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桐柏英雄广播:“台式民主”政治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1 02:52:22
作者:郑东阳
来源:《凤凰周刊》2012年2期
本站发布时间:2012-1-28 13:54:44
阅读量:205次
分享到新浪微博腾讯微博抽屉TwitterFacebook

台湾民主选举形成今日之格局特色,既是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使然,也有自下而上的民间努力不息。两者促成台湾民主不断自我生长,自我完善。
1987年,蒋经国刚拔出关着民主魔瓶的塞子,就亲睹专制治下的井然有序到民主之初的喧哗沸腾——一年前非法成立的民进党,一朝合法化,就期待能与执政党平起平坐,呼告当局开放更多职位与之公平竞争,甚至包括“总统”。
台北街头,上千名农民在国父纪念馆集合抗议土地政策,现场调解的民意代表与农民们一起被军警殴打。几乎每天,各县市都在爆发警民冲突。
为了缓解日益严重的社会矛盾、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当家作主”的要求,自1988年以来,台湾当局通过一系列“宪政”改革,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选举制度。随着选举制度的确认,立法、司法、行政和监督程序随之制度化。在这个基础上,公民的言论、集会、结社和宗教信仰自由得以确保。
选举制度的确立
1988年,“解严”后举行的国民党第一次党代会“十三大”上,时任国民党主席的李登辉以“促进三民主义宪政改革,完成‘反共复国’大业”为题,作开幕讲话。标题的前半部分让人眼球一亮,而后半部分几乎没有人放在心上。
自蒋经国后期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以降,国民党在政治体制改革的路上不断释出善意:解除戒严令,制定《集会游行法》,开放报纸登记,修订《非常时期人民团体组织法》,进一步开放中央民意机构增额代表选举……不过,在“解严”前,台湾其实已经有民主选举。这些选举集中在地方县市(台湾省、台北直辖市、高雄直辖市除外),县市长、县市议员代表由公民投票产生。在这些选举中,获胜的一方总是来自国民党。除了极少有反对者愿意公开出来竞选外,国民党在选举期间善做手脚也是其制胜法宝。
由于坚持“中华民国”的法统地位,国民大会与“立法院”两个“中央民意机构”中,几乎所有席次均由大陆迁台的、代表“沦陷区”的民意代表占据。直到1969年,立法委员与国大代表增额选举,席位才对台湾地区选民开放。这两次选举都名为“中华民国自由地区中央公职人员增选补选”。
此后,随着部分年迈的、在大陆选出的首届民代过世,以及当局不断兑现释出的改革承诺,这样的增额代表补选越来越多。这些增额代表的职务、权利与1948年南京政府时期选出的第一届民代相同,在程序上也符合一般民主投票的规范,但增额代表在“院会”里的比例依然很低,无法全面改变现有“国会”,让台湾出现了全世界独一无二的特殊“民主”选举。
国民党长期不愿开放所有“院会”民代选举,除了维护“法统”的需要外,根据“中华民国”的宪政体制,国民大会是修改宪法和间接选举“总统”的机构,“立法院”则与“行政院”对应,有否决“行政院”提案、预算、人事的权利。这意味着,一旦开放“院会”直选,国民党随时有丢掉政权的危险。
1990年,在国民大会间接选举中,李登辉接任地区领导人。而在这场选举中,他体会到基于国大的“总统”选举其实等于国民党内部竞争,而他在国民党的政治实力并不算稳固,外省精英在党内有强大的运作能力。
与此同时,台湾大学生们发起学运,要求废除“万年国代”、直选“总统”。在民意支持下,李登辉宣布召开“国是会议”,国民党与其他在野党达成了“国会全民改选”、“万年国代全面退职”、“废除妇女等职业代表并改为以政党比例产生的不分区代表”等共识。
从这场“国是会议”开始,以李登辉、宋楚瑜为首的国民党内改革派(主流派)和蒋纬国、林洋港、郝伯村、李焕等保守派(非主流派),对“宪政”改革出现了分歧。李、宋等人希望推动的改革是让“自由地区”的人们能完全作主,而保守派则希望由“万年国代”修宪,维护“法统”。
在“国是会议”后,李登辉宣布动员戡乱终止,为维护“法统”,成立国统会。对那部1946年大陆制定的宪法添加了增修条文后,1991年,任期长达44年的首届国大与“立法院”代表们终于退职。有分析将这一事件作为台湾民主化的开端,因为谁赢得国大与“立法院”过半席位,谁就赢得间接选举“总统”的胜利,取得执政权。
此后,国民党改革派与保守派就“总统”是否该直选进行了大辩论。如果说双方的第一次争议在于“宪政改革”是否能有效维持“法统”,这次争议的关键在于未来实行“总统制”还是“内阁制”。
改革派认为,直选符合民意,而且美国式民主的“总统制”正成为所有新兴国家效仿的对象。保守派则坚持孙中山的“五权体制”,认为国民大会不能废除,过去的“总统、内阁混合制”可以有效制衡权力。
就在国民党内部争论不休之际,相比通过国大间接选举“总统”,民进党更希望能采取人民直接选举的方式,因为后者让其上台的可能性大增。与拥有巨大党产和地方势力的国民党相比,要透过选举成为议会第一大党再取得执政权的难度要大得多。
最终,在双方的妥协下,国大通过了新的宪法增修条文,规定“总统”由公民直选,任期由六年改为四年,“考试院”、“监察院”、“司法院”三院“院长”由“总统”提名,经国民大会同意任命。国民大会除保留对“立法院”通过“修宪案”进行复决、复决“领土变更案”以及“弹劾总统、副总统”三项职权外,其他职权大部分移交“立法院”,自身也变成非常设机构。
1996年,台湾地区首次公民直选领导人。在此之前,1994年的台湾省、台北、高雄的省市长民选为这次大选积累了经验。
2004年8月,台湾又举行了宪政史上首次“立法院”修宪院会,三读通过“国会改革、公投入宪”的宪法增修条文修正提案。根据此条文,国民大会被终止,未来,宪法修正案、领土变更案、“总统”罢免案,将由“立法院”通过提案,然后由公民投票复决。该修宪案,根据规定,还要经过选出的国大代表复决通过才正式生效,因此2005年5月选举的国大代表成为最后一届,被称为“任务型国大代表”。
由于“修宪”采取的方式是“增修条文”,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的相关条文得以保留,“五院体制”也在形式上继续存在着,名义上还维持“法统”地位。虽然北京不愿意承认这部“宪法”的有效性,但也不愿意看到这部“宪法”被改动,因为这被视为维护“一个中国”的重要标志。
值得一提的是,从“总统”、“行政院”及“立法院”三者之间的权责来看,“总统”虽然可以透过操控“行政院”而掌控行政大权,但“行政院”才是真正“宪法”意义上的最高行政机关,且不向“总统”负责,单独向“立法院”负责。因此台现行“宪政体制”既不是“总统制”,也非“内阁制”,被称为接近“总统制”的“半总统制”。“总统”、“行政院”以及“立法院”三者之间的也常因权责不清而导致政局纷乱。
至此,台湾的选举制度得以最终确认,选举和罢免流程如下:选民(选举、公投罢免)→“总统”(解散)→←(提出弹劾案)“立法院”←(选举)选民
选举制度的完善者
在选举制度不断得到完善和确认后,一些为选举配套的措施也逐渐形成。
位于台北市中正区徐州路5号的台湾“中央选举委员会”(以下简称“中选会”),在选举期间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成立于1980年的“中选会”被定位为选举事务的最高行政机关,隶属“行政院”辖下,但是在专业上属于“独立机关”。
“中选会”几乎负责选举的一切行政工作,除了选民登记由户政机关受理外,“中选会”在一场选举中负责以下流程:
选举公告的发布→受理候选人登记→审定候选人资格→办理候选人抽签决定号次→选举人名册公告阅览→公告候选人名单→监督竞选活动是否违规→投票→开票→公告当选人名单→发给当选证书
在监督选举方面,“中选会”采取的方式是设置巡回监察员,分别遴聘具有选举权的社会公正人士担任,除配合检察机关处理刑事案件外,还负责在选举人出现违反选举规定的行为时处以行政罚锾和取缔选举资格的工作。
而最重要的监督便是投票日当天,发生在投(开)票所内的事宜考验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投票所一般设立在学校,门口通常张贴、摆放着选举须知。投票所30米内不得喧哗,所以记者的采访都必须在30米外。
根据规定,每个投(开)票所除了有主任管理员与主任监察员外,还会配置政党监察员二人。参选人所在政党各推荐监察员1人,但监察员的候选人,年满72岁或健康情况明显不足以执行职务者,不得担任监察员。如果政党不愿意推荐,则由所在选区的区公所选派当地德高望重者担任。
不过,“中选会”常常被对选举不满的一方批评为“黑机构”,运作一直受到质疑。因为2000年以前,“中选会”主委一直由“内政部”部长或者“行政院”政务委员兼任;此后,虽改为专人专任,人事上看起来更中立,但法理上依然没有专门的组织法对其进行约束,仅仅依靠“行政院”的规章来管理。
2009年,台“立法院”通过《中选会组织法》,将该机构“法制化”。根据这部法律,“中选会”委员应超出党派以外,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于任职期间不得参加政党活动。委员中同一党籍者,不得超过委员总数三分之一。
除了选举活动开始后的行政和监督工作,“中选会”还有“合并选举”的职能。2008年,大选期间,“主委”张政雄曾主导“公投绑大选”,饱受国民党人批评,认为其是绿营在中选会的“桩脚”。
近年来,由于选举繁多让民众厌倦,类似“立委”和县市议员这样的选举,很难引起民众投票热情,因此“中选会”合并了一些选举,包括地方县市长与乡镇里长、县市议员“三合一”选举,五都选举、直辖市“议员”、里长“三合一”选举,“总统”与“立委”“二合一”选举。
除了“中选会”这样的选举机构在不断完善外,多年的选举也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惯例,这得益于一些民间团体的努力。
选举当天投票结束,开始开票。统计票数采用非常传统的方法:一人高举选票展示并唱票“某某某一票”,然后工作人员在墙上候选人名字下面划一笔“正”字。由于这个过程任何人都可以观看,电视台会派出记者和志愿者到全台8000多个投(开)票所随时报告数字,然后实时播出。这样一来,唱票一边进行,电视屏幕上的数字一边变化。大众媒体的介入,杜绝了开票舞弊的可能性。
大选电视辩论中媒体人提问环节,同样是几届电视辩论后形成的选举惯例。而此次大选的电视辩论,还增加了公民团体提问环节,相信下一届大选这个做法会得到延续。类似“文化界”、“首投族”提问候选人等民间团体举办的活动,由于本届候选人的重视并亲自参与,也将会在未来形成惯例。
此外,在此次立委选举期间,一个名为“公民监督国会联盟”(简称“公督盟”)的团体将向感兴趣的选民免费发放“立委选举手册”,供选民参考。这本手册包括追求连任的立委在上届任期出席率是否高、提过多少法案、阻挠过多少行政院提案等。在公督盟的推动下,台立法院开通了网络直播,选民可以上网看到会期内立法院里发生的一切。由于其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对立委进行评鉴,因此不少立委会向其发去“请假单”,解释没有出席院会的原因。
(文中高祥伟、曾其雄等人为化名,实习生刘鑫、邹一娇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