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兵的人五线谱:【修行】 赵朴初:如何能达到涅槃的境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2:28:42

如何能达到涅槃的境界呢?

 

       涅槃寂静”的意义

        “涅槃寂静”和“有漏皆苦”相反。涅槃是无漏,是苦果苦因的消灭,也就是十二缘起法的止灭。十二缘起是根据“此

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的道理,十二缘起法的止灭则是根据“此无则彼无、此灭则彼灭的道理。老死忧悲苦恼,

既是由于生缘,消灭生缘则生死忧悲苦恼灭;消灭爱、取、有缘,则生死苦灭。这样推上去直到最后,消灭无明缘则苦

果因“行”灭。无明灭、行灭、识灭,乃至生老死灭,就是涅槃。

    更明确的来说:凡是属于不清净的污染的缘尽灭,无明转成为不污染的清净智慧,一切法上为清净智慧所照见的实

相谛理,这就是涅槃,也叫做“现法涅槃”。涅槃Nibbāna的意义是圆寂,就是说:智慧福德圆满成就的,永恒寂静的最安

乐的境界。佛教认为这种境界“唯圣者所知”,不能以经验上有、无、来、去等概念来测度,是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我

前面说过可以把涅槃解释为逝世,其实释迦牟尼三十岁的时候,便已经证得涅槃而成佛,不过当时他的肉体还是过去

惑、业之果的剩余,所以称为“有余涅槃”。直到他八十岁逝世,方是入“无余涅槃”。

    如何能达到涅槃的境界呢?


    上面所说关于涅槃的道理属于灭谛,现在你提的如何达到涅槃的境界的问题属于道谛。道谛以涅槃为目的,以生死

根本的烦恼为消灭对象,以戒Sīla、定Samādhi、慧Pa〖AKn~D〗〖AKn~D〗ā三学为方法。

        (1)戒,是防止身口意三业的过失,有五戒、十戒、具足戒三级。五戒Pa〖AKn~D〗cas〖AKi-〗la是不杀、不偷

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类。这是出家在家弟子共持的戒;十戒是沙弥 Samanera持的戒出家男子受十戒的叫做沙

弥,一般是不满二十岁的人,满二十岁才能受具足戒为比丘;具足戒是比丘、比丘尼持的戒。当初僧伽成立时,没有约

制团体的一定规律,其后随着问题的发生而随时制戒,到佛逝世前,已制定了二百多条。南方国家所传比丘戒二百二十

七条,我国西藏二百五十三条,汉地二百五十条,大体相同,仅有某些条款分开和合并的不同,汉地比丘尼戒三百四十

八条。

       (2)定,是精神上既不昏沉即不瞌睡,又不纷驰的安和状态。这是印度一般宗教徒所必习的,尤其是佛教徒修持的

必要条件。由于定,身心远离爱欲乐触等的粗分别,逐步发得身心轻安,终于能够把心--精神思想集中于任何一境之

上,宁静安稳不受扰乱,进而引发一种无漏的智慧。定有世间的四禅和四无色定,有出世间的九次第定、三三昧等。从

定而后能引发。

        (3)慧。慧是分别一切法的自相特殊性与共相一般性,通达四谛的道理,而有断除迷惑证悟真理的作用。戒、

定、慧三学包括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等修行法门,共称三十七道品。这里不一一介

绍,仅简略介绍一下

    八正道:1、正见,就是于一切法上见到无常无我缘起四谛之理而明确认识它,使成为自己的知见;2、正思维;

3、正语;4、正业,是使自己的生活行动受正见的指导,使身口意合于法的法则;5、正命,是正当的生活方法,反对

诈欺仗势骗夺他财以养自己的邪命生活;6、正精进,使身口意毫不松懈地努力向正见所指的目的前进;7、正念,经常

忆念着正见,使正见不忘失而经常现前;8、正定,在正见指导下修习进入无漏清净的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