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左右的越野车:增加养猪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7 08:50:58

增加养猪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www.cqagri.gov.cn [2004-10-28] ·作者: ·来源:

张奉菊

重庆市万州区龙宝移民开发区农业局兽医防疫检疫站 重庆市 万州区 404000

摘要:在目前生猪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之下,笔者根据自身实践和各地的经验,提出要增加养猪经济效益,可在适度饲养规模的前提下,在优质上下功夫、降低成本上做文章、增加销售收入上动脑筋,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千方百计获取效益。

关键词: 养猪 效益 途径

万州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具有利于畜牧业发展的立体气候特点。幅员辽阔,农业人口多,粮食充足,加上近年种草养畜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养猪充足的精、青饲料资源。据统计,2003年万州粮食产量高达49.31万吨,除口粮外,全部粮食加农副产品加工,常年至少可供200多万头猪的精料需要。长期以来,当地农家有饲养生猪的习惯,特别是近十年来畜牧业快速发展,养猪生产也快速发展,已成为农民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生产模式也从整体的分散粗放型经营向多种程度的集约化、规模化经营过渡。特别是近年来政府对畜牧发展的大力支持和政策倾斜,农户饲养生猪积极性进一步提高,许多外出误工的农民也纷纷返乡投资养猪,但由于饲养成本的大幅度提高及疫病复杂性加剧,往往未能达到预期的经济效益。笔者认为要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当今养猪场(户)在经营策略上要紧紧围绕优质高产高效益这一目标而展开,寻找高产技术途径,降低生产费用,走出以往种种饲养误区。所谓优质就是根据市场取向来选择猪种,根据猪种和市场需求进行饲养,尤其是出口外销或处于一定饲养水平的养猪场(户)。高产的概念要具有全面性、综合性,也就是说整体的生产水平始终处于最佳生产状态,而不是某一栏或某一头偶然出现该地的最高水平即自认为就是高产。根据笔者的实践经验和各地的典型介绍,要提高养猪的经济效益,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努力:

1、选择适度的饲养规模 养猪业的效益是规模效益,我们提倡规模养猪,但规模养猪的发展受多种因素包括经济、技术、管理、市场等的制约,因而要建立一种适度规模猪场,以求用合理的投入,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所谓适度规模,就是在一定的自然、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生产者所经营的猪群规模不仅与劳动力、生产工具条件等内环境相适应,而且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市场供需状况等外环境相适应,生产者能把生产诸要素合理地组织起来,最大限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资金利用率和猪群生产性能,以达到最佳经济效益目标。现阶段我国广大农村比较适宜的养猪规模,因各地饲料资源、饲养技术和管理水平以及饲料和生猪价格等不一样,规模养猪经济效益也有高低,因而适度规模也有差别。在经济发达地区,专业户养猪年出栏肉猪100头以上较适宜,获得的经济效益较高;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年出栏肉猪30—50头的规模,亦可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适度的规模养猪,使饲养管理更加专业化,资源优势得到了充分利用,特别当今优质猪的饲养,更易体现瘦肉率高、肉质好、风味香的特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集中体现,更能调动养猪积极性。总之,养猪生产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及时调整生产结构,在竞争中求发展。

2、充分利用杂种优势,在优质上下功夫  猪的杂种优势主要体现在繁殖性能和生长速度上,这两点与养猪的效益密切相关。繁殖性能的杂种优势比生长速度的杂种优势明显,据众多试验表明,饲养优良的杂种猪,可使母猪每窝断乳仔猪增加1—2头,增重提高10%--30%,饲料利用率提高10%--15%。 优质是占领市场、获取效益的重要途径,目前市场上,瘦肉率高的优质生猪一直畅销且价格不低已得到充分验证。现阶段,利用国外大约克、杜洛克、长白杂交的纯种“洋三元”,被认为是现有的最好猪种。用上述国外猪种与本地优良地方母猪进行杂交也是一条重要途径。如万州地区广泛应用的杂交组合长×(长×本)、杜×(长×本)、长×(杜×本)等,二元或三元杂种都有瘦肉多、生长快、饲料报酬高、适应性能强的优点,既易于饲养,又适销内地市场。而据报导,采用当今国际上最先进的生猪育种技术--“配套系”技术,对改良生猪品种、提高养猪的经济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具有非同小可的作用。研究表明,“配套系”猪的各项技术指标均明显超过“洋三元”:一是瘦肉率更高。“洋三元”的瘦肉率在60-65%之间,“配套系”猪为65-70%,由于剔除了影响肉质的基因,“配套系”猪的肉质也比“洋三元”好。二是繁殖能力更强。“洋三元”一般一胎产仔8-9头,一年两胎,“配套系”则在12头以上,两年5胎。三是生长周期更短。“洋三元”生长到90公斤以上需要170天左右,“配套系”为160天左右。四是饲养成本更低。“洋三元”每长一公斤肉消耗饲料3.5公斤左右,“配套系”为2.8公斤左右。五是增收效益显著。由于“配套系”猪生长周期短,料肉转换率高,喂养过程中可节约200元的饲料;一头母猪年均多生6只仔猪以上,养殖户可因此增收900元左右;“配套系”猪的市场价格也高于普通优质猪。因而,推广“配套系”猪将给生猪生产带来重大影响,必将增强养猪业抗御未来市场风险的能力,有利于扩销和增加出口。

3、在降低成本上作文章 生猪市场的竞争,也是饲养成本之间的较量。面对养猪成本的难以把握,养猪场(户)如注重成本核算和成本分析,运用科学的方法从各方面挖掘潜力,使饲养成本尽可能降低,那就能取得市场的主动权,经济效益也就提高。为此,根据成本的核算方法,探讨一下降本的途径和举措。

3.1节省饲料费用 养猪成本中饲料费用要占到60%--70%(包括仔猪费用合并计算),因此它也是降本的关键。一般规模场(户)所用乳猪、小猪全价颗粒料最好向质量稳定、信誉良好的饲料生产大公司购入,待体重40公斤左右实行饲料自行配制,可选用行家配方通过饲养对比试验来筛选最低成本配方,充分利用当地自产或价格低廉的原料,严把质量关,并选择可靠有效的饲料添加剂,以实现同等营养条件下的配制料价格尽可能低些。同时减少饲料的各种浪费和损耗,一般猪的日投喂饲料量可按其体重的4%进行饲喂。瘦肉型猪体重在60千克以上的,可按体重的3.5%进行饲喂,即体重60kg前可采取自由采食和饮水,60kg以后限量饲喂,但要做到定时、定量和充足的饮水。对于育肥猪,可根据预期日增重与预期饲料利用率确定投料量,一次性投料不宜过多,地面投料时不把饲料撒到猪背上;搞好防疫驱虫灭病工作,提高生猪的饲料利用率,种植一些青绿多汁饲料作物喂猪,如俄罗斯饲料菜、紫花苜蓿等。周密制订饲料计划,减少积压霉变,贮存饲料的仓库要干燥通风,垫高20厘米,还要缩短肥育期,保持均匀度基本一致,减少维持营养消耗。

3.2采取疾病综合控制措施,减少药费支出和提高育成率 疾病控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环境、卫生防疫、营养管理和猪群保健等各个方面,猪场疾病控制的基本要素有:病原、宿主、环境。要控制好猪群的疾病,首先要建立猪群的安全生产体系。猪场选址应在背风、向阳、地势高燥、通风良好、水电充足、水质良好、排水方便、远离居民区和污染源且交通方便的沙质地带。全场实行封闭管理,禁止工作人员兼任其他场的饲养、技术指导和屠宰贩运工作,保证生产区与外界有良好隔离,场大门设有消毒池和喷洒消毒装置,人员入口与饲料入口以消毒池分开,外来车辆、人员和物料严格消毒后方可进场。场内生活区与生产区分离,不得畜禽混养,坚持自繁自养,全进全出,建立健康猪群,实行标准化饲养,作好防暑降温、保暖防冻和清洁卫生工作,使猪群有一个舒适、干燥、卫生的环境。其次,定期免疫,增强猪只抗病力。猪场应根据本地区疫病流行情况、气候条件、猪群的品种和健康状况,决定免疫接种的疫苗种类,并综合考虑母源抗体、发病季节、发病日龄等因素,制定出免疫程序并按时免疫接种。万州一般采用的程序为:35日龄仔猪阉割同时接种猪瘟、口蹄疫疫苗,55日龄接种猪瘟、猪丹毒、 猪肺疫三联苗,70日龄接种仔猪副伤寒疫苗。除对重大传染病进行按时免疫接种外,对常见易发病要定期药物预防。一般在季节更替之时,环境气候变化较大,疾病易发期等时应对一些主要的细菌性疾病给药预防,一般采取电解多维2000g+增效磺胺120g+氟甲砜霉素150g(氟哌酸或泰乐菌素150g)配1000kg饮水,也可配1000kg饲料连喂5—7d以节约人力,做到群体预防和治疗,减少人为投药造成的猪群应激反应。最后,应定期驱虫、灭鼠、消毒,杀灭中间宿主,净化环境。如每周二用消毒灵、复合酚等对猪群全面消毒,每月开展一次全面的卫生清洁工作和全面消毒工作,在疫病多发季节,可在每周二、五带猪全面消毒。总之,猪场疫病控制应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投药做到高效低价,一旦发现可疑传染病按“早快严小”处理,使仔猪断奶前的死亡率在10%以下,育成猪的死亡率不超过2%。

3.3减少人工费用,提高劳动效率和饲养员素质 人工费用是与养猪成本有密切关系的一个项目,在节省饲料费用的情况下,减少人工费用,可采取以下措施:(1)购置必要的饲养用具代替繁重劳动,同时制订合理的劳动指标和计酬办法,并与生产性能挂起钩来,饲养哺乳母猪的用断奶成活头数、成活率、个体重、药费支出等考核评价,饲养肥育猪的用死亡率、增重速度、料肉比、药费支出等技术指标考核。以近几年内的生产水平平均数为基础,经过努力有产可超,总报酬不低于当地一般水平。(2)要求饲养员认真负责,能钻研养猪技术。建立技术操作规程,并加强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运用技术比试和高产竞赛等活动提高劳动者素质。(3)另外提高出勤率和人均提供商品猪、人均产值指标,尽可能精简非生产人员,减少人工费用支出。

3.4提高资金利用率、减少利息支出和基建投入 除了规模场(户)自我壮大、自我发展外,可设法通过计委立项,争取政府贴息或低息贷款或扶贫资金等方法筹集部分资金。在每年占用一定流动资金的情况下加快出栏次数或减少流动资金占用量也可降低利息支出,达到提高资金利润率的目的。降低猪舍建造费及机械设备费也是节支内容之一,开始饲养时可利用空房旧舍改建或自造简易猪舍,最好租借牧场。在生产过程中要加强对固定资产维修和管理,使之延长使用年限,长期闲置不用的尽快出售和出租。

4、在增加收入上动脑筋 根据成本理论,如生产费用不变,产量与成本呈反比例变化,即产量越高,单位产品的成本越低,因而在母猪配套的规模养猪户提高每头生产母猪年生产力至关重要,它的概念是每一头生产母猪年出栏肉猪头数、出栏头重与屠宰率之积,提高群养生产母猪年头提供吨肉水平,其技术途径不外乎包括采取提高生产母猪分娩胎数、产仔头数、育成头数、断奶头重、育肥猪成活率、日增重、料肉比和合适的出栏头重等综合性措施。现将这一技术要点叙述如下:

4.1保持公母猪的繁殖状况,提高母猪利用强度,增加年产胎次。体况太肥,不但猪不易发情,而且排卵数减少,受胎率降低,也易发生难产。体况太瘦,母体没有充足储备供胎儿生长发育、导致繁殖障碍,也易发生产后瘫痪。实践中以八层膘为宜,尤其忌肥。缩短哺乳期,实行早期断奶,提高一次情期受胎率。同时也可在哺乳期管理上下功夫,缩短发情间隔,这首先要保证母猪生殖道迅速恢复正常,在提高食欲的前提下配给日粮,保证母猪在断奶时有较好的体膘。仔猪四周龄断奶较好,在断奶第一天控制日粮,实行分群饲养,可赶母留仔,实行原圈饲养,也可将母猪赶到公猪栏旁,以利刺激发情,必要时选用促性腺激素催情。对商品猪场可采用多种公猪精子受精,通过多重交配或混精输精,提高受胎率和产仔数。

4.2增加胎产活仔数 首要的是提高猪的受精率,可从提高公猪的精激品质、适时配种和应用某些激素着手。其次是减少胚胎死亡,针对三个死亡高峰(受精第9-13天合子附植初期,妊娠第3周,第60-70天)采取措施,除按饲养标准配合全价料外,不喂发霉、腐败、变质、冰冻、带有毒性和强烈刺激性饲料、饲料变换不宜频繁,妊娠后期适当增加饲喂次数,管理上防挤、防跌,严禁鞭打。夏季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可安装防热降温设备,加强绿化、凉水喷雾降温,供足清洁饮水,以减少热应激带来的影响。妊娠母猪的饲养,从配种的当天到妊娠21天应半量喂养,即:1.8克—2Kg/日,此后逐渐增加,妊娠后期84—105天可增加 到3.5—4Kg/日,因此时胎儿生长发育较快,增加母猪采食量可明显提高初生窝重。妊娠初产母猪体重增重为30—40Kg为宜,经产母猪体重增重30Kg左右为好。

4.3提高断奶窝重 主要是搞好补铁、补硒、补料、抓旺食、防腹泻和环境小气候的控制工作。一般程序是3日龄仔猪补硒、补铁,7日龄补料,选择质量可靠、信誉良好的饲料厂家生产的适口性好的乳猪颗粒全价料,让体大力壮的仔猪先采食。20日龄以内抓好奶膘,20日龄后抓料膘,并抓住旺餐(冬天下午一餐、夏天傍晚一餐),勤添少给,逐天增加,不剩料,保持新鲜。疾病防治主要是防腹泻,根据不同地区和猪群注射好疫苗,并加强护理,每天巡回观察仔猪采食、粪便及叫声,努力创造清静、舒适、温暖的群居环境。

4.4提高肉猪生产力 这项技术包括选择三元以上杂种猪、提高肉猪的始重及其均匀度、适宜的饲粮营养水平和实用饲粮配方、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与采用科学的饲养管理技术。需特别指出的是群养肉猪,60日龄的平均体重超过20公斤,一窝或相同日龄的二窝个体大小比较均匀,有利于提高育肥效果。而适宜的屠宰日期宜根据生产性能与经济效益综合考虑,一般内销猪的屠宰体重以90-100公斤为宜。

但还更须引起注意的是准确掌握市场规律也可大大增加销售收入。 几年来的生猪波动已表明,一般一个波动周期大约1.5-2年,同时在一年之中也随市场需求、节假日等因素而起伏,即每年3-6月份为猪价低潮,7月份以后渐渐上升,9月份价格较好,并维持一段较高价位。据此确定猪肉营销策略是根据品种、季节等因素来制订合适的出栏头重,使最佳出栏时间与市场需求时间一致。一般说来,当销售价格低于直接成本,上市体重要提早,而销售价格高且预见暂不会马上下跌时,出栏体重可适当增加,有许多小规模场(户)在4-5月份仔猪价最低且检验无疫病时购入,8-9月份猪价较高时出栏,也有较多盈利。同时应全面掌握市场信息,及时了解养猪生产动态和价格趋势,作出科学预测和合理判断,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使全年生猪销售价处于较高水准。

(作者系重庆市万州区龙宝移民开发区农业局兽医防疫检疫站助理兽医师 张奉菊,联系地址:重庆市万州区青羊宫21#,联系电话:(023)85797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