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谷绘里香最好看番号:“雉”的遐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9:47:11
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了参禅的三重境界——

    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若有所悟,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大彻大悟,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

    我突然有所感悟:人们对汉字的认识,何尝不是如此呢?

    我们先来看看初民们“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质朴。

    “雉”字的甲骨文像箭射鸟之状。因而,它在殷墟卜辞中就有箭射、杀伤的意思。但是,大自然是非常奇妙的!有一种鸟,没有人用箭射它的时候,它也是一副中了箭的样子。你看它后面拖着的长长的尾羽,多像是屁股上中了一簇长长的箭啊!想来,就是因为这个缘故吧,“雉”也就渐渐地成了这种长尾鸟的名字。

    直到今天,这种鸟还存在着,并且种类还很多。有人测量过,有一个品种的长尾雉,其尾羽竟达两米以上呢,真是太神奇了!

    可是,到了汉朝,人们对于先秦古籍中的某些文字现象就有些摸不着北了。人们搅尽脑汁,苦思冥想,也仿佛若有所悟:莫不成“山不是山,水不是水”乎?

    《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杜预注:“方丈曰堵,三堵曰雉。一雉之墙,长三丈,高一丈。侯伯之城,方五里,径三百雉,故其大都不得过百雉。

    《礼记·坊记》:“都城不过百雉。”

    郑玄注:“雉,度名也,高一丈,长三丈。”

    《周礼·考工记·匠人》:“王宫门阿之制五雉,宫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

    《公羊传》解释曰:“城雉者何?五板而堵,五堵而雉,百雉而城。”

    东汉许慎《五经异义》云:“戴《礼》及韩《诗》说八尺为板,五板为堵,五堵为雉。板广二尺,积高五板为一丈,五堵为雉,雉长四丈。古《周礼》及左氏说一丈为板,板广二尺,五板为堵,一堵之墙长丈高丈。三堵为雉,一雉之墙长三丈,高一丈。”

    很显然,在这些例子中,“雉”既非动词“射杀”,也非名词“野鸡”,而是丈量城墙的一个单位。这样一来,问题便凸显出来了。用它的两种常用义都无法解释,这可如何是好?

    于是,有人异想天开地猜测:可能是“雉”飞行一次,约定为长度单位“一雉”吧!但是,“雉”的个体极多,种类也非常繁多,并且有大有小,有强有弱。它们飞行一次的高度和距离不可能完全相同,甚至可以说是相差甚远。因而,这种说法儿显然是不可信的。

    当人们对此困惑不解的时候,人们发明了“通假”学说儿。“通假”是什么意思呢?“通假”的实质,就是一种“善意”的“遮丑”方式。首先,它认定文献古籍中已用的某个字,是用错了的。然而,这种事往往发生在经典文献中,常常是权威、专家之类人物所为,多半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人们怎么好意思挑明它就是“错别字”呢?只好睁只眼闭只眼,另起个名堂,凑合着糊弄过去算了!

    郑玄引郑众的说法儿,在《周礼·地官·封人》篇下注曰:“絼,著牛鼻绳,所以牵牛者。今时谓之雉,与古者名同。”

    许慎《说文》没有收“絼”字,只收了“纼”字。曰:“纼,牛系也。”即牵牛用的绳子。

    陆德明《经典释文》:“絼,本又作纼。持忍反。”

    就这样,愚昧、肤浅、固执而又多少有点儿狡黠的后人,稀里糊涂地就把“雉”字认定为是“絼”或“纼”字的“通假字”啦。在他们眼里,看山已不是山,看水也不是水了!

    我没有参过禅,但我参过“字”!我把我毕生的精力和智慧主要都用在参悟“汉字”上了,因为我痴迷地热爱她!我常常地想:文字是人类凭借自己的智慧发明创造出来的一种表达和交流各种思想和感情的工具。因此说,人们在此方面表现出来的所有的各种各样的努力,就应该全都是围绕着“表达和交流”这个中心而转的!

    当然了,文字也并不是生存在绝对理想化了的“真空”里。这正如我们生活着的地球,地球对处于它的引力场范围之内的所有物质都产生重力作用。尽管我们也看到有鸟儿在飞翔,有轻尘在飞扬,有云朵在飘荡,但我们都能找到它们克服重力而产生这些“异常”现象的另外的力。它们仍然处于地球的引力场中,仍然受到地球对它们的重力作用。

    文字中也有极个别不利于“表达和交流”这个中心的现象,比如古时候的各种避讳。但我们能很明显地找到产生这些现象的“力”——避长辈之讳是为了表达孝敬之心,避皇上或别的上层人物之讳是为了表示尊敬爱戴及等级森严。另外,在现实生活里还有各种各样的禁忌。根据所处具体场合的不同,其措辞用语也有很大的变化。

    但是,“通假”却不同!我们看不到致使人们“不用本字,而用别字”的相应的“外力”。从古到今,人们从来都没有找到过产生“通假”现象的真正的原因。郑玄所谓的“仓促无其字”、“音类比方、趣于近之”、“受非一邦、人用其乡”、“同言异字、同字异言”,只能算是先入为主、敷衍应付之辞。

    因此,我们并不是仅仅怀疑某个或某些“通假字”,我们应该从根本上来反对整个的“通假字”理论,以保证文字精神和宗旨的统一性、一致性!

    最后,我来说说我的观点。叫我看,山啊还是那个山,水啊也还是那些水!“雉”,绕来绕去还是那个“雉”!不过,此“雉”也并非完全还是那个表示鲜活的“野鸡”的彼“雉”,而是一个非常非常地像个“雉”一样的建筑测量工具。

    真实的“雉”是身小尾长的,那这种工具就是一根长绳加一个小巧的铅锤;真实的“雉”有锦彩华丽的长尾,那这种工具中的长绳就应该像“雉”尾一样地色彩斑斓。

    我接着往下猜测:这个铅锤和长绳应该是活连接,就是说铅锤在绳索上可以滑动。并且这根绳长度为两丈的话最为合适,这样它就能够很方便地测量修筑城墙的常用数据了。伸开是两丈,对折起来是一丈,一伸一折就是三丈了。并且,让我们一起想象着:在这频繁使用的伸伸折折的过程中,这种测量工具多像是一只腾挪闪跃、翩翩起舞的活灵活现的“雉”啊!我们要是生活在那个时代,也会情不自禁地把它叫作“雉”的!再后来,人们把用“雉”一张一合测量出来的城墙,也干脆约定为“一雉”了……

    遐思和想象并不是诗人们的专利!亲爱的读者朋友们,您在读书学习的时候,有过神奇而美妙的遐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