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l 妖姬vs 辛德拉:中国“三农”政策与走向 韩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19:51:10
中国“三农”政策与走向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部部长
韩俊
----------------------------------------------------
 
感谢大家!大家可能注意到了胡锦涛总书记在农业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温家宝总理又提出把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家可以记得邓小平曾经讲过农业是根本,而新一代领导集体又说重中之重,全世界国家没有把农业问题当成重中之重。最近我们接受很多来访的发达国家包括发展中国家官员、学者,问重中之重是什么含义?翻译到英文就是在重要里面是最重要的。我们认为中央提出三农是重中之重,应该把它理解成为在政治上解决好中国三农问题所作出的承重的承诺。这是政治上非常郑重的承诺。去年大约是10月份,在筹备召开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时候,胡副主席就当前的农业、农村经济形势用两句话概括,我觉得非常的好。当前三农问题最根本、最突出就是农业收入增长难的问题,一个是国家粮食安全问题。可能大家已经注意到了,从去年10月份到现在,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的会议实际上开了三次,去年10月28日召开农业和粮食工作会议。今年1月初召开中央农村会议,今年3月23日召开了第二次农业和粮食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出台了9个文件。也出台了一些促进农业和粮食增长的非常直接和果断的政策。
为什么说农民收入问题是最根本、最突出的问题呢?在筹备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时候,现在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增收最严峻的时期,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城乡收入差距最大的时期。所以说媒体就讲两个“最”字催生了中央1号文件。实际上原来1号文件并不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文件。解决农民收入难的问题,中央思路是明确的。含金量最高的是六个字,这六个字是温家宝总理提出来的,多给、少取、放活。有一个专家说农村问题不缺思路、概念,就缺实招。中财办两年以前就要出台一个文件,但后来发现这个文件里面都是比较认识性、论述式的,实招少一些,所以一直文件没有出来,最近好象又在搞。产业化马上500家龙头企业了,你接触很多的龙头企业的老总他觉得牌子很好,但很有实惠的政策还没有到位,没有享受到。去年是10月26号温家宝总理召开过一次座谈会,我在座谈会就讲了多过、少取、放活是好,但没有实招。不是说经济过热吗?但农业从来没有热过。现在中央要采取更果断的、有有利的措施。实际上要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含金量最高的就是四个字“城乡统筹”,所有政策里面表述、语言就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前面我讲了现在是改革开放以来城乡收入差距最严峻的时期。我前不久去了印度,大家可能认为印度是贫富差距、城乡差距比中国多得多的国家,去看孟买有大部分人住在贫民区,但印度农村收入是城市收入的3倍。我国城乡差距是去年是3.3倍,城乡收入差距有很大不可比性,有关部门计算可能在5倍以上。最富有城市上海比贵州人均GDP高12倍,而印度最高和最低相比才6倍。有关专家对中国总体差距用数据做了具体的分析,我认为分析的结论跟实况是完全一致的。如果总体的实际差距是1的话,那么城乡差距占多少呢?总体差距分解为三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城乡的差距,城乡差距就占了42%,中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差距很大,首先是城乡差距造成的。第二个差距就是农村内部的差距,我们叫做乡乡差距。乡村之间的差距占38%,这很好理解你到青海的农村一看,你到宁夏农村一看,你再到上海农村一看,简直就是天壤之别。说中国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差距只占中国整体差距的20%,也就是说中国的城乡差距最大,其次是农村内部。中国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这进一步增加了城乡差距。十六大提出要统筹城乡经济发展,要解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问题。这是非常有针对性的一个政策。
中国各种体制,我们认为是最有特色的,我们跟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比最有特色的是什么呢?就是城乡,我们称为“城乡分制、一国两策”。具体来讲就是农事农办,一制定收。在农村要修路、盖学校等,你自己的事情都自己办,公共财政没有真正覆盖到农村,农民没有被真正的公共财政雨露所滋润。这不是我说的,是财政部长说的。每年中央都发文件,但始终是一件很难制的事情。从最近一两年的政策走向来看,我想在座大部分都是民营企业家,大家要关注农业的产业化问题,要关注中国的三农问题,我认为可能从我们从事政策研究的角度来讲,我认为要重点关注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中国在确保粮食安全的情况下,怎么样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升我们的农业产业化的水平,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农业的竞争能力。大家都知道从去年10月到今年4月份召开了2次农业与粮食问题。大家要问了是否中国粮食出现问题了,我们10月份到现在粮价已经提高了40%以上,我们现在的粮价已经逼近了历史最高水平。去年工作会议上温总理说粮食仍然是供大于求。粮食供求正在有宽松走向紧张,但并没有出现粮食短缺。分析中国的粮食问题,我认为三个基本判断
1、我们要有周期观。粮食不是多多益善,实际上粮食多了政府财政也不堪承受。大家知道94年美国人写了一篇文章说谁来养活中国,说中国养活不了中国,说中国粮食短缺将是全世界的粮食短缺。所以94年我们就制定了力度非常大的粮食政策。到98年我们粮食就超过了1万亿斤,人均超过了400公斤。印度只有280公斤,整个发展中国家人均才260公斤。而我们已经到了400公斤,以目前中国消费结构和收入水平,人均粮食占有量只要超过360公斤就会出现粮食过剩。所以六年时间一路下跌,一直跌到2003年的10月份。从2000年开始政策该开始微调了,保护价的水平要缩小和降低,核心就是为了控制粮食产量,而且我们制定了庞大的退耕还林政策,每年我们要拿出4、5百万斤粮食对农民进行补贴。不是大家以为去年粮食数量下来了,就说明粮食出现问题。不是这样的,我们就是要这样,就是要让粮价回调一下。最近吉林两个省区取消农业税等所有政策加起来,都不如粮食增长给农民带来的好处。粮价上涨每一亩地可以增收2、3百块钱。所以说国务院领导提出,粮价上涨还是恢复性的,要客观的看待粮价上涨。
2、要有信心。现在粮价已经上来了,农业税也下来了,粮农还要补贴。农民的积极性对中国农业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改革开放以来粮食从来没有出现问题,今后也不会出现什么大问题。中国这么大的国家,我们最稀缺的是什么?是土地和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必须发挥我们的比较优势,我们进口粮食就是进口国外的土地和水啊,粮食需要种在好的土地上啊,这就是我们的比较优势。当然口粮要自备,进口非口粮。
3、提升农业产业化的水平。农业产业化是国外没有的,也是我们创造出来的。实际上讲的内容跟国外一致,刚才郑司长讲了农业产业化的几种形式,我们概括为4种,一种是公司加农户。一个是买卖关系,一个是订单关系,我们叫做订单农业,国外有叫合同农业,第三种关系是股份合作关系,或者叫做合作关系,国外大量是农民合作社,农民在合作社里面有股份,有入股分红、利益返还。第四种就是更高级的形式垂直一体化,就是公司把农民变成工人了,农地变成车间了。当然并不是说垂直一体化就是最好的方式,有了合同就是最好的形式,但是老是停留在买卖关系上,应该说是农业产业化的一种非常初级的形态,这样讲人民公社也是产业化,供销社也买农民的东西,不是产业化吗?在座龙头企业产业化第一要看中国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要发展我们农产品生产和营销。雀巢公司大家都知道,每年销售额接近5000亿人民币,中国食品工业的零售额也就1万亿人民币。一个跨国公司市场世界的销售额相当于全国的食品工业零售额的一半。中国没有世界跨国性的龙头企业,第二还要看到农业不是暴利性的行业。为什么龙头企业贷款难?银行都清楚,你投入4、5千万,一、两年收不回来,我搞工业、搞汽车可以,汽车排着队来买,但没有看排着队买食品的。农业是稳定性的行业。要做农业要有长远的打算,不要想获取暴利,但也不会有太大的风险。
二、从农民征收的角度来讲农民就要离土离乡,加快农民向非农产业的进程,加快城镇化的进程。印度每个农户的土地规模是我们1倍啊。他们300多万平方公里,而我们900多万平方公里啊,我们根本出路还是在减少农民。用三句化概括,一个是降低农民出外就业的门槛。农民到了北京、深圳大城市之后,要装好几个证件,婚育证、健康证、暂住证等等,每一个证都要钱。政府要依法行政,有些证为什么要办?就是为了收费,而且你没给他提供什么服务。所以国务院提出要简化农民外出的手续,取消一切不合理的收费。第二句话就是依法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比如说农民给老板打工是天经地义要拿工资的,有的3个月发一次工资,有的1年都不给的,还有3年都不给的,所以农民打工很不合适。建筑公司拖欠3000个亿,其中民工工资是1000个亿。最后一句话就是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这是民营企业可以参与的一件事,中国要成为世界的制造基地,从全国来讲高级工人占制造业的工人只有5%—7%。而发达国家占40%,向德国更高。我们非熟练工人占70%,而发达国家只占百分之十几。如果中国再过十年我们非熟练工人还是这么高,GDP还是8%以上,老百姓也不可能从根本上富起来。世界银行说中国几年来GDP高速增长,这是从来没有的。根据新兴国家来看,如果十年GDP增长在8%以上,农民问题就解决了,城乡差距就解决了,贫困人口就没有了。而我们现在还有5、6千万人处在我国贫困线,世行贫困线我们还有9000万人口。为什么?就是底子太薄。所以要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不只见物不见人。首先要把钱投在人身上,这些年真正财政资金里面投在农民身上,提高农民素质的钱少得可怜。中国的农民问题要解决,农村的职业教育必须有大的发展,这一块可以出国考察一下,德国是最发达的。所有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人都有平均12年的教育,如果进入制造行业必须有专门的技能。而农村每年出口是12万人,现在大学扩招农民子弟进城了,如果中等教育提高了,企业可以进来,这是解决三农问题很重要的一块。教育的赶超一定要先于经济的赶超,从日本就可以看出来。中国现在平均受教育是7.11年,现在是8年,我们现在平均受教育的年限大概相当于60年代日本的水平。农村的改革设定的对象最复杂,改革的思路最模糊,我们从95年就开始设点,设了8年,大家认识并不是很一致,信用社到底将来怎么样,虽然说是试点,但也不是很容易,改革的进程最缓慢。
现在中国企业我不知道,农民能够从银行、信用社得到贷款也就占到25%,在印度的话有70%以上的农民可以从银行贷到钱,现在农村的信用社只有34000多家,印度在农村的商业性银行有3万多家,基本上都是个人的。他们网点比我们密的多。信用社的改革民营企业可以参与的,现在8个省在搞试点。民营企业可以在信用社参股。另外我们在对两个问题进行调研,第一个问题就是民营的金融机构要允许存在,要依法管理,要促进转化。像孙大午,在国外是合理的,在国内是不合法的。像孙大午只要有一套法律框架监管它,为什么害怕呢?你到德国看所有的银行都是私人的,但他的通货膨胀率从来没有超过5%。所以农村金融方面包括正规的金融,包括非正规的金融,我们今后的政策的开放力度会越来越大。银行都是嫌贫爱富,刚才孙主席讲嫌贫爱富,国外有小额信贷,孟加拉有一个贷款银行,很小,不需要很大的办公楼。另外要完善公共财政,要让公共财政的雨露滋润农村。现在30个省进行了税费改革的试点。去年人均税费是47块钱,而温总理说了五年之内取消税费。十年前我们不敢谈,原来是几千亿,现在是2万多亿了。农村四税就500多个亿,现在稍微咬咬牙就可以去掉,北京市农业税占北京税收是1.46%,浙江是0.9%,广东是百分之一点几。所以解决农业问题光把税取消是不够,所以农村的问题从根本上讲农村发展所需要的公共品和公共服务谁来提供?农村的道路、农村的教育、农村的医疗卫生、农村的水利等等谁来提供?过去乡政府45%的精力是跟农民收费。而毛主席说7、80%时间是为农民服务,而2、30%是为收税。而现在反过来了。农村税费的改革会引发农村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尤其是基层的行政体制和政治体制,农村公共品是乡制、乡办,现在怎么办?让公共的财政雨露滋润农村,民营企业可以做的一个事情,比如农村的医疗,我们现在重视两点,一个是给一些钱保证给点儿钱,乡保证一个乡一个,设备更新一下,房子更新一下。另外一个政策就是在农村建立大病统筹,现在覆盖是337个试点,有6900万人收益。而农民对卫生的需求两个方面没有考虑,农民得大病是少数,但平常头疼、脑热是最基本的,农民6、70%医疗服务是村级卫生室,村级卫生室财政没有任何的支持。把5、600个村药品的配送集中起来,建立一个配送体系,假药到不了农村,有的还直接在农村开办。下一步卖药是否也可以到农村开办诊所呢?所以说这一块下一步光彩事业也可以关注。这是可以造福几亿农民的大事。
三、最后一个政策也是最难的问题,就是农民的土地问题。现在到北京和各地上访最多是土地问题,占农民上访的60%。我们现在宪法讲国家为了公共利益可以征用农民的利益,实际上我们为了所有的利益(商业)利用国家的强制手段低价征收农民土地。一亩地浙江比如从98年平均给农民的补偿1万块钱,工商用地就2、3万块钱,中西部地区搞开发区有的就5、6000块钱。农民讲一头牛的钱,就把我们生存资本买断了。所以现在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缩小征地范围,要把公益性的征地和盈利性的征地分开,要妥善解决农民社会保障的问题。这些话写到文件里面容易,到做起来非常难。两年以前就有单位牵头起草这个文件,现在宪法也修改了,但到现在文件也没有拿出来。工业不发展、城市不发展,中国怎么发展,农民怎么往城市转移?这种观点认为所有的征地都是理性的。土地是农民的财产,宪法规定了你怎么可以强制性的几千块钱就征回来呢?安徽段高速公路修7公里,但拿3公里的钱给农民补偿。越来城镇化速度加快,越要防止农民失地问题。目前工业和城市发展速度,到2030年我们还要征多少地?5、6000万,还要有7、8000万农民失去土地,所以现在失地的问题不亚于下岗工人的问题。应当说我们政策思路非常的明确,这些政策出台之后,征地成本会提高一些,虽然征地成本提高了,但这样矛盾会少一些,农民收益之后,我们经济发展会更稳定一些。农民这么大群体没有钱怎么发展?只有8、9亿农民腰包鼓起来,中国经济才能步入持续、健康的发展。我就讲这几点个人的看法。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