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的班章金芽价格:育儿早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1:29:50
本文Tag:妈妈儿歌,游戏来源:网络  2010-11-12

游戏名称:甜甜小嘴巴

游戏目的:

让宝宝感受儿歌的韵律和节奏,增强宝宝的语言和记忆能力。 

游戏步骤:

1.妈妈唱儿歌:“小宝贝,甜嘴巴,喊着妈妈,喊爸爸,喊得奶奶笑‘掉牙’。”

2.当唱到“小娃娃,甜嘴巴”时,妈妈用手点一点小宝宝的嘴巴。

3.妈妈哼唱时配合夸张表情,逗宝宝笑;宝宝笑了的时候,可以借机亲亲他(她)。

游戏互动:

这个阶段的宝宝虽然他还不懂儿歌的意思,但喜欢儿歌欢快的节奏,更喜欢家长给他念儿歌时亲切而又丰富的表情和动作。宝宝需要通过看家长生动的表情来更好地理解儿歌。

温馨提示:

妈妈每天坚持给宝宝念1-2首儿歌,每首儿歌要多念几遍。念儿歌时,应配以丰富的表情和动作。宝宝会对大人的表情产生好奇。而且儿歌的节奏也会让宝宝感到十分愉快。

妈妈须知:

儿歌游戏很重要,如果把握适当,可以很好地激发宝宝的思维。另外,听音乐有助于培养宝宝的节奏感和韵律感。音量的大小、节奏的快慢,乐曲所要表达的各种情感等等,这些来自方方面面的刺激不仅可以帮助宝宝辨别声音,对提高宝宝记忆力,开发宝宝智力也很有助益。

☆车车开动了

游戏目的:

锻炼宝宝的平衡感,训练宝宝快慢远近的感觉,同时帮助宝宝克服恐惧感。

游戏步骤:

1、把一条浴巾铺在床上,让宝宝先仰卧在浴巾上。

2、妈妈用双手拉住宝宝头部浴巾的左右角,向前拉动,一边拉,一边对宝宝说:“我们坐小车,小车开了,有好多好多大人,还有好多好多小朋友,他们离我们远了……他们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3、当拉到宝宝的枕头边停下来时,要告诉宝宝:“到站喽!宝宝下来了,我们到家了。”

游戏互动:

当浴巾行驶时,宝宝会很害怕很恐慌,妈妈这时的笑脸和声音是对宝宝最好的鼓励。拉浴巾的时候,妈妈要匀速前进,随着浴巾的不断行驶,宝宝会逐渐适应这种感觉。宝宝看到眼前的事物由远及近,这对宝宝的日后形成开阔的思维很有好处。

温馨提示:

行驶中妈妈要不停地告诉宝宝,“看见”什么人了,当然也可以栩栩如生地描绘其他的景色或者宠物之类的,这样才会有效果。同时,注意不要拉动太快,否则会让宝宝害怕,适得其反。

妈妈须知:

宝宝大脑的发育与视觉的发育是密不可分的。人靠各种感官功能从外界摄取信息供大脑加工、处理、储存,进而又不断促使大脑向更高级形式发展。而信息摄取的83%来自于视觉系统。

从数字开始,培养宝宝逻辑思维

本文Tag:数字开始来源:网络  2010-11-10

如何让我们的宝宝更加的出色,学前教育很重要!而主宰着人思想的逻辑思维,也位于首屈一指的地位。数字,1、2、3、4、5、6、7、8、9、0,这十个不同的数,通过不同的排序和整合,就可以产生奇幻莫测的东西,如二进制代码等都和数字有关。适当的让宝宝提前接触一下数字,对他们的发展是很有益处的。妈妈们一定要记住,是适当的,不要强求自己的宝宝。


  3岁左右的宝宝基本上能掌握初步的数概念,但如果从2岁左右就开始对宝宝进行数前教育,对宝宝以后学习数学是大有裨益的。数前教育是数学教育的基础,数前准备做得好,宝宝就能够很容易的理解抽象的数概念。数前教育是成人在儿童学习计数、认数、掌握最初的数概念之前,为儿童组织的数学教育活动。

一、数前教育的目的

1.帮助宝宝了解数的概念:数数、认写数字、唱数、一对一的对应。

2.帮助宝宝了解量词的概念:多少、大小、长短、高矮、轻重、厚薄、面积、体积、容积、单位、时间、快慢。

3.帮助宝宝了解图形的空间概念:基本平面图形、基本立体图形、空间位置、图案组成。

4.帮助宝宝了解逻辑关系概念:相关位置、分类、部分与全体、前后顺序。

如何教孩子学会自我保护?

本文Tag:如何教孩子学会自我保护来源:中国早教网|  2010-11-04

作为父母,要学会去尊重孩子,不能因为宝宝年纪小,而“小看”他们,下面几招,教你称为成功的父母。

一、陌生人送上的东西

场景:傍晚,5岁的蒙蒙正在路边挖沙子玩,这时一个陌生的男人热情地凑过来要和蒙蒙一起“建城堡”,还送给他一支漂亮的小水枪。几分钟后蒙蒙就和“叔叔”混熟了,此时,“叔叔”要带蒙蒙去吃肯德基……

应对方法:类似这样的事情在生活中时有发生。所以,父母要让孩子学会对陌生人给的任何东西都别动心,尤其是对“我是你爸爸妈妈的好朋友”等都别相信;并且明确告诉陌生人,父母就在附近,或用“爸爸马上就要来接我”的话,把陌生人吓走。假如陌生人还缠着你,就声东击西,趁其不备朝人多的地方跑,大声求救,高叫“火警!”以引起路边人的注意。

二、游乐场找不到父母

场景:在熙熙攘攘的游乐场,4岁扬扬跟着一个小姐姐从滚筒滑梯到太空舱,又从蹦蹦床到气垫床……等小姐姐走后,扬扬才发现自己找不到妈妈了……应对方法:4岁以上的孩子都应该清楚记得家人的电话和自己的住址,平时父母要将如何打电话和如何在街上找到公用电话的方法一遍遍地演示给孩子看,如果是5岁的孩子,有必要让他学认路和辨别方向,知道距家最近的公交站名。如扬扬在游乐场与父母走散,可以在原地稍等一会儿,然后请工作人员帮忙找到广播室求助。

需要提醒的是,父母要嘱咐孩子“遇事不慌”,千万不要随“好心人”到人少的地方或他的家中。

三、独走时有人盯梢

场景:放学后茵茵没有看见妈妈来接自己,便心想:“反正家离学校不远,我已是个小学生了,能自己回家的。”于是很自信地一个人走了。茵茵边走边玩,这时有个中年男人跟着她走走停停,等进了小区,那男人主动对茵茵说自己也住在这个小区,然后问茵茵家在几号几室……

应对方法:如果遇到以上场景,父母要告诉孩子,独自回家时,发现有成年人在后面跟着你,一定要想办法“割”掉这个尾巴。

简单的方法是,到一个离你最近的十字路口,向正在执勤的交警叔叔问个路,或者直接说后面有坏人跟着你。遇到危险的时候,让孩子懂得求助是非常有效的。如果坏人胁迫你跟他走,就惊叫着奔向人多的地方;如果知道这时家里没人,千万不要往家里跑。

四、遭遇有人过分亲昵

场景:熠熠在小区里玩,这时一个熟悉的叔叔从背后拍了拍她的小屁股,又摸摸她的脸,反反复复地夸她是个美丽的小女孩,还说要送给她漂亮的衣服……

应对方法:在孩子遭遇性侵犯的案例中,相当部分是熟人造成的。因为他们已经取得了孩子的信任,不再受到设防。所以,父母要给孩子一个原则:除了爸爸妈妈,别人都不能碰我的身体,也不要轻易暴露自己的隐私处,更不能让别人接触自己的隐私处。

此外,还要让孩子知道,不能让自己与陌生人在封闭的房间里相处,如果有人正在侵犯自己的身体,可以大声叫喊:“爸爸快来呀!”以此来蒙蔽坏人,然后趁其不备,赶快逃离。

五、遇到有人勒索钱财

场景:有一天,上一年级的鲁鲁在校门碰到一个青年男人,莫名其妙地被他狠狠地揍了几下后,那人还穷凶极恶地逼他交出身上所有钱。结果,鲁鲁身边仅有的10元钱被抢走了。

应对方法:父母要告诉孩子的是,此时生命安全是第一位的。这种情况下决不能逞强,钱是小事,要尽量避免自己受伤害。同时,要记住坏人的样子,事后及时报警。如果父母有事在孩子放学时不能去接他,记得要与同学结伴而行。

让孩子学会阅读两方法

本文Tag:阅读,让孩子学会阅读的方法来源:中国早教网|  2010-11-04


在学前教育阶段,帮助孩子提早阅读是促进他智能及人格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奠定孩子将来的学习基础。但父母亲的指导态度与方法是否得当,则会影响孩子阅读的兴趣;有些父母求功心切,强迫孩子阅读,造成他排斥的心理,导致日后阅读的障碍。以下列出一些帮助孩子提早阅读的策略,提供父母参考:

1、念书给孩子听

当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可以拿本孩子喜欢的书一页一页地念,让他看图片、听声音, 慢慢地他会将所看到的和所听到的加以联系。听觉和视觉相互为用,有助于想像力和创造力的激发。

念书的时候,可以随着情节变化音调,有时候加上些肢体语言、富于情感的朗诵,或有韵律的童谣都能吸引孩子。也可以用录音机把故事录下来,在睡觉时播放给孩子听,可以发挥听觉的作用。

当孩子懂得阅读时,亲子可以合作念故事,妈妈念一段,然后共同讨论;或鼓励孩子发问,或是讲述一段故事,剩下有趣的部分,让孩子自己阅读,甚至将书中内容作为有奖征答 ,都是很好的活动。

2、如何为孩子选书

不适当的书,就如同不好吃的食物,不会引起孩子的兴趣,因此选书时宜考虑几件事:

带孩子去选他喜欢的书: 孩子对书的兴趣是指导阅读最大的原则。也许孩子选的是一本父母不喜欢的铁金刚大战恶魔党,但孩子可能爱不释手,回家后他会主动翻阅,父母就可伺机辅导。

帮助孩子对书有所选择: 如果孩子都看些铁金刚的漫画书,对阅读能力不会有所帮助 ,日后也无法安静地看完一本故事书。因此,父母可依孩子的兴趣,挑些不同类的书摆在他面前,让他做选择。

把握好书的原则:究竟哪类的书适合孩子呢?首先得考虑孩子的程度、兴趣,其次应注意印刷、纸质、字体、图片是否精美且不伤视力;年幼的孩子最好选些念起来铿锵有声、 人物栩栩如生、主题正确、富想像力的书,才能激发孩子再阅读的动机。

80后育儿观:穷养还是富养?

本文Tag:80后育儿观,穷养还是富养来源:中国早教网|  2010-11-03

“80后”这一代人的成长是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西方价值观念不断侵入东方文化为背景的,人们开始习惯于用金钱度量一切。相关机构对中国家庭幼儿教育现状的调查显示,超过65%的高端家庭,在学龄前子女的教育方式上容易进入误区,其中“80后”父母所占比重更高。

俗话说:“男养穷,女养富”。简单解释起来就是要给男孩更多的磨炼,给女孩更多的关心。对于这一民间流传的教子方法,现在父母的看法、做法却不尽相同。不少父母担心故意“苛刻”儿子会打击他的自信心,尽力满足女儿会让她变得不能吃苦、不够自立。还有的父母认为,男女应该平等,不应刻意分“穷”或“富”。请看下面两个实例:

1、穷养男

冯女士有3个孩子,老大阿强读初三,还有两个妹妹。“我挺赞成‘男养穷,女养富’的说法。”冯女士说。从小开始,冯女士在物质等生活条件方面,就对儿子实行的是穷养,而女儿相对有优先权,是富养。

自孩子懂事起,冯女士对儿子的教育就特别严格,要求也更高。“他8岁的时候,就学会了煮饭,还得照顾两个妹妹。”冯女士说,孩子在挑房间的时候,会让女儿先选,每逢买了新的日用品时,也会先给女儿用。“其实我这样做是用心良苦啊!”为了把儿子培养成一个坚强、自立、自主的男子汉,冯女士一直坚持着这种略显“苛刻”的做法,“他长大后要养家糊口,是家庭的顶梁柱,必须承担家庭的责任,所以要从这些小事中培养。”冯女士认为,女孩子更软弱,依赖性较强,且有隐私,因此应该多些呵护和关爱,实行“富养”。

“但是儿子并不理解我的苦心。”冯女士回忆说,“儿子六年级的时候,曾经跟我说:‘阿敏有爸爸疼,阿妹有妈咪疼,我就没人疼’,说完就不停地哭。可能我们对他的要求高了,但我们希望他学会独立,少点儿依赖,这样才能长成有担当的男子汉。”对于父母的做法,儿子坦言,他觉得父母对自己的关心不够,自己现在总是自信心不够,可能就和父母长期以来实行的“男女不平等”政策有关。

2、富养女

“养女儿十几年了,我发现恐怕穷养会更好些,都娇惯了。”温妈妈的女儿今年读高三,由于自己小时候过了苦日子,所以温妈妈总希望能给孩子最好的,“生的又是女儿,更是疼爱得不得了。”在朋友眼里,温妈妈是一个会惯坏孩子的母亲。

“女儿要富养,就是尽量满足她各方面的需求,并让她见识更多的事物,因此我很重视女儿的兴趣培养,以及带孩子旅游增长见识。”温妈妈说,过年时,女儿想买一部单反相机,但其实家里已有一部数码相机了,才刚买一年多,“我还是一口答应了,女儿挺喜欢拍照,还喜欢把拍的照片传到网上。”对于自己类似的举动,温妈妈也觉得有些过分,“有时也觉得太娇惯她了,不应该事事都顺着她。不过我也会告诉女儿,父母挣钱很辛苦,该节约的应该节约。”

同时,温妈妈经常让女儿去旅游,“希望她能见识更多,不像自己小时候想学什么都没办法满足。”对女儿富养的方式,温妈妈说,“好处在于她可接触更多事物,学更多东西,性格不孤僻,容易和别人沟通,喜欢集体生活。而弊端在于,会娇生惯养,不主动做家务,不能吃苦。”

父母养育男孩&女孩的妙法

男孩多运动:到了小学阶段,培养男孩的运动习惯非常重要,初中和高中后,应该加大孩子的运动量,并且可以发展更专业更有强度的项目。其次是要培养男孩的责任感,可以在家里设固定的劳动岗位,要让他坚持,让他懂得对自己,对父母和他人负责。

女孩学艺术:对于女孩,小学阶段要侧重培养的是阅读习惯,同时发展一些音乐、舞蹈等兴趣,其真正的意义不是让孩子成“家”,而是让她体验美,满足她对情感和美的需求。有条件的父母可以让女孩学舞蹈,不仅能体验美,培养美的仪态和高雅的气质,还是一种体能训练。

父母必知:三大误区扼杀孩子天分

本文Tag:误区扼杀孩子天分来源:中国早教网|  2010-11-02



误区一:“慢孩子”就是“笨孩子”

学一件事情比别的孩子速度慢,到了一个新环境很长时间不适应等,这些行为都容易被家长和老师认为是“笨孩子”的表现。邹小兵教授介绍说,这些都是适应性低的表现,但这并不代表这些孩子的能力不行,只是这类孩子的一种行为方式。邹小兵还举例说,“慢孩子”可能学一首诗的速度比较慢,但他们一般相应地会记得比较牢、比较久,这是他们学习事物的一种习惯方式。


      误区二:孩子发呆就是有问题

如果妈妈看到孩子一个人坐在房间里,什么都没做,只是看着窗外的天空发呆,一般都会认为孩子是不是有什么问题,或者是在浪费时间。邹小兵认为,孩子发呆也是一种学习,尽管可能本身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干什么,但也是处于一种学习状态中。他介绍说,学习分为“外显性学习”和“内隐性学习”,前者表现为学习英语课程,学习某项技能等,后者则是一种无意识学习。他还说,在我们觉得什么都没想时,大脑也是在储存、整理和加工一些信息,只是不是用意识去努力地实行而已。
 

误区三:“迷信”智力测试

圆圆快3岁了,在说话、运动、背儿歌、数数等许多方面与同龄宝宝比起来,似乎差一些。妈妈带着圆圆去做智力测试。面对着很低的测试分数,妈妈难过不已。“智力测验只能了解到孩子某些方面的能力,如果根据这个分数而贴上笨孩子的标签,那么就会因此而忽略孩子在其他方面的能力,对这些孩子的成长发展造成伤害。” 邹小兵指出,目前很多智力测验已经落后于心理学的实际发展,只能测出孩子的一部分能力,很可能因此而抹煞了孩子其他能力的发展。

培养宝宝独立性的策略

本文Tag:培养宝宝独立性来源:网络  2010-11-01      独立性是宝宝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康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获得独立性的宝宝,在其成长的过程中自尊心也会得到发展,能更加积极主动地探索周围世界,与环境相互作用,逐渐养成善于思考、勇于克服困难的心理品质,更好地适应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心理学研究证明,幼儿期是独立性形成发展的关键期,适时对宝宝进行培养,有利于宝宝良好个性的形成。 

什么是独立性?

独立性也称不依赖性,通常是指自我决策、独立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并实施解决问题的行为时所反映出来的个性品质。独立性既是一个人的行为特点,更是一个人的人格特征,表现在一个人处理事情的态度上。
 

宝宝独立性培养三阶段

第一阶段 即宝宝6个月以后——具备移动能力之前。在这期间,应满足宝宝心理及情绪上的需要,爸爸妈妈随时在他身边,让他感到自己是被爱护的,这种早期依附关系的适应,是后期独立的前提。

第二阶段 宝宝已具备移动能力,喜欢到处走,看到什么摸什么,非常好奇地探索周围的世界。这时,他一方面希望不受约束,一方面又有些害怕。作为爸爸妈妈就应给他适当的鼓励和充分的安全感,即让宝宝知道爸爸妈妈随时在他左右。对于尚未具备独立能力的宝宝来说,充分的安全感是一切学习、活动的基础。

第三阶段 3岁以后,随着宝宝身心发展的成熟,慢慢地不需要爸爸妈妈在他身边。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指出,3~6岁这一阶段是宝宝自主性、独立性迅速发展的时期。爸爸妈妈必须耐着性子,容忍宝宝把事情弄得一团糟。要给宝宝尝试的机会,爸爸妈妈不要事事都一手包办,过度的保护会使他缺乏韧性及生活应变能力。在注意安全的前提下,容许宝宝有探索的空间,多让宝宝学习如何面对挫折、痛苦,而能保持自信。

温馨提示:在宝宝成长的过程中,依赖性是宝宝生活的特质之一,宝宝就是因为具备了依赖性才能拥有紧跟爸爸妈妈学习的机会。独立性是随着宝宝对周围环境的适应以及身心发展的成熟而自然流露的特质。培养宝宝的独立性要从鼓励宝宝自己做决定起步。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皆是培养宝宝独立性的机会,如,让宝宝自己选择衣服的颜色、玩具、图画书、游戏等等。
 

培养宝宝独立性的策略

1、不能过分保护和包办替代

对宝宝过分保护,往往会妨碍宝宝身心的健康发展,使他们变得胆怯、易哭闹、依赖性强、神经质、不敢尝试和探索等,而且不易与人接近,阻碍了宝宝的社会性发展。宝宝的独立性,不仅依赖于身心发展的成熟,也需要后天的学习。因此,爸爸妈妈应该拥有一颗耐心,千万不可操之过急,剥夺了宝宝学习的机会。有些爸爸妈妈常常因为宝宝的动作慢了点,索性帮宝宝做了;当宝宝想表达自己的意见时,爸爸妈妈却抢着帮他说了等,类似这种包办替代的现象在很多爸爸妈妈身上存在着。结果只会阻碍宝宝的思考能力、活动能力等各方面的发展,使宝宝变得更加沉默和依赖,独立性的发展自然也受挫了。

2、让宝宝去做自己能做的事

凡是宝宝力所能及的事,就要尽量要他们自己去做。这主要体现在生活自理上,如自己穿衣,自己吃饭,自己收拾玩具,自己独屋独床睡等。

培养宝宝独立性要从宝宝的日常生活开始。爸爸妈妈应该把宝宝看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放开手脚,凡是宝宝自己能做的事情,就应该鼓励他独立去做。4~5岁的宝宝已经具备了独立处理一些小事情的能力, 爸爸妈妈没有必要再包办代替。只有这样,宝宝才能从日积月累的亲身体验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有能力自己作出判断,才不会唯唯诺诺、缺乏主见。

3、分配给宝宝简单的家务劳动

爸爸妈妈可以有意识地让宝宝承担一些责任,让他们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喂鱼、浇花、分发碗筷等,千万不要一时心软、或嫌麻烦而代替宝宝去做。1岁以上的宝宝,就可以让他参与家中易于完成的小任务,可以让宝宝帮忙拿报纸、拿扫帚、摆放筷子、浇花等。当他完成了你交给他的任务时,真诚地对他说声“谢谢”,并给予适时的鼓励。根据宝宝的年龄不同,交给宝宝的任务也应有所不同,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宝宝的独立性,还可以增强其责任感。

4、培养宝宝遇事先独立思考的习惯

独立思考、自己作主的能力是独立性发展的较高层次,它常常表现为“不人云亦云,不随大流,有自己的主张,有创新意识”。针对宝宝好奇好问的特点,我们习惯上强调成人要耐心倾听、认真回答。然而,这里必须注意一点:有许多问题是可以启发宝宝自己动脑去寻求答案的,动辄就告诉宝宝答案会养成宝宝“只问不究”的习惯。决策能力是独立性的重要内容,需要从小培养。成人应尽可能让宝宝自己拿主意、作决定或让宝宝参与决策,而成人起好“调整”及“把关”的作用。

也许有的爸爸妈妈会说: “宝宝的选择不一定正确, 因为他们毕竟还小!”其实有些宝宝完全有权利、有能力做出选择。当然尊重宝宝的选择同时还应该培养宝宝的“辨别”能力。当然“辨别”的能力也只有在“选择”的实践中培养,所以最好是给宝宝提供“自作主张”的机会。

温馨提示:民主、平等的家庭气氛是宝宝独立生活能力发展的土壤。平等的亲子关系是爸爸妈妈满足宝宝的需要,也是宝宝了解爸爸妈妈的需要,大人与宝宝之间应经常交流感情。爸爸妈妈不能对宝宝持独断强制的态度,而应以商量的口吻对宝宝表明自己的逃遁。比如“你需要我帮助吗”、“我是这么认为的,不知道你是如何想的”等等。一个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对与宝宝独立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2-3岁宝宝礼貌教育策略

本文Tag:宝宝,宝宝礼貌教育来源:中国早教网|  2010-10-19

每位父母都想把自己的宝宝培养成人见人爱、有人缘、守规矩、有修养的小绅士、小淑女。其实,爸爸妈妈要想使宝宝获得讲礼貌这张人际交往的“通行证”,只要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入手,就不难使宝宝逐渐学习到社交的礼仪、养成讲礼貌的好习惯。

       一、让宝宝“爱”上打招呼

带宝宝外出,见到认识的人,教会宝宝说“叔叔好或阿姨好”,除了对方赞美宝宝之外,爸爸妈妈也要及时附和,肯定宝宝“有礼貌、真乖”;这个积极的回应是对孩子最好的鼓励。然后继续督促宝宝这样做。有了被夸奖这个美好的感觉激励着,久而久之,宝宝见了熟人就会自觉地打招呼了。如果宝宝对陌生人也主动问好,父母一定要夸他做得好,是个受人欢迎的孩子。当然,每次进家门,要和家人打招呼;出门之前要说“再见”。
 

二、听,有人在说话

在家人讲话或爸爸妈妈和客人谈话时,宝宝经常会有话要说。在别人说话的时候要注意倾听,不能大声喧哗、也不能中间插嘴;平时和大人说话,要看着对方的眼睛、认真听,不可随意走开。如确实有事,可先拉拉大人的衣服,或以目光示意;得到允许后小声说出自己的想法。让孩子懂得,这样做是对他人的尊重,而以尊重为前提,凡事会更顺利。
 

三、做个热情好客的小主人

家里有客人来,父母不妨利用这个机会训练孩子讲礼貌。比如,在客人进门的时候,教宝宝舞着小手说“欢迎”、甜甜地问声好;稍大一点的宝宝,妈妈不如放手让他摆糖果、拿饮料;如果有小朋友来,提醒宝宝主动拿出自己的零食、玩具、图画书,和小朋友一起分享,不和小朋友争吵。另外,也不要借着小客人在,提一些额外的要求,或无理取闹。
 

宝宝礼貌教育之父母守则

◎ 给宝宝一个“范本”

要求宝宝做到的事情,父母一定提前做到,并给孩子一个好的“模板”。

◎ 提供“实习”的机会

学习讲礼貌也是个反复实践的过程,父母应多给宝宝创造练习的机会。

◎ 避免“硬碰硬”

有的宝宝个性比较强或相对内向,不愿意和人打招呼,如果父母强迫孩子,很可能适得其反;不如暂时放弃,并以自己的言行给宝宝做个表率。因为,父母“做的”比“说的”更能使宝宝明白自己该怎么做。

专家解析,什么是真爱?

本文Tag:什么是真爱,把爱当作奖品来源:中国早教网|  2010-10-26

一、把爱当作砝码

很多教育家都说:教育孩子是一门艺术。但为了学习、为了作业,不知道多少父母随便以“不要你了”、“你不是我们的孩子”来对待不谙世事的孩子。随意把亲子之情和对孩子的惩罚联系起来,认为这样可以震住孩子,但是你想过没有,这多伤孩子的心。家长实在不该威胁孩子,把爱当作交换的条件,哪怕这种方式是为了鞭策孩子上进,也不可取。因为有条件的爱,给孩子带来的伤害远远大于幸福。

父母很清楚,孩子需要自己的爱,依赖自己的爱,于是他们把爱当成一种手段,以此让孩子达成他们的某些愿望。父母总是告诉孩子:“你要……妈妈才会爱你。”“你要是不……妈妈就不爱你了。”根据孩子“成就”的大小来决定自己爱的程度,让孩子觉得,他必须达到父母的要求,才会有价值,当爱成了“威胁”孩子的手段时,这样的爱还是爱吗?

在孩子成长的时候,很多家长给孩子的爱是有条件的:听话才爱你,乖乖学习才爱你……父母有否想过,这样的爱是不是太过功利?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样做与其说是爱孩子,不如说家长是在爱自己。

你的孩子也许不够聪明,也可能会有许多缺点,但你绝不能因此就不爱孩子。多包容孩子,多关心孩子,他才会健康成长,孩子的自信,来自父母无条件的爱。

二、“有原则有条件的爱”——爱不应该被交换

爱是需要原则的,但却要毫无保留。有原则的爱,是我们在对待孩子的时候要尊重他的意愿,但这并不代表他可以随意弄乱房间、得到任何玩具。明知不可行还要纵容孩子,是没有原则的爱。

在有原则的前提下,一旦父母的爱还掺加了条件,这份爱就会伤害到孩子。上文中大卫的母亲就做得非常好,但泥泥的妈妈就犯了“有条件”的错误,她肯定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却在自己都没有发觉的情况下往这份爱里加入了条件。当孩子是个让她“引以为荣的乖孩子”时,她非常开心,一旦孩子有了“调皮”的行为,这个妈妈就不开心了。无形之中,妈妈就做出了让孩子拿某种“成果”来交换她的爱的行为,一旦孩子没有达到她的要求,她的爱便打了折扣。当孩子进步的时候,或者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时,父母就觉得自己付出的“爱”值得,但当孩子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时,父母就会因为“爱”没有得到回报而难过或削弱爱的传达。爱不是一件可以交换的商品,如果你总抱着“我对孩子付出的爱能有多少回报”这样的心态,那根本就不是爱孩子,而是爱自己。而且更糟的是,你将失去孩子对你的爱和尊敬。

爱孩子,就必须无条件,把孩子当作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来对待,当作你手心里的宝贝来珍爱。

父母的爱,为什么有条件?

三、把爱当作奖品

“你今天写完这些字就可以多吃几块糖”,“你自己吃完饭我就允许你下午出去玩”……当孩子乖乖完成你的要求,表现得令你满意的时候,除了满足孩子的要求,你还会特别关心孩子,夸奖他、赞美他。但是孩子不是每次都能达到你的要求,而当孩子不能达到要求的时候,父母的爱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呵斥孩子、冷落孩子甚至惩罚孩子。因失去关爱而感到惶恐的孩子,非常迫切地想挽回父母的爱,为了让父母和以前一样爱自己,引起父母的注意,孩子可能极力达到父母的要求,也可能采用另一种极端的方式,如父母眼里的顽劣行为。

顽劣的孩子常常让家长大伤脑筋,可是顽劣的行为里面却隐藏了一种迫切的呼唤:渴望得到你的爱。他们这样做,不是和你捣蛋,而是想唤回你的爱,只是用错了方法而已。而导致孩子这样做的原因,就是家长就是父母把对孩子的爱当成了一种奖品。

我们爱的是孩子,而不是爱孩子的行为和成就。更不是为了得到孩子的这些成就,而把爱作为奖品颁发给孩子。因此,不要让孩子拿任何东西来交换你的爱。

四、附加条件的爱,伤了孩子

心理学的实验证实,孩子都非常在意父母的爱,所以用“爱”作为威胁孩子的武器的确非常有效,但代价却很惨重,对孩子人格的发展更是莫大的伤害。战国时期的苏秦,在不得志、落魄潦倒的时候,连亲生的父母都不理他,而当他平步青云、身佩六国相印衣锦还乡的时候,父母却到郊外三十里外迎接他,苏秦伤心地说出了“贫穷则父母不子”的话。可见,有条件的爱,是一种莫大的伤害。

让孩子感到不安全:孩子需要我们的爱才能健康成长,对一个安全感正在建构中的孩子来说,失去父母爱的保护,会让他们产生非常大的心理恐惧。尽管我们爱孩子,却不能保证孩子一定有被爱的感觉,觉察不到我们的爱时,他会缺乏安全感,如果我们觉得不能很好地和孩子沟通,可能是我们爱的表达不合适,或者孩子认为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当爱被当作控制孩子的工具时,孩子会逐渐对父母的爱产生怀疑,疑惑你是不是真的爱他,心理安全感和幸福感便无法顺利的构建并被巩固。因此不要总是评价孩子,再用爱作为奖赏,每个孩子生来都应该被爱,而且值得爱。没有任何附加条件时,爱才是纯粹的爱。

产生焦虑,自我怀疑:爱的付出和接受都应该是无条件的,如果孩子不得不努力争取被爱的资格,不得不谨慎地衡量表达爱的方式,他会变得焦虑,并对自己的价值产生怀疑。然后,争取爱的孩子,会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得到父母的爱,而一旦他不能证明自己、取悦家长,他就会觉得自己没价值。孩子会强烈地渴望得到被爱的资格、满足被爱的条件,这就会让孩子的情绪受到极大的困扰。

功利心强:父母不要总是说,你干了什么,我就会怎么样对待你,这样附加了各种条件的爱意,会把孩子教成一个功利心极强或者物欲的孩子,他们因为想要得到什么,而努力去获取父母的爱,而不是他们本来就想这么做,只是为了达到目的。同时,一旦“爱是有条件的”的信息在孩子的潜意识里生根,那么他也会理所当然地这样要求别人。

丧失自我:有条件的爱,让孩子得到无数错误的信息。觉得自己做的事情都是为了得到别人的爱;成为别人要求的样子,才能得到爱。于是孩子就会产生错误的观念,认为自己做事情就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让孩子渐渐没有了自信,为了得到别人的“爱”、夸奖而活,没有了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