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的视频剪辑软件:对客家人与潮汕人源流问题的一些了解 — 粤东门户 潮汕家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8:27:28

分享到:

我对客家人与潮汕人源流问题的一些了解
——回复 韩老师之《潮汕人和客家人之转化新例证》

作者:查莫名 2009-10-09


    前段时间在韩益民老师的博客上看到一篇《潮汕人和客家人之转化新例证》,涉及到了一些关于潮客两族的源流问题,由于我自己是一个客家人,对客家文化比较关注,于是当时就回复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和了解,应老师之邀,现把回复略为整理,一并凑为一篇文字。

    从源流和迁徙的过程来看,无论是客家人还是潮汕人,其源流的主体都还是以前南迁的中原汉人,而两个民系存在的差异,是一个阶段性的问题。(由于自己关注的主要是客家源流的问题,因此以下提到的大部分观点都属于客家研究中的内容,是否和潮汕研究的观点存在差异,不得而知)在一些客家源流的研究中有提到,唐以前就有很多南迁汉人到达福建宁化石壁(这也是很多客家人所公认的客家祖地,根据《宁化县志》,至少有60个姓氏是从宁化石壁迁出的),但是此时客家民系尚未形成,也正是在石壁,约唐中期以后这批汉人开始分流,总体上有两条路线,西南走向的迁到了汀州、嘉应州和江西等地,东南走向的迁到了闽东闽南,前者后来演变为客家人,后者后来演变为福佬人(也有称学老人的,即是潮汕人的前身,所以客家人也称潮汕人“学老”“学老古”),同时两者的语系也逐渐有了区别。(这个观点我只能找到证明客家人的,石壁是否是福佬人(潮汕人)有且只有的一个中转站,我不能绝对肯定)从时间上来看,潮汕人是先于客家人来到广东的,大部分客家人在汀州等地定居了较久的时间,并形成了客家民系,在明以后才开始大量地迁入广东,同时嘉应州(即是今天的梅州)在清代也就开始取代汀州成为最大的客家聚集地。在清及以后,因各方面的原因,客家人又从嘉应州外迁(也有北返的,确有例证),线路上来看,一条是西进,向珠三角地区迁徙(故此河源、惠州、深圳都在后来成为较大的非纯客县,乃至在江门甚至更西的地区也有不少客家人,但有一说法是韶关地区客家是另一条路线的,具体不甚了解),一条是继续南下,沿韩江一直延伸到潮汕地区,并开始和当地居民杂居(揭西河婆人就是典型例子,梅州的丰顺县实际在民国以前一直都隶属于潮州府,也是一个潮客杂居的地区),另外清代湖广填四川,许多客家也迁入了西南地区,所以在今天的川黔地区也能找到客家人,只是数量较少。

    再补充说下客家民系的形成,在早期的客家研究里,如徐旭曾、罗香林等人的看法是客家人即是南迁汉人,徐旭曾的《丰湖杂记》就提到了:“今日之客人,其先乃宋之中原衣冠旧族,中意之后也。”,这是一种比较强调正统观念的说法,但是这种说法在后来的研究里有所更正,无论从语言、服饰、饮食、居所等特征的比较,现在大部分的客家研究者都赞同客家人实际上是当年南迁汉人与当地土著混杂而形成的,从杂居到通婚,逐渐形成了客家民系(我个人觉得可能潮汕人的形成也是同样的道理),在梅州梅县现在也还有个叫畲江的镇,据说以前是畲族聚居地之一,而梅州也确实有不少蓝、雷、钟三姓,这三姓的族属大部分都是畲族,可以算是汉土混杂形成客家民系的一个活的例证,至于格花提到的凤凰蓝姓和两地都叫凤凰的疑问,不曾了解,11月打算去一趟凤凰,要是有机会的话但愿能亲自在当地问问。

    在语言上来看,也是可以发现许多客家人和潮汕人的共同之处的,包括广府人在内,三个广东民系的语言实际有许多词句乃至语法上都有共同之处,由于对潮汕话不太了解,但从广东话和客家话的比较来说,就有几个例子:“屋企”“落雨”“食饭”“食晚”(即吃晚饭的意思)“听(光)日”(即明天的意思)等等。

    说到三山国王的信仰,因为自己所在的地方是不信仰这个的,从我所了解的范围来看,客家人以天神(十分笼统,并没有具体到哪个神,就是单纯地信仰天神)、土地、祖宗三个为主要的信仰,逢年过节拜的也多是这三个神。而关于三山国王的信仰,其传说真的是各式各样,梅州地区,尤其是与潮汕接壤之地,多有信这个的,我自己猜想这个应当是起源于潮汕地区的,之所以有这个猜想(仅仅是猜想而已),是从三山国王的信仰的地理分布上来看的,因为从我所了解的信息来看,距离潮汕文化地区越远的客家文化地区,信仰三山国王的则越少,但是这些始终都只是我个人的大胆猜想,并无特别的例证证明。

    实际上关于潮客两个民系转化的问题,我自己还有些看法,虽然没有太多的证据证明,不过在此还是姑妄言之。首先,关于潮客两个民系是否存在转化?即是某一民系的较大的族群是否可能受到别的民系的影响,而完全转变为另外一个民系,我想这个难以得到准确的答案,这涉及到如何定义一个民系的问题,是以血缘、还是以语言,亦或是以生活习俗等?比如关于客家民系的定义即是:“南迁汉民于南宋末年至明末清初,在赣闽粤边区与畲瑶等土著融合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方言、文化、风俗和特性的一个汉族民系。”(《客家风华》 广东人民出版社)有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台湾的客家人,现在以闽台文化为主导势力的台湾,客家人已经相对成为一个少数的民系,台湾的客家人并不算少,出名的台湾客家人也不少,如清末抗日的吴汤兴(此处题外推荐台湾的客家话电影《一八九五》),但是似乎现在台湾懂得说客家话的人也比以前少了,提到台语,大家想起来的也是闽南语,谁会想到客家话呢?对于许多年轻的客家人,(尤其是海外的)来说,什么客家话,什么客家生活习俗,早就忘记了,可能只是在父母亲那里听说过自己是客家人的后代罢了。像这样的情况,或许也是算一种民系的转化吧?其实,同样的道理,在广东地区潮客两个民系的转化,比如揭西地区的河婆客家人,还有许多半山客,再如许多已经彻底从语言、习俗上都潮汕化的客家人,主要都还是因为杂居和通婚,在所在地区主导的文化影响下,一个原有的民系的转化往往是语言和习俗的转化伴随着血缘的转化,从而成为另一个民系,这一般来说都还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

    其次,潮客两个民系的转化跟这两个民系的特性还有很大的关系,就我个人的观点来看,潮汕人和客家人比起来,更擅长于经商,也更习惯于“抱团”,而客家人对宗族的声誉较为重视,也相对乐于从政,“抱团”的意识并不如潮汕人强。在我所了解的一些情况来看,我发现很多客家人到潮汕地区经商或定居,很快融入到那个地区,从语言到习俗都全然潮汕化,而在客家地区,也有一些潮汕人经商、定居,但是很少有听说这些潮汕人被完全客家化的,而且即便是在两个地区以外,我也发觉潮汕人更容易团结在一起,而客家人相对来说更愿意和非客家人相处,客家人之间使用客家话沟通的,也相对要比潮汕人使用潮汕话沟通的少,这是很有趣的现象,或许也就能体现出两个民系的性格上的细微差别。我个人认为,这种差别也就决定着客家人相对于潮汕人更容易被影响或转化,这个转化并非是一个绝对的过程,但是应该说也体现了一个趋势吧。

    暂且先说这么多,许多观点和想法都有错漏的地方,比较混乱,还望原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