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钗电视剧演员:中国渔民的诸神崇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02:43:10

中国渔民的诸神崇拜

09-09-21 11:37 余向东 

     千古以来,捕捞渔业是世界上最危险的职业。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渔夫每一次出海都是别离,每一次靠岸却不是结束;汪洋中的渔船,动荡不安的日子,漂浮不宁的心,相伴一生。旧社会,“渔民头上三把刀,渔霸、强盗加风暴”,“三寸板内是娘房,三寸板外见阎王”,每一寸海洋都是余震着的土地,都有危机四伏的陷阱。渔民群众敬海、畏海、惜海、爱海,以海为生,与风浪为伍,以顽强的精神博海斗海,又希望各路神灵能助一臂之力,伸出援助之手,祈求诸神保佑,祈愿生活太平。
  研究渔业文化、海洋文化,立足点在于渔民的生与死、祸与福,让人们不得不跟随渔民的目光去仰视诸神,并寄托共同的祝愿。笔者尝试就“中国渔民的诸神崇拜”,做一次简要的梳理。

  妈祖

  台湾海峡西岸的福建莆田,北接福州,南通泉州,历来是桅船云集、商贾熙攘之地。公元960年诞生于湄洲岛上的一个小姑娘林默娘,具有短暂而传奇式的人生,后经千百年的传诵、演绎、推崇,以及历朝历代皇帝加封,被一步步推上神坛,成为沿海民间最崇拜的神祗。
  宋建隆元年三月二十三日,泉州巡检使林息的第六女出生,相传从出生到满月都不啼不哭,所以取名默娘。她七岁学书,十岁喜静坐一室,十五岁悟道。一年秋天,父亲与哥哥坐船外出,默娘正在织布,好像睡着了一样,手里的梭子也停在空中。母亲轻拍她的肩膀,默娘一惊醒来,梭子掉落地上,她难过地对母亲说:“哎呀,父亲没什么事,哥哥却落水淹死了。”实情果如其言,母亲大为惊异。
  林默娘自幼生长在海边,水性极好,经常在大海中奔驰,救急扶危,在惊涛骇浪中拯救过许多渔舟商船;又能知天候,辨祸福,通医理,深受乡人爱戴。每当狂风暴雨夜,她站在高峰举着火把,为遇险船只指引方向。她立志不嫁,慈悲为怀,专以行善济世为己任。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农历九月初九,林默娘登上湄洲岛峰顶,羽化升天,时年二十八岁。人们为了纪念她,便开始建庙祭拜,尊为“妈祖”、“海神”。
  据史料记载,宋、元、明、清几个朝代都对妈祖多次褒封,封号有“夫人”、“天妃”、“天后”、“天上圣母”,最长的封号“护国庇民……天后之神”达65字,列入国家祀典就达36次。同治十一年(1872年),要再加封时,经礼部核议,以为封号字号过多,转不足以昭郑重,只取“嘉佑”二字。封神认祖,在朝野上下达成共识,基于祈福平安、稳定和谐的共同愿望。
  林默姑娘飞天成仙后,更是具备了天赐神力,默娘“显灵”护佑众生、化险为夷的故事处处留传:明代郑和七次下西洋,每次出发前都要到妈祖庙中参拜,得以涉险远航;清朝康熙年间,施琅大将军借澎湖妈祖显灵,一举平定台湾郑氏。再举一例:明朝年间,倭冠不断侵略滋扰我国海疆,民族英雄戚继光率兵抗倭,在浙江舟山沈家门设水寨,驻扎水师,并设多处烽燧报警台。每遇入侵,夜里点火叫烽,白天放烟叫燧。某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报警台上的士兵放松了警惕,敌船乘机摸黑偷渡,即将登岸。忽然间,周围山头每株松树上点亮了盏盏红灯,漫山遍野杀气腾腾,倭寇吓破了胆,调转船头逃遁。其实当晚戚家军并没有出兵,是海神妈祖作法赶走倭寇,保护舟山百姓平安。
  渔民出海捕捞,遇恶劣天气,遇海盗劫匪,每当船沉人危之际,海神妈祖常常灵光闪现,有求必应。妈祖爱民如子的传说充盈大海、情洒渔村。
  莆田湄洲岛上,有座雄伟辉煌的庙宇,那当然就是海神妈祖的祖庙。在我国沿海,北至辽宁长海县的广鹿岛,南至海南三亚,“妈祖庙”、“天后宫”、“天妃殿”、“海神庙”比比皆是,宝岛台湾的妈祖庙有500余座,澳门妈祖庙成为一处胜景。每逢妈祖的诞辰日或羽升纪念日,各地的庙会、庙戏等纪念参拜活动,人山人海,盛况空前,决不亚于一些国家、政府组织的经济峰会或商品交易会。平日里也是香火不绝。
  浙江象山东门岛上,有一座玉洁冰清的巨大塑像向海而立,传说中的女神慈眉善目,峨冠博带,手持如意柄。她慈悲的眼眸日夜注视着进出的船只,她无边的神光照拂着茫茫大海。这就是妈祖,渔民的守护神。

  观音

  大约晚唐的时候,日本和尚慧锷从五台山带了一尊观音塑像回日本,途经舟山莲花洋,遇风受阻,洋面上出现数百朵铁莲花挡住去路。几经努力,船仍无法前进,得道高僧慧锷立刻领悟到,是观音菩萨不肯离开中国故土去日本。于是他祈祷说,既然如此,就在船到之处建庙供奉。铁莲花随即隐去,慧锷于是登上了普陀山(本名梅岑岛),修筑“不肯去观音院”,点燃了普陀南海观音道场的第一炉香火。
  佛教发源于印度,两汉时期传入中国。2500年前修炼成佛的释迦牟尼,在其本土并没有多少“粉丝”,却在中国、缅甸、泰国、日本等东亚、南亚拥有众多信徒。西藏的佛教徒及藏民族,相传由观音的化身所繁衍,西藏历史上名王及高僧,都是观音菩萨的化身,藏传佛教所敬奉者就是观音菩萨。中国的普通民众,即便不懂佛学佛教,却大多有拜佛的经历,没人不知道观音。当年在释迦牟尼的传教集团中,本来有许多大菩萨(求悟的人),而在中国落地生根、名气最大的有四位:普陀山的观音菩萨、五台山的文殊菩萨、峨眉山的普贤菩萨、九华山的地藏菩萨,四大道场也成为中国佛教的四大名山。
  观音菩萨落户于舟山普陀,之所以“不肯去”,正因为适得其所:其一,在佛的理念里,净土是生命的理想世界,东海之上的普陀山超然尘外,本来就是一方净土。其二,按佛教经典记载,亿万众生,若在苦恼之时,默诵观音菩萨,内心向其倾诉;而观音菩萨也会立即听到每一位众生的音声,同时予以救济,“观音”由此解义,也称“观世音”。站于普陀之巅,观音菩萨兼顾陆上海上,耳听八方,目极天涯。其三,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以救苦救难为己任,“千处祈求千处现,苦海常作度人舟”(佛经《观音赞》),东海连通大洋,巨大的海洋常常就是渔民及海上旅者的“苦海”,有观音坐阵海上,为那些漂泊的心注入神力。其四,观音菩萨有千手千眼,三十三化身,是一种象征说法,喻指他老人家佛法无边,具有大智慧大能量。这种力量很适合担任“千船竟发”的海上救护队队长。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表演的《千手观音》舞蹈,不仅华丽辉煌,而且展示出无以言说的力量。观音化身像中有一幅叫做“鱼篮观音”,尤如手提鱼篮站在沙滩上的绝色少女,渔民见了好生喜欢。其五,早期的观音叫做莲花手菩萨,裸露上半身,留着短胡须,典型的印度男性形象。中国的老百姓按照自己的意志和愿望将其“改造”为女儿身,成为一个伟大母亲的形象:仁慈、博大、怜悯、和善。观音喜欢大海,她的胸怀像大海一样宽广;渔民喜欢观音,她就是慈祥的母亲,又像守望大海、盼夫平安归来的渔妇。
  笔者上述分析,或许有一些牵强附会,意图在于希望读者认同:普陀山是观音真正的家,观音是渔民真正的神仙。在普陀这个水天相接、山水一体、佛尘无痕之地,在有“东方渔都、海天佛国”之称的舟山,可以将历史与现代、热闹与宁静、贪欲与佛道共同揽入心怀,结出不同的果实,给人不同的感悟。
  二十年前,笔者第一次登上普陀山,从沈家门渔港飘摇过海,沿崎岖山路步步登高,进庙焚香,耳畔梵音不绝,真有进入海天佛国、盘坐莲花之上飘然升腾之感,似乎收到某种精神的启悟。现如今再去,普陀山上车水马龙,香客、旅者如涌,近年兴建的33米高“南海观音”露天铜像高高耸立,取景留念者排着长队,让人体会到新的风采魅力。观音菩萨正手持杨枝和净瓶,用杨枝蘸着净水洒向大众,为人们消灾解难。
  全国沿海的观音庙、观音阁,以及渔民群众供奉的观音像,难以计数,观音娘娘、观音老母、观音菩萨来自佛界,深入民间,是中国老百姓尤其是中国渔民的圣母。

  关公

  诞生于公元160年的三国大将关羽,与比他年长711岁的孔子,并称“文圣”、“武圣”,千百年来作为“忠义仁勇”的化身,被人们顶礼膜拜,尊为“帝上之帝、神上之神”。
  他那“九尺五寸”的身躯,令芸芸众生“仰之如日月”;他那“声如巨钟”的浑重中音,令敌人小人“畏之如雷霆”;两道卧蚕眉,一双丹凤眼,能窥见人世间的所有善与恶;八十斤重的青龙偃月刀,掌管着大千世界的罪与罚;他那“面如重枣”的美髯公形象,给无数在苦海中叹息的人们送去了心灵的舟与帆,甚至还是美少女们的心中偶象;他那追风赴月的赤兔马,也是真善美的化身。元未明初罗贯中的一部《三国演义》,塑造了关公近乎完美的形象。演义过后,明清两朝关圣更为走红。
  其实,自东汉未年开始,对关羽的信仰与神化,发轫于平民百姓,又受到唐、宋、元、明、清历代帝王的推崇,多次加封,还得到儒、释、道三大教派的供奉,一直高居神坛,英名妇孺知,庙食盈寰中,香火遍天下。中国朝野供奉关羽,宋元是发展期,明代是盛行期,清代为鼎盛期。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一次次破除迷信的活动,尤其是历经十年“文革”浩劫,多数关庙遭横扫、拆除,但作为文物古迹而留存于文化名城和重要商埠的关帝庙,则得以幸存,包括关公故里山西解州的关帝祖庙,也被当地群众顽强地保护下来。
  1959年,毛泽东回到阔别三十二年的故乡韶山,一日午后在村前走来走去,乡亲们问他找什么,他说是寻找关帝庙,并对陪同人员说,他小时候经常患病,母亲便将他带到关帝庙中,磕头烧香后,让他吃下香灰,后来病就好了。他还说,那时中国缺医少药,要使病情好转,很大程度上要靠精神上的支撑。当乡亲们告诉他关帝庙早已拆除时,他喃喃地说:怎么拆了,拆它干什么?
  在抗日战争中,关帝在全国各地显圣的传闻不绝如缕。据传,日军团山田司令率兵进犯解卅,数度炮轰关帝庙而不能击中。山田大惑,进庙拜关帝并抽签,卜问能否渡黄河直取西安。摇出的签上竟写着:“过河不难,兵马死完。”山田怒火中烧,抽刀欲砍关帝神像,刀刚出鞘便断为两截,人出关帝庙大殿,便倒地而死。
  国人心目中的关公,是集真实性、艺术性、神性为一体的道德雕像,东南沿海的渔村渔民,敬奉关帝为镇海之神、护海之神。相对而言,沿海各地关帝庙的分布密度远高于内地,近三十年来已得到大规模恢复重建。台湾二千多万人口中,有八百万关圣信徒,专祀关圣的庙宇三千余座,加上其它供奉有关帝神像的寺庙高达一万四千座。南洋岛国马来西亚,设有关庙八千余座。

  大明神

  在我国北方渔业大港——山东荣成市石岛港,供奉的主神是赤山大明神。石岛海湾,赤山顶上,58.8米高的明神铜像阔面大耳,神态威仪,高耸山巅,面海而座,为中国第一海神像,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锻铜神像。
  据史料记载,大明神是中国古代先民最崇拜的日华君“太阳神”,为历代皇帝在国家典祀中祭拜的主神。赤山大明神是太阳神分身赤山的化身,他镇山护海,威力无边,手抚四海能平海上恶浪,眼观十方为渔民保驾护航。
  赤山大明神早已威震北方海域及日本、韩国。唐代新罗(韩国)人张保皋入唐从军,功成名就后到石岛赤山浦,弃军从商。在大明神的庇护下,成功的往返黄海海域,从事中、日、韩海上贸易,成为权倾新罗、富可敌国的“海上贸易王”。日本《神社考》一书记载:日本慈觉大师(即圆仁和尚)公元838年入大唐取经,847年修成回国。归国途中遭遇风暴,危机当口,赤山明神着蓑笠,持弓矢,始终护卫着慈觉大师。888年慈觉在日本建赤山神院,供奉赤山大明神。
  历代帝王登泰山封神、祭天、拜祖,主祭太阳神,老百姓到泰山旅游,也不忘“登泰山看日出”。历经演化,太阳神附身于“东岳大帝”,东岳者,泰山也。太阳神——泰山神——东岳神——大明神,实出一系,如此说来,中华大地上许许多多的东岳庙,源自太阳神崇拜。泰山神或东岳神掌管人类等万物的命运,为冥司之神,又是一说,如民间所言“魂归泰山”。掌管天地、阴阳二界,正可谓“大明神”,也不矛盾。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学者何新就曾研究考证: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太阳神,最早的东方之神,其实就是伏羲,伏羲也称太昊。而据更多史家的认证,伏羲又为人类开发渔业的始祖,“结网捕鱼”是其一大发明。渔民崇拜太阳神或大明神,算是崇拜到家了。
  相传唐初陈元光将军父子入闽开漳时,把中原的一些民间信仰也带到了闽南,泰山神由兖州、寿州移民带入福建,五代时期最早的东岳庙建于福州,其后,东岳泰山成为福建最普通的神庙,随处可见。北方的神被南方人接受,此后又一路南迁。

  龙王龙女

  四海龙王称霸四海,尤其是号称龙头老大的东海龙王敖广,经常兴风作浪,刮起台风摧毁渔村,卷起巨浪掀翻渔船,渔民百姓年年遭殃。“公平的讲”,渔民出海捕鱼,侵犯了龙王的地盘,抓走了难以计数的龙子龙孙,龙王时常发怒也在所难免。
  面对龙王的淫威,渔民无可奈何,修庙供奉之,叩头祭拜之。“大水冲了龙王庙”的事其实时有发生,因为龙王庙修得太多了,离海边太近了。山海关“老龙头”本来是个旅游景区,近年也增添了祭拜龙王的色彩,老龙头附近的海边复修了海神庙、天后宫,古宁海城内复建了龙神庙,香火日盛。
  渔民对于龙王的情感十分复杂,与其说是崇拜,不如说是仇恨、敬畏、祈求,所以拜龙王要“拜”而且“祭”,要送礼,要送鱼送肉,送五谷水果,送酒水茶水,送“三牲”猪头,甚至要牺牲少女的生命,名之曰“活体祭”,古时候这样的事情不少。许多人都知道那个“河伯娶妇”的故事,“海伯”娶妇更多。国家解放以来,破除“四旧”,公开的祭海活动少了,私下的祭拜不可能停止。渔民出海了,渔妇在家中案头摆上贡品,每天早晚叩头拜神,求菩萨保佑,求“海龙王”饶命。
  在民间传说中,海龙王不好对付,龙太子助纣为虐,而龙女却常常是正义善良的化身,是正面人物。
  浙江象山东陈乡海滨,千奇百怪的火山岩石,组成一条10公里长的天然地质博物馆,点缀着海洋山水画廊。这里的传说更加动人:美丽红岩常常吸引着美丽的东海龙女来游玩,一日困于岩沟,现出原形,为善良的渔郎所救,从此相爱。龙王得知大怒,先令龙帅监视,再令龟丞相抓捕,二者反被纯真的爱情感化,甘愿化为岩石保护。四海龙王不得已亲自征讨,以水淹渔村相挟,龙女与渔郎相拥苦求,东海龙王恼羞成怒,把一对情侣化作岩石。如今在这片海岸,仍能见到红岩情侣、龙帅窥情、龟丞卧滩、四龙入海等象形岩石。
  舟山桃花岛,因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及电视剧热播声名遐迩,剧中可爱的小龙女有这样的来历:秦代方士安期生,曾在岛上醉酒泼墨,“泼”出美丽的桃花石、桃花树,岛上开满桃花。一天东海龙王无意中来到桃花岛,徘徊流连,边尝桃子边赏美景。一位洗衣的村姑,因拣食龙王咬过的桃子而怀上龙种,生下了小龙女。小龙女后来变成了“海神”、“雨神”,岛上人修建龙女阁供奉她。
  大连獐子岛,不过是2000年刚刚把一尊海神娘娘的塑像请上海岛,几年来獐子岛平平安安,渔民富足。2008年夏季连降三天暴雨,放在过去必有灾祸,结果一切正常,只是娘娘的脖子和手臂被雷击出裂痕。岛民奔走欢呼,娘娘与雷公搏击,牺牲了自己,保护了万民。这座海神娘娘并非妈祖,而是东海龙王的三女儿。
  敬畏龙王,喜爱龙女,还有祭拜古时掌管捕鱼的“鱼师”,笼而统之,是一种“海神”崇拜。最近十几年来,沿海各地的祭海活动迅速复苏,据笔者粗略估计,由乡镇以上政府参与组织的,不少于50处,分别冠以“祭海节”、“开渔节”、“海洋文化节”、“美食节”、“放生节”等等。除了吹吹打打、摆上祭品、磕头跪拜、民俗展示、渔民联欢、开船出海等传统内容外,在新的时代,还加注了谢海惜海、传播文化、旅游招商等新的内涵。
  山东即墨市田横镇《祭海文》中,有这样的字句:宇宙洪荒,沧海茫茫,碧波万顷,潮落潮涨。鱼虾丰硕,鸥鸟翱翔,虬龙世界,生命故乡。万物生灵在此孕育,蓝色星球得以辉煌。壮哉大海,伟哉大洋!斗转星移,历经岁月更迭;日月轮回,阅尽人间沧桑。深承恩泽,惠赐宝藏,人海相谐,情深意长。

  其他

  其一,郑和崇拜。中国最伟大的航海家、“有如神助”的三保太监郑和,本身就是渔民群众和航海者心目中的“航海神”,享受神一般的待遇。郑和庙、三保庙、三宝殿广布我国东南沿海和东南亚地区。徐福、鉴真和尚这些二流的航海家也跟着沾点光。
  其二,将军崇拜。蜀汉名将赵云,唐代开疆首领陈元光,韩国输唐名将张保皋,明代民族英雄郑成功,抗倭名将戚继光,清代大将军施琅、林则徐等等,都是各地渔民群众心目中的“守护神”。
  其三,王爷崇拜。王爷又称千岁爷、王公大人,是仅次于天神或帝王的人物,王爷信仰本质上说是“人鬼崇拜”。据传有专司疾病防疫的“瘟神”王爷,每当疾病流行时,人们便认为是瘟神作祟,必须建庙祭祀。王爷崇拜也以台湾岛为甚,有数百座王爷庙。有些王爷被冠以姓氏,或称“某府王爷”,应该肯定就是某些地方的贤达贵人,受到当地渔民的敬仰或自立碑坊。凡是为渔民群众做过好事的人,善良的渔民都不会忘记。
  其四,水仙、莲花信仰。水仙花有“凌波仙子”、“玉玲珑”等别称,冰清玉洁,传说为洛神的化身。而洛神为伏羲氏之女宓妃,因溺水死于洛水(今河南)而成为洛水之神。水仙花还是道教的圣花之一,经历代传承及道教文化的弘扬,水仙信仰植根于中国渔民乃至韩国渔民的心田。至于莲花信仰,源自它是佛教神坛上的圣物,以及出污泥而不染的品性。
  其五,民间小神。舟山群岛的最东边,离大陆最远的岛屿,叫东极列岛,其中的庙子湖岛海港边,矗立着数十米高的男性塑象。这本是一个小人物,叫陈财伯,他高举火把,又俨然一尊自由神。200多年前的一个夜晚,海雾漫漫,有艘渔船触礁沉没,船上唯有福建人陈财伯漂泊到庙子湖而幸存。为避免其他渔民重蹈覆辙,每逢雾天,陈财伯就在山上堆柴点火,为过往船只导航。他死后,人们为颂扬他的善良给他建了庙,塑像供奉,他点火导航的那座山取名“放火山”。
  也是这个东极岛,1942年10月2日,载有1800多名英军战俘的日舰“里斯本丸”,在此海域沉没,当地渔民驾驶渔船冒死救出384人,后来日军上岛搜捕并抓走了获救英国将士,仅有伊文斯等3人侥幸得以逃生,辗转回到英国。伊文斯在几十年后回忆那段难忘的经历时说:我在一个破庙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一个渔民老妈的怀抱里,正在给我喂姜水,那是我见过世界上最美丽的“圣母”。
  人人心中有神明,菩萨常从身边过。在我国沿海各地,有许多陈伯财这样的人物,小范围流传,受当地人尊崇和礼拜,可称之为“民间小神”。
  其六,拜财神。海上捕捞风险大,成本高,渔民盼望网网有收获,船船鱼满舱。在渔民家里,一边挂着毛泽东像,一边挂着财神像,有的还供有财神爷的牌位,寄望于生活富足,幸福美满。
  笔者应中国渔业互保协会之约,写作此文,因时间仓促,查阅的资料有限,错误庇漏之处难免,请读者批评指正,并有待于今后充实完善。
  8月初旬,正值我国东南沿海“天鹅”、“莫拉克”台风肆虐,渔民群众遭受生命财产重大损失。中国渔业互保协会积极理赔,迅速将灾害赔尝金送到渔民手中,再次显现“渔区稳定器”作用,这是各路神仙无法兼及的。祝愿互保事业发展壮大,为广大渔民减轻损失和痛苦,送去更多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