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dtune看不到健康度:写作过程中角度的选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10:34:43

写作过程中角度的选取

作者:赵刚健 | 来源:互联网 | 日期:2007-08-15 08:47 | 点击26 次

 
  “角度”一词,源于摄影,你要把镜头对准哪里,预先就得选好角度。而在写作过程中,角度的择取,其意义更为重要和丰富。应该说,从观察事物开始,一直贯穿着选题、立意、表现等各个环节莫不与角度的择取紧密相关。可以说,角度既是观察、分析事物的着眼点,也是立意、构思的出发点;一篇文章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角度的择取,角度不同,往往造成大相径庭的文章价值判定。笔者认为,在写作过程中,角度的成功择取应集中从下述几方面入手:
   
  ◆观察角度要准
  所谓观察角度即是指作者把握客观事物时所采用的视觉位置。人们对事物观察的角度不同,所获得的事物的状态、特点和道理也不一样。观察是认识客观事物和社会生活的重要方法,准确地观察是认识和把握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的关键所在。例如针对东北三省经济发展曾经居全国前列,而在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效益却处于全国落后地位的“东北现象”,新华社记者对此现象的报道没有就事论事,而是站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高度来审视这一异常情况,而写出了《“东北现象”引起各方关注》一文,文章通过这一超常的审视角度。加上文章充分的事实和透彻的分析,而令人信服地揭示了老工业基地和国有大中型企业遇到的共同问题,具有了普遍性的意义,文章也由此获得第二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一等桨。再如,针对全国林业劳模马永顺的事迹,如果仅仅从其植树造林的角度来审视,写出的文章则意义不大,而如果再调整角度从他从前曾经手工伐木创全国产量之最的事实进行审视,发掘出前后两者之间的有机联系,再进人写作,于是才能产生刊发于工人日报上的《昔日伐木建功今朝栽树“还债”》一文,其价值也直线上升,因为它达到了一个全新的境地,赋予了文章以超经济的伦理学价值和深度的震撼力。经济资源是人类的共同财富,而不仅仅属于哪一代人,有限资源的实际分配也是要讲公平与效率的。  、
  由此可见,观察角度准确与否,很大程度决定着文章的价值,制约着文章的成败。

    ◆选才角度要好   
   选择题材角度要好,就是要求作者根据已经明确的写作意图,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去寻找与众不同的事实。由于任何事物都是立体化的,有的还是五颜六色的,所以,写作过程中就可以从各种不同角度去精心选择题材,以便更好地反映事物新面目,体现事物更为深刻的内涵,突出事物特征,使文章更加吸引人。
  例如,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等14个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发生了巨大变化。2001年春。新华社记者到上海作第一站采访,报道上海发生的深刻变化。而在选择题材时,作者颇费了一番心思,最后才把视角聚集在了上海的“楼”上,文章题目就叫《到上海看楼》。为什么从“楼”这一视角选择题材呢? 因为“楼”是上海的象征,是上海的“雕塑”和“名片”,“楼”倾诉着上海的百年沧桑,是上海巨大变化最直观最注目的样板。匈牙利人设计的24层高的国际饭店,1933年耸立于上海滩,成为远东第一高楼,这一记录保持了50年之久。然而,改革开放没几年,国际饭店就在92米高的上海宾馆面前“俯首称臣”。到了“九五”期末,上海高层建筑达到3185幢,而1984年,上海8层以上的高楼仅有21l幢。这篇1000多字的通讯,从“楼”切入。借“楼”发挥选择题材,从而使文章有效地深化了主题:“……一座座建筑,便是物化了的社会。在它们背后,蕴藏着丰富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和技术的内涵。上海近现代历史,通过浦江两岸的建筑默默对话,昭示着一个民族的崛起,一个国家的强盛。”再如,获得第十一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消息《法警背起生病被告》一文,也是通过选材角度的独到和恰切而使文章出新的范例。文章以其特有的选材视角,通过一位法警背一名戴着手铐行走不便的被告出庭的新奇事件,来反映我国司法体制改革更加注重体现对人格的尊重,而彰显了我国司法改革的方向和进程,而有效地传递出了深层次的理性信息。这篇文章不失为一篇宣传中国人权现状的好报道。这篇文章同样表明,作者慧眼独具,眼光高人一筹,而择取到上乘的选材角度。是产生好文章的不可或缺的功夫之一。
 
    ◆立意角度要新 
  立意角度要新  即是说作者应独具慧眼,能从同类事实、同类事件、同类题材中,发现问题,从他人意料不到的角度去提炼出新颖的主题。有的作者机遇好,在现实生活中,能碰到重大典型、重大事件、重大问题,但不是每个作者都可能有这样的幸运机会。文章作者经常见到的倒是大量平凡的人和事,这就要求作者善于见微知著,以小见大,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并及时地把它们写出来。
  例如,2001年3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的《警惕“文化台独”》一文就是立意角度新的典型范例。文章以日本漫画《台湾论》在台湾翻译出版为话头,首先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本书 (台湾论) 丧失人性,它不仅把被强迫的台籍‘慰安妇’说成是‘自愿的’,它还从政治、军事、文化各个角度粉饰殖民统治。”进而针对“为什么这么荒谬、污辱自己同胞的书在台湾翻译出版? 为什么台湾方面修改教科书,甚至可笑地把中国文学归为‘外国文学系’,试图用‘台语’代替普通话?”等问题,文章从一个新颖的角度立意,深刻地揭示出了这些现象的内在本质:  “‘文化台独’值得我们警惕,它借文化之名更具有欺骗性!” 再如,新华社记者曾采写的《万北农家无围墙》一文,文章反映的是万北农家宅院围墙全拆这一看似平凡的小事,然而,通过这一不起眼的小事,作者却找到新颖的立意角度,解析和表达出了厚重的社会信息、深刻的思想内涵,党的政策不仅使农民致富,而且更让农民思想观念开放和进步。也正是文章立意角度的新颖,这篇文章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公认为是不可多得的精品力作。
  立意角度新颖,应是文章的高境界追求之一,作者只有依靠多思、下苦功夫求索才能实现。在写作中我们常常可发现,上好的题材,如不从立意角度上着眼求索,主题也会流于一般化;反之,即使是凡人小事,要是在立意角度上刻意追求,主题也会变得新颖、深刻。文章的立意角度新颖,能使文章达到新的高度,使文章显豁引人,而有效的吸引读者和抓住读者。
 
  ◆表现角度要巧
   宋人陈善云:“为文切人巧,出方能透脱。”此处的“切入”即是指表现角度。写作过程中巧取表现角度虽无定法。但有一些前人积累的方法无疑是值得我们借鉴的。这些方法主要有:化无为有 (即以具体表现抽象)、化远为近、以小见大和深由浅入等。
  有人报道某县委书记工作的转变,将文章写成《县委书记的笔记本》,通过笔记本记录内容的变化,反映县委书记转换脑筋、增强市场经济观念的主题;有人报道河北省5年来交通行业发生的喜人变化。将文章写成《我省交通图5年7变》,通过河北交通图5年更新了7版这一事实,来反映河北省在交通行业取得的重大成就——这都是以具体表现抽象,亦即化无为有。有人参加“两会报道”,人大开幕那天,采写开幕新闻,将文章写成《大会堂里的掌声》,通过台下表现台上,通过掌声反映“政府工作报告——这是化远为近。有人写了一篇《万斤白菜“卖”了7元钱》的文章,报道的是某连队白菜丰收了,本来是件好事,但好事变成了坏事;机关纷纷向连队伸手,使这个连队万斤白菜只卖了7元钱;此文从机关向连队索取白菜这一小处落笔,而从宏观上反映了机关侵占连队利益这一较普通的问题——这是以小见大。有人在《一个基层供销社的生意经》一文中写某供销社经常组织人走村窜户送有关农业科技的书报到农民手中,然而从这一浅露平凡的小事后面却蕴含着深层的“生意经”;几角钱的书报卖给农民后。农民致富有了本领、收入提高后,最终就帮供销社赚到了大钱,因为农民40%的收入要花在供销社——这是深由浅人。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多侧面、多层面的,在写作过程中,对于写作对象的发现、选择、认识和表现,往往因人而异。这里,很重要的一点就在角度的择取,角度的择取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文章的价值。一块蛋糕从何处下刀切起,写文章如何择取角度,大有讲究。看来,干一辈子写作这个行当,就要强化一辈子这样的潜意识,我站在哪里去发现。通过什么视角去选择去认识去表现?
  (作者单位:安徽黄山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