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航海时代4蒂雅 北海:春节食俗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06:53:27
  饮食文化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烧羊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白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拜个年,一年一年保平安。——忙年歌

  春节,是新的一年的开始,民间俗称为“过年”。“年”原来是“稔”(rěn)最初的文字,是庄稼成熟、五谷丰登的意思。

  数千年来,我国的历法进行过多次改革,但一直采用农历,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才开始采用公历。为了区别公历和农历的两个“新年”,正好农历新年又在“立春”前后,所以就把农历新年叫做“春节”。

  春节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最重要的节日,春节食俗则是中国饮食文化中最吉庆的部分。

  ■更岁交子 招财进宝

  春节里的美食是一年中最丰盛的,但饺子是家家户户必吃的食物。吃饺子有个美丽的故事。

  传说,女娲抟土造人时,因为天冷,用黄土捏出的泥人的耳朵很容易被冻掉。于是,女娲在泥人的耳朵上扎个小孔,用细线把耳朵拴住,线的另一端放在泥人的嘴里咬着。老百姓为了纪念女娲,就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状,里面包上馅(“馅”与“线”谐音),用嘴咬吃。

  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

  在饺子形成之前,类似饺子的面食称做馄饨,其渊源可追溯到2OOO年前的汉代。杨雄在《方言》中记载:“饼谓之饨……或谓之馄”,在当时是连汤吃的。不过,东周时期成书的《礼记》中记有“稻米二,肉一,合以为饵,煎之”的文字,所以也有专家认为饺子在我国已有2600年的历史了。

  关于饺子的记载,最早见于北齐颜之推的文集:“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这种用屑米面做成的偃月形馄饨,原名为“粉角”,北方人读“角”做“矫”(音饺),于是,饺子的名字就诞生了。

  唐朝时,饺子的形制和吃法已与今天无异。1972年,在新疆吐鲁番县阿斯塔那的唐墓里发现了1300多年前完整的饺子——一只饺子和四只馄饨被一起放在一只木碗中。由此可见,至少在唐代,饺子已传入我国的边远地区。

  宋朝时,饺子也被称为“角子”,明清时又有了“饺儿”、“水点心”、“煮饽饽”等称谓。元代忽思慧《饮膳正要》中还有“扁食”一词。明清时期,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已很盛行。

  春节的饺子讲究在除夕之夜12点之前包好,等到子时再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开始,寓意“更岁交子”。“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饺子的样子很像元宝,春节吃饺子象征着“招财进宝”、“吉祥如意”。

  ■年丰寿高 万事如意

  除了饺子,春节时我国各地人民还有吃年糕的习俗。“年糕”与“年高”谐音,清末有诗云:“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稔”,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

  汉代扬雄的《方言》一书中已出现“糕”的称谓,吃糕在魏晋南北朝时已十分流行,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还记载有制作方法。明清时,糕已发展成为市面上一种常年供应的小食。

  我国的年糕不仅品种繁多,如白糖年糕、红糖年糕、猪油百果年糕、红枣年糕、桂花赤糖年糕、台湾的红龟糕等,而且南北有别,吃法有异,北方的白糕饦、黄米糕可蒸可炸,南方的水磨年糕可炒可煮。特别是苏州一带的年糕十分有名,取“年丰寿高”之意,也是为了纪念古代一位将军的救命之恩。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大夫伍奢因受谗言被楚平王杀害,他的儿子伍子胥为报父仇投奔吴国,助阖闾夺取王位,并最终打败楚国。当时,苏州是吴国的都城。吴王阖闾采纳了伍子胥修建王城的建议,并交由伍子胥督建,建成之后被命名为“阖闾大城”,吴王大宴群臣。酒席宴上,觥筹交错,但伍子胥却闷闷不乐,他深知自己结怨甚多。

  不久,阖闾之子夫差继位,他废弃了伍子胥“联齐抗越”的主张,一举吞并齐国。班师回朝那天,满朝文武都去迎接。一片欢腾之中,只有伍子胥默默无语,他预感自己将有杀身之祸。回营后,伍子胥悄悄嘱咐随从:“我死以后,如果国家遭难,民饥无食,可往相门城下掘地三尺得食。”相门是苏州城六个主要城门之一。

  不久,伍子胥果然被权奸佞臣诬为“私通齐国”、“阻挠攻齐”,夫差不分青红皂白,赐剑伍子胥自刎而死。之后,越国攻打吴国,战事纷乱,夫差连吃败仗,京城被围,城中军民粮尽援绝。这时随从想起伍子胥生前所嘱,便带领百姓来到相门拆城掘地,这才发现原来城砖不是用泥土做的,而是用糯米磨成粉蒸煮后压成的“砖”。靠着这些糯米“砖”,京城军民才得以度过危难。

  从此,苏州人民为了铭记伍子胥以糯米建城救民的功绩,就在春节这天家家吃糕来纪念他。因为这种粉糕是过年制食的,就有了“年糕”的美称,沿传至今。

  ■除夕夜宴 最爱口彩

  饮食是春节贺岁的重要内容,无论烹制、品味都很讲究口彩的吉祥寓意。

  除夕的年夜饭是最重要的,一家人务必聚齐,有事回不来的,家人会为其留出一个座位、一套碗筷。餐桌上的食物非常丰盛,而且极重“口彩”:年糕是“年年高”,饺子是“万万顺”,酒水是“长流水”,鸡蛋是“大元宝”。餐桌上必须要有一条整鱼,但一般除夕夜不吃,取“年年有鱼(余)”之意,到初一那天再吃。

  北方地区吃饺子时,为了增加节日气氛和乐趣,饺子里会有很多“花样”:放糖的,寓意吃了新年日子甜美;放花生的,寓意吃了人可长寿;在一只饺子中包一枚钱币,寓意谁吃到了就“财运亨通”;饺子形似元宝,和面条同煮,表示“金丝穿元宝”。南方人的年夜饭往往在节前就预先做好,放在竹箩中,上嵌红橘、乌菱、荸荠等果品及元宝糕,插上松柏枝,叫做“年饭”。

  除了“共性”的吉祥食物,我国各地的除夕家宴上还有很多地方特色,餐桌上往往会有一些特别的“规定”,或有一种或几种必上的美味佳肴,当然它们都蕴含着吉祥喜庆。

  哈尔滨一带的一般人家,无论鸡鸭鱼肉还是蔬菜,年夜饭要炒8个、10个、12个或16个菜不等。江西南昌地区一般讲究四冷四热八大菜两个汤,该省南部地区的年夜饭一般为12 道菜。浙江有些地方的年夜饭要做出“十大碗”,讨“十全十福”之彩。苏州一带的餐桌上必有青菜(安乐菜)、黄豆芽(如意菜)、芹菜(勤勤恳恳)。湖北东部地区有三蒸、三糕、三丸之俗,“三蒸”为蒸全鱼、蒸全鸭、蒸全鸡,“三糕”为鱼糕、肉糕、羊糕,“三丸”为鱼丸、肉丸、藕丸。湖南中南地区则必须要上两样菜,一是一条1公斤左右的鲤鱼,是“团年鱼”;二是一个3公斤左右的猪肘子,是“团年肘子”。安徽合肥的饭桌上要有一碗“鸡抓豆”,意为“抓钱发财”;在安庆,家中的当家人要在饭前先吃一碗面,叫“钱串子”;皖中、皖南地区的年夜饭桌上一般都有两条鱼,一条鲤鱼,一条鲢鱼,前者只能看不能吃,表示年年有余,后者可以吃,象征连子连孙,人丁兴旺。
    文/丹若


             ----原载2012年1月20日《北京青年报》C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