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军总部新秩序预告:沿淮淮北洪涝灾情监测评估报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14:55:08

气象灾害监测评估报告

(2006)第1期

 

安徽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2006年7月10日

 

沿淮淮北及皖东洪涝灾情监测评估报告

(内部资料,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一.           6月下旬以来的雨情实况

图1 安徽省2006. 6.21-7.4 (左)、6.27-7.4(中)和7.5-7.8(右)雨量图

我省长江以北地区自5月25日后以晴间多云天气为主,20余天无有效降水,气温正常偏高,光照充足,旱情发展。6月21-26日全省自北向南出现明显降水过程,大部分地区旱情得到有效缓解或解除。6月27日始,沿淮淮北和皖东地区再度出现暴雨、大暴雨过程。降水最大值出现在我省东北部,两次降水过程雨量累计萧县达451mm、利辛439mm、怀远415mm、宿州405mm,大于300mm的台站有12个(图1)。其中后一个过程降水范围广、强度大(表1),导致这些地区积涝成灾。7月5日后雨带南压,沿淮淮北和皖东地区降水稀少。

 

表1. 安徽省沿淮淮北及皖东地区6月27日至7月4日出现暴雨、大暴雨的站数

 

21/6

22/6

27/6

28/6

29/6

30/6

1/7

2/7

3/7

4/7

暴雨站数

4

3

1

2

3

8

12

1

5

16

大暴雨站数

0

0

0

2

0

8

3

1

0

2

合计

4

3

4

4

3

16

15

2

5

18

二.           土壤墒情

图2. 安徽省2006年6月28日土壤墒情分布图(左:10cm,右:20cm

 

 图3.安徽省2006年7月8日土壤墒情分布图(左:10cm,右:20cm)

 

6月上中旬我省大部分农田出现轻到中度干旱,局部重旱。6月下旬初出现的降水过程有效缓解或解除了沿淮淮北和皖东地区前期的旱情;同时下旬中期的晴好天气使得因集中降水造成的土壤过湿范围减少,改善了土壤墒情。江淮南部和沿江地区旱情也有所缓解。6月28日全省土壤墒情监测结果表明:沿淮淮北和江淮地区大部分地区土壤墒情适宜,其中淮北东部过湿,大别山区、江淮和沿江等地的局部地区10cm、20cm土层仍有不同程度的旱情(图2)。6月28日后,沿淮淮北再次出现暴雨、大暴雨天气过程,由于土壤底墒已经得到补充,导致大部分农田土壤过湿,局部低洼或排水不畅的农田出现积水,形成内涝。7月5日后雨带南压,沿淮淮北和皖东地区降水较少,有利的天气条件和各地排涝工作及时有力,使得过湿和内涝状况得到缓解。7月8日的土壤墒情监测结果显示,10cm土层过湿范围出现在沿淮淮北东部,20cm土层过湿范围出现在沿淮淮北东西部及皖东,与雨量较大范围一致(图3)。

三.           暴雨洪涝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受前期持续高温少雨天气影响,我省6月上中旬大部分农田出现轻到中度干旱,局部重旱。而6月上中旬正是我省夏播夏种的关键时期,旱情严重的地区夏种工作进展缓慢。6月下旬初出现的降水过程缓解和解除了前期旱情。随后出现3-4天晴好天气,各地抓住墒情好转的有利时机,迅速掀起抢种高潮,夏种任务基本完成。

目前我省夏播夏种工作基本完成,夏玉米和夏大豆处于苗期生长阶段,甘薯正在移栽并陆续进入薯蔓伸长期;一季中稻仍处于移栽后的返青分蘖发棵阶段;沿淮地区的一季单晚处于秧田期,部分陆续移栽;沿江江南的双早处于灌浆期;春播棉花处于现蕾期,其它春播旱作物也进入中后期生长发育阶段。沿淮淮北6月下旬前期的过程性降水,使得我省大部分地区土壤墒情适宜,利于完成夏播夏种任务,也利于水稻的正常生长发育和已栽种旱作物的苗期生长。

但是6月27日-7月5日的强降水过程再度袭击沿淮淮北和皖东地区,雨量集中、强度大、汇流快,造成部分地区农田积水,形成内涝,导致部分农田受淹,刚刚播下的大豆几乎全被闷死在地里。安徽省滁州、宿州、蚌埠、淮北、亳州、阜阳受灾严重。

据来自防汛抗旱指挥部的消息,截至7月6日上午统计,强降雨导致沿淮淮北及皖东等地区累计受涝面积663万亩。由于各级政府对防汛抗灾工作领导有力,受涝地区在自排的基础上,动用排涝泵站5000多台套积极组织抢排。目前,受涝地区已抢排涝水22亿立方米,排出受涝面积600 万亩,占累计受涝面积的90%左右。大部分受淹农田退水速度快,内涝区面积减少迅速,大大减轻了洪涝对农作

7月4日蚌埠被水淹没的水稻            7月5日颖上的一季稻田涝水已被排干              物的影响。

 

水稻对水涝灾害的抵御能力较强。水稻受涝后,主要由于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受抑制而引起生理上的障碍而减产。受害程度因品种抵抗力、稻苗生育期与生长状况、淹水时间长短、水温高低等而有所差异。目前沿淮一季稻正处于分蘖期,一般淹水没顶5天,出水后尚能恢复生长。由于各地排涝工作有效及时,使叶尖很快露出水面,对一季稻产量影响较小。

农田洪涝对旱作物正常生长影响较大。目前夏玉米、夏大豆、甘薯等处于苗期,对涝渍敏感,土壤过湿,将导致根系活力下降,生长迟缓,苗黄苗瘦,苗情素质较差。棉花正值现蕾开花期,是棉花搭好“丰产架”的关键时期。棉花淹水时间过长,会引起大量死苗,成活的棉苗也会因为生理机能下降,单株成铃减少,铃重和衣分降低,皮棉减产。一般淹水没顶不超过24小时,排水后棉株会出现轻微萎蔫现象,幼蕾脱落,叶片发黄,无死苗现象,只要灾后补救措施及时、得当,棉花恢复生长较快,对产量影响较小。

四.天气趋势及农业生产对策建议

根据省气象台最新气象资料分析,10~12日受冷暖空气共同影响,全省有一次降水过程。13~16日我省北部以晴热少雨天气为主,其中15~16日我省南部受热带系统外围影响有阵雨或雷雨。

据此建议: 

1.受灾地区在天气转好的情况下,要组织劳力利用早晚突击排水降渍,农田内外三沟进行排查,做好田间三沟的疏通、清淤工作,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降低土壤湿度。水稻田排水时应注意,在高温烈日期间,不能一次性将水排干,必须保留适当水层,使稻苗逐渐恢复生机。

2.对刚出水的稻田要及时清理受淹农田沟渠,保证排灌畅通,及时清除田间杂物并进行扶苗、补苗、洗苗,待恢复生长后适当补施一次肥料,加强病虫防治,重点做好稻瘟病、纹枯病、稻纵卷叶螟等的防治。

3.对受淹的作物做到能保则保,不轻易改种补种,力争避免因迟播迟种造成的更大损失;同时,对因大风、暴雨造成的玉米、大豆等作物倒伏的田块,要及时整理、扶正田间植株,进行雍根培土,保苗护苗。

4.适量补施恢复肥,促进生长恢复和苗情转化升级。涝灾的地表径流造成田间养分大量流失,为补充养分损失,必须要及时追施恢复肥。追施恢复肥的时间要在结合中耕除草,植株开始发生新根,叶色逐渐转深的情况下进行。应以氮肥为主,并配适量的磷、钾肥;追肥方法应为穴施或沟施为主。

5.及时进行中耕松土与除草,促进生长加快。在追施恢复肥的同时,要结合中耕松土与培土雍根,以解除土壤板结,增强土壤透气性,促进根系生长与植株生长,并进行防除田间杂草。

6.对受淹死苗严重乃至绝收的田块,迅速实施改种和补种措施。淮北地区绝收田块应尽快排水补种荞麦、胡萝卜等生育期较短的作物。或者咨询有关专家改种其它作物,慎重选择改补种作物种子,保证改补种作物能按期成熟。

7.加强病虫害的防治。受灾旱作物抗逆性差,对病虫草的抵抗力下降,如发生病虫害会造成更大损失,因此,各地要加强旱作物病虫害的测报工作,密切注意病虫发生动态,重点要做好玉米的大小叶斑病、玉米螟、甜菜夜蛾等病虫害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