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妞幽默笑话段子精选:往遭丧之家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05:07:20

往遭丧之家去

     前几天曾两度参加追思礼拜,一次的死者年龄仅为三十五,遗下幼小的一子一女,家人痛不欲生,他的妻子哭得数度昏厥,整场礼拜都被沉重的悲痛所笼罩。另一次的亡者为八十一岁,家人满脸堆笑,追思礼拜搞得非常热闹。然而,在这两次完全不同气氛的丧事聚会中,我的脑海里却一直飘荡着相同的一句经文:“往遭丧的家去,强如往宴乐的家去;因为死是众人的结局,活人也必将这事放在心上。”回家翻开圣经查看,不料下面还有一句与之相关的经文:“智慧人的心,在遭丧之家;愚昧人的心,在快乐之家。”( 传道书:7:2;4)放眼至此,不禁掩卷深思。

     圣经既称为天下第一之大经,对人性﹑德行﹑智愚的定位和评判自是不同凡响。世人皆以为往遭丧之家去是不好的事,对于一些较“敏感”的人来说,更是很晦气的事;他们乐意周旋于世间喧闹的名利场,纵情于声色之间,热衷于觥筹交错﹑酒酣耳热的放荡,过着醉生梦死﹑金迷纸醉的生活,也不愿踏进遭丧之家半步。在这种人的眼里,往遭丧之家是一种忌讳,是愚人的专利;只有那些智商不高的人,才会对死进行“无聊”的思索。但圣经却说,智慧人的心,在遭丧之家;愚昧人的心,在快乐之家。圣经的超群绝伦处正体现于此,它对智慧的定位是,愿意将“死”字放在心里思想的人,才是智慧的人。圣经颠覆了世俗智愚的评判标准。对于那些自诩的人来说,真是绝大的讽刺。

     智慧人的心在遭丧之家,因为往遭丧之家,可以冷却人发热的头脑,拓宽人自私的心胸,升华人平庸的思想。世间有太多的纷争﹑嫉恨﹑凶杀,都肇端于人们头脑发热时的冲动和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自私。印度的文学家普列姆昌德说:“临终的时刻,当人世的虚幻变为严酷的现实呈现在眼前时,对未做的事情所感到的遗憾以及对做过的事情所感到的懊悔,使人们的心灵变得无比的宽厚而真挚。”反过来说,这句话揭示了人性的弱点,人总是等到生命的最后时刻才懂得遗憾和懊悔,才愿意宽厚和真挚,然而一切都已经太晚。如果生者早有此感悟,他的言行举止就会与以前判若两人,生命中就不会有遗恨。若是世界上的人都有如此感悟,世界岂不成了美好的人间?

     往遭丧之家,使人更懂得珍惜和善待自己的生命,激励人积极地投入生活。正如托尔斯泰所说:“假如你活着----就活下去:明天你会死的,正如我一点钟前可能死掉一样。既然一个人与永恒比起来只有刹那间的生命,那还值得苦恼自己吗。”善待自己的生命,源自于对生命时值的测量和生命价值的肯定。既然人生是短暂的,就要加倍珍惜。看到别人的生命结束,能体验到自己活着的可贵,才会更积极地投入生活。美国的著名作家亨利·詹姆斯曾说:“看到别人死,是最能使我们感到充满生命力的。那是生命的感觉-----感到我们还留在世上。”所以,“要赶紧生活,因为一场莫名其妙的疾病,或者一个意外的悲惨事件,都会使生命中断。”这是奥斯特洛夫斯基留下的劝勉。

     往遭丧之家,会促使思索人生的归宿。人活在世界上,终有一天要结束生命的旅程,这种结束是很现实的,任何人都无法逃避。但是在忙碌的现实生活中,又有几人会静下心来细思生命的归宿?快节奏的生活使得人们已经没有闲暇去为将来思索。当许多人忙碌到一个地步,在赶上班的公交车上猝死时,他们就永远失去了思索永恒归宿的契机。可是也有那么多无所事事的人,宁可在无聊的事物上肆意挥霍自己的生命,不愿让思想去接触生命结局的现实。遭丧之家会促使那些“有心人”去思索生命终极的归宿。在世界上忙碌的同时,也必须在心灵的最深处留下一块“自留田”,为生命的最终了结做安排,当有一天死亡真的临近时,就能坦然的以笑脸相迎。聪明如爱因斯坦者,也曾深思过此事,他说:“个人的生命,连同他的种种忧患和要解决的问题,有一个了结,到底是一件好事,本能使人不愿接受这种解脱,但理智却使人赞成它。”

     往遭丧之家,能体会到人间的真情。有许多人称二十一世纪为情感沙漠化的世纪,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地球变成了小小的“村落”,但是人和人之间心灵的距离却越来越遥远,人和人之间的情感越来越淡漠。“对门素不相识,老死不相往来”。但是在遭丧之家,那一声声发自心底的低泣和一串串无法抑制的泪珠,仿佛是一个个美丽的音符和颗颗闪亮的珍珠,在勾起人们哀思的同时,也唤醒那在日常生活中尘封已久的真情;又如那潺潺的清泉,涤净人心的尘埃,冲走虚伪的面具,将人性中至真至美的本相浮现出来。虚伪变的很可笑,真情深深动人心。耶稣哭了(约:11:35),他的眼泪就是对人间生离死别的凄凉的体认,也是对人间真情的赞扬。

     往遭丧之家,可切身体验世事无常。世界充满着变幻,谁也无法预料明天或者下一秒将会发生什么事情。人就是活在变数之中,任何人的生命都存在着不可知性,变幻莫测。人却不知将来有什么事;他身后的事,谁能告诉他呢?(传:10:14)有的人正踌躇满志时,等待他的可能是倾家荡产;有的人正欲大展鸿图时,迎接他的可能是冰冷的病床;有的人正以为自己可以赚得全世界时,悄然临近他的或许是无情的死亡。正如一首诗歌所言:今朝多少光彩,在明日转眼消逝离散。世界虽然充满变数,但是有一件事情却是从古至今不曾改变的,那就是活在变数中的人都要面对死亡。无常的世事,有常的结局。有人将人生喻为火车的六个站:婴孩站,少年站,青年站,中年站,壮年站,晚年站。每站都会有人下车(死亡),谁也不能将命运操纵在自己的手里,人无法定自己的脚步。在遭丧之家体验世事无常,会让人更珍惜现在的生活,更注重对永恒不变真理的探求。

     往遭丧之家,亦能领悟生命的软弱无能。在日常生活中,常会看到一些高昂着头,不可一世,趾高气扬的人。他们自觉在世上有值得骄傲的业绩,博人羡慕的成就。当他们春风得意﹑到处逢源时,便开始觉得自己很伟大,非常了不起,世界上没有他们做不到的事,没有他们得不到的东西。那真是“众人皆愚我独智,众人皆卑我独尊”。这样的人最应该去的地方是遭丧之家。因为在那里,人才会知道自己的卑微软弱和无奈。在死亡面前,无分贵贱,人人平等;在死亡面前 ,人算得了什么?就算他拥有整个世界的财富,就算他是世界上最有智慧的人,都无能为自己的生命做任何的挽留。死亡没有后门可走,死亡没有贵贱之别。和死亡对峙,最终的失败者是人。所以,耶稣说:“你们哪一个能用思虑使寿数多加一刻呢?”“人就是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人还能拿什么换生命呢?”(太:6:27;可:8:36—37)。原来生命是如此的软弱无能,人还有什么资本为自己骄傲呢?

     往遭丧之家,可以察看人间百态。从来没有一个地方象遭丧之家这么残酷而真实地将人性的本质全然揭露。遭丧之家仿佛是一个舞台, 人性的各种心态粉墨登场﹑尽情演绎。真戏真做的人有之;真戏假做的人也有之。真正伤心的人撕心裂肺,装模作样的人也会挂两行为了给人看的清泪。很多地方有非常不好的风俗,不管死者年纪多少,都要设宴吃喝。来吃喝的人(亲戚朋友)﹑看热闹的人﹑管弦乐队的人﹑帮忙的人﹑哭号的人济济一堂;伤心的人痛彻肺腑﹑哭声不断,来吃喝的人神情自若﹑运筷自如,看热闹的人指指点点﹑评头论足,管弦乐队的人又吃又拿﹑不亦悦乎?帮忙的人来回穿梭﹑风风火火;真可谓是神情各异﹑形态万千。惟有在这样的场面中,才会毫无保留地向你展示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往遭丧之家,便会觉悟万事的虚空。智慧之王所罗门说:“虚空的虚空,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传:1:2)这句话乍看会觉得很消极,细思却发觉它很实在。相传,亚历山大大帝死时,吩咐他的手下在他的棺材两边挖两个洞,让他的双手伸在棺材外面,手心写着一个字:“空”。曾经叱咤风云﹑横扫天下的世界霸主亚历山大,临终前觉悟的言语和所罗门智慧的话语完全相同。再伟大的人,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退出人们的记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人没有带什么到世上来,也不能带什么去(提前:6:7)。人生是虚空的,假如人觉悟到人生虚空,他才会将目光转向永恒的上帝,将脚步调转至永存的真道上。当人的生命和上帝的永恒发生关系时,他的存在就有了永恒的价值。所以,“这些事都已听见了。总意就是敬畏神,谨守他的诫命,这是人当尽的本分。”(传:12:13)

     生命是短暂的,终有结束的一天。富恩特斯说:“生命在前进的同时,也就是在走向死亡。”一个真正觉悟过死的人,他才能更好的生。忙碌喧嚣﹑灯红酒绿的生活,忌讳述终论死的反常心理,不敢面对死亡的软弱本性,窒息了人性应有的思索死亡的智慧和面对死亡的勇气。这实在是人性的缺陷和憾事。圣经说:“智慧人的心在遭丧之家。”如果你有空,不妨往遭丧之家去走走。不过,千万要记住:带着你的心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