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陵园的历史意义:琢磨事与捉摸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0:21:29

李永忠 《 人民日报 》( 2009年5月1日   06 版)

琢磨事与捉摸人(今天随感)

  据《辞源》考证,“琢磨”与“捉摸”历史久远。“琢磨”一词最早出自《史记》,“情好珍善,为之琢磨圭璧以通其意。”意思是雕玉刻石。唐以后,“琢磨”一词被引申为修养品行或修饰诗文,研讨义理。 “捉摸”一词最早见之于宋代赵长卿《满江红》一词,“人心险,天又怎生捉摸?”“捉摸”即揣测之意。

  琢磨事的人,常常如痴如迷于事上,披肝沥胆,竭心尽力,上下求索,虽九死而不悔。如司马迁之于《史记》,李时珍之于《本草》,哥白尼之于天体,达尔文之于进化……捉摸人的人,往往口蜜人前,腹剑人后,插圈弄套,蜚短流长,整人之心无所不用其极。如伯嚭之于伍子胥,秦桧之于岳飞,魏忠贤之于左光斗,伊阿古之于奥赛罗……

  琢磨事的人,由于一门心思在工作,全部精力干事业,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既没有时间穿门串户,更没有兴趣道短说长,往往无心也无暇警觉和防范捉摸人的人,因此常常被人捉摸。捉摸人的人,由于常存整人之心,常设整人之计,今天说三道四,明天张短李长。见面带笑,转身煽风于暗处;当面是人,背后点火于密室。往往出人之所不意,攻人之所不备,偶为得志,便乐此不疲。

  琢磨事的人,人在职业,胸怀事业,埋头苦干,夙兴夜寐,勤奋工作,开拓进取,情系百姓,心忧天下,位卑未敢忘忧国,人微也要敢言真。捉摸人的人,摇唇鼓舌,搬弄是非,巴结上司,谗言同事,巧言令色,面誉背非,投机取巧,损人利己,一有机会便将捉摸“成果”派上用场。于是,屈原长歌而哭:“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于是,商鞅痛声而呼:“有高人之行者,必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毁于民”;于是,包拯拍案而叹:“凡有才名之士,必遭险薄之辈以他事中伤。始乎屏弃,卒不得用。”其实,琢磨事的人,常常败于捉摸人的人并非中国所独有。“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一经典名句,也就成了不少志士仁人的喟叹和呐喊!

  然而,纵观历史,以不良企图捉摸人之人,却鲜有成事者,大抵多不得善其终。举凡以赤诚之心对国家、对民族、对他人的人,虽行路艰辛,但终得厚待,事业有成。公道自在人心,这是亘古不变的铁律。

  琢磨事的人,深知“官”是为人民服务的岗位,“权”是为人民服务的工具。权力意味着责任,权力越大,责任越大;责任越大,需要琢磨的出主意、用干部的事就越多;琢磨的事越多,为人民服务的机会就越多,做贡献的潜能就越大,与群众的距离就近。因而琢磨事的人,对待党和人民授予的权力,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牢记“两个务必”,谦虚谨慎行使。捉摸人的人,把权力这一为大众谋利益的“公器”,当作为个人和小集团牟利的“私产”。视公权为私利,权力越大,可捉摸的人越多;可捉摸的人越多,依附的人越多;依附的人越多,牟取私利的空间越大。因而抱着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思想,通过捉摸人去牟取私利,肆意亵渎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权不越位至违法乱纪不过瘾,权不滥用到锒铛入狱不松手。

  琢磨事的人,虽百折千转,历经磨难,终因黄沙淘尽始见金,而得到党和人民的肯定和表彰;捉摸人的人,虽翻云覆雨,费尽心机,却缘机关算尽太聪明,终难逃党纪、政纪、法纪惩处。琢磨事的人,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系于心。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无论身在顺境之中,还是身处逆境之下,从来是,铁肩理想道义,永远的,心中国家社稷。捉摸人的人,风声雨声谣言声,声声出自其口。以谎话三遍成真理为信条,引“谁人人前不说人,谁人背后无人说”为援例,整人之心因挖空心思而欲罢不能,害人之意因久病成瘾而断难根治。

  其实,琢磨事与捉摸人从来就是一对此长彼消的矛盾。在相同的时间空间中,凡琢磨事的人多,则捉摸人的人就少;凡琢磨事的人少,则捉摸人的人就多。到一国、一地、一单位、一团体,见面休问荣枯事,观看颜色便可知。如果意气风发,埋头苦干者众,便知该处琢磨事的人多;如果瞻前虑后,左顾右盼的人多,便知此地捉摸人的势大。

  如何认识琢磨事的君子,如何分辨捉摸人的小人?古人认为,一是要听其言,观其行。那些识大理、顾大局的人是君子,那些以小聪明、小手段取胜的是小人。“知识明者君子,才巧胜者小人”。二是审其好恶,察其交游。看看他感兴趣的事和同他交往的人,其好坏就能有一比较恰当的判断。“审其所好恶,则其长短可知也;观其交游,则其贤不肖可察也”。“亲君子,而远小人”是历史之经验,是治与乱之发端,也是群众之期盼。

  真心地希望每一个人都能以党的事业、国家大业、民族伟业为重,多琢磨点事,少捉摸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