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若虹几岁拍开心公寓:“钱学森之问”找到了部分答案-赵明的博客-科学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2:41:31
“钱学森之问”找到了部分答案

    本学期一共上了两门课,这周都结束了,俺老人家终于也有时间思考一下有关中国科教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了,比如一直萦绕在俺心头的“钱学森之问”这个问题了O(∩_∩)O。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 

    据说温总理2006年拿这个问题请教国内最有名的六所大学校长和教育专家,他们的回答是:要培养杰出人才,关键是教师;要将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贯通起来;高校大改革大发展起来之后,应该是大提高;做大高等教育,还要做强高等教育。

            这样的答案估计温总不满意,俺们老百姓也更不满意^_^ 

    最近在上海召开的2010年浦江创新论坛上,教育界的专家们试图求解“钱老之问”。发人深省的是,据报道经过一番讨论,求解终成了无解。 

    周末翻了一下张奠宙教授写的一本书“20世纪数学经纬”。这本书是几个月前在科学网论坛上下载的,2002年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主要是通过介绍整个20世纪世界数学历史出现的伟大数学家和一些著名学派的盛衰,勾勒出一幅当代数学的剪影。 

   其中书中对20世纪伟大的数学家柯尔莫哥洛夫以及他所领导的莫斯科大学数学学派的崛起引起了我的兴趣。 

    自从庞加莱、希尔伯特、外尔等数学大师先后去世之后,苏联的柯尔莫哥洛夫被认为是20世纪下半叶的数学领袖人物,不可多得的数学天才。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将会给他更高的学术地位。网上流行着一个二十世纪数学家排名,柯尔莫哥洛夫排名第一。 

    柯尔莫哥洛夫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数学家,更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热爱学生,对学生要求严格,指导有方,直接指导的学生有60多人,他们其中的大多数成为世界级的数学家。他亲自指导的学生和学生的学生里有多人获得菲尔茨和沃尔夫数学奖

先插播一段广告: 

    菲尔茨奖沃尔夫数学奖被共同誉为数学界的最高荣誉。菲尔兹奖每4年颁发一次,每次获奖者不超过4人,而且获奖者年龄不超过40岁。从1936年开始到2006年,获菲尔兹奖的数学家一共才50人!如此苛刻的获奖条件使获得菲尔茨奖的难度超越了诺贝尔奖,因此菲尔茨奖得主赢得的学术声誉也绝对不逊色于诺贝尔奖得主。 

  而沃尔夫数学奖具有终身成就奖的性质,所有获得该奖项的数学家都是享誉数坛、闻名遐迩的当代数学大师,他们的成就在相当程度上代表了当代数学的水平和进展。获奖的数学大师不仅在某个数学分支上有极深的造诣和卓越贡献,而且都博学多能,涉足多个分支,且均有建树,形成了自己的著名学派,他们是当代不同凡响的数学家。截至2010年,也刚好有50个数学大师(包括华人数学大师陈省身和丘成桐先生)获得该奖
 

    俺在网上查了一下维基百科,把莫斯科大学数学力学系培养的沃尔夫数学奖和菲尔茨奖获得者做了一张图:


     7个沃尔夫数学奖获得者+6个菲尔茨奖获得者(其中有两位双奖获得者)出自同一所大学同一个系,数量之多,成就之大,估计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所大学的数学系能出其左右。而这些获奖者的绝大多数不是柯尔莫哥洛夫的学生,就是他学生的学生。这些获奖者中,除了柯尔莫哥洛夫和盖尔芳德(IsraelGelfand)以外,基本都是50年代以后培养的。毕业几年后基本都成了世界一流的数学家。 

    我们总是强调培养不出来杰出人才,是因为我们的体制和土壤不行。但实际上当时苏联时期的体制比我们现在好不到哪里。因此,个人认为应该把柯尔莫哥洛夫及其学生作为一个典型的案例好好系统研究一番,基本就能部分回答“钱学森之问”了。我这只能简单的归纳几点:

    1、柯尔莫哥洛夫进行科学研究的特点是:几乎在他所关心的所有领域,都首先创建了几个基本原理,接着让他的学生继续进行研究,达到深入完备的程度,最后吸引大量研究人员加入,写综合报道,出专集,开交流会议,形成科学方向和学派,他是他的学生领导的许多学派的奠基人。

    2、柯尔莫哥洛夫在莫斯科大学每周的讨论班举世闻名。在讨论班上,他为学生们创造了严格而且神圣的科学研究气氛,他具有激发他们创造力的能力,发现适合每个人特点的问题和任务,他与他们分享自己的思想,这些都使他的学生铭刻终生。

     3、柯尔莫哥洛夫最高的职位就是做到了莫斯科大学数理系的系主任。而他的这些杰出的学生,除了得奖或当选院士以外,也没有在仕途上飞黄腾达。

     4、我们现在的评价体制是以主持大项目(如973、杰出基金)、发表高影响因子的SCI文章为指挥棒。而柯尔莫哥洛夫时代的苏联是没有什么大项目可申请的,也不强调为了文章而发文章。当然,那个年代的苏联,知识分子的待遇还是不错滴,基本可以做到衣食无忧。 

    对比我们现在大学的情况,培养不出来钱老所说的杰出人才也是正常的。老师忙着申请项目写文章,学生忙着毕业找工作,还有几个静下心来仰望星空做科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