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关于中医制方须知论之三:方剂组成原则与脏腑用药论初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0:00:00

关于中医制方须知论之三:方剂组成原则与脏腑用药论初识

方剂,是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辩证审因,决定治法之后,选择药物,审定用量,按照组方原则,配伍而成的,为中医防病治病的重要环节。方剂是以中药为基础,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并必须在辩证立法的前提下,才能遣药组方,才能运用恰当。

药物是用来防病治病的,如果只用一味药物的,称为单方,由二味以上药物组成的称为复方。常用的大多是复方。

方剂的发展,是由简到繁的过程。药物配合成方剂,能增强或综合药物作用,提高疗效,所谓“药有个性之特长,方有合群之妙用”。其次对多种疾病,可随证合药,全面照顾,括大治疗范围,以适应复杂病情需要。这是中医乃中医方剂的特点。同时方剂运用,可以减少某些药物的毒副作用,及缓和某些药物的烈性。达到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的目的,充分发挥药物效能,又符合辩证论治的要求。

【一】方剂组成原则:

组成一个方剂,是要根据病情,在辩证立法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选择药物,确定剂量,配伍成方。

前人把组方原则用“君臣佐使”加以概括。在《内经》中,《素问。至真要大论》说》:“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后人将其含义具体化:

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臣药:是辅助君药,加强君药疗效的药物;

佐药:是协助君药,臣药,加强疗效的药物:1针对兼证(次要症状)的药物;2指能制约君臣药物偏性,烈毒性,以消除或减少毒副作用的药物。(其中与君药的药性,或功效相反者,称为范佐药。)

使药:即引经药,或调和药性的药物。

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说明了方剂结构的整体性,和主次分明的系统性。按其原则组方,既有明确分工,又有紧密的配合,因此能发挥单味药,无法比拟的治疗效果。

一个疗效确切的,好的方剂,必须是针对性强,组织严密,重点突出,做到多而不杂,少而精炼。在某些药味较少的方剂中,君臣佐使不一定俱全;有些方剂的君药或臣药,已兼有佐药或使药的作用,不必再配佐药或使药了。

方剂药味的多少,及君臣佐使是否齐全,应视病证轻重,与治疗要求及所选药物功效决定的。

怎样分辩方剂中的君臣佐使,主要是根据药物在方剂中所起的作用,药量的多少,药力的强弱区分的。如医家李东垣著《脾胃论》说:“君药分量最多,臣药次之佐药又次之,不可令臣过于君,君臣有序,相与宣摄,则可以御邪除病矣。”

【二】组方变化

方剂的组成有严格的原则性,又有极大的临活性。临床应用,必须根据病情缓急,病人年龄,体质,生活习惯等,加减变化,最后做出符合辩证论治的方子。做到“师其法,而不泥其方”。

1】药味增减变化:是指在方剂中,治疗主证的主要药物(君药)不变,随着次要病证(兼证)的不同,增减其次要药物。

如桂枝汤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若兼有喘咳者,则加厚朴,杏仁。方名为桂枝加厚朴杏仁汤;

如兼脉促胸满,则减去芍药。方名桂枝去芍药汤。

2】药量加减变化:是指方剂中药物不变,只加减药量,这样能改变方剂药力的大小,或扩大治疗范围,或改变方剂的主药和主治。

如四逆汤,用附子一枚,干姜一两半,甘草二两,具有回阳救逆之功,主治少阴病四逆证;若药味不减,改附子大者一枚,干姜三两,甘草二两,则为通脉四逆汤,能增强回阳逐阴之力,并能通脉救逆,主治少阴重证,脉微余欲绝者。

如小承气汤,用大黄四两,枳实三枚,厚朴二两,功能轻下热结,主治肠胃热结便秘。

若同用大黄四两,改枳实五枚,厚朴八两,方名为厚朴三物汤,功能行气除满,主治气滞腹满,气闭型大便秘结。

3】剂型的变化,是指同一方剂,如理中丸,治脾胃虚寒证,若改为汤剂,则作用快而力峻,适用于证情较重或紧急者。

用复方治病,而病仍不解,就宜用反佐的方法。反佐法是用寒凉或温热的药,来顺从寒凉或温热的病症,进行治疗的一种反治法。

有些病所远,为防止用力中途衰乏,可以先服药,后进饮食,来推进。

【三】七方简论:参考资料:

《素问》云:一个方内:

用一个君药,两个臣药的是奇方组织;

两个君药,四个臣药的组织是偶方;

两个君药,三个臣药的,还是奇方;

两个君药,六个臣药的,才是偶方;

一般病在上,而轻浅的,称作近,多用奇方,病在下,而深重的,称作远,多用偶方。

古代医家成无己著《伤寒明理论》中,将方剂定为大、小、缓、急、奇、偶、复七方。

1】奇偶:奇是单数,偶是双数,用以说明方剂的作用有单纯的,和有兼施并用的。奇偶是指作用的专一和混合。

处方的目的是清除病因,如果只有一个病因,就是只有一个目的,只有一个主药;如有两个病因时,便有两个目的,要用两个主药;

《内经》把君一臣二称奇方;君二臣四称偶方;然而偶方内臣药的多少,也能左右主药的分量,故又指出:君二臣五乃是奇方;君二臣六才是偶方。说明单数是无法平分的,既然不能平分,势必力量有偏重,还是奇方的意义。君二臣四是偶方,臣药的分配,为一与三,应改属于奇方,扩大为君三,只要三方面的药力平衡,也是偶方的制度。

过去有人拘泥在数子一三五和二四六方面,忽视了方剂的作用,是不对的。

2】缓急:指作用的和缓和峻利。病有慢性急性之别,治疗应有缓急处理,应着重于病情浅近和深远,病在上焦,药力宜缓,补上治上方剂,因其药力需在上稽留,宜用气味俱薄的缓剂。病在下焦,补下治下的方剂,需要药力迅捷,药力宜急,宜用气味俱厚的急剂。在处方时应考虑药物力量的发挥;

3】大小:指作用的强盛和浅薄。方剂组织的大小,是跟随病的轻重决定的,邪气强盛,病有兼证的使用大方。大方意义:药力雄猛,药味多,药量重,量多而一次服完,能治疗下焦重病。小方意义:病势轻浅,不必用猛剂,能治上焦病,分量要轻,多次内服,病无兼证,药味须少。

另有两种方式:1是以数少定为大方,取其量重力专;数多为小方,取其量轻力散;

2是以药少为小方,药多为大方。医家王冰说:“病之甚者,制大其服,病之微者,制小其服。“

4】复方:也叫重方,是指作用复杂。意思是单用奇方或偶方,不能解决一切病症,故必要时,可以相互使用,同时在正治以外,还可用反治法来治疗。

【四】五脏用药准则:

1如心为阳中之阳,可用大苦大寒,以清心火;

2肺为阳中之阴,宜照顾其阴部分,可用养阴生津药,退热。。。

3心肺同为阳脏,心有热可影响肺,肺有热,可兼用清心药,帮助退除。

4心气不足,加党参,茯神,菖蒲;(陈藏器用药)

5肺气不足加天冬麦冬五味子;

6脾气不足加白术白芍益智;

7肝气不足,加天麻,川芎;

8胆气不足,加细辛枣仁,地榆;

9虚而多气兼微咳,加五味子,大母。

10诸咳五味子为君,痰用半夏,喘用阿胶;(李东垣用药)

11不拘有热无热,少加黄芩,春加川芎芍药,夏加栀子,知母;秋加防风;冬加麻黄;

12虚热有汗,黄芪,地骨皮知母,虚热无汗,丹皮,地骨皮;一切血痛,活血补血,凉血破血,止血;

13风中六腑,手足不遂,现发其表,羌活防风为君,随证加药,后行经养血,当归,秦九独活之类,随经用之;

14胃脘痛,寒加草豆蔻,吴臾;

15茎中刺痛,加生甘草梢。

【五】脏腑用药论:

肝脏:肝病宜辛味药疏解;用甘草缓肝急(拘急不舒);川芎散(舒散)肝;细辛补(顺其性)肝;白芍泻(逆其性)肝(火);柴胡泻肝火,必佐黄连;(泻胆火亦同)。注:柴胡解表退热量宜大,疏肝解郁量适中,升阳举陷量宜轻;

心脏:心病宜咸味药柔缓;用五味(子)收心缓(心气缓慢神散);芒硝软心(心需柔缓);泽泻补心;黄芪甘草人参缓心;黄连泻心火;木通泻小肠火;

脾脏:脾病宜甘味药和缓;白术燥脾湿;甘草缓(温厚和缓)脾,人参补脾,黄连泻脾;石膏泻胃火;

肺脏:肺病宜酸味药收敛;黄芩泻肺气上逆;白芍敛(收敛忌耗散)肺,五味子补肺,桑白皮泻肺;黄芩泻肺火;黄芩又泻大肠火;

肾脏:肾病宜苦味药坚实;黄柏知母润肾燥;知母坚(坚固强固)肾,黄柏补肾,泽泻泻肾。知母泻肾火,黄柏泻膀胱火;

肝和心包二经病:在上用青皮,在下用柴胡;心和肾二经病,用知母;脾和肺二经病用白芍

胃和大肠二经病:在上用升麻,在下用石膏;胆和三焦病,在上用柴胡,在下用青皮。

三焦:柴胡泻三焦火,必佐黄芩;

病在上:用羌活:如太阳小肠经,膀胱,诸经病;

病在下:用黄柏。

江天成写于中国河南信阳。  E-mail:x889912@sohu.com.   1402866422@qq.com.

2011111日星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