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百度:书法创作观念——三格一源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2:29:29
书法创作观念——三格一源论时间:2010-01-12 14:39:29 | 作者:牛光甫

    1981年全国书学理论交流会在“兰亭”召开时,笔者曾初步提出书法创作必须具备三格。即:民族规格、时代风格、个人性格。经过这几年的实践检验和广泛征求同道的意见,进一步认为这“三格”是必不可少的。还有人提出在三格之外,应突出“生活创作的源泉”一点,就比较圆满了。因此我现在的提法姑暂名之曰“三格一源论”。
    1.民族风格
    世界上超个民族都各有其历史轨迹、地理环境、社会制度、文化生活、风俗习惯、审美情趣、信仰哲理……,经过长时期的陶冶,形成各自的民族风格,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之一,它有看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它通过汉字的书写艺术,以黑白色调的强烈对比与无穷变化,以表达我们民族的伟大气慨,时代的精神面貌,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并以它的内在美与形式美的和谐统一的艺术风格,启迪、感染了其他民族的审美情趣,使他们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因而传播于世界,形成了巍然耸峙的国际书坛,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对全人类艺术宝库的杰出贡献。中华民族不愧为伟大的民族,中国书法不愧为高尚的艺术。这是我们中华儿女值得引以自豪的。


    2.时代风格
    艺术品固然有其超越历史的性能,比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到现在仍为书法爱好者所欣赏。但它究竟是不同时代的作品。必然要反映各个时代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我们经常说的,晋书尚韵致、唐书尚法度、宋书尚意境、明书尚气势,就是指的时代风格的不同。不过所谓“时代风格”是要经一代人甚至更长一个历史时期,所有书法作者的共向努力,才能形成,不是某一个人在短时间内所能办到。但每个生活在这一时代的作者,却都自觉和不自觉的带有这—时代的烙印。我们这个时代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时代,离开人民将会误入歧途。要提高我们的书法艺术水平,不仅在技艺上要求规矩谱于胸襟,运用尽于精熟、更重要的是从艺术思想和修养方面有过硬功夫。要不断在书写内容上展现有时代感的新面貌,大力提高对诗文的欣赏能力和写作能力。务使我们的书法作品,歌颂找们的时代,鼓舞人民的志气,激励人民的情趣,抒发自己的襟怀。使书法艺术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美育必不可少的教材。在培养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方面,起到应有的作用,为社会主要精神文明建设,做出—定的贡献。
    书法艺术既然属于美育的范畴,那么我们每个书法作者就都是“灵魂工程师”队伍中的—员,既是美的创作者,又是美的传播者,必须具有美的思想、美的灵魂,发出适应时代美的感情。
    当代书法的主流是好的,蓬勃发展、欣欣向荣。过去那种学必宗钟、张、二王,言必称北碑、颜、柳的认识模式,巳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指导方针所取代,出现了艺术风格、创新观念、乃至形式格局的丰富多样,显示出当代书法家既受益于历史文化遗产,又在创作中觅寻自我表现的发展趋势。
    3.个人风格
    书法作品,要有个性,自古皆然,无庸置疑。孙过庭《书谱》中说的“书之为妙,近取诸身”。似是这个道理。如羲之、献之,父子亲授,内撅外拓,迥不相同。张芝、张昶,兄弟情笃,超旷妍冶,大有悬隔。胡昭、钟繇,同师德昇,肥瘦之异,品列有差。至于唐之欧、虞、褚、薛,宋之苏、黄、米、蔡,虽时代相同,而各标风骨。可见书法艺术风格,也是由于每个作者的气质、学说、修养、阅历等等方面,凝聚而成他的智慧、情趣、思想、意志,从而通过笔墨技巧表达而为书法作品。个人的书法风格,是由于作者内心意境的不同,而体现于书法艺术形式上的风貌。因而又有人说:风格不是凭空臆造的,它是来自作者的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在主观方面,不同的人,对十外界事物的感受会产生不同的意境,在作品中就会各自沁润其思想感情,流露其个性和情调,在很大程度上展示他的主观意识。在客观方面,自然环境,社会生活,历史条件,民族传统,也都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个人风格,是通过特有的形式表现的。如点线、结构、章法、行气、节奏、韵律……等方面的纯熟而灵活的运用,书家把这些渗透在他的作品中,形成其作品上的特殊情趣,以致表现为书法艺术形式的特点,造就是他的独特风格。
    要形成个人的特色,就将要较长期的甚至是一辈子的努力学习、精心研讨。鲁迅先生说:“依傍和摹仿,决不能产生真正的艺术。”所以凡是致力书书法艺术的人,都应该从自身的感受中去寻觅、去探索、去领悟,把自己的艺术水平提到一定的高度,尊更自身存在的价值。从其作品中,不仅能反映他的构思能力和笔墨功夫,更重要的是能反映他的思想品德和艺术修养,才算是高水平的作品。
    有些墨林趣闻,对于创新个人风格,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教育意义。如:清朝戈仙舟的老师是刘石庵,其岳父是翁方纲。翁、刘都是清初四大书法家。一天,翁对戈说:“去问你老师,他写的字,那一笔是古人的?”当戈问刘时,刘微笑的说:“我自成我书耳。回去问你岳父,他写的字,那一笔是自己的?”于是戈生恍然而悟其是非之论。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传说他爱在夜间书腹练字,一次练到酣畅之处,一个长撇出去,划到夫人肚上,夫人嗔怪的说:“你又发什么神经病?”板桥赔礼说:“对不起,我在练字!”夫人犹有余嗔:“要练、就练自己的体,练别人的体干什么?!”一句话无意中提醒了他。从此追求“自我”,结果练成了“六分半体”。这虽是笑话,但对我们也不无启发。
    4.生活源泉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如如何深入生活、体验生活,从生活中有所感悟,创作出高于生活的艺术作品,以唤起人们审美思想的共鸣,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无处不有,无时不有。有自然界的,也有社会方面的,有精神生活,也有物质生活。同样的人,其生活情况,则互不相向。同一件事物,有的人有所感悟,有的人则无动于衷。比如说有些书法家能细致入微地观察、体验天地万物的无穷变化,与其性灵相融会、升华为书法艺术特有的意境,然后通过他的书法艺术技巧,发而为书法作品,把美好的内在情感表达出来,吸引欣赏者也进入书法艺术境界中去,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古往今来,颇不乏人。蔡伯

    王羲之初学卫夫人,后乃北游,得睹古人名迹,而书法为之大变,我们说书法之美,源于自然,但自然之美必须经过书法家精心的体会、感受、过滤、发微、创造,才能变为艺术之美。所以见景生情,才能迁想妙得,创造的艺术形象,才能气韵生动。蒋心余太史赞郑板桥诗有云:“板桥作字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翩,板桥写兰如作字,秀叶硫花见奇致。”正是说明个中真谛。因而书法家必须善于观察和捕捉自然美的现象和美的事物,并把这种审美体验付诸创作实践,才能创作出美的作品。
    社会生活更是复杂万变,而且常变常新,因而书法艺术也要常新,以反映社会的需要。书法作者必须到人民大众的生活洪流中去,认真的观察体验,虚心的听取意见,使自己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审美观念,贴近人民,从而创作出的作品,才有时代气息,才能拔动人民大众的心弦。只有深入到群众生活中去,与群众同爱好,共欣赏,才能寻求书法作品的内容、形式的多样化。如果闲居斗室,苦思冥想,那是不行的。
    我们这个民族从来就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铭言。尤其现在我们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改革,要开放,当然更要日新月异的向前发展,书法当然也不例外。如果墨守陈规,那是违背人民要求进步的意志的。新,是进步的同意词,是指既开拓前人所未有,又是在艺术水平上达到前无古人的高度。这是每个时代的书法作者在艺术上共同追求的目标。绝不是说只要不同于前人和他人,不论优劣就谓之“新”。新而必优,否则,就要被人民所唾弃。现在有些人,不能深入人民当中,不了解人民的需要和兴趣,不与人民同欣赏共爱好,竟一意孤行的否定优良传统,采取民族虚无主义的态度,不要基本功.抛开文字搞书法,弄出一些怪诞的作品,自我标榜为“现代革新派”,妄想以“洋气”唬人,以“新奇”惑众。人民大众是不买你的账的。
    我们现在的任务,应该是扎根在广大人民群众生活之中,对我们的传统和外来的东西,加强研究,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大力“推陈出新”,开拓出“百花齐放”的大好局面。在建设精神文明中,发挥书法艺术应有的积极作用。这是人民的愿望,时代的要求,也是我们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