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k纸等于几张a4纸:新课程的教学策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14:49:00

新课程的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的指导或在一定的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完成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活动程序、方法、形式和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教学策略与教学思想、教学实践经验、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概念密切相关。不同的教学目标需要不同的教学策略,不同的教学环境需要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师只有掌握不同的策略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不同的有良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案,并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教学策略。没有一种教学策略能够适用于所有的教学情境。有效的教学需要选择各种策略因素来实现不同的教学目标,最好的教学策略是在一定情况下达到特定目标的最有效的方法论体系。
  新课程要求学生具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独立探究获取知识的能力,养成团结协作的精神以及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自主学习教学策略、探究学习教学策略、合作学习策略和联系生活实际教学策略,就是这种要求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1.自主学习教学策略
  所有的有效学习都是建立在学生自主发挥的基础上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也必须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之上。很难想像,没有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活动会是什么样的结果。那么,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该考虑采取何种教学策略促进或者达到学生自主学习这一目标呢?
  (1)坚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新的教育理念
  充分相信每一位学生,并把这种信任的态度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充分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潜力,并对自己的学习持乐观积极的态度。这可以用心理学上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来解释。
  (2)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在教学过程中,良好的课堂气氛和人际关系是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如果学生在课堂中一直处于紧张状态,那他主动参与的可能性不大,参与的质量也不会高。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不轻易否定学生的不同见解,不符合标准的答案或看似笨拙的方法。对学生的新颖的观点和想法尽可能给予鼓励性评价。
  ②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质疑、提问,发表不同意见。不指责学生提问的深浅、远近,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课堂中可开展学生间的提问辩论,也可开展师生间的提问辩论。
  ③当学生出现错误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改正,把纠错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不能包办代替,更不能一味地严厉指责学生。
  ④安排好课堂节奏,给学生留足够的思考和发挥的时间和空间。教师不能因为课堂时间的限制而一味地追着学生要答案。

(3)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学习的意义,并让学生看到成功的希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学生的内在需要和兴趣激起的学习自然是自主学习。教师要做的工作是把要达到的目标转化成学生内在需要,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的兴趣点。在此基础上,教学活动会在学生“渴望知识”的状态中顺利开展下去,学生把学习理解为自己的事,而不是外部强加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采用各种途径探求并解决学习中的各种困难。学生身心处于舒展状态,自主性得到发挥和体现。
  2.合作学习教学策略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现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对学生而言,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对老师而言,它则是一种教学策略。合作学习在理论上主要依据于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和团体动力学。在21世纪课程改革中,合作学习被作为重要的学习方式予以介绍;在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实践有突出的经验、绩效产生,令课堂教学充溢活力,教学行动焕发生气。
  那么,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如何采用“合作学习”这一教学策略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呢?
  (1)合理分组,异质互补
  合作动机和个人现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小组成员间要建立起积极的互动关系,每个人要明确并积极承担在共同完成任务中个人的现任,这有赖于教师对班级学生的合理分组。一般说来,分组时可以进行这样的分配:男女学生搭配;学习基础好、中、差学生搭配;能力不同者搭配;不同特长者搭配;不同家庭环境者搭配。小组组成后,各小组内产生组长、记录员、发言人、资料员等,在明确各人职责的基础上分工合作。小组成员定期轮换角色,使其掌握新的合作技巧,促进个人全面发展。
  (2)精心设计,有效讨论
  “讨论”是合作学习中最常见的形态。作为教学对话行为的一种,它以小组为独立单位,学生根据一定的议题或在一定的议题范围内进行议论,教师以“观察员”的身份巡视,一般不加入其中,它是课堂教学对话中教学环境最为宽松自由、学生参与度最高的互动行为方式。在议论中,学生各抒己见,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在积极的互动与交流中获取新知,拓展思维,发展能力。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议论内容,把握好议论时机,组织好议论过程。
  (3)及时评价,促进发展
  评价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个是小组内的自评,一个是小组间的互评。教师可以引导小组内的“自评”从以下方面进行:
  ①总结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②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并找出解决的办法。小组之间的互评,需要总结出小组的优点和不足,达到取长补短、互相促进的目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一个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的作用,教师倾听学生的发言和要求,用发展性评价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同时,教师教给学生评价的方法和策略,促进学生评价能力的发展。
  3.探究学习教学策略
  探究学习教学策略是关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事物现象的探索研究,获得该事物现象的本质及关于现象间规律性联系的知识,发展智力能力,特别是抽象逻辑思维的教学策略。
  探究学习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理知识、技能,发展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探究学习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问题的提出,在日常生活中或学习情境中发现并提出问题;(2)收集资料,围绕问题收集相关方面的事实和证据;(3)形成创设,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形成解决问题的创设;(4)检验创设,学习者交流和验证他们提出的假设。

探究是活动,是一种以问题解决为取向的活动。问题是进行探究活动的起点。通过对问题的探究以获得问题解决是探究的目的。探究教学就是采用这种问题解决的教学方式以实现一定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学生在这种教学活动中的探究活动具有特殊性。
  (1)学生探究活动的相对独立性:探究的主体是学生,而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因此,学生对问题的探究不可能像科学家的探究活动。学生的探究活动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教师对学生探究活动的引导主要体现在①为学生的探究活动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物质环境包括大量的、丰富的、围绕某个知识主题的教学材料、教学仪器和设备等、心理环境主要是指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②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给予学生必要的、恰当的指导。
  (2)学生探究对象的特殊性:一般意义上的探究是人们在已知的基础上探究未知领域的活动,这种意义的探究活动其结果具有独创性、首创性。科学家就某上一领域的问题所进行的探究就属于这种探究活动。学生探究的对象主要是人类已知领域中的知识。因此,学生的探究活动主要是一种验证性的探究活动,这种探究活动的主要价值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在于对为类的独创性的贡献。
  (3)学生探究活动的目的的特殊性:学生对以课程教材为主要对象的探究活动的目的不仅是获得人类已有的知识技能,更主要的是通过这种再创性的探究活动培养科学认识事物的兴趣,获得独立探求知识和解决问题的主法、能力以及对问题进行抽象逻辑思维的能力。探究教学既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的策略,也是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的有效教学形式。
  探究是一种具有一定步骤和程序的过程,探究教学也应遵循一定的程序。学生的探究活动始于问题,而问题产生于学生对老师创设的问题情境的仔细观察。这就要求创设的问题情境对学生具有符合教学活动要求的认知意义,即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具有与问题情境相适应的观念,而且学生的已有观念有了基础和方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及其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有无进行探究活动的机会和有无可用于对问题进行探究的丰富的资料、设备。如果教师把问题的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这无异于变相剥夺了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机会。如果学生没有丰富的、可用于对问题进行探究活动的相关资料,即使学生有进行探究的机会,学生的探究活动也不会顺利地开展。学生在整理分析资料的基础上,最后是作出结论并通过与教师、其他学生的交流,评价结论,作出总结。总之,作为一种教学策略,探究教学遵循着观察问题情境、发现的要解决的问题、整理分析围绕探究问题的教学资料得出结论、在广泛交流的基础上评价结论作出总结的一般程序。
  学科中存在的值得探究的主题,而学科的内容中也可以挖掘出值得探究的主题。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引导学生生成需要探究的问题。在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及时捕捉学生的探究方向,高度重视学生探究进程速度和阶段性成果。
  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所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过程与方法的掌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升。
  以上是从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的角度来探讨当前新课改中教师的教学策略。事实上,影响教学策略制定和选择的因素除学生的学习方式,还有许多其他因素,其中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自身的教学风格、学生的特点、教学条件等。一种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运用是综合以上各个因素的结果。同时,在选择和运用教学策略时,还要综合考虑各个教学策略。一堂课并不是只能用一种教学策略,可以是各种策略间相互结合,取长补短。例如在采用“自主学习教学策略的同时,还可采用“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以及其他的一些策略,优化策略组合,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4、联系生活教学策略
  联系生活教学策略是通过教学活动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生活或通过对生活的模拟以实现学生知识技能的有效掌握、智力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发展的教学策略。
  教学活动过程中所传递的主要信息是人类长期以来积累起来的经验的精华部分。这些知识经验绝大部分对于学生来说是抽象的,间接的。学生拥有的大量的、丰富的与这些抽象的、间接的知识经验相关的直接经验是同化这些书本知识的基础。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大量的活动经验。有了这些宝贵的活动经验,书本中的那些抽象的、间接的知识就对学生构成了潜在意义。这种潜在意义向现实意义的转化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活动和师生在日常生活之间能否建立起有机联系。它能产生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枯燥为生动的巨大效果。

教学联系生活的方式还与教学活动的特点有关。根据教学活动的特点,如教学内容的抽象程度、学生的相关知识的储备情况等。教学与生活相联系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将教学活动所得到的概括性结果推广应用于师生的日常生活。这是一种教学与生活之间的演绎性联系。另一种是从师生生动的、丰富的日常生活中引出教学活动所要得到的概括性结果。这是一种教学与生活之间的归纳性联系。前者一般适用于较具体的教学内容,注重知识的应用和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后者一般适用于较抽象的教学内容,注重对生活的提炼和学生聚合思维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