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足荒野电影bilibili:禅宗六则:不雨花犹落,无风絮自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12:08:36

 

 

禅宗六则:不雨花犹落,无风絮自飞 古琴茶舍 分类:禅茶 放下著

    “著”是虚词,起强调作用,无实际意义。而“放下”,应该是“不要记在
心里。”

    释迦二十九岁离家接受苦难的修行。到了三十五岁时,则连修行也一并不谈。
这就是抛弃苦与乐、迷与信等对立观念的相对知识,超越了人我界限的修行,这
是释迦当年在菩提树下坐禅的情形。

    有一位外道,拿着两个花瓶献给释尊,释尊说“放下。”外道放下了一只手
中的花瓶,释尊又道:“放下。”外道放下了另一只手中的花瓶,释尊还道“放
下。”外道说:“我现在已两手空空,还让我放下什么?”其实,外道怎么能理
解释尊是要他放下献花瓶的这颗心。

    有位修行者问赵州和尚:“一物不将来时如何?”意思为抛弃一切,两手空
空,要怎么办吧?赵州和尚回答说:“放下著。”修行者又问:“你要我抛弃一
切?我两手已空空了,还要抛弃什么东西呢?”赵州和尚回答说:“那么,把一
切挑起来吧!”这句话就把放下的心说得更透彻了。“挑”是反语,有讽刺的意
思。没有东西可挑,就是“把一切的念头抛弃掉”的意思。

    禅者把这些事,借着平易近人的话来劝人“不能背负东西。”由此,我想到
新都宝光寺有一幅对联:

                挑起一担通身白汗阿谁识
                放下两头浑身清凉祗自知

    各种头衔,各种名声,就是人们肩上所背负的重物。有时候,人们以为已经放下了,以标榜其“一物不将来”,但仍藏不住那若隐若现的狐狸尾巴。禅者把这些
讥讽为“卑下慢”。因为挂的是卑下的名,行的是“傲慢”的实。所以赵州和尚
讽刺到:“挑起来吧!”

    人生就是一段旅程,我们的身和名,就是我们的行李,就需要我们这颗心来
挑起,一直背负到人生的终点。要知道,在人生的道路上,是没有人能够替代得
了的。

无言之声

    一天,有一位修行者专程来到山中拜访禅师,请教有关禅的事情。禅师却避
而不答,反问他:“你到这里之前,经过一个山谷吧?”

    “是的,我曾经过一个山谷。”

    “你可听到山谷的声音?”

    “听到了!”

    “那么,从听到山谷声音的地方进去,就是通往禅门之路了。”


    在人类还没有发明文字之前,天地间早已运行着真理。文字只能做有形的表
达,而无法使人深入地了解,只有亲身体验才能了解其真正的涵义。只有了解了
原来的意思,再去接触语言文字,才能够真正的理解。这就是禅门不立文字的真
谛。

    如何亲身体验禅呢?那就是参悟。参就是参与,即进入角色。悟者觉也。左
从心;右五、口也。哪五口,眼、耳、鼻、舌、身也。通过五口,与外界的交流
与融合,再透过这个意门,从而达到心灵地觉醒。

    于无声处听惊雷。你领略到这无言的声音了吗?


柳绿花红

    有位禅师,学禅归来告诉别人说:“我已真正领悟到眼横鼻直的真理。所以
我空着手回来了。”众人听后,莫不捧腹大笑。可是笑声过后,他们又都觉得自
己的笑声,竟是那样的空洞。

    这正验证了老子“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的名言。

    “眼横鼻直”这一事实,不经过一番深入修炼的人,是无法领悟其中的真谛
的。有些禅师,甚至还要经过“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境界,才能达到“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只是这山、这水与那山、那水有着本质的不同。

    苏轼的“柳绿花红真面目。”你看到的又是个什么样子呢?


不雨花犹落,无风絮自飞

    秋天,有修行的弟子问禅师:“槿花带露,桐叶舞秋风,如何从这些现象中
了悟人生的真实?”

    禅师答道:“不雨花犹落,无风絮自飞。”

    花落不因雨下,絮飞不因风吹。禅师要求我们向内省视自己,洞穿“花开自
会落,人生必然死”的自然法则,而抱持着超越态度。努力为死,也努力为生。

山花开似锦,涧水湛如蓝

    有人请教大龙禅师:“有形的东西一定会消失,世上有永恒不变的真理吗?”

    大龙禅师回答:“山花开似锦,涧水湛如蓝。”多么美妙的一幅山水画啊!

    “山花开似锦”-山上开的花呀,美得象锦缎似的,转眼即会凋谢,但仍不
停地奔放绽开。“涧水湛如蓝”-溪流深处的水呀,影衬着蓝天的景色,溪面却
静止不变。

    这一对句,隐寓着世界本身就是美的,稍不经意,就将流逝消失。生命的意
义在于生的过程。

    在我们这个物质世界,有一个时间之箭,任何东西都受它的强烈影响。花开
的本身,注定要凋落,山花却不因要凋谢,而不蓬勃开放;清清的涧水不因其流
动,而不影衬蓝天。时间之箭是单向的,我们这些有生命之物,都要把握住现在,
今朝。


平常心是道

    龙牙山居遁禅师参禅很久,但自觉收效不大。为了求得大彻大悟,明心见性,
他决定去终南山翠微禅师处参禅。在终南山,他诚恳求教,但一月多来,始终未
蒙翠微禅师召见开示。居遁忍无可忍,一天,他竟自走进法堂向翠微禅师问道:

    “学僧来到禅师的座下参学已经好几个月,为何禅师不开示一法?”

    翠微禅师听了以后,反问道:“嫌什么?”

    这一反问,使得居遁不得要领,只好告别,又往德山向宣鉴禅师学法。居遁
在德山的遭遇并不比在终南山好,一连住了几个月,亦不得要领。有一天他鼓起
勇气又向宣鉴禅师说:“学人早就耳闻德山的禅师,但是我来这里已好多时日,
却得不到禅师的一句佛法。”德山禅师听了以后,也回答道:“嫌什么?”

    居遁很吃惊,这二位禅师的所答竟不谋而合,可他依然不得要领,不得已,
就转往洞山良价禅师处参学。一日,居遁找到机会,向洞山良价禅师问道:“佛
法紧要处,乞师一言。”洞山良价禅师告诉他道:“等洞水逆流的时候再向你说。”
意思是说:我们的无明烦恼像水流着,我们要想觉悟,要逆生死之流,不能随世
俗之见,顺水而流。龙牙居遁禅师听了这一句话,终于大彻大悟了。

    世人用疑心参禅,用体会参禅,用问道参禅,终不及用平常心参禅。我们在
世间的生活,全在颠倒矛盾妄想之中,如能明白洞水逆流,那就是平常心显现。
千疑万问,终不及一颗平常心。所谓禅就是平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