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精神有哪些:千古才情万古对--苏小妹才思惊须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06:05:57

《千古才情万古对》
--苏小妹才思惊须眉

①关于苏小妹的故事,民间流传很多。有说她嫁才子程广、名士柳子玉、表兄程之才的;有说她嫁著名婉约派词人秦少游的。后一说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对此,学者多所考证,各持己见。《社会科学辑刊》载韩振峰文,说“苏小妹即东坡之三姐'八娘’,苏小妹与秦少游的婚事之误,仅在于将东坡之姐误为东坡之妹。”此文被一家资料复印刊物转载,已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据考证,苏东坡共有3 个姐姐,分别生于宋仁宗天圣六年( 公元1028年)、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和景二年(公元1035 年);苏东坡生于景三年(公元1036年)。苏洵别无小女,故苏东坡无妹。曾枣庄著《苏洵年谱》、关贤柱著《苏洵年谱》、苏洵著《极乐院造六菩萨记》、《自尤诗并序》以及苏洵及其夫人墓志铭中,对此均有明晰记载。苏东坡的大姐不满周岁而夭亡,二姐10 岁左右亦夭,无婚姻之事可言。三姐之名疑为“八娘”,苏东坡《乳母任氏墓志铭》中有乳母任采莲“乳亡姐八娘与轼”之记载。东坡之三姐(八娘)于皇二年(公元1050 年)嫁表兄程之才,时年仅十五六岁。两年后,因受虐待郁郁而逝。上述两种苏洵年谱和苏洵的诗文以及周密的《齐东野语》、眉山文管所收藏的《三苏祠·三苏世家》对此事均有明载。秦少游系江苏高邮人,于神宗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方在扬州与苏轼邂逅,此时东坡三姐(八娘)已死去22 年。其时秦少游已26 岁,早已婚娶,夫人姓徐名文美,系本县名绅徐天德之女。《高邮县志》及秦少游之《淮海集》,均有明载。八娘与秦少游,显然无婚姻之事可言。看来显系后人附会之说。
北宋大文豪苏轼一家,文章盖世,才名赫赫,誉满朝野。更令人惊奇的是,苏轼还有一个胞妹,名叫苏小妹,自幼才华惊人,其聪敏绝无仅有,被誉为“闻一知二,问十答十”的“女神童”、“女才子”,成为古今妇女的骄傲。
苏轼尚未中进士之前,一日与苏小妹因讨论一首诗时观点有些分歧,苏轼便以“为兄”的身份,力图压服苏小妹,可苏小妹并不示弱,据理力争,最后指着哥哥苏轼的一嘴胡须出联句嘲讽道:
口角几回无觅处,忽闻毛里有声传。
苏轼知道小妹对自己的“压服”不满,有意找岔子讥讽自己,尤其是这比出句,幽默风趣,亦庄亦谐,妙手天成,不觉兴致顿生,指着小妹鹅黄下的额头对联句反讥:
未出庭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
意思是说苏小妹的额头前凸。苏小妹听哥哥说得如此诙谐风趣,心里的气已消了大半,但又不甘心立刻服输,便指着哥哥的长脸出句道:
去年一点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
苏轼一听,心想,好啊,我的脸虽然比较长,但也不至于长到如此地步,便回敬对句道:
几回拭眼深难到,留却汪汪两道泉。
意思是说苏小妹的眼窝很深。额头前凸,眼窝极深,这分明是说小妹长相难看。这要是放在一般女子身上,那可真有点受不了。可苏小妹却非一般女子可比,她并不计较这些,心里的气反而全消了。兄妹二人心里都在暗暗佩服对方的文才。
古人吟诗作对联,非常讲究炼字、炼句和炼意,故有“推敲”的故事。所谓“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二字三年得”等,都是这个道理。
一天,苏轼、苏辙、苏小妹兄妹3 人一起谈论诗文。苏小妹说:
轻风细柳;淡月梅花。
可算作一副4 字对联。若在这副对联的上下联中间各加一个字作腰,你们说,用哪两个字最好?
苏轼略一思索,说加“摇”“映”两字最好,即:
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小妹摇头说不好。苏轼说,那就用“舞”“隐”二字,将此联变为:
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小妹还是摇头说不好。苏辙一听哥哥两次加字都被小妹否定,不敢说出自己想好的字,便催促小妹加字。苏小妹说:
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苏轼与苏辙听罢,无不拍案惊奇。苏轼说:“'扶’字有形象感,使无形的'轻风’人格化了。”苏辙说:“'失’字不仅使这副对联的境界具有月下景象的朦胧美,更是熟字巧用,恰到好处,恰到好处!”
北宋嘉六年,苏轼在汴京应“制科”试,以“贤良方正能言极谏科”考入第三等“上考”。试毕,他被授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 今陕西凤翔) 签判之职。
正当苏轼准备走马上任时,苏小妹专程从四川老家赶到京城看望父兄,一家在京城相见,话说不尽,索兴秉烛夜谈。苏轼想起以前“丁忧”家居时与小妹谈诗论文、斗嘴争胜的往事,无限感慨,心想,这几年小妹在家,不知学业可有长进?我倒要试她一试。想到此,便对小妹说:“我这儿有一比上联,你能在一个晚上对出来吗?”苏小妹笑着问:“究竟是什么联句,竟要这么长时间才能对出来,有多么难对,你快说吧!”苏轼笑着说:这比上联说来也还平常。道是:
水仙子持碧玉簪,风前吹出声声慢。
苏小妹知道这是哥哥有意出题目考自己,并不以为然,因为她自从与父兄分手后,一直在家中勤学苦练,对对联嘛,如家常便饭,有何难哉?但一听哥哥出的上联,便在心中暗暗叫苦。因为上联中巧妙地嵌入了《水仙子》、《碧玉簪》、《声声慢》3个词牌名,均以比拟的修辞手法,赋予具体形象,引人入胜,确实不大好对。只见苏小妹在房中来回踱步,苦苦思索。苏轼心中不忍,劝道:“连日来你日夜赶路,鞍马劳顿,辛苦非常,还是早点歇息,明日再对吧!”苏小妹倔犟地摇了摇头。苏轼知道小妹的脾气,想一走了之,可小妹却不答应,非要对出下联才准休息。这时夜已三更,两人争争吵吵,早惊动了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一起来到小妹房中,问明缘由,帮着小妹思考,还是无法对出下联。
夜交五更,3 人仍在思索。苏轼见小妹及父亲、弟弟苦思之状,心甚后悔:“真不该一见面就给远道而来的小妹出这难题,连累父亲和弟弟也来熬夜。”正想再劝,忽心中一动,赶忙吩咐丫环端来酒菜,准备夜饮。苏小妹看见月光下丫环脚着红鞋,灵机一动,喜不自胜,脱口对出下联:
虞美人穿红绣鞋,月下引来步步娇。②
②关于此联来历,民间说法颇多。一说为丘琼山;一说系钟耘舫;也有人认为此联并非苏轼之妹所为,而是后人借名附会。
“三苏”一听小妹所对下联,禁不住个个拍案叫绝。因为下联同上联一样,也嵌入了3个词牌名:《虞美人》、《红绣鞋》、《步步娇》;也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具有形象感,对仗工稳,音韵铿锵,真可谓珠联璧合,妙趣天成。
有一天,苏小妹正在书房里细心翻阅《心经》,不料被哥哥苏轼发现。苏轼风趣地说:“想不到小妹竟想参禅悟道了。”小妹矢口否认。苏轼问:“那你为何把《心经》读得如此认真?”苏小妹辩解道:“不过闲来无事,随便翻翻罢了,哪算是参禅悟道?”
苏轼说:“既然如此,也好!我出比上联,看你能否对上。”说罢吟道:
五百罗汉渡江,岸边波心千佛子。
这是一比加法析数联句。五百罗汉渡江,连本身加水波中的影子,正好是一千个“佛子”。小妹听罢,说:“这有何难? ”脱口对下联道:
一个美女对月,人间天上两婵娟。
也用加法析数的手法。美女也称婵娟,美女对月正好是两个婵娟。苏轼听罢,连称绝妙。这时,正巧黄庭坚应约来到苏家。苏轼闻报,赶紧出门去迎接。
待黄庭坚走后,苏小妹笑盈盈地对苏轼出句道:
阿兄门外邀双月。
这是一比析字上联。“双月”为朋,意即阿兄到门外去邀请朋友。苏轼闻句,一时竟无法答对。见小妹正在飞针走线,精心绣花,却故意说她在捉虱子,对下联道:
小妹窗前捉半风。
也用析字法,把“虱”字析为“半风”,既工整、传神,又十分诙谐、风趣,把小妹逗得大笑不止,几乎喘不过气来。
有一天,苏小妹在家中与哥哥苏轼谈诗论文,正谈得高兴,冷不防见一个和尚掀帘闯进门来。小妹不知这和尚是谁,急忙躲避,藏于帐中。
却说来的这个和尚,就是那个很有文才、法名佛印、与苏轼交谊甚深的禅林名师。佛印也不知苏小妹是苏东坡之妹,又不便打问,更不知她是个才女,见她慌忙躲避之状,即口占上联戏之:
碧纱帐里坐佳人,烟笼芍药。
小妹想,这和尚倒是恼人,人家兄妹正谈得高兴,被你冲散,害得我闷坐帐中,你还以联句戏人。好!待我回敬下联气气你,也让你知道本小姐的厉害!于是,她构思成一比下联,写在一张纸上,让佣人带给苏轼转交佛印。苏轼接过纸条一看,只见上面写着:
清水池边洗和尚,水浸葫芦。
“水浸葫芦!”苏轼看罢,拍手称妙。佛印看过纸条,一时无言以对,只得摸摸光头,连连苦笑。之后,又搬出佛家理论,与苏轼谈起佛力无边、佛法广大之类佛门说教来。躲在帘帐后边的苏小妹听到佛印的这番话,禁不住冷笑起来。冷笑声传出帐外,被佛印听见了。佛印心里窝着的火气再也压不住了,便口吟一比下联:
女卑为婢,女又可称奴。
他把苏小妹当成了苏家的使唤丫环。苏轼也不点破,只是一个劲微笑不语。
苏小妹听到佛印的出句,又是一阵冷笑,随口对道:
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
苏轼听了,连连称好,说:“不但对得工巧有趣,这反戈一击也妙极了! ”佛印和尚一听,大吃一惊,深深叹服这个女子的文才,忙问这女子是何人。苏轼这才告诉佛印说是自己的妹妹。佛印一听,称赞不已。从此,他再也不敢轻视妇女了。
由于苏小妹才貌双全,名播京城汴梁,许多人都希望得到她的爱情。登门求婚者虽络绎不绝,但却没有一个让小妹中意的。父亲苏洵问她:“你究竟要选什么样的人呢?”小妹说:“一不要钱,二不图势,只以文章择婿。”
这一消息传出后,人们纷纷挖空心思,撰写文章,送到苏家。
一天,豪门公子方若虚,因对苏小妹倾慕已久,送来一篇文章。苏小妹看后,认为平淡无奇,不客气地批了两句,算是评语。这两句批语,正好是一副对联:
笔底才华少;胸中韬略无。
苏轼看了小妹的批注,认为小妹太刻薄,怕方若虚脸上挂不住,苏门会因此招惹是非,便提笔摹仿小妹的笔迹,在上下联联末各添一字,变成了一副6 字联:
笔底才华少有;胸中韬略无穷。③
③民间传此联一作:笔底才华少有;腹中韬略穷无。
方若虚看后以为是赞语,手舞足蹈,欣喜若狂,次日便来苏家相亲。一经苏小妹几个回合的面试,使他张口结舌,汗流浃背,不得不狼狈而去。临走前,苏小妹说:“方公子,请你回去学好《三字经》再娶亲!”说罢,大笑不止。
当时的秦观秦少游,尚是个秀才,腹饱万卷,才调高绝,眼空一世。他平生只敬服苏家父子,其余全不放在眼里。此时他正在京城汴梁求学,听得苏轼的妹妹苏小妹正在筹选佳婿,苏老泉专要求婚者写篇文章,以文择偶,便也写了一篇文字,托人送到苏家。
小妹看过以“秦观”属名的文章,深爱其才,便对父亲吐明衷曲:“今日聪明秀才,他年风流学士。可惜三苏在前,不然横行一世。”苏老泉明白,小妹认为秦观的才华在“老苏”、“大苏”、“小苏”之间。除了“三苏”,无人敢比。
秦少游自托人送去文章之后,也想找个机会试试苏小妹的才华。当他探知苏小妹将到汴京城外一个庙中进香的信息时,便打扮成一个游方道人,等待苏小妹的到来。
这天,苏小妹一下轿子,秦观就急忙跟了上去,装作向她化缘的样子,说:
小姐有福有寿,愿发慈悲?
苏小妹起初并未介意,见这个年轻道人向自己化缘,本想停步给他一点施舍,但她细观这年轻道人的举止和穿着,品味他所说的话,警觉到话中有话,而且是以对联出句的形式给自己出了一道题,这才发觉这个年轻的游方道人形迹有些可疑,因而在心中提高了警惕,她并不打话,一边朝庙宇的大殿走,一边答对对句:
道人何德何能,敢求布施?
秦观一听,心想:“对得不错。果然名不虚传!”但他仍不放松,又追在后边再出半联:
愿小姐身如药树,百病不生。
苏小妹一听,心里道:“想不到这个道人竟有如此好文才。”心有所动。但因她心中已有了秦少游,却不知面前这位年轻的游方道人正是秦少游所扮,因而不屑回顾这个尾随而来的道人,毫不迟疑地对道:
随道人口吐莲花,半文不舍。
对罢,扬长而去。
这是秦观与苏小妹第一次见面。他见苏小妹才华出众,举止潇洒大方,方才所对两比对句不同凡响,心中顿生爱慕之情。当苏小妹进完香,准备上轿回家时,秦观又赶忙追上前去,再出半联:
小娘子一天欢喜,如何撒手宝山?
苏小妹一听这年轻道人不经意间竟将原称的“小姐”改称为“小娘子”,越发觉得这道人举止蹊跷,认准这道人不是“正经人”,心中有些厌烦,一面进轿,一面甩出半联:
疯道人恁地贪痴,哪得随身金穴!
秦少游虽挨了点骂,但他认为自己的“求婚”已取得了成功,心里十分欢喜。
苏小妹进香回到家中,将碰到年轻道人化缘的事向父亲说了一遍,苏洵也感到奇怪,忙命人去请秦观秀才,嘱咐小妹在暗中察看。
过了几天,秦观应邀准时来到苏家。苏小妹在暗中观察,发觉正是那个年轻的游方道人,心中大喜。然而,她又觉得秦观太放肆,“那日进香,整得我好苦,他日得机,必以报复。”秦观与苏洵见礼毕,相对叙话,仿佛一见如故,只恨相见太晚,心甚欢喜,当面允了婚,决定择吉日完婚。
新婚之日,宾朋云集,赶来苏家贺喜。秦观与苏小妹双双拜堂,成就了百年姻缘。是夜,月明如昼,秦观与小妹在前厅陪客畅饮。
二更将尽,贺客已经散去,新郎秦观正要偕小妹入洞房,却被新娘苏小妹拦住,提出条件说:“闯过我的3 道关,才能纳婚。”顺手指了指一张小桌上放着的3 个纸封。
秦少游一看3个纸封,知道必定是苏小妹出的试题,他压根儿就未把小妹的“考试题”放在心上,走上前去,拆了第一个封,只见花笺上写着一首诗:
铜铁投洪冶,蝼蚁上粉墙,阴阳无二义,天地我中央。
秦观心想,这个试题,别人猜不着,却难不倒我。那日自己曾扮成游方道人初会苏小妹,这首诗含有“化缘道人”4 字之义,明明嘲我,以报那日纠缠之仇,便提笔在诗后续诗一首,句首藏有“化缘道人”4字:
化工何意把春催,缘到名园花自开。道是东风原有主,人人不敢上花台。
写毕,让佣人交给苏小妹,又去取第二个纸封,打开一看,只见上面也写着4句诗:
强爷胜祖有施为,凿壁偷光夜读书。缝线路上常忆母,老翁终日倚门闾。
秦观略一思索,觉得这首诗中也有“谜”,从第一句到第四句,每句各代表一位古人名字。于是,提笔一一注出:
孙权  孔明  子思  太公望
又托家人交给苏小妹说:“3 关我已过了两关,毫不费力,想必你的第3关也不会难,不如免去,我们早点进房安歇吧! ”小妹不许,匆忙进得内室,上了门闩,说:“第3 道题是个对子的上句,对不出下句,别想进门!”
秦观无法,只得去拆第3 个纸封,一边拆一边想:“我五六岁便开始课对,从未被难倒过,这比出句有何难哉!”开封看时,上面写道:
闭门推出窗前月。
秦观看罢,心想:“好对子!比喻恰切,语意双关,真是妙极了。若我对得平淡无奇,显不出我的本事。”可左思右想,仍然不得成对,只得在院内踱起步来。
鼓敲三更,秦观仍未想出好句。虽然他平日以才思敏捷著称,这时却煞费苦心,一筹莫展。他伫立洞房窗前,凝望着庭院内小湖中倒映的一轮明月,满天繁星,口中喃喃地反复吟诵着出句,搜索枯肠,想对一比好句。
忽然一枚石子飞入湖中,泛起一圈圈涟漪,波光粼粼,一下子触发了他的灵感,立刻想出了好句。只见他高高兴兴地走到窗前,大声说:“对上了!”随即吟道:
投石冲开水底天。④
④据《醒世恒言·苏小妹三难新郎》。但据民间传说称,苏小妹其时是“四难新郎”。当时,经苏东坡投石启示,秦观对出了下联,正待欢欢喜喜走入洞房,只听“咔嚓”一声,刚刚开启了的房门又被关上。原来苏小妹耳朵亮,眼睛尖,苏轼投石启迪灵感之举,被苏小妹窥见,秦观虽对出了下联,小妹却不尽满意。为再试其才,定要秦观再对半联。丫环从洞房传出话来:“新姑爷听着,小姐说,适才所对下联,是我家大相公帮的忙,不算数,姑爷须另拟新句,方准进门!”已被“三难”折腾得精疲力竭的秦观,刚刚松了口气,不料苏小妹又出新招,心想,这苏家闺秀也实在欺人太甚,我虽是经舅兄启发才对出下联,但联句终出我秦观之口,怎么能不算数?真是太无情无义了!于是,血气方刚的秦观一时性起,要与小妹辩理,情急之下,愤然推门。哪知这洞房之门是虚掩着的,怎经得如此一推?只听“咣”一声,两扇洞房门大开,把秦观闪了个踉跄,险些扑倒在地。谁知,这一推一闪倒帮了秦观的大忙,使他再次灵机一动,随口应对了下联:排闼闯来阃外人。这偶然间的对句,恰与小妹的出句对得切情切景,小妹闻对大喜,遂将秦观扶稳,夫妇携手入了洞房。可秦观哪里知道,这是苏小妹为再试其才设的一“计”。民间传说中,此联有异文。作:闭门推出窗前月;投石击破水底天。
苏小妹一听下联,语意双关,工整自然,真是绝妙好句,喜不自胜,开了洞房之门。秦少游连闯新娘苏小妹设的3道“关”,入得洞房来,只见苏小妹已献上美酒一杯。秦观接杯在手,一饮而尽。小妹含着娇羞,又吟半联:
微笑吹灯双得意。
秦观马上接口对道:
含羞解带二痴情。
小两口这才安安稳稳地歇息了。
这块石子是怎样“飞”出来的呢?怎么会“飞”得这样巧呢?原来,这枚石子是苏轼投的。苏轼知道小妹不好惹,也不容易对付。后又听父亲讲了秦观扮成游方道人偷试小妹文才的事已被小妹看穿,料定小妹必然会在新婚时出难题为难秦观,便悄悄躲在暗处观察。当他看到秦观忧愁难耐,在院中来回踱步,口中喃喃念着出句,便有了主意。当秦观伫立窗前凝望湖水时,他便捡了一枚石子,投入湖中,借以激发秦观的灵感。果然替秦观解了围。多亏了这枚石子,也多亏秦观博学才高,聪敏过人。要不,虽有苏轼暗中投石解围,秦观恐怕也只能望“湖”兴叹,愁断枯肠了。
苏小妹生性倔犟,轻易不肯认输。她时常想着要“报复”哥哥苏轼出句难为自己,以及秦少游化缘纠缠之苦。一天,苏轼全家在剖食咸蛋,正好苏小妹也在场。小妹拈起半边咸蛋,口占上联云:
咸蛋剖开舟两叶,内载黄金白玉。
指明要哥哥苏轼对出下联。苏轼明知道这是小妹有意“报复”,决计要对出妙句。可苦思良久,未得佳句。后来,有一次剥吃石榴时,苏轼忽然想起剖食咸蛋时未能对出的这比上联,触景生情,足对出下联:
石榴打破坛一个,中藏玛瑙珍珠。
这件事使苏小妹高兴得不得了,因为总算是让哥哥吃了点苦头。之后,她将上下联前两个字去掉,变成:
剖开舟两叶,内载黄金白玉;打破坛一个,中藏玛瑙珍珠。
作为联谜,打二物,让秦少游猜,并有意在桌上摆出咸蛋和石榴,以试秦少游之才。秦少游苦思许久,仍未猜出。过了许多时日,秦少游绞尽脑汁,方才猜出是“咸蛋”和“石榴”二物。

郑重提示:转贴的朋友请勿删去下面链接址,谢谢你的合作!
〓★〓 晚秋 欢迎您的光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