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班长竞选演讲稿:瓮安事件处理出现新特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18:56:54

瓮安事件处理出现新特征(转载西部网)

随着79日翁安少女第三次尸检结果的公布,贵州翁安事件已逐渐平息,但这场意想不到的群体性事件留给人们的思考却在继续。与以往相比,这次事件的处理有三个新特征值得我们关注。
一、舆论的公开
这次事件舆论的公开程度是空前的。据悉,事件发生后不到1小时,便有人把现场的视频、照片传到网上。大量小道消息在论坛、博客里更是大量传播。629日一早,官方新华网发布《贵州省瓮安县发生一起打砸烧事件》消息。71 “瓮安6·28严重打砸抢烧突发性事件”新闻发布会,事件真相在舆论的追问和官方的澄清中逐渐明朗。
以往,一旦发生突发事件,我们见到的总是在第一时间如何组织力量站岗放哨封堵记者,本地记者不让报,外地记者进不去,说防火防盗防记者,一点都不错;其次就是封堵网络,所有关于这个事件的信息全部封堵删除。这次公众能够在网络上立即得知这个消息,能见到网民的各种评论,并且在第二天能见到新华社的官方报道,的确难得。当然公众也有不满之处,比如开始时的网上信息混乱,官方媒体的语焉不详等,但是单单从官方能够允许这些信息上网见报来说来说,就是一个不小的进步。

其次,这次事件还把组织利用网评员的情况进行了公开报道。其实,在各地发生的突发事件中,网评员早已上岗,只是一直在暗处而已。翁安事件把网评员推到前台,是一个突破。它一方面说明了官方对公众在互联网上发帖子针砭时政态度的一个转变,开始从过去的封、堵、删转变到疏导上来;二是说明官方也已经意识到,单靠官方媒体语焉不详的报道不会让民众满意,搞不好还会乱上添乱,网评员半官方、半民间的身份,可以使其在较少束缚的情况下,针对网民的疑问,通过自己掌握的较全面的信息,以灵活多变的形式,回答网民的疑问。三是把组织利用网评员进行舆论引导的情况公开,也说明了官方在处理群体性事件时更坦荡、更自信,而不是藏藏掖掖地暗中做事。

二、深层原因的挖掘

6
30日,贵州省委书记石宗源在组织召开的有老干部、群众代表、个体工商户、中学生及教师等现场目击者参加的群众座谈会上指出,“6·28”事件是一起起因简单,但被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员煽动利用,甚至是黑恶势力人员直接插手参与的,公然向我党委、政府挑衅的群体性事件。
73日下午,贵州省委召开瓮安“6·28”事件阶段性处置情况汇报会,石宗源指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次事件直接的导火索是李树芬的死因。但背后深层次原因是瓮安县在矿产资源开发、移民安置、建筑拆迁等工作中,侵犯群众利益的事情屡有发生,而在处置这些矛盾纠纷和群体事件过程中,一些干部作风粗暴、工作方法简单,甚至随意动用警力。……这起事件看似偶然,实属必然,是迟早都会发生的。
630日到73日,石宗源书记的两个讲话从态度上有一个转变,从“责人”可以转向“责己”。这一方面是对中央高层“一件很小的刑事案件为何会引发大规模的群体事件?”质疑的回复,另一方面也是对发生瓮安事件的实实在在分析。没有这些深层次原因,试想什么样的黑恶势力能组织上万人的群众上街,什么样的力量能轻易蒙蔽那么多的“不明真相的群众”?即使黑恶势力的力量真的这么强大,那么在共和国的土地上这些黑恶势力又是怎么发展壮大起来的?

这么明显的问题和道理,恰恰过去在很多地方做得很不够。出现问题后,一些地方政府或官员首先想到的是转移目标,推卸责任,把事件发生的原因归结为黑恶势力或“一小撮人”对“不明真相群众”的鼓动,而自身永远是“正确的”。这次翁安事件在做出第一步后,能继续深入挖掘事件发生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应该说是一个进步。

三、责任官员的免职

7
3日,瓮安县委原常委、政法委书记、县公安局政委罗来平和县公安局原局长申贵荣双双被免职。次日,在瓮安县干部大会上,瓮安县委书记王勤、县长王海平被宣布免去党政一切职务。

一个地方发生这么大的群体性事件,当地党委政府部门的工作能没有问题吗?主要领导能没有责任吗?但是过去我们见得最多的是,或者在事件处理过程中因查出某个领导干部有其他贪污受贿问题而免职,或者在事件处理结束后以不为人知的理由悄悄将其调离,大多是将实职转为虚职而已。因“不作为”而对地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公开免职,并不多见。

石宗源书记反感“不作为”的地方政府和官员。他在跟瓮安居民谈话时,对当地官员直接提出严厉批评:“公安局不作为,党委政府不作为,庸官、懒官、拿钱不干活的官多了,老百姓就不会有好日子过。”并由此建议对一批官员免职,这无疑是对的。但是我觉得,比“不作为”更值得痛恨的是政府部门和官员的“乱作为”。在矿产资源开发、移民安置、建筑拆迁等工作中屡次侵犯群众利益,大都是由官员的乱作为造成似的,随意动用警力,也是乱作为的表现。所以,如果免职,不仅仅应该免除那些不作为的官、那些庸官、懒官、拿钱不干活的官,更应该严格清除掉那些乱作为的官。

瓮安事件能出现这些新的特征,是各种因素共同促成的结果。据媒体披露,628日下午发生的民众焚烧瓮安县政府大楼事件惊动北京高层,胡锦涛亲自曾过问此事,并质问“一件很小的刑事案件为何会引发大规模的群体事件?”要求当地政府尽快疏散示威民众,维护社会稳定;同时还指示当地传媒应主动报道事件,引导舆论,毋需对外封锁消息。如果这个消息属实的话,瓮安事件能够得到妥善处理,胡锦涛的批示应该发挥了关键作用;其次是网络的作用。由于这次事件发生在白天,影响面太大了,要全部捂住实在不易。日益发展的互联网“让每一个人都变成了信息的发布者”。在这种封不住、删不完的情况下,官方唯一的对策只能是尽快发布信息,公布真相,疏导民众的过激情绪。三是面对各地连续发生的数起冲击国家政府机关和公职人员的恶性事件,沿用过去的处理方法显然已经无法说服公众,实事求是地挖掘事件发生的深层次的原因,从根本问题上入手,依法行政,加强社会监督,严厉惩治不作为、乱作为的官员,方能减少侵犯和危害群众利益的事情发生,逐步消除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土壤和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