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游记作文:本网专访:马晓霖深层解读阿拉伯大动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0 18:05:20
新华网  2012年01月18日
新华网北京1月18日电(记者 王秀)资深中东问题专家马晓霖先生17日做客新华网,就近期大家关注的中东地区热点问题同广大网友进行在线交流。

马晓霖(左)与主持人合影
【访谈视频】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新华网国际访谈。
2010年12月中下旬以来,突尼斯、埃及、利比亚、也门和叙利亚等阿拉伯多国相继陷入动荡、战乱或政权更替,规模和影响之大前所未见,而且正在持续冲击地区力量格局并波及世界。
今天,在突尼斯危机爆发一周年之际,我们邀请到博联社网站总裁、资深中东问题专家马晓霖先生做客新华网。马老师最近带领43位中东问题专家耗时一年编著了一本书,书名叫《阿拉伯剧变:西亚北非大动荡深层观察》,书中融入几十位专家对中东问题研究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今天我们邀请到马老师作为这本书的主编来到我们的演播厅,就近期网友们关注的中东地区的热点问题与大家做一个在线交流。
主持人:1月14日是突尼斯前总统本?阿里出逃一周年,也是以突尼斯危机为开端的阿拉伯大动荡爆发已经一周年的日子,在过去一年里,阿拉伯世界多国相继发生动荡,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可谓罕见,以致有些国家到今天还在持续的紧张局势当中。您能否简单总结一下这场阿拉伯大动荡的原因和总体情况?
马晓霖:回顾2011年,西亚北非多个阿拉伯国家政局出现剧烈动荡,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有一个非常明显的规律:这些国家普遍存在着经济、政治、社会以及文化传统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应该说经济危机是动荡产生的最重要动因。由于世界经济危机从美国开始波及欧洲,从欧洲又波及西亚北非地区这个所谓的欧洲后院,使得该地区部分国家脆弱的经济基础和单一的产业结构在世界经济危机大潮中不堪一击,导致高通胀率、高失业率、高物价,以及广大民众收入锐减,中产阶级濒临破产,穷人生活更加贫苦,进而引发积累多年的社会和政治危机。
除了经济危机,还有重要的一点是,这些国家多少年都固守“威权”体制,这些相继下台的领导人,曾经被当做国父一样受到拥戴,但他们上台后持续执政许多年,政权基本一成不变,无论执政党内部还是各党派之间,没有实现有序、公平和透明的轮替规则,使得政治生活如一潭死水。另外,由于权力和资源的高度垄断,使得国家新增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里,不能实现财富公平有效地分配到全社会,让各阶层百姓都获得好处,久而久之形成巨大的社会不公和十分明显的贫富分化。
这种政治垄断造成的另一个巨大弊端就是领导者风格长期没有变化,缺乏新意。应该说,在最初的岁月里,这些倒台的阿拉伯领导人曾给各自的国家带来过较高国际地位、较大地区影响以及阶段性的经济发展与繁荣,但是,他们二十年、三十年乃至四十年一直高高在上,垄断权力不放,甚至打算把公权私有化,传递给自己的后代施行“家天下”,导致整个国家、社会在政治决策方面,在国家治理层面,都缺乏创新和活力,无法与时俱进,也不能吐故纳新,从而使国家整体上无法进步,落后于现代化、全球化和民主化的历史进程,也使得整个社会从底层民众到中产精英都对国家的前途失望,对当局心怀不满,孕育了社会剧变的火山。
这些国家的政权为了维护“威权”统治,不能有效地解决社会不公,不能为社会提供更多就业或更多福利保障,相反,采取相当严酷的高压手段,试图通过这种过时的强制方式保持政局稳定和强迫民众服从,其结果是,在发生政权变更的突尼斯、埃及、利比亚、也门、叙利亚等国,长期存在着侵犯人权、暴力执法现象。我们可以看到,突尼斯是因为一个失业青年自焚引发群众不满;埃及因为警察打死一名无辜青年商人,在“警察纪念日”引发全面抗议;利比亚因为多年前胡乱处决一大批政治犯,并逮捕为死难者家属维权的律师而引发抗议和骚乱。
从2011年的阿拉伯剧变可以看出,积累的社会深层问题和结构性矛盾长期得不到有效释放和化解。最后因为一个很小的暴力事件、一个看似寻常、很不起眼的偶发事件,导致整个局势失控,最终诱发大规模动荡,人亡政息。所以,2011年阿拉伯剧变所折射的历史教训和现实参照是非常深刻的。
主持人:当前局势最紧张的应该说是叙利亚了,首先让我们一起来关注一下叙利亚的局势。您认为叙利亚局势将会朝着怎样的方向演变?巴沙尔政府能否通过改革实现国内局势的缓和?西方是否会进一步加大干预力度?
马晓霖:叙利亚存在的问题和突尼斯、埃及、也门、利比亚很相似。这些年,经过巴沙尔上台后十多年的经济改革,但是成效不大。另外,有一个多年未曾解决的问题是,占人口少数的什叶派力量以巴沙尔家族为核心,统治着占人口90%左右的逊尼派,导致国家在宗派结构方面处于人口与权力比例失衡的不稳定状态。当北非变更波及到叙利亚后,骚乱从其南部边境小城德拉市开始,起因也是当地政府高官的宗派歧视言论激化积蓄已久的矛盾,导致不满、抗议、骚乱和流血冲突迅速向全国漫延,局势变得不可收拾。
在我看来,针对叙利亚的外来干预,主要是阿拉伯国家内部的洗牌整合,还不是西方的阴谋使然。对于海湾阿拉伯君主国而言,叙利亚政府负有“三宗罪”:第一,作为少数宗派政权统治逊尼派多数。在伊斯兰世界,逊尼派是占据绝对主导力量的宗派,什叶派只是很小很边缘的人群,虽然该派在黎巴嫩、伊拉克、巴林、伊朗等占人口多数,但是在整个伊斯兰世界特别是阿拉伯世界,什叶派是极少数宗派,且它被激进的逊尼派,尤其是海湾阿拉伯国家奉行的瓦哈比教派视作“异教徒”,是历来加以排斥和打压的。保守的逊尼派为主导的海湾国家当然不希望一个阿拉伯的重要成员控制在什叶派手里。
第二,叙利亚是阿拉伯复兴社会党的主要而仅存的码头,阿拉伯复兴社会党的宗旨是反王权、反封建并追求阿拉伯统一的,但也是追求世俗与现代化的,在宗派冲突之外又增加了现代意识形态方面的对立与矛盾,这是后者所无法容忍和接受的。颠覆了叙利亚的阿拉伯复兴社会党,可以继萨达姆政权倒台后,彻底清除来自泛阿拉伯主义及反王权势力的威胁。
第三也最关键的一点在于,叙利亚虽然作为阿拉伯国家的重要码头,但是在过去多少年和非阿拉伯的、同属于什叶派的伊朗结成战略同盟,换句话说,在关系到整个阿拉伯民族利益的时候,叙利亚却与阿拉伯的宿敌伊朗穿同一条裤子,站在阿拉伯世界的对立面,这一点非常典型地体现在1980年至1988年期间的“两伊战争”,当所有阿拉伯国家都支持伊拉克对决伊朗之际,阿拉伯的叙利亚却站在伊朗一边。
和伊朗结盟本身其实并不是问题,但要命的是,自从1979年伊斯兰革命后,伊朗一直试图向阿拉伯世界输出伊斯兰革命,鼓动海湾阿拉伯国家的激进力量颠覆本国王权,建立类似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的政权制度。伊朗此举使海湾阿拉伯君主国长期面临显性或潜在的动荡与风险。伊朗还同阿拉伯国家争夺在海湾地区、中东地区的控制权,争夺在整个伊斯兰世界的领导权,导致双方在政治上、宗派上、心理上水火难融,更何况伊朗与部分阿拉伯国家还有领土争端。此外,阿拉伯海湾国家因为自身安全需要加强了与美国的政治、军事联系,也激化了其与伊朗之间原本难以弥合的矛盾。
在这些大背景下,如果能借这次规模宏大的阿拉伯民生之变推翻大马士革政权,使得叙利亚在外交上完全断绝与伊朗的战略联盟,无疑将切断伊朗影响力扩张的臂膀,使其陷入孤立,影响退回到海湾东岸。也恰恰为了对付伊朗,海湾阿拉伯君主国或阿拉伯联盟与西方国家找到了历史与现实的利益共同点,无论美国还是英法,乃至伊朗的死对头以色列,也都不希望伊朗做强做大,更别说这些力量正在围绕伊朗核危机想方设法制约和削弱伊朗。
所以,我认为2011年阿拉伯剧变延续至今,发展到叙利亚危机,已经由民生、民权变革异化为中东地区传统力量的博弈,并和伊朗核危机的发酵有着密切关联。

主持人:您刚才这番解读让我想到我曾经读到的观点就是在中东地区最持续的矛盾并不是阿拉伯人和西方人的矛盾,而是阿拉伯人与波斯人之间的矛盾,对这个观点您如何理解呢?
马晓霖:阿拉伯人作为中东四大古老民族之一,过去千百年来同外来力量诸如古代的希腊人、罗马人、近代的英法殖民主义者,以及现代取代它们的美国、苏联(俄罗斯)都有过这样那样的矛盾,但是,与地区外力量的矛盾都是阶段性的,而阿拉伯人同波斯人、犹太人、同土耳其人之间的矛盾是个长期的问题,也是难以摆脱的地缘性和结构性的问题。
我觉得,在某些方面。阿拉伯与西方之间是一种文化冲突、文明冲突或曰是外交政策冲突,但是,与波斯人的伊朗冲突要复杂得多,包括宗派冲突、民族冲突、土地纠纷,更别说还有现实的其他地缘政治层面的博弈。
主持人:最近的另一个热点问题就是美伊关系和伊朗核问题了。外界广泛怀疑以色列拥有核武器,而伊朗一声称出于和平目的进行核技术开发却遭到美以如此强烈的反应,对于中东的核危机您认为应该如何解决?
马晓霖:中东作为国际政治博弈的热点地区很难摆脱“丛林法则”和“弱肉强食”规则,因为国际政治当前就是强权政治,基本上没有真正的公平、公正和公理可言,谁有实力、谁有能量谁就制定游戏规则、修改游戏规则。当前中东地区以色列是最强大的国家,所以它保持着较强的话语权,甚至左右着规则的制定权,更别说,它多少年来还仰仗着美国的支持、扶助和和保护。
以色列拥有核武器,应该是全世界都承认的不争之实。为什么以色列可以拥有核武器而其他地区国家不能再拥有?我想可能基于两点:首先,以色列在1970年《核不扩散条约》正式生效前就成为事实上的核国家,并获得美国等大国的认可。有专家分析称,以色列拥有200至400枚核弹头,这是既成事实。签署《核不扩散条约》的国家都应该遵守这个条约,但是,以色列始终没有签署这个条约,也没有对外扩散核材料,从某种程度上讲它很难受条约的制约。当然,伊朗是另一种情况,因为它签署了《核不扩散条约》,并且没有像印巴那样悄悄突破禁区成为事实上的拥核国家,所有,不愿意其拥核的各个方面才设法阻止其突破核门口。
以色列之所以在核扩散方面“特殊”,还有一个现实原因是,它作为一个主权国家,在中东一直很孤立,长期得不到周边国家普遍的外交承认,安全与生存始终是个大问题。以色列的诞生与存在是联合国181号决议授权的,因而具有无可置疑的合法性。它认为要维护作为一个主权国家的生存与安全,特别是要对付类似伊朗这样既不承认它的存在,还要经常声称消灭它的现实威胁,就必须拥有核武器,而且这种“核特权”也得到西方世界的理解和谅解。所以,中东地区的核不扩散问题确实存在着“双重标准”,并一直引发争议:以色列发展核武器了,伊朗和其他本地区国家有没有权利发展核武器?
以色列不能容忍伊朗拥有核武器,美国也不允许伊朗拥有核武器,都各有自己的考虑。就以色列而言,伊朗始终不承认以色列是个主权国家,而且否认纳粹德国时期对犹太人进行过大屠杀,以色列认为这是对以色列的历史敌意。从现实中看,以色列认为伊朗不断通过输出伊斯兰革命,扶持敌视、反对以色列的组织,鼓动、支持和资助用刀枪与以色列对话的地区力量,比如黎巴嫩的真主党,它完全是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扶持、训练并武装起来,并且多次北边袭击以色列。当然,黎巴嫩真主党打击以色列是它的理由的,因为以色列还占着黎巴嫩的一块土地。另外,以色列南部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也一直得到伊朗的资助和武装,甚至巴勒斯坦的主和派也有不少干部拿着伊朗开的工资,进而形成对以色列的强硬立场。将这些因素概括起来,以色列认为伊朗拥有核武器对它就是灭顶之灾。从长远看,伊朗拥有核武器导致地区核扩散,对以色列也将是毁灭性的前景。伊朗拥有核武器之前,以色列是中东唯一拥有核打击能力的国家,任何国家不敢对它怎么样,无论常规军事力量多么强大。但是,一旦伊朗拥有核武器,以色列的核优势就变成核均势,双方起码可以打个平手。关键在于,中东地区不仅仅是以色列不愿意伊朗拥有核武器,阿拉伯国家更不希望伊朗拥有核武器。当以色列拥有核武器、伊朗也拥有核武器后,阿拉伯国家出于自保肯定也要发展核武器。最后,以色列就变成核弹环伺的小国,由目前的绝对核优势变成绝对核劣势。所以,它肯定要把地区核扩散消灭在萌芽状态。
美国一直敌视伊朗的伊斯兰政权,历届政府都在培养和扶持伊朗的反对派,试图通过和平演变或武装斗争等各种方式改变伊朗现政权。这个政权不改变,伊朗拥有核武器就被美国视为不可容忍的威胁。
主持人:那您认为伊朗核危机与叙利亚的危机有什么联系没有?
马晓霖:我认为有密切关系,甚至我认为叙利亚现在的危机就是伊朗核危机最后决战的前哨战,通过解决叙利亚危机,变更叙利亚政府,拆散伊朗为核心的什叶派联盟——由叙利亚、真主党、哈马斯(政治盟友)、伊拉克什叶派等组成的统一战线,进而使伊朗在道义上、政治上、地缘上都变得很孤立,便于通过外交手段、经济制裁迫使其在核问题上透明化,放弃拥核企图。即使退一步因为核危机而导致战争,也会使对伊朗的军事行动不受其地区盟友的掣肘与干扰。我想,叙利亚政局危机与伊朗核危机虽然是两个问题,却是地区相关国家与西方世界通盘考虑的一个棋局。
主持人:那您觉得美、欧、俄这三股政治力量在中东地区的立场有哪些微妙的差异?美国在中东地区的控制力是不是有所下降呢?
马晓霖:其实,中东传统上是欧洲的势力范围,但是自从二次世界大战后,老牌的欧洲力量,具体来讲就是英国、法国因为被纳粹德国削弱,被迫逐步退出中东,强大的前苏联和美国趁机而入,取而代之。40年代末期,特别是50年代的苏伊士河战争之后,英法被排挤出西亚北非以及地中海南岸的传统势力圈,中东进入美苏争霸的新世纪。冷战结束后,中东基本处于美国独步天下的局面,俄罗斯、欧洲也只是在美国在中东的一个小伙伴、小对手。
近年来,由于美国实力陷入阶段性衰减,其国家战略重心也从欧洲、中东向亚太地区转移,它才愿意给欧洲伙伴留下一定的作用空间。所以,我们看到在2011年西亚北非革命中,美国不是主动介入这些地区的,更多被迫应对和介入:埃及爆发动荡之初,美国站在当局一边并想保住穆巴拉克,最后实在保不住,才联手埃及军方将穆巴拉克送下台,确保政局稳定和政权不落入激进宗教力量之手;在也门危机上,美国也对萨利赫这个反恐伙伴怀有巨大同情包容,最后通过斡旋与私下施压方式让他体面交权;在利比亚问题上,法国是先导,萨科奇想通过在地中海扩大影响向国民证明法国是和美国平起平坐的大国之一,在某种程度上,美国是被英法利用道义和跨大西洋联盟这两股绳子裹挟进去而被迫介入的,因为利比亚不是美国所关心的中东“节点国家”。美国在利比亚问题上基本采取“跟跑”态势,我们甚至看到,美国在承认利比亚反对派的时候一直不是很积极。
再看叙利亚,美国过去一直不喜欢叙利亚政府,但是,2011年阿拉伯革命导致各国宗教力量通过自由民主与公开选举方式上台,使美国更加疑虑阿拉伯政权变更的利弊,因此,在叙利亚死亡五千多人的情况下,美国依然没有对军事干预这个国家政局表现出兴趣和主动,最为积极的却是阿拉伯国家内部的保守力量。
对比之下,巴林出现反政府示威时,在美国的默许甚至支持下,巴林政府出动美制坦克和装甲车驱散示威者,甚至听任沙特等国家出兵巴林帮助维持局势的稳定,美国还公开表示理解这种军事干预。原因何在?就因为巴林有美国的第五舰队司令部,就因为巴林是抗击伊朗势力扩张的前沿,就因为海湾掌握着世界的石油龙头,就因为沙特等海外盟国的稳定对美国和西方世界十分重要。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美国在整个中东地区的行动是以自身利益得失为驱动和是非标准的,具有明显的两面性和务实性。另外,美国的战略已经向东转移,它不愿意再投入更多资源去蹚西亚北非的浑水,而且,中东大的局面基本被美国调理完毕,它已经大面上掌握了中东的石油资源,完成了关键点的布局。在这种情况下,它大可以放心撒手而去,只要中东不打得天下大乱,只要中东不出现对以色列的毁灭性安全威胁,美国基本上撒手不管,适当地给英、法两个小伙计些机会,让它们帮助维持秩序。
当然,俄罗斯没有实力和美国在中东争锋,它口头时常表现出的强硬,只是想找回一些昔日苏联的大国雄风,让老百姓重温一下失去的自豪与荣光,或者兜售些军火。对中东国家而言,到了关键时刻,过去的苏联靠不住,今天的俄罗斯一样指不上。因为维护自身利益,在关键时刻避免与美国发生冲撞,是前苏联到俄罗斯的一贯传统。
主持人:您对于利比亚和埃及的政治前景怎么看?它们能否实现政治稳定并建立新的政治秩序?
马晓霖:我们先说利比亚,利比亚是一个部落特征十分明显的国家,虽然说是一个名义上的现代国家,其现代国家的特征并不明显。在卡扎菲这个强人倒台之后,利比亚现在进入了一个“侏儒”时代,十八路诸侯夺取天下,面临的是如何分权、制衡。
下一步利比亚最重要的任务是稳定国内局势,收缴各派力量的武器,恢复经济和社会生活,解决导致卡扎菲政权下台的经济问题、民生问题和社会公平问题。还要形成一个与卡扎菲时期“第三道路”、“绿色革命”所不同的政治认同——国家认同。所以,我想这对利比亚各派以及临时执政当局来讲是任重道远的使命。这个国家能不能保持统一的中央政权,能不能保持高效的政令、法令、军令的统一,能不能避免像西方担忧的那样分裂成三个独立的部落地区,这是大家都很忧虑的事情。
虽然穆巴拉克已经下台,并也几次受审,埃及的动荡局势却没有结束,甚至经济与人权状况比穆巴拉克在台上还恶化。我看到西方媒体报道,现在控制埃及局面的当局甚至比穆巴拉克时期还残酷,也就是说,人权状况比穆巴拉克在台上的时候还要糟糕。这些现状都不是一时半会儿能解决的。军方已同意在六月底进行总统选举,同意新总统选举出来后把权力移交给民选政府,但是现在的局势这么混乱,能不能走到这一步,很多人都感到悲观。我个人倒觉得还是有希望的,毕竟在全世界的目光注视下,埃及不可能任由局势这么乱下去,不可能任由军方持续把持政权,只是埃及百姓要为这个国家的成功转型付出很大的代价。
主持人:穆巴拉克等阿拉伯国家领导人的下台改变了中东地区的政治生态,以色列面临被孤立和再次与阿拉伯国家对抗的威胁,美国在中东的影响力受到挑战。这个时候埃及等国的反美反以政治力量会不会乘势崛起?
马晓霖:我们从突尼斯、埃及、利比亚、也门这一线看过来,倒台的或正在为权力而战的是清一色共和制国家,这些国家的领导人总体上讲都是亲美的,或者是得到美国常年援助和扶持的,即使像卡扎菲这样曾长期与美国为敌的领导人,也在2003年后倒向西方怀抱变成一个“金盆洗手”、“浪子回头”的合作伙伴。
这些政权在这次革命中垮台,恰恰证明美国多少年来在这些当权者身上投资的失败,也反过来证明这场变更不是西方主观上要策划与推动的,因为这个现实是对他们自己不利,特别是,这次大面积政权变更的结果,导致穆斯林兄弟会为代表的一系列宗教党派上台,比如突尼斯伊斯兰复兴运动,摩洛哥正义与发展党,埃及穆斯林兄弟会等保守宗教党派,都第一次通过选举被推举到政治舞台中心;利比亚临时执政当局公开宣称未来将按照伊斯兰法治国,恢复王朝时代的“一夫四妻制”……若按西方价值观或现代政治角度衡量,这都是“历史的倒退”。这些新生政权上台后至少有一点前景可以预判:它们不会比下台的本?阿里、穆巴拉克、卡扎菲、萨利赫更亲近西方,相反,它们一定更伊斯兰化、更阿拉伯化、更亲近东方。当然,它们也不会和美国及西方的关系僵冷到哪里去,毕竟美国是现今世界最强大的国家,美国的号召力、影响力和组织调动能力是任何人都不可以漠视的,西亚北非的很多国家在政治上、外交上、军事上、资源上都与美国及西方有着千丝万缕的牵连。所以,这些阿拉伯新政权,要想稳稳控制局势,要想与同西方主导的国际社会建立融洽关系,都离不开美国的认可,与美国保持一定尺度的友好和正常关系是未来阿拉伯新政权必须要走的道路。
当然,我也相信,阿拉伯新政权不会很快对以色列采取敌视态度,这样会引起中东大乱和西方的不满,也会影响阿拉伯国家的福祉。但是,它们将可能在“冷和平”的大框架下与以色列保持距离,至少不会像穆巴拉克等在台上那样,眼看以色列大举进攻加沙地带而不管,不会像萨达特执政时那样,放任以色列出动十万大军进攻黎巴嫩而无动于衷。这种被阿拉伯人视为历史耻辱的经历以后将发生改变。所以,在今后的中东政治棋盘上,以色列的重大举动要比2011年之前更加谨慎,只有攻击伊朗可能是个例外。我觉得这也是最重要的变化之一。
主持人:穆斯林兄弟会是否会成为阿拉伯世界的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它们在各国的得势会对地区力量格局和稳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马晓霖:穆斯林兄弟会有近一百年的生存历史,特别是在埃及,它过去就是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经历了王权时代、纳赛尔革命时代、萨达特铁腕统治时代以及穆巴拉克相对宽松的31年管制,时而成为统治者的合作者,时而被打入冷宫,时而是革命者的合作者,又被上台的革命者视为敌人,命运多舛,起伏兴衰,而且久病成医,拥有了丰富的政治斗争经验,也逐步剥离了极端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趋于温和与理性,并在埃及剧变的街头乱局中显示了令人惊讶的智慧与成熟。在长期博弈的过程中。穆斯林兄弟会也逐步扩展为地区性国际化组织,形成较强大的外围力量,构成了绵延西亚、北非的一条漫长政治分水岭,今后也必然会成为阿拉伯世界乃至中东地区的主导政治力量,在不同国家以政党身份执政或成为议会具有决定因素的反对党。它们对这些国家和整个地区的影响将是非常明显的。
但是,应该相信,穆斯林兄弟会控制的阿拉伯国家也不可能开历史倒车,我想,没有一个阿拉伯国家会再现塔利班统治过的阿富汗,也很难复制伊朗式的伊斯兰共和国。基于中东地区的现实与历史因素,基于地理与地缘位置,基于阿拉伯国家与西方世界千百年水乳交融的密切渊源,新生的阿拉伯国家要摆脱长期难以振兴的历史困境,必须在伊斯兰文化、阿拉伯文化和现代化、世俗化之间进行一次很好的时空对接和文明交融。
我个人认为,在这个层面上,中东地区做得最好的可能就是当代土耳其这种模式,“土耳其模式”能不能被阿拉伯新政权所参照,并结合本国国情加以改造进而找到适合本国发展的新道路,这对控制阿拉伯国家的宗教政权来讲是一个巨大的现实课题。也只有通过这种尝试,而非简单地把东西方对立起来,把伊斯兰和现代化对立起来,才能使国家赶上现代化和全球化的步伐,才能弥补倒台政权所耽搁的进步路程。
主持人:最后请您为我们展望一下,这场阿拉伯剧变会给中东地区带来怎样的变化和影响?
马晓霖:我觉得2011年的中东大动荡对中东乃至世界格局的冲击是很大的,首先,它是阿拉伯世界以民众为核心力量的社会整体觉醒。和历次阿拉伯内部变化不一样的是,2011年的政变主题是阿拉伯街头民众不满于经济凋敝、政治失序、社会不公和阶层对立。而整体上的民众觉醒是具有重大历史进步意义的,是可以和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阿拉伯民族解放运动相提并论的。
其次,这次巨大的收获在于,导致一系列假共和的领导人下台,历史性地结束了阿拉伯的“威权”统治时代,它会使得阿拉伯国家今后进入一个真正的民主化或曰权力多元化阶段。当然,这个民主化或权力多元化新进程,会因为阿拉伯国家自身的土壤彼此不同,发展不好就可能造成“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局面,演变成政府频繁更迭,政局动荡,社会不稳,经济萧条的“民主乱象”过渡期,这种现象在民主化的非洲是很明显的,也在阿拉伯剧变后的某些国家显现苗头。
第三个剧变,就是宗派力量的空前崛起。宗教力量的抬头成为无可争议的事实,特别是以穆斯林兄弟会为代表的保守宗教力量通过合法渠道被推上政治舞台,这是过去谁都未曾预料的现实,一如黎巴嫩真主党和巴勒斯坦哈马斯借助民主之梯获得组阁权一样。但是,反过来想,在一个个具有千年伊斯兰传统的社会,伊斯兰政党获得政权难得不合情理吗?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宗教环境的必然,也是阿拉伯人民的自主选择,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并且由衷地接受和尊重这一现实。
当然,穆斯林兄弟会的陆续上位也有可能加剧伊斯兰世界、阿拉伯世界宗派之间的矛盾,甚至诱发伊斯兰教派与其他宗教派别之间的矛盾。
另外,中东和平进程会面临一个更加不可预测的前景,因为以色列的地缘政治环境变得更加微妙,其孤立和被动局面有恶化的趋势,而以色列作为一个环境与历史的弱者,从来不在自己处于较弱的位置时做出让步。所以,中东和平进程在未来若干年能不能得到实质性的推进,真的很难预期。
另外,结束了利比亚的危机,此轮的以阿拉伯共和制国家权力变更为特征的政治浪潮大致可以告一个段落,因为势能必然衰减,人心已经思定,阿拉伯国家需要休养生息,大国也不希望地区处于持续的剧烈变动中。经过这轮剧变洗牌,阿拉伯世界的政治重心、决策重心暂时东移至海湾地区,并由阿拉伯君主国联盟所主导,使得阿拉伯世界的政治图谱出现全新的景象。未来的关注点在于:发生权力变更的国家内部力量将继续博弈,未曾发生剧烈动荡的阿拉伯王权国家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宪政改革挑战,从而使这些国家向真正意义上的君主立宪制转进。
还有一点我要说明的是,虽然美国在此轮中东变革中有选择性的干预或者撒手不管,似乎显现美国整体力量的减弱,但是必须意识到,主动的超脱与被动放弃有本质区别,战略撤退与重点战略转移也不是一回事。美国的应对显示其打造巧实力、注重多边、借重盟友、回避风头的策略变化,并不意味着美国对中东的影响真的减弱,更不意味着美国撒手中东。未来的中东依然是美国主导的中东。
主持人:非常感谢马老师做客新华网,将复杂多变的中东局势为我们做了一个全面、深入浅出的解读,也感谢各位网友收看本期新华国际访谈,再见!
延展阅读
2012,阿拉伯依然是乱世之秋
伊朗否认干预叙利亚内政
叙利亚总统巴沙尔称部署导弹可覆盖以色列全境
面对重重压力 巴沙尔政权能顶得住吗?
巴沙尔重申绝不下台
叙利亚阿拉伯复兴社会党党部大楼遭火箭弹袭击
俄派军舰被指为巴沙尔撑腰
巴沙尔称不会屈从国际压力
叙利亚内外受压难以招架 巴沙尔政权虽"服软"还...
巴沙尔称决不低头 叙利亚“誓死抵抗外国侵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