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优秀员工演讲稿:60年,语文课不再是政治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5:58:28
news.163.com

每个太阳升起的时候,都有操着不同口音的人们来到北京天安门广场。在这个国家最为神圣的建筑面前,每个抬头仰望它的人都会顿感个体的无限渺小。大多数人对天安门的认识,始于一篇题为《北京天安门》的小学课文。这篇课文存在了至少50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在最新的人教版小学语文中,这篇课文已经删去。对于孩子们而言,国家、民族、党,社会主义,这些宏大的词汇,他们并不能完全理解。从这个意义说,这种进步是对教师和孩子的双重解放。事实上,这60年来,这样的解放一直在体现在语文课本的变迁之中,语文课程也从政治教育向素质教育逐渐转向。
红领巾教学法
初级小学国语课本第二册
从“国语”到“语文”
1949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宣告成立,第一任教育部长马叙伦召集第一次部务会议,研究决定编制新的小学课程标准。这是一个全新的国家,不管是天安门还是寻常百姓之家,虽然建筑是旧的,但思想必须是新的。
1950年7月,教育部制定了《小学国语课程暂行标准初稿》。1952年,教育部又制定了《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修正草案)》,把“国语”改为“语文”。因为“国语”是国民政府时期的小学语文叫法,势必要被摒弃。自此,中国的孩子们有了语文课本。
在思想教育领域,几乎一边倒地向老大哥学习
向老大哥学习
1953年5月,北京女六中迎来了苏联教育专家普希金娜。通过她对一堂观摩教学课《红领巾》的评议,引发中国教师和研究者的讨论。与工业领域一样,当时在思想教育领域,中国几乎一边倒地向社会主义老大哥学习。这次大讨论几乎影响了后半个世纪中国的语文教学。
普希金娜说,苏联的语文课分三个步骤:朗读,复述,分析课文。年纪稍微大的人应该能回想起来小学时候的情景:分析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几乎就是语文课的全部。比如,《北京天安门》的中心思想就是要热爱伟大祖国及党。这种教学方法后来被称为“红领巾教学法”。
《七根火柴》的政治色彩浓厚
模具化教学
1958年,小学课本开始使用简化字和汉语拼音。虽然简化字给中国大陆和其他华人社会的交流造成了一定的障碍,但对那时候的学生来说,这无疑是一次解放。有的老教师回忆说,当学生知道“豔”简化为“艳”的时候,高兴得开始鼓掌。
从50年代到90年代后期,语文教学的方法一直没多大改进。无非是写字、朗读、背诵、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主题思想之类。老师这么教,学生也这样学。学生长大做了老师,也继续这样教。就好比一个模具,进去时形态各异,出来时却大同小异。许多年来,却也甚少有人觉得这有何不妥。
又专又薄的红色课本
课文中关于毛泽东的内容很多
建国初期:时刻想念毛主席
语文课是以说话写字的能力培养为主,还是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建国后,官方审定教材第一课的课文很简单,“毛主席,像太阳,他比太阳更光亮。小兄弟,小姐妹,大家一齐来歌唱:太阳太阳永远光亮,我们跟你永远向上。” 孩子们从小就被灌输这样的内容:热爱毛主席、拥护共产党。
最早的教学大纲中关于毛的课文很多,如《八角楼上》、《毛主席在花山》、《毛主席尊敬老师》、《毛主席小时候是怎样学习的》。
语文课本几乎和政治教材一样
文革期间:政治压倒一切
在那个特殊年代,小学课文也体现出政治的强大。大跃进期间,人教版小学课本一年级第一篇是这样的:“爷爷六岁去放羊,爸爸六岁去逃荒。今年我也六岁了,公社送我上学堂。”文革期间的课本被称为“红色课本”,即“又红又专又薄”,封面大多为红色毛主席像,课文大多为毛泽东与林彪的著作和语录,页数只有20页至50页。至于语文课的听说读写能力训练,早被忘到了九霄云外。
广州市当年的高中《语文》课本中,《为什么要对资产阶级实行专政》、《今歌昔泪两重天》、《毛主席把我救出火坑》这样的文章比比皆是。语文教学名存实亡,语文课本几乎和政治教材一样。
1980年代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封面
1980年代:古文重新入选
打倒四人帮以后,教材中曾短暂出现过华主席的内容。如《华主席在太阳升起的地方》、《华主席在战火纷飞的年代》。80年代人教版的小学语文课本有个明显特征,即政治第一,教学第二,课文多数还是跟红色年代相关,如《黄继光》、《董存瑞》、《邱少云》、《刘胡兰》、《飞夺泸定桥》,每个学习单元都有这样的文章。但孩子们距红色年代越来越远,已经很难理解这些内容。
不可否认的是,即便如此,但内容还是发生了极大变化。1982年的初中《语文》第五册教材中,古文占三分之一。这在横扫牛鬼蛇神的时代是不可想象的。到1988年,课文更加大胆,选入了过去被认为“人性论”的袁枚《祭妹文》,抨击秦始皇的《阿房宫赋》,被视为休闲生活的《归去来辞》。
人性的解放与回归
《天龙八部》部分章节被选入高中语文读本
教材不再大一统
总体上来说,小学语文课本的改革自1949年以来进行过九次。最近的一次是2003年。之前八次的改革,许多教师觉得换汤不换药,大纲体现的变化不大。此前许多学者的调研发现,一些孩子比较厌恶语文课,就是因为无法理解的东西太多。而2003年的新课改让许多教师看到了希望。
过去的教材是围绕教学大纲,必须使用人教版教材,全国只有人教社有权力编教材。2003年的课改,则放开了教材的编纂。教材开始多元化,各地可以选用不同的教材进行教学,全国大一统的局面开始被打破。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说,过去的教材是用红色的东西把孩子的思想统一到国家的政治生活框架之下,如今不同了。
《泰坦尼克号》等电影进初中语文教材
新教材人性第一
以江苏教育出版社版的小学语文新教材为例,比较重视学生的感性认识。教材的编写与时令、节日都有联系。比如在九月开学,就讲教师节及尊师重教,四年级的课文是诗歌《老师您好》,与《毛主席尊敬老师》这样的文章相比,更贴近学生的现实。这一版教材还非常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从第一册开始就有描红,因为编纂者认为,字如其人,一个中国人如果书法不好是说不过去的。
这版教材与当下的联系很紧密。从红色政治教育过度到性格教育。比如《轮椅上的霍金》、《瞎子阿炳》、《诺贝尔》等等,多数是励志、生存及生活的内容。告诉学生要讲环保,热爱地球,不再强调热爱中国共产党。讲述互联网的应用,如何查询资料,如何自己寻找答案。用一位老师的话说,这次课改,真正做到了人性第一、以人为本的变化。
六十年来,教育目的及价值观的变迁,决定了语文课本朝着人性解放的方向不断变迁。这样的解放,包括了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等诸多层面的解放。老师再也不必背离初衷地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学生再也不必陷在各种主义里面无法自拔。
多年来,语文课就是一副铁肩担道义的正义面孔,从未温和地与学生真正对话。所幸的是,这一面目最近数年来已经渐渐被淡化且正在消失。正如哲人罗素所言,“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当一代又一代孩子们手捧越来越丰富多彩的课本,这个民族的未来,才更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