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生 天津鹿鼎科技:《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借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2:59:17

庞祝如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是被认为群经之母的《大般若经》的提要节本,是《大般若经》的精华和心髓。所以是佛家空寂的要典,流行很广。但因经文言简意赅,又杂音译,致诵念的人虽极多,而真能领会经义者则颇少。

其实,《心经》所描述的在智慧观照下的心理基态,足资气功家修炼性功能的借鉴。近年虽已见有人从气功角度作过解释,可惜其中有些地方不免牵强曲解。不仅违失经旨,也无助于气功学的提高。为了帮助学者正确认识,不揣浅陋,特本师承,兼参己见,加以浅显的语译和注释。除尽量阐明经文原义外,为了供气功界借鉴,特根据元气说,作进一步引申,不当之处,尚希指正。

般若波罗密多①心经②(简名《心经》)

依靠大智慧达到解脱而恢复本心之途径(简译:智慧解脱诸门心要)。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③皆空④,度一切苦厄。

佛说:能够自在无阻碍地观察一切的人,是觉悟了的人,当他在运用根本智慧修行深度的解脱法门时,就能如明镜般照见色、受、想、行、识等五种蕴积的现象,原本就都是空的而没有自性,也就是没有独立存在的实体,实际无可执著。于是,他就超越了一切苦恼和厄难。

舍利子⑤: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佛告舍利子:一切有形象的所谓色蕴,都是由一切因素和条件所凑合的,分析到最后,什么东西也没有。所以各种因素和条件一散,也就消失了。由此可见,并没有自性和实体。可见空而没有自性色蕴,实际上就是把捉不住的空相。色与空二者之间其实毫无差异。如果能以智慧观照,即见色就是空;倘以妄心分别,则见空就是色。色蕴如此,其余受、想、行、识等四蕴的现象,由此推断,当然也是这样的。

舍利子:是诸法⑥空相⑦,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佛告舍利子说:这一切物和心的现象,都只是从空而显。本身即空,所以在显现时并无什么实体新生;就空而设,仍归实相,在消失时也并无什么实体毁灭。而其赖以显现的空性实相,既原本空寂,就不会受尘垢污染,便无所谓干净。又没有形相,更无可增加或减少。

是故空⑧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⑨。无苦集灭道⑩。无智亦无得。

由于这样,所以在空无自性的真相中,既不存在色蕴物的现象,也不存在受、想、行、识等四蕴的心的现象。这样就不会有能感觉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的主体以及所感觉的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的客体。更不会再存在由根尘相对而生起的六种感受作用了。再就形成个体小生命过程中的十二种因素来说,从开始的第一因素“无明”,直到最终的第十二因素“老死”,同样都是既没有产生,也没有消失。至于小乘所谓的苦、集、灭、道的人生四谛,也不过是一种方便的说法而已,实际并不存在。而在智慧观照中,也只是自己原来的基本心态的显露罢了,所以既没有主体的“智”,也没有客体的“得”。实则主客一体,能所不二。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⑾,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⑿。

由于没有什么可以外在得到,所以觉悟的人只是依靠智慧解脱,使本心自观自显,达到无挂无碍。心中既没有什么牵挂和滞碍,便能自在而不会产生恐怖,从而远远离开一切错误知见和幻梦妄想。最后终能证入不生不灭的生命永恒。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⒀。

过去、现在、未来所有大觉尊者,都是由于依靠根本智慧达到解脱彼岸,从而证得最高的正等正觉的。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⒁,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由此可知,这智慧解脱法门之说,是有伟大神力的真实语言,具有无限光明,是最高而无与伦比的。它能解除一切苦恼,真实而非虚假。所以在此述说这一法门。

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于是佛说总持的真言号召道:“去吧,去吧!向解脱彼岸去吧!大家一起向解脱彼岸去,尽快让本心觉悟!”

注释

①般若意为智慧。但不是一般所说的智慧,而是指人先天具有的根本智慧,即本心的原来自觉性。它约略相当于气功学中的元神,但包含着比元神更深的层次在内。这更深层次,我称之为本神。意为神之根本,即不神之神。它不必通过感官感觉和意识辨别而能认知一切,特别是能认知生命的真相,即所谓实相。波罗意为解脱的彼岸。密多为达到。合起来就是靠根本智慧到达解脱彼岸。

②心经有二义:一指智慧解脱法门的心要和途径,二指到达解脱彼岸后的心态描述。

③五蕴即色、受、想、行、识五种蕴积的现象。色是形象,泛指一切有质碍的物体,包括人的身躯。受是领纳,指对境而生的苦乐等感受,属于情的作用。想是辨析,即于境取相而加以分别,属于知的作用。行是造作,即于境而有所作为,属于意的作用。识即感觉,包括眼、耳、鼻、舌、身、意识等六识,相当于气功学中的识神。其中色蕴为物的现象,受、想、行、识四蕴都为心的现象。

④空含二义:一指空无,即形同幻化,并非实有。二指实相,即空性真相,原本无相。这实相没有形相,虽非空无,却看不见,摸不着,无可察知和把捉。其妙用则又无可限量,是一切现象的根源。佛教称之为一真法界。现代佛学家称之为万有的基因和不息的生命。认为它是无限生机和一切发展及创新的势能,是宇宙唯一的真实和永恒。所以这个空不等于没有。它与元气学说中的虽无形象、又无方所而生生不息地化生万象的浑元真一之气是基本一致的。可见这个“空”实相当于气功学中“气”。

⑤舍利子是佛的智慧第一的弟子,是此经的当机者。舍利是他母亲的名字。

⑥诸法包括色法和心法。色法即物的现象,心法即心的现象。诸法即指一切物和心的现象。

⑦空相也含二义:一指空无幻相,二指空性实相。按前一义,说明一切现象本身空无,原本幻化而非实有。按后一义,说明一切现象籍空而显,原本真相即由此显露。对照元气学说的气化论来看,则宇宙万象都又元气而成的阴阳二气所化生。物的现象是阴气收摄凝聚所形成。心的现象是阳气扩散弥漫所产生。前者为质,后者为能。故生命就是阴阳结合的质能统一,这与经旨基本也是相近似的,只是气化论归结于气而经说归结于空而已。

⑧空中非指空间,指空性的实相之中。

⑨从“无明”到“老死”,称为十二因缘。是个体生命形成的因素和过程,其次序是:无明(昏昧而迷失)→行(妄作分别)→识(意识)→名色(结胎)→六处(成胎)→触(出胎而接触外境)→受(感受)→爱(欲念选择)→取(执着取舍)→有(造业而再入胎)→生(再出生)→老死(衰老而死亡)。

⑩苦、集、灭、道四谛是佛为小乘的应机方便说法。苦指人生八苦,集指业力的积累,灭指灭苦和寂灭,道指行道和成道。由业集而受苦,由行道而灭苦,或说:“苦因集有,道由灭成”。都通。

⑾菩提意为觉悟。萨埵意为有情,指众生,即人。合起来即觉悟的人。简称菩萨。

⑿涅槃意为寂灭。涅指不生,槃指不灭。主要指生命之源的永恒,而不是说个人肉体可以长生不死(注意“不生”二字,有生必有灭)。

⒀阿耨多罗意为无上,三藐意为正等,三菩提意为正觉。合起来就是无上正等正觉。这是完成佛道最高境界。

⒁咒音译为陀罗尼,意为总持和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