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珂7.28弯腰贴吧: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13:52:46
西闪□思想光谱
  在一本名为《意识形态新论》的书中,作者对民族主义进行了这样一番描述:“民族主义是二十世纪主要的一种政治意识形态,它是民族内部成员所拥有的、以本民族为最高忠诚对象的政治情感和认同意识,包含着对‘本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信仰。纵观民族主义兴起以来的人类历史,民族主义可能是影响世界进程最强烈、最富有情感号召力的一种意识形态,也是一种时效性最持久、成本小收益大的天然政治资源。”——这简直像节能办在推广沼气。
  作为社会整合与控制的工具,是否易于管理,或者说管理技术是否成熟是决定一种意识形态能否长期有效的关键。但人们会发现,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民族主义的确与沼气有某种相似性:成分复杂,用途广泛,经济实惠,但在技术以及管理上存在着诸多问题。
  如果说一般的意识形态总是包裹着某种实体,民族主义则相当尴尬,因为民族主义者所忠诚的对象——民族实在难以描述。尽管不少人竭力想证明民族是一个政治实体,但仍只能无奈地用一些形容词来描绘它。家庭是最常用的比喻,但极不恰当。谁是家长,谁是子女,如何做到长幼有序?大树也常用来打比方,但根系在哪里,花果枝叶怎么分,这可不是植物学或者园艺。故而有学者不得不承认:“民族主义是一种非常富有弹性,甚至变化无常的意识形态,因此它能为极其矛盾的客观目标服务。它既可用于肢解国家,又可用于建立国家……它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外壳。”(吉尔·德拉诺瓦,《民族与民族主义》)
  通常来讲,一种意识形态必须保持某种恒定性才能得到大众的认可,要想做到这点,体系化是最好的方法。但可以看到,变化多端的民族主义并不遵循这一原则——“本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信仰显然有赖于激情,而非理性。就像《沉沦》(郁达夫著)的主人公因在日本逛妓院遭受白眼,悲愤地喊出“中国啊中国!你为什么还不强大起来!”他的性苦闷一步飞跃到民族情感,可以看到,其中没有理性,只有激情。
  管理激情显然难于对理性的管理。激情易于释放,却不容易回收。激情因为具有理性无法比拟的爆发力,每到关键时刻,人们还是忍不住利用它。可是如何见好就收,往往相当棘手。当年孙中山提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利用汉民族主义取得革命的胜利。一旦革命成功,他就立即抛弃了汉民族主义,转而提出“五族共和”的建国主张。因为他显然意识到了,民族主义的激情具有多大的凝聚力,就具有多大的破坏力。
  杜赞奇在《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曾讲到一段我不大熟悉的历史。在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的改造下,以反清复明为主要目标的秘密会党逐渐转向民族主义,并在辛亥革命之前的各大起义中起到了十分重大的作用。数千计的秘密会党成员为革命抛洒鲜血,不少海外秘密会党的财政募捐使革命组织得以维系。但当蔡元培准备将会党在革命中的贡献写入他将主编的国史时,却遭到孙中山的反对。他以秘密会党“内部组织仍为专制,阶级甚严,于共和原理、民权主义,皆盖乎未有所闻”为理由,建议蔡元培“基于共和革命关系实践,似宜另编秘密会党史,而不以杂厕民国史中。”可见,在孙中山的心目中,民族主义只是具有工具性的意识形态,而民权主义才是核心价值。
  再举一个例子。历史上阿尔萨斯-洛林地区是德法两国相互争夺的焦点。按照惯常的分类,大多数生活在那里的居民应属典型的日耳曼人,应该视为德意志民族的一部分。但事实却是,那里的人们是忠诚的法国公民。因为在他们的心目中,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远远高于血缘和种族。
  进一步审视民族主义就可以看到,如《意识形态新论》的作者所说,它是一种天然的政治资源。但资源就是资源,它不可能上升为目的。将其视为一种政治意识形态多少有些勉强。如前所述,它既不具备思想体系的特征,也不具备明确的核心利益。即便将它纳入意识形态的行列,它也就是一支意识形态的雇佣兵,为各式各样甚而相互矛盾的目标提供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