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狮旗舰店:千古才情万古对--毛泽东智对展奇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1:11:25

《千古才情万古对》
--毛泽东智对展奇才

毛泽东(1894—1976年)不但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军事家,而且是一位知识渊博、通晓古今的思想家、理论家、诗人、书法家和学问巨匠。他一生笃志嗜学,勤奋读书,深研马列,广涉群籍,对科学知识和革命真理孜孜以求。他不但在政治、经济、军事、诗词、新闻、书法等诸多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且在“诗中之诗”的对联的苗圃里洒下了辛勤的汗水。投身革命后,他撰写了不少哀挽革命烈士、颂扬爱国者的妙联佳对,许多对联结构严谨,造句精湛,语言优美,意境宏博,或讴歌先烈,或抨击敌人,或题赠友朋,或投署广庭,无不气吞山河,历史风云在耳,读来令人振奋。即使他青少年时代撰写的对联,也是气势宏伟,所见非凡,构思精巧,寓意深刻。仅《毛泽东诗词全集》就收入诗词59首,对联28副,其中绝大多数属中国现代优秀文学精品。
1902年,刚刚8岁的毛泽东从寄居湖南湘乡外祖父家读蒙馆回到老家湘潭韶山入学,最先入南岸私塾,启蒙老师是邹春培先生。那时的毛泽东已酷爱游泳,且水性绝佳,邹先生担心出事,规定学生不得到附近的水塘里游泳。
有一次,邹先生因事外出,嘱咐学生们在学堂认真读书,但回塾馆后却见毛泽东和几个学生在池塘里戏水。邹先生本想用打骂、罚站等老办法处治,但由于毛泽东一贯反对体罚,经慎重考虑后,邹先生决定采用一种特殊的处罚办法来处理和教育毛泽东等几个学生,这个特殊办法就是要学生们对对子。若对不出,再用戒尺打手心。邹先生出的对头只有两个字:濯足;毛泽东当时虽然只有8岁,但机敏过人,一听出句,不假思索地脱口对以:修身。邹先生听后不禁连连点头,表示十分满意,于是叫他们回到私塾内认真温习功课,打手心就这样免掉了。同去游泳的几个同学都从内心感到高兴,无不钦佩毛泽东的机智和才华。
毛泽东的青少年时期,正值国家内忧外患、世界动荡不安之际。为了探求人生和救国救民的真理,他勤奋学习,顽强锻炼身体。1909年至1918 年,他在湖南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和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常在别人入寝以后,还在走廊的路灯下看书,“实意做事,真心求学”,视“懒惰为万恶之渊薮”。他博览群书,尤爱哲学、国文和史地;读《离骚》、《九歌》,他全文抄录,一笔不苟;读韩愈的文章,至烂熟而不释卷;读《伦理学原理》,批注竟多达12000多字。那时,他就坚信自修是研究学问的有效方法之一。他曾在课堂笔记《讲堂录》中抄录过古人的一副对联:
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①
①此联系明代江西人胡居仁所作。此联民间一传作: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上下联末字均为平声,估计不确。与此联类似的励志勤学格言联,当推清代彭元瑞所撰一联: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
这副对联,工整严谨,寓意深刻,是古人刻苦学习、持之以恒的经验之谈。毛泽东用这副对联告诫自己,学习要有一股坚韧不拔的毅力,长年累月,坚持不懈,必有所成,绝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到头来一无所得,既指出了对待学习必须具备的正确态度,又点明了对待学习的科学方法。也正因为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有这种“贵有恒”的精神,所以才能学习成绩优异,学识超群,成为学校里出类拔萃的学生,深得老师和同学的赞扬。
1917 年,毛泽东为他的同学肖子升《一切入一》的自学笔记写了一个“序言”,虽只500字,却精辟、系统地论述了他青年时期的治学方法。“序言”开宗明义写道:“吾生也有涯,而智也无涯。”学习之道,“一要积微起纤,日积月累,不要眼高手低,好高骛远;二要广汇百家之流,不要囿于一家之言,偏执于一孔之见;三要梳篦条理,弃其糟粕,取其精华,不要囫圄吞枣,生吞活剥;四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不要一曝十寒,半途而废”。毛泽东抄录的这副对联和这些精辟而深刻的论述,无疑是他学习经验和方法的结晶。在“序言”中,他以“万石而垒高台”作比,阐明了“今日记一事,明日悟一理,积久而成学”的精深见解。他在东山学堂读书时的作文,就极受国文老师的称道,老师曾写批语说:“似是君身有仙骨,寰观宇宙,似黄河之水,一泻千里。”
人们常常对毛泽东渊博的知识、深邃的思想、卓越的才能敬佩万分,殊不知,天才出自勤奋,知识在于积累,毛泽东的知识和才能,是与他一生坚持不懈地勤奋攻读分不开的。他那种持之以恒、矢志不移的自学精神,为一切有志于自学成才的人,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毛泽东读书自学勤于动笔,圈点批注,“三复五温”,内容涉及经、史、子、集,诸子百家,中外哲、经、史、文学、艺术、科技、报刊等各类图书。他读过的书目和阅读的遍数,是无法统计的。
由于毛泽东自幼就刻苦学习,胸怀大志,所以在青少年时期所写的对联,就不同凡响。1915 年5 月,与毛泽东同在长沙第一师范读书且交往甚密的同学易咏畦逝世后,毛泽东愤笔写了一副挽联:
胡虏多反复,千里度龙山,腥秽待湔,独令我来何济世?
生死安足论,百年会有役,奇花初茁,待因君去尚非时!
此联不仅对仗工整,表达了对好友的深切悼念,而且抒发出青少年时期毛泽东饱含着的强烈的爱国忧民之心,以及誓以天下为己任的宽阔胸襟。
1917 年秋,毛泽东利用暑假之便,身穿浅蓝色单长衫,拿一把雨伞和一个白底印花的包袱,邀请在长沙楚恰小学教书的同学肖子升,到农村去进行社会调查,熟悉社会,学习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他俩以游学为名,在长沙、宁乡、安化等地作长途旅行,历时1个月,行程达900 余里。他们没有钱,便给学校、商店、庙宇写对联换几个钱作路费。
在安化县农村,他们听说当地有一位文人名叫夏默安,羊角塘人,清代两湖书院毕业,经史绝好,担任安化县劝学所所长,著有《中华六族同胞考说》、《默安诗存》、《安化诗抄》等书。这天,他们专程前去拜访这位夏先生。
夏默安听说来访者是年轻的游学先生,认为学问不深,故意回避不见。但是,毛泽东并不在意,接着第二次、第三次登门拜访,虚心求教。夏默安心想,平日里来的游学先生,一次不予理睬,便扬长而去,而今这位游学先生却与众不同,便决定试一试来人的才学,于是开门相见。一见面,夏默安也不寒暄,也不打问,先以绿荫深处有鸟雀啼啭的情景为题,挥笔写一比出句于桌案之上:
绿杨枝上鸟声声,春到也,春去也。
毛泽东在这次调查中,目睹贫苦农民的悲惨生活和恶财主们对农民的残酷剥削与压迫,忧国忧民之情不禁愤然而出,脱口吟对对句道:
青草池中蛙句句,为公乎,为私乎?
对仗工整,于平淡中见匠心,构思精巧,寓意深刻,既即景即情,又饱含哲理,充分显示了他公而忘私、国而忘家、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宏大志向及博大胸怀。夏默安先生见对句胜过出句,还带有几分火辣辣的挑战意味,自觉有愧,并连声称赞叫好,忙张罗客礼相待,请毛泽东在家住宿吃饭。毛泽东当即索读了夏先生的几本著作。临别时,夏默安特意送给毛泽东8 块银元作旅费。
毛泽东不但学习好,而且非常注意锻炼身体,参加体育运动。他认为,对青少年要“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当时,学校里不关心学生的身体和健康,不重视体育活动的开展,体育课形同虚设。仅1917 年,因病致死的同学竟达7 人之多。对此,毛泽东极为不满。在为死去的同学举行的追悼会上,他写了一副挽联:
为何死了七个同学?只因不习十分间操!②
②此联民间有传作:为何死了七个同学?只因不习十分钟操!
既抨击了置学生生死于不顾的校方,也唤起了广大同学对加强体育锻炼的重视。
1918年6月,毛泽东任湖南长沙第一师范附小主事后,曾书写对联一副,让学生们刻在竹板上,悬挂在附小的礼堂里:
世界是我们的;做事要大家来。
浅显易懂,明白如话,但却含有崭新的时代内容和深刻的教育意义。
1920年1月,当时正在北京(时称北平)的毛泽东先后失去了他尊敬的杨昌济教授(杨开慧的父亲)和他的父亲,他正准备和杨开慧兄妹一道,扶柩南归回韶山奔丧。但正在此时,李大钊来了,要他到上海去与陈独秀商量有关革命的事宜。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他以杨昌济先生的一副名联:
自闭桃源称太古;欲栽大木柱长天。
激励自己,毅然去了上海。
毛泽东对待自己的亲人,也像对同学、战友一样,情意是非常深厚的,尤其是他对自己的母亲一直非常孝敬。1919 年10 月,他母亲不幸病故,他写了一篇哀恸感人的《祭母文》,称道:“吾母高风,首推博爱,遐迩亲疏,一皆覆载;恺恻慈祥,感动庶汇;爱力所及,原本真诚;不作诳言,不存欺心”。“头脑精密,擘手分情;事无遗算,物无遁形”。“洁净之风,传遍戚里,不染一尘,身心表里”;“病时揽手,酸心结肠;但呼汝辈,各务为良”。祭文之外,他还写了两副挽联,寄托哀思,深痛悼念:
春风南岸留晖远;秋雨韶山洒泪多。
疾草尚呼儿,无限关怀,万端遗恨皆须补;长生新学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处寻?
联语对仗工整,情深意浓,表达了他对母亲的热爱和敬重,及至全国解放后,毛泽东回到韶山家乡,还在母亲的坟前鞠躬哀悼,然后献上一束野花。
毛泽东的母亲姓文,湘乡县棠佳阁人,以勤劳、善良、谦和、公正和乐于助人而著称于乡里,她的这些美德,给青少年时代的毛泽东以很大影响。
1921 年,毛泽东在长沙悼念英雄易白沙时,写了一副挽联:
无用之人不死,有用之人愤死,我为民国前途哭;
去年追悼杨公,今年追悼易公,其奈长沙后进何!
1921 年11 月中旬,在法国勤工俭学的李立三,由于参加进步活动,被法国当局遣返回国到达上海,中共中央决定,派他到湖南从事工人运动,他带着介绍信来到长沙,向当时担任湘区区委书记的毛泽东报到。
当时,毛泽东在长沙市清水塘23 号办公和居住,李立三来到时,毛泽东正伏案疾书,夫人杨开慧进屋来兴奋地告诉他:“润之,你看谁来了?”毛泽东抬头一看,是阔别多年的老朋友,马上笑迎上去,说了一句:洞庭有归客。
李立三立即对道:潇湘逢故人。
两人这才紧紧握手,相视大笑。
1927 年10 月至1929年1 月,是艰苦卓绝的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这期间,毛泽东亲自率领中国工农红军,在井冈山地区打土豪、分田地、建立红色革命根据地。在一次斗争土豪劣绅大会上,毛泽东曾撰写了这样一副对联:
你当年剥削工农,好就好利中生利;我今日斩杀土豪,怕不怕刀上加刀?
这副对联上下呼应,用通俗浅显、幽默辛辣的语句,揭露了土豪劣绅剥削工农的丑恶行径,表达了劳苦大众初获解放的喜悦心情。
在毛泽东撰写的诸多妙联佳对中,数量最多的,是追悼英烈志士的挽联。这些挽联,既是热情讴歌先烈光辉一生的情真词切的颂歌,又是追悼战友、寄托哀思、情真意厚的悲歌。
1928年8月,红四军参谋长王尔琢不幸牺牲,毛泽东送了一副挽联:
一哭同胞,再哭同胞,同胞今已矣!留却工农难承受;
生为阶级,死为阶级,阶级念如何?得到解放方甘心。
1931年10月,曾在一、二、三次反“围剿”中起了重大作用的著名红军将领、我军著名领导人黄公略,在江西吉安东固与国民党军队作战时,不幸英勇牺牲。毛泽东听到这一噩耗后,怀着十分悲痛的心情,和朱德合撰了一副挽联:
广州暴动不死,平江暴动不死,而今竟牺牲,堪恨大祸从天落;
革命战争有功,游击战争有功,毕生何奋勇,好教后世继君来。
哀悼战友,语工词切,大处落墨,感人至深。
1938 年3月12日,延安各界群众隆重集会,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13 周年,追悼抗日阵亡将士,毛泽东于11 日晚亲自撰拟了3副哀挽联,由郭化若书写后悬挂在会场里。其中一副是:
国共合作的基础为何?孙先生云:共产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好朋友;
抗日胜利的原因安在?国人皆曰:侵略阵线是和平阵线的死对头。
此联如行云流水,舒展通畅,以情带论,把这次大会的两个主题,用问答形式巧妙地熔铸在一副对联之中,生动地表述了孙中山先生国共合作的正确主张及其基础,揭示了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用以宣传革命,教育群众,反对侵略,一时广为传诵,脍炙人口。
1939 年6月12日,发生了“平江惨案”。国民党第二十七集团军根据蒋介石的密令,派兵包围新四军设在湖南平江县嘉义镇的通讯处,惨杀新四军参谋涂正坤,八路军少校副官罗梓铭等6位同志。惨案发生后,毛泽东悲愤地写了一副献给死难烈士的挽联:
日寇凭凌,国难方殷,枪口应当向外!
吾人主战,民气可用,意志必须集中!
声讨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义正辞严地警告国民党反动派:国难当头,枪口应当向外!宣传了我党依靠民众、坚决抗战的正义主张。
1939 年7 月7日,党中央在延安为抗日战争3 周年纪念发表对时局的宣言。之后,毛泽东把我党中央宣言中的三大政治口号寓于一副对联之中,题赠延安新市场:
坚持抗战,坚持团结,坚持进步,边区是民主的抗日根据地;
反对投降,反对分裂,反对倒退,人民有充分的救国自由权。
此联通俗畅达,对仗工整,并巧妙地运用了复字修辞格,精辟地概括了我党的方针,极大地鼓舞了延安军民的抗日斗志。
毛泽东的这些对联,不仅工整严谨,构思精妙,而且字句铿锵、气吞河岳,一一记录了历史的风云,带笔抨击反动派,起到了良好的宣传和动员作用。
1939 年7 月,毛泽东写了一副悼念冀东抗日英雄杨十三的挽联:
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对我辈特增担荷;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于先生犹见典型。
1940年,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不幸逝世,在延安举行的追悼会上,毛泽东写的一副挽联格外引人注目:
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对这位爱国教育家给予高度评价。
张冲,字淮南,又字以行,浙江乐清人,早年专攻俄文,曾赴前苏联考察,是一位有胆有识的国民党爱国人士,一贯执行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并在以后真心主张抗战并身体力行。他曾与冯玉祥等发起组建中苏文化协会,致力于中苏友好。“九·一八”事变后,又力主抗战,作为国民党代表与周恩来一起为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相处了5 年,尽心竭力,对抗日救国做出了很大贡献。1941 年8 月11日,张冲不幸病逝,年仅39 岁。中共中央领导人分别赠送了挽联,表示哀悼。毛泽东、林伯渠等送的挽联,对张冲先生为团结抗战事业所做的贡献作了高度评价:
大计赖支持,内联共,外联苏,奔走不辞劳,七载辛勤如一日;
斯人独憔悴,始病寒,继病疟,沉疴竟没起,数声哭泣已千秋。
朱德的母亲钟老夫人一生勤俭,晚年仍不辍劳作,惟一的愿望是见儿子一面。朱德奉母至孝,可是在抗日战争中他是八路军总司令,身负重任,未能回乡探亲。1944年2 月15日,钟老夫人以89岁高龄离开人世。消息传到延安,各界1000多人举行了追悼会。毛泽东题写的挽联是:
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斯人无愧劳动阶级完人。
原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兼淮北军区司令员彭雪枫,是豫皖苏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人之一,担任过中国工农红军团、师、军政治委员和师长、纵队司令员等,德才兼备,屡建奇功,皖南事变后转战淮北战区,1944年9月11日,在河南夏邑地区与日伪军作战中,不幸中弹,壮烈牺牲,时年仅37 岁。噩耗传来,延安各界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毛泽东撰写的挽联是:
二十年艰难事业,即将彻底完成,忍看功绩辉煌,英名永存,一世忠贞,是共产党人好榜样;
千万里破碎山河,正待从头收拾,孰料血花飞溅,为国牺牲,满腔悲愤,为中华民族悼英雄。
1946 年4 月8 日,我党驻重庆代表王若飞、新四军军长叶挺以及邓发等,奉党中央之命乘飞机由重庆飞抵延安,途经山西东南黑茶山时,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在4 月19 日延安举行的追悼“四·八”烈士会上,有毛泽东以无比沉痛的心情撰写的一副挽联:
天下正多艰,赖斗争前线,坚持民主,驱除反动,不屈不挠,惊听凶音哀砥柱;
党中留永痛,念人民事业,唯将悲苦,化成力量,一心一德,誓争胜利慰英灵。
寄托哀思,并号召人们在这革命的紧要关头,化悲痛为力量,团结起来,用胜利的果实告慰烈士的在天之灵。国民党元老、抗日名将续范亭,青少年时期就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中国民主同盟,武昌起义后,任革命军山西远征队队长,“九·一八”事变后,他一再呼吁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倒行逆施,十分愤懑,到南京奔走呼号,1935 年曾在南京中山陵剖腹明志,遇救后,曾参与“西安事变”,1937年赴山西与共产党、八路军并肩抗日,曾任第二战区战地总动员委员会主任,晋绥行署主任、晋绥军区副司令等,因积劳成疾,于1947 年9 月12 日在山西省临县都督庄病逝。毛泽东闻讯,从陕北派专人前去送了挽联和花圈。联曰:
为民族解放,为阶级翻身,事业垂成,公胡遽死?
有云水襟怀,有松柏气节,典型顿失,人尽含悲!
据说这副挽联的雏形,是谢觉哉代笔。原联为:
为民族翻身,为阶级翻身,事业垂成,公胡遽死?
眼睛亮得很,骨头硬得很,典型顿失,人尽含悲!
后来,有两处作了修改。毛泽东修改后的挽联与原联相比,不仅对仗工稳,而且气势磅礴,思想性更强。
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在罗瑞卿等陪同下回到他的故乡湖南韶山。当晚,他便邀请当年的老师、同学、朋友和农协会员、赤卫队员及烈士家属吃饭。席间,他向对革命有贡献的老人们一一举杯敬酒,当敬酒敬到当年在南岸私塾执教的老师毛宇居老人面前时,毛宇居激动不已,连声说:
主席敬酒,岂敢,岂敢?
毛泽东笑着答对道:
尊老崇贤,应该,应该!③
③民间又传此联作:主席敬酒,岂敢,岂敢?尊老敬贤,应该,应该!
这随口而出的两句平常话,正好组成一副对联,表现了毛泽东的高尚品德和师生二人互敬互尊之情,也简洁而生动地表达了社会主义道德的一个基本要素,同时真实地反映出一种师生之谊以及领袖与群众鱼水相依的关系。
一代伟人毛泽东,不愧是一代天纵奇才。通过对联这个小小的窗口,人们便可见其一斑。

郑重提示:转贴的朋友请勿删去下面链接址,谢谢你的合作!
〓★〓 晚秋 欢迎您的光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