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决战忍界手机版:许慎“六书”理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2:24:40


一、定名、定序、定义与性质。
(一)萌芽阶段:
1.史书和诸子中的以形解字;
《国语》“人三为众,兽三为群,女三为粲”;《左传》“止戈为武”、“虫皿为蛊”;《韩非子》“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
2.《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二)“六书”名称的具体提出、定序、定义
1.班固《汉书•艺文志》引刘歆《七略》:“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2.《周礼•地官•保氏》“五曰六书”郑玄注引郑众:“六书,象形、会义、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也。”
3.许慎《说文叙》:“《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其成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嫁接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三)六书的性质
1.六种造字方法;
2.四体二用(戴震);
3.识字法(胡韫玉《六书通论》)
(四)六书别称
1.六义:《晋书•卫恒传》引《四体书势》:“有六义焉:一曰指事,上下是也;二曰象形,日月是也;三曰形声,江河是也;四曰会意,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考老是也;六曰假借,令长是也。”
2.六体:《周礼•地官•保氏》唐贾公彦疏:“但书有六体,形声实多。”
3.六文:《颜氏家训》:“许慎检以六文,贯以部分,使不得误,误则觉之”,卢文弨补注:“六文即六书。”
二、六书的贡献与缺陷
(一)贡献
《六书故•序》:“六书既通,参伍以变,触类而长,极文字之变,不能逃焉。 故土唯勿学;学必先六书。”“六书也者,入学之门户,学者之所宜先也。”
“从《说文》开始,我国有了以‘六书’为理论中心的文字学。以‘六书’作为分析汉字结构的原则,这是《说文》的贡献。”(胡奇光《中国小学史》页81)“许慎对六书理论最为重大的贡献,还在于他能把《说文》里所收的全部字逐一按照六书‘对号入座’,分析它们的形体结构,阐述造字方法和寓意。”(徐超《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页51)
1.第一次汉字结构理论和汉字的构成理论的提出,使汉字统一条贯,有章可循;开出了一门“六书学”(自宋郑樵开始)。马叙伦《说文六书疏证》、《六书解例》。王筠《文字蒙求》等;“正是六書,使漢字的一些今天看來的常見形體在一代又一代的書寫記錄中得以保留下來,也才使中華文明綿延了幾千年。而到今天也無法解讀的那許多甲骨文字,可以認為是六書法施行之前,漢字形體迥異,文字孳乳寖多的明證。”(李代祥《六书阐要》,《汉字文化》1998。4)周有光的埃及圣书字中的六书
2.有利于汉字识字教学;高中语文教学、小学教学,《汉字文化》
3.对今天的出版编辑而言,有学者认为六书有助于查阅文史工具书、有助于了解古代文化知识(郭康松《“六书”与文字编辑》,《出版科学》2003,4)
4.对后世理论的影响:形声理论、右文说、
(二)缺陷
1.界说含混。转注。
2.定义与用字不相符合:武、信;令、长。
3.概括不全。用来分析甲骨文、金文则有多不符。
三、今人研究
前人研究见党怀兴《宋元明六书研究》:本书系统考察宋元明六书学研究的学术背景,着重分析这一时期的六书学著述,阐释宋元明关于六书分类的新说,以及该时期文字学家对新材料的搜求与利用。最后,在此基础上,对宋元明六书学提出总体评价。
全书共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包括三个方面的问题:其一,选题的意义汉语学术史研究忽视宋元明六书学研究或给与不正确的评价,其二,总结汉语文字学断代学术史的基本原则,其三,宋元明六书学发展的时代背景。第二部分,宋元明六书学著述综览。第三部分,宋元明文字学中体现出的汉字形义关系新论。第四部分,宋元明关于六书分类的新说。第五部分,宋元明文字学家对新材料的搜求与利用。第六部分,对宋元明六书学的总体评价。
(一)、重建派。张标《20世纪<说文>学派流别研究》戴君仁、吕思勉、后来的唐兰
1.三书说。(1)唐兰:象形、象意、形声;
(2)张世禄:
(3)陈梦家:三种基本类型说。象形、假借、形声
(4)刘又辛:表形、假借、形声。
(5)裘锡圭:三书说。象意、假借、形声
(6)孙常叙、王凤阳、王梦华;写词法、造字法、构形法。
(7)张玉金:绘形表意法、形体分化法、表义拟声法。
2.新六书说。
(1)詹瑾鑫《汉字说略》
(2)中央电大,胡吉成:新六书指现代汉字系统中的字符组合成一个个汉字的六种结构方式。构成汉字的字符,从现代汉字角度看可分为意符、音符和记号三类,这三类字符互相组合,从同字的音义关系看,可以分为六类,即会意字、形声字、半意符半记号字、半音符半记号字、独体记号字、合体记号字,这就是现代汉字的新六书。新六书的结构关系和古代汉字的六书有一定的联系,但没有对等的关系。
(二)诠释派(维护派)
1.张恩普:《六书新解》(东北师大学报2002。1)"六书"即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六种造字方法.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认为"六书"之中象形、会意、指事、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和假借不是造字之法,而是用字之法.将"六书"一分为二,一部分称为造字之法,另一部分称为用字之法,这种观点是建立在把汉字仅仅看作是文字--同拼音文字一样的文字的基础上的,依据这样的汉字理论研究"六书",必然得出"转注" 与"假借"不是造字之法,而是用字之法的结论.根据汉字的性质和"六书"本身的特点,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六书"不仅是汉字的造字之法,同时亦是汉语的造词之法."转注"和"假借"虽然没有形成新字,但却形成了新词,根据汉字字词合一的特点,"转注"和"假借"既是造词之法,又是造字之法.从这个角度看,"六书"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把"转注"和"假借"看作是"用字之法"而排除在"六书"之外是不合适的.
2.张素凤:本文从“六书”理论的起源,许慎对“六书”概念的诠释,《说文解字》的写作目的和体例三个角度,论证了“六书”的性质和分类标准是字形与字义的联系方式,并利用这个结论,解释了“六书”理论方面有争议的一些问题。(汉字“六书”性质和分类标准之我见)
3.书法时空网文:“六书”理论作为高度概括的书法艺术理论,它本身所具有的理论思辩与逻辑推演力都潜隐、凝聚于其整体理论框架中。这种理论张力的存在即是我们可以通过“六书”来窥探、把握上古时期书法审美观念形成、发展的内在契机。在“六书”理论体系中,象形、象事、象意三者直接决定着书法本体的空间形态,与形声、转注、假借指向文字应用形态不同,象形、象事、象意展示出的是纯视觉含义的空间造型观念。这种观念在转化为本体构造形态时是通过三条途径实现的:一是直接模仿自然;二是根据意向所指作抽象符号;三是结合两个单体文字构成新的图形。“六书”所负载的文化道统与审美意识是显见的,它不仅与整个中国人文精神相融合,并且作为书法结构理论的开端直接奠定了中国书法(文字)的美学精神。(“六书”的文化底蕴与艺术指向)
4.白兆麟:再论“六书”之真谛(中华学习网)本文在吸取众多学者有益成果的基础上,对传统“六书”作为汉字构形的演化,尤其对其中“假借、转注、形声”提出了新的解说,以重现许慎《说文》的本原意义。(2005年12月21日星期三)
四、应用(读古书)
(一)求确诂
乃召大夫子明及公孙枝,曰:“夫晋国之乱,吾谁使先若夫二公子而立之?”(晋二)
韦注云:“若,之也,使之二公子择所立也。”训误,俞樾云:“韦读非也。此当以十二字共为一句。若者,择也。《说文》:‘若,择菜也,从 从右。右,手也。’是‘若’字本有择义。秦穆之意,欲择立二公子,而未知谁可使者,故曰‘吾谁使先若夫二公子而立之’。下文‘大夫子明曰:“君使絷也。”’正与问意相对。”《说文》段注引《国语》此文并云:“词谓使谁先择二公子而立之,‘若’正训‘择’。”①今各本译皆误。另陆宗达、王宁《训诂与训诂学》“择菜并非引申之义,不过是‘择’这个概括词义在造字绘形时的具体化。”、徐复《徐复语言文字论稿》都有论及。
(二)明本字
《国语•周语上》里有这样一段话:
恭王游于泾上,密康公从,有三女奔之。其母曰:“必致之于王。夫兽三为羣,人三为众,女三为粲。王田不取羣,公行下众,王御不参一族。夫粲,美之物也。众以美物归女,而何德以堪之?王犹不堪,况尔小丑乎?小丑备物,终必亡。”康公不献。一年,王灭密。
密康公母说的“兽三为群,人三为众,女三为粲”这句话就是等位会意字造字理据和构词理据的一种体现。在“兽三为群,人三为众,女三为粲”中,“兽”是统名,是由“雥”、“驫”、“麤”等具体动物形三以示其多的这一意义指称概括而来,是类推的结果。三人为“众”,则是典型的据形会意,即通过独体成三而以形示多。基于上面的认识,我们认为“粲”不是本字而是借字,其本字当为“姦”。
《说文•女部》:“姦,厶也,从三女。”(按:“私”,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改作“厶” ,从段注)。可知“姦”是一个三体等位会意字,从形得义应该是“众多”的意思。“众多”是其形体意义。“女”字在先秦文献中单用多表“美女”、“少女”、“淑女”等。仅以《诗经•国风》为例,如:《召南•野有死麕》:“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郑风•有女同车》:“有女同车,颜如舜华。”《豳风•七月》:“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这三首诗句中的“女”字,高亨《诗经今注》、程俊英《诗经译注》、袁梅《诗经译注》、金启华《诗经译注》等都译作“少女”、“姑娘”。《说文解字》“女”部共238字,根据李华元先生的统计,言容颜体貌的42字中具有正面意义的33个,其中直释为“美”、“好”等义的就有27个① ,可知,“美”是“姦”的属性意义。因此,后世训“粲”即有美义,也有众义,其实都是以上面所引密康公母的那两句话为依据的。如《国语》韦注:“粲,美貌也”。《诗•郑风•羔裘》“三英粲兮”郑笺:“粲,众意”。《史记•周本纪》张守节《正义》引曹大家曰:“群、众、粲,皆多之名也”。《诗•唐风•绸缪》“见此粲者”孔疏:“粲者,众女之美称也”。都没有超出密康公母所说的意义范围。
“恭王游于泾上,密康公从,有三女奔之”这句话给了我们“有三女奔之”这样一条信息,“奔”,韦注云:“不由媒氏也。”即不通过媒约而私自结合的,就是“奔”。董增龄《国语正义》谓:“不由媒则六礼不备也。”“六礼不备”是不合礼法的,即“私”。先秦在婚姻礼仪上相当讲究的,《仪礼•士昏礼》用比较长的篇幅阐释了婚姻礼俗的全过程。对于“私”,《说文》是这样训释的:“厶,姦衺也”。也就是不正当、不正式。今天还有“私奔”、“淫奔”等一类说法。三女美物,奔而不正,所以“姦”引申为“私”义,段注“姦”字下有这样一段话:“三女爲 亦三女爲姦。是以君子遠色而贵德。”可以作为“姦”字后来引申为“私”义的注脚。“姦”字顺着“阴私”、“姦邪”等这一意义系列延伸发展,与其本义越离越远。词语引申是由形象可感到事理抽象的,而不是一下子就冒出一个抽象义来。因此,以“厶”为“姦”字本义是不符合语词意义规则的。“众而美”才是其初始义,而“厶”、“阴私”、“姦邪”等只能是“姦”字引申的结果。
“粲”之所以能成为“姦”的借字除了在语音上二者同属元部之外,主要和其属性意义有关。按粲,《说文》释云:“粲,稻重一毇,为粟二十斗,为米十斗,曰 ,为米六斗太半斗曰粲”。朱熹《诗集传》引或曰:“粲,粟之精凿者”。段注云:“稻米至于粲,皆精之至矣”。郝懿行《尔雅义疏》引《汉书•惠帝纪》注引应劭曰:“坐择米使正白为白粲”。由此可知,“粲”是经过精心捣出的“精米、好米”,是米中的上品。色泽光润、莹白可人,引申为“鲜明、鲜好”等等。美丽女子,当然也是光彩照人、艳丽夺目的,“粲”的属性意义和“姦”的属性意义有共通之处,故以“粲”字为“姦”字的借字。
《说文》释“粲”字训其本义,而于“三女为粲”之“粲”无从措字,故而造了一个新字 (或作“歺女”),按此字不见汉以前经籍,只见《说文》系书和其他字书以及后世传注,且措义仍本《国语•周语》密康公母所说的这两句话。如:《说文•女部》:“ ,三女为 。 ,美也”。徐锴《系传》云:“三女为 。 ,美也。……锴按:《国语》‘人三为众,女三为 ’、‘ ,美物也’,今借粲字 ”。段注云:“按经传作粲。”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乾部第十四》:“ ,以粲为之。”桂馥《说文解字义证》:“ ,通作粲。”《广韵•翰韵》:“粲,亦作 。”“ ,《诗传》云:‘三女为 ’,《诗》本亦作粲,《说文》又作 。”《诗•唐风•绸缪》“见此粲者”陆德明《释文》云:“粲,《字林》作 。”都称引了《说文》所造的这个新字,可无法从文献中找到证据,不得不承认“粲”是通用字,却没有根据据形会意以及三体等位的原则考证出释义为“三女”、“美之物”的这个字的本字其实是“姦”。清代治《说文》者,王筠《说文释例》、《说文句读》重于形,桂馥《说文义证》偏于义,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侧重于声,独段氏注形音义三者并重,以音韵为骨乾进行训诂,不仅就字论字,而是形音义三者相互推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