对六尘而生起。心由境而有,这就是心的缘起相。佛讲的“缘起法”正是说明了这个实相。若行人能够证得心的缘起相,即真正在体证到一切心念皆由根境而生,当下便可契入圣境。

●转处实能幽——即使心念无常生灭,但是仍然可以在心的无常流转当中获得清净;

这一句说明,心念不间断地随着万千境相起起落落,看似很忙碌的样子,其实,就在这些转沉转载当中,心可以获致清净——意即解脱。

我引用一位真实的中国修行者的一段话来说明这个意思:“诸法本来解脱,解脱不在别处,就在诸法原本的地方自然解脱。因此,所谓心意识的解脱也没有在其它地方得到释放或解脱,心识就在心识的原本之地原已圆满解脱。如果用一些窍诀来指示的话,则为:“心在心处解脱,法界在法界处解脱”。

这是见法之人的论述,不过,他的话需要解释。我用南传佛法的理论通俗地解释一下这段话:心念本来是自在的,解脱的,因为它一生起就灭去了,所以我们说它是本来自在的,解脱的。但是,因为我们不真正知道心念的这个本性,所以一直为心念所累,即一直跟随着心念跑来跑去,劳累自己。

●随流认得性——在观察心念的流转当中一旦识得心念的本性;

众生一直随着心念在流转,但是,若能在这些流转当中识得心念的本性。心念的本性是什么呢?就是佛所讲的三法印:“无常、苦、无我”。行者如果证得心念的无常、苦、无我,那么,他就是一个识得心念本性之人。

虽然我们在文字上知道心念的本性是“无常、苦、无我”,但是,那只是文字上的了知,不是自己的亲证。文字上的知道并不能真正解决实际问题。那么,用怎样的方法才能识得心念本性呢?那就要在心念当中去观察它。如何观察,慧可禅师说:“了了觉知, 不着见闻, 荡然无住, 是名无心, 心若无住, 妄依何立? 妄既不立, 夙障自除。”

●无喜复无忧——那么,就不会有欢喜与忧虑等烦恼。

当修行者证得心念的本性,即完全明了心念的“无常、苦、无我”的本性,那么,喜忧就不再会牵拌他。这里专指他可以一直处于绝对的平静喜乐当中,不论外缘如何,都不会打破他的平静与喜乐。

这与南传佛法中佛陀曾指出的“受想止乃最高的定”是一个意思。关于这句话需要解释,有人只从字面上理解,就会解释成:“若感受与想法得到止息,那就是最高的定。”这种解释是错误的。

这里需要特别注意,感受与想法的止息,并不是说没有感受,没有想法,感受与想法是无常生灭的,只要人活着,它们是不可能被断除的。佛讲的“受想止”指的是“受与想不再打扰到心”,那就是“受想止”的境界。六祖慧能也说:“慧能无伎俩,不断百思想。”慧能的言下之意也是,遇万千境缘而生的思想念头,修行人是不可能把它断掉的,所以修行的重点在于,在念头中设法明白念头的性质。

有一些修行者容易在这里发生错解,以为佛法的修行目的就是要修到“没有想法、没有感觉。”那是错误的修行理念,佛法的修行原则是“如实知见”,即依照事物的本来面目认识事物。关于这些具体修法,在此不细说。 

 

□有一个因缘,使我对摩拏罗尊者的诗偈谈了一些个人的看法。这样的诗偈还有很多,如师子尊者的:“正说知见时,知见俱是心,当心即知见,知见即于今。”还有婆舍斯多尊者的诗偈:“圣人说知见,当境无非是,我今悟真性,无道亦无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