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型网站哪家好:纳税评估培训 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4:51:22

第二章    纳税评估体系

 

纳税评估体系包括纳税评估的原则、类型、组织体系、方法体系、指标体系等。本章扼要介绍纳税评估的原则、类型、组织体系、方法体系、指标体系,对评估的内容作重点介绍。

 

 

第一节    纳税评估的原则与组织

 

一、纳税评估的原则

(一)案头评估为主原则

纳税评估工作原则上在税务机关内部场所进行,实行案头评估,在评估对象不接受约谈,或约谈中评估对象不予配合,对评估疑点无法解释清楚的,评估人员方可在案头评估的基础上,进行实地调查核实。

(二)教育原则

纳税评估作为税务机关优化纳税服务的一种手段,主要解决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因主观疏忽或对税法理解偏差而产生的涉税问题,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非故意行为不作偷税处理,采取自查自纠补缴税款的方式,只对超过法定期限补缴的税款加收滞纳金而不处罚款,达到教育和警示的目的,而对偷税等重大涉税违法行为则必须严格按照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

(三)非强制性原则

纳税评估是税务机关在现有法律框架范围内开展的一项新的管理工作,其本身不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权利和义务作任何新的设定,即纳税人、扣缴义务人不因税务机关的纳税评估增加任何新的权利和义务。税务机关不得强求评估对象对评估中发现的疑点进行解释说明,即评估对象没有对评估疑点进行举证的法定义务。对评估对象不愿意解释说明或对疑点解释不清的,评估人员进行实地调查,在实地调查中可根据情况采取税务检查手段。采取税务检查手段的,必须严格按照税务检查的手续和程序进行,不再按照纳税评估的程序和要求进行。

二、纳税评估的类型

 (一)纳税评估按照评估对象的多少可分为宏观评估和个案评估。

宏观评估是对某一区域、某一行业等某类纳税人或扣缴义务人实施的纳税评估,它是对某类纳税人或扣缴义务人申报纳税的整体情况作出的分析评价,主要目的是分析行业、区域整体税负,发现征管工作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和对区域、行业性等税源进行预测分析。

个案评估是对某一纳税人或扣缴义务人实施的纳税评估,它是对个体纳税人或扣缴义务人申报纳税情况作出的分析评价,主要目的是加强申报环节的管理以及为个体纳税人或扣缴义务人的纳税信用评定提供依据。

(二)纳税评估按照确定对象的方式、方法的不同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日常评估、专项评估和特定评估。

1.日常评估

日常评估的对象是运用一定的方法,对所有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进行筛选而确定的。它是税务机关一项经常性的连续性的日常管理活动,是一项例行的评估工作。

2.专项评估

专项评估的对象是由主管税务机关根据经营行业、注册类型、经营规模、管理类型等或根据重点税源户、亏损弥补户、减免税户、零申报户等类别属性筛选确定。专项评估是具有明确指向性和目的性的评估工作。

3.特定评估

特定评估的对象是由主管税务机关根据管理需要或者上级税务机关交办、群众举报等信息确定的。特定评估是对个别、特殊对象开展的评估工作。

总体而言,日常评估是对非特定的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开展的评估。专项评估是对特定的某类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开展的评估。特定评估是对特定的个别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开展的评估。由此可见,日常评估、专项评估、特定评估三者是面、线、点的关系。

三、纳税评估的组织体系

纳税评估工作的开展,要以专业化的评估管理机构和专业化的评估人员为保证,鉴于纳税评估内容广泛、专业性强、人员素质要求高的工作特点,根据工作需要,税务机关应设置专业的组织机构,配备专门的人员,具体负责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评估范围和评估手段的确立、评估内部工作管理等事项,保证评估工作的有效开展。

(一)纳税评估的岗位设置

征管部门是纳税评估的综合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和落实纳税评估综合性制度,负责纳税评估的组织实施、协调指导、考核检查等管理工作;各税种管理部门负责研究制定各相关税种评估分析指标体系和分析方法,建立纳税评估数学模型,提供纳税评估预警参数;计统部门负责定期测算和发布有关税收经济的宏观分析指标;信息管理部门负责纳税评估的信息化支撑和技术支持。县税务局和税务分局是纳税评估工作任务的主要承担者,其纳税评估岗位总体上可设置三个岗位:评估管理岗、评估实施岗、评估审批岗。

 (二)纳税评估的岗位职责

省、市税务局纳税评估岗位工作职责主要是指导、监督、考核县税务局、税务分局纳税评估工作的开展,负责评估任务的下达和纳税评估工作的协调和管理,负责对本辖区的行业性税收负担情况的评估;负责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及本地区社会涉税经济信息的采集等工作。税务分局评估管理岗负责确定评估对象、下达评估任务,对实施岗传递的相关资料进行审核,负责评估数据的统计分析,负责制作纳税评估综合报告;评估实施岗负责评估分析、约谈举证、调查核实、评定处理,制作约谈举证通知书、纳税评估工作底稿、纳税评估报告、纳税评估建议书、纳税评估移送建议书,编撰典型案例,并将相关资料传递管理岗审核,对评估终结后评估对象的评估资料进行归档;评估审批岗负责对移送稽查案件的审批。县税务局纳税评估岗具有双重职能,在承担纳税评估管理职能的同时,根据需要,也负责纳税评估的具体实施。即对本区域、同行业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典型调查的基础上,测算出该区域同行业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成本利润率、销售利润率、分税种负担率、综合税收负担率等指标的峰值、警戒值和均值,然后根据需要具体实施纳税评估。

(三)纳税评估各岗位间的协调衔接

纳税评估作为税收监控手段贯穿税收征管的始终,需要各环节的有效衔接,因此需要明确各环节之间的资料传递的步骤、时间和责任,以规范各岗位间的传递和衔接,促进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形成密切协作的循环系统。

 

 

第二节    纳税评估的方法体系

 

纳税评估的方法很多,在不同的环节有不同的方法,此处不一列举,重点介绍确定对象和评估分析环节常用的几种方法:

一、确定对象的方法

(一)按确定对象的手段划分,可分为人工法、计算机法和人机结合法。人工法是指由评估人员凭经验判断在众多纳税人、扣缴义务人中选取评估对象,人工确定对象法多用于特定评估和专项评估中;计算机法是指由计算机根据事先确定的筛选条件选出评估对象的方法;人机结合法,就是先由计算机根据事先设定的标准和条件筛选出评估对象范围,然后再由人工确定最后的评估对象的方法。

 

 

 

 

 

 

 

 

 

省、市、县局纳税评估岗位

 

采集外部信息,建立指标         报送相关资料

体系,指导监督评估工作

的开展。

县局及税务分局纳税评估岗位

 

 


条件的移送

                      确定评估对象         移送稽查案件

                       下达评估任务         报批

                       审核相关资料

 


不符合条件

退回

相关资料

报审

                      

 

 

(二)按确定对象的方式划分,可分为纳税大户选择法、行业选择法、循环选择法、纳税状况总体评价选择法和其他选择法。纳税大户选择法是指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依据年纳税额、投资总额、销售(营业)收入、利润等指标,确认纳税大户作为纳税评估对象;行业选择法是指通过调查分析,掌握本地区行业分布情况,选择本地区支柱行业、特殊行业或税负异常行业等作为纳税评估对象;循环选择法是指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运用随机抽样方法确定被评估对象,每年随机抽取一定比例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作为样本进行全面纳税评估;纳税状况总体评价选择法是指通过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申报、缴纳各税种资料的分析对比,对其纳税状况进行具体评价,确定纳税评估对象;其他选择法是指除上述方法外,根据上级机关的部署、部门交换的信息和日常管理中发现的线索等确定纳税评估对象。

 二、评估分析的方法

(一)按评估的手段划分,分为人工法、计算机法和人机结合法。人工法,就是由评估人员对评估对象申报纳税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的方法,此法多用于对非普遍性、非规律性、个别申报纳税疑点的分析判断。计算机法,就是由计算机根据事先设定的指标公式对评估对象申报纳税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的方法。此种方法的优点是效率较高,涉及的人为因素较少。人机结合法,就是先由计算机根据事先设定的指标公式筛选出评估对象申报纳税中的疑点,在此基础上再由人工进一步分析判断。在实践中,这种方法最为常用。

(二)按信息的处理方式划分,分为核对法和分析法。核对法即评估人员根据掌握的各种情报、信息,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纳税申报的内容进行核对。核对法主要是对不同来源渠道的数据信息进行简单的比对。常用的方法有:申报与鉴定信息核对、申报与发票信息核对、未申报核对、零申报核对、申报计算核对、与相关税种核对、与外部数据核对等几种类型。分析法即评估人员根据掌握的有关联的各类指标之间的逻辑关系,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纳税申报的内容进行计算分析。分析法是对不同来源渠道的数据信息的逻辑关系进行计算分析。分析指标常用的有:综合相关比较、本期与上期比较、本期与上年同期比较、本期与行业平均比较等四种类型。

(三)按指标参照的对象划分,分为横向分析法和纵向分析法。横向分析法,即利用已掌握的纳税人的财务指标通过计算机系统与同行业的财务指标平均值相比较,找出偏离平均值的纳税人的方法。纵向分析法,即将纳税人当年的财务指标作为基期指标,和历史年度的同期指标进行对比,求出变化率,通过计算机系统找出偏离平均变化率的纳税人的一种方法。

(四)按比较分析的方式不同,可分为比较分析法、结构百分比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合理性分析法等。比较分析是指将连续数月报表中的相同指标或比率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其增减、变化情况;结构百分比分析是指测算各组成部分占总体的比重,分析构成内容的变化和发展趋势;比率分析是指对同一期财务报表上的若干不同项目之间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合理性分析是指将有关数据与企业历史数据、同行业或类似行业水平相比较,以分析其合理性,初步确定纳税人申报纳税和扣缴义务人扣缴税款中存在的问题。比较分析、结构百分比分析、比率分析主要是定量分析,合理性分析主要是定性分析。

(五)按比较分析的对象不同,可分为关联交易分析法、批件校对分析法、关键物件测算法、以进推销测算法、单位产品耗能测算法等。关联交易分析法主要用于分析融通、拆借资金等情况;批件校对分析法主要用于分析税收减免情况;关键物件测算法主要用于分析成本情况;以进推销测算法主要用于分析销售收入情况;单位产品耗能法主要用于分析产量、收入情况。

以上这些方法在评估过程中既可单独使用,也可几种方法结合使用,在具体的评估中,应根据评估对象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评估方法,以增加评估分析准确性。

对大企业评估要在全面掌握企业基本信息基础上,以物流信息、资金流信息、关联交易信息为重点进行监控分析,综合评价企业经营能力和纳税能力。

物流分析是指通过对存货、待处理财产损失、固定资产及在建工程等指标的分析,对其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等计税依据进行全面分析,及时发现问题;资金流分析是指要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资金流量、收益比率、资本结构比率、流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比率等指标的分析,准确掌握企业生产经营能力和财务状况,评价企业税款缴纳能力;关联交易分析是指要根据企业的组织管理、投融资结构、生产经营特点等企业基本信息,核实确认企业关联关系,对关联企业间在购销业务、融通资金、提供劳务、转让财产、提供财产使用权等关联交易信息,通过科学的分析手段,分析企业间关联交易定价的合法性及对税收收入的影响,为收入预测和跟踪管理提供依据。

对中小企业评估要从不同行业纳税人生产经营情况、涉税信息及其变动规律的分析入手,分行业确定监控方法,建立监控指标体系。监控指标体系要包括关键物件、原材料单耗、单位产品耗能、设备生产能力、计件工资、投入产出率等控制。

 

 

第三节   纳税评估的指标体系

 

一、纳税评估指标体系的含义

纳税评估的事实依据是税务机关通过一定的途径、手段和方法,获取的有关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各种涉税信息。随着数据的逐步积累,如何建立分地区、分行业、分税种等分类管理体系,有效健全税源监控机制,通过运用数学模型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不断提高数据分析的有效性,增强纳税评估的准确性,在现阶段显得尤为重要。纳税评估体系能否有效地运行和达到预期目标,最关键的因素是科学合理地建立纳税评估指标体系以及指标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有效运转。

纳税评估指标体系是指税务机关在广泛收集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纳税资料和相关信息资料的基础上,对这些信息进行汇总、整理和分析,运用管理学、统计学等知识,采用数学模型等先进计算方法,确定相关指标,并测算有关指标峰值(如行业税负率指标、零申报指标、财务比率指标、财务项目分析指标等),从而建立起的指标警戒体系。纳税评估指标体系作为纳税评估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在纳税评估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税务机关可以通过运用纳税评估指标体系,及时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纳税申报情况进行分析,将偏离指标警戒值一定幅度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作为评估对象,实现对指标异常对象的有效控管。

二、纳税评估指标

(一)纳税评估指标的种类

纳税评估指标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指标组成的一个系统。纳税评估对象生产经营情况错综复杂,需要设计和运用一系列指标,对纳税评估对象进行有效的评估。各地应根据需要和可能探索建立纳税评估指标体系,纳税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在实践工作中不断地丰富和完善。科学的纳税评估指标体系应当综合反应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纳税申报的各项税种,尽量贴近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财务核算实际,避免不同税种之间“各自为战”。

就目前税收管理工作中经常使用的指标情况看,纳税评估指标总体上可分为以下几类:

1.企业财务类:生产经营收入、销售变动率、销售毛利率、成本毛利率、资产负债率、利润率等。

2.企业生产经营类:投资额、进出口额、关联交易量、仓储面积、用电(水)量、物耗率、投入产出率等。

3.税收类:登记率、申报率、税负率、税负变化差异、入库率、立案情况、发票使用信息等。

4.外部信息类:国地税信息、银行资金的使用与信用、工商登记注册及处罚情况、海关记录、财政和公安信息及国外收入等。

5.同行业信息类:生产经营(小时量、利润率、库存量、负债率等),国际国内市场价格等。

根据不同分类指标的特性和作用,可以将指标分为核对指标和分析指标、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等等。

常用的核对指标有:申报与纳税鉴定信息核对、申报与发票信息核对、未申报核对、零申报核对、申报计算核对、与相关税种核对、与外部数据核对等几种类型。核对指标一般是定性指标,与税款的关联程度比较高,针对性比较强。

常用的分析指标有:综合相关比较、本期与上期比较、本期与上年同期比较、本期与行业平均比较等四种类型。相对于核对指标来说,分析指标一般为定量指标,包括财务指标、税收指标等,与税款的相关程度不如核对指标高,如某企业的某个指标出现异常,通常并不表明这个企业税款的申报缴纳就一定有问题,仍需进一步分析查找原因。在实践中,为更具有可比性和准确性,通常分行业分税种搭配使用此类指标。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应合理改进和完善评估指标体系,避免机械地运用现行分析指标。评估过程中,评估人员应对行业、企业情况做详细了解,除进行大量的指标测算、数据比对等定量分析外,还要进行适当的定性分析判断,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机结合,才能更有效地提高纳税评估的准确性。

 (二)如何有效地建立纳税评估指标体系

现行的纳税评估体系是确定行业内平均值,实际上是企业真实纳税标准的一种假设,企业被测算的指标只要处于正常值的合理变动幅度内,就被认为已真实申报。实际上,评估对象的规模大小,企业产品类型的多少等因素,都对“行业峰值”产生较大影响;另外,单凭评估指标测算很难合理确定申报的真实性和合法性,企业还受到所处的环境、面临的风险、资金流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纳税评估指标体系的局限性和不完善性,制约着纳税评估工作的发展。建立健全纳税评估指标体系,已成为提高纳税评估质量和效率的关键。

1.建立和完善信息采集机制。纳税评估要针对评估对象的申报纳税行为进行全面、充分的数据测算、对比和分析。不仅要测算其税负变动率、销售额变动率、销售利润率等指标,还要根据纳税人的生产能力、生产规模、仓库进出量等方面,实现对评估对象涉税情况的全方位分析,必须占有大量的、详实的信息和资料。否则,纳税评估指标体系就变成无源之水、无米之炊,再科学、完善也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税务部门应积极与社会各部门进行数据信息交换,建立和完善信息采集机制,广泛收集各类涉税信息。

2.建立计算机指标操作平台。纳税评估指标体系由上百个指标组成,完全靠纳税评估人员进行手工计算分析,工作量非常庞大,而且准确率也不能得到保证。计算机指标操作平台在数据信息的分类、整理、计算、分析上具有强大的功能,不仅提高纳税评估的工作效率和质量,而且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税收管理中的人为因素,使评估结论能够更加准确、全面地反映客观情况。为保证纳税评估的效率和质量,必须走现代化、信息化管理道路,充分发挥计算机系统计算数值快,精确度高,以及逻辑分析能力、判断能力方面的优势,为纳税评估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

3.建立评估指标维护制度。由于受信息共享程度、业务水平和技术人员分析能力的限制,纳税评估指标的建立健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在开展纳税评估的实践中不断修正和完善。为不断提高纳税评估的科学性,应建立评估指标维护制度,定期或不定期由相关的业务骨干组成纳税评估指标修订小组,根据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如评估效率、评估差异以及业务部门提交的新业务需求等内容,对现有的指标进行补充和完善,不断提高指标体系的科学性,为纳税评估的实施提供切实可行的指标体系。

4.培养高素质评估人员。由于纳税评估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开展纳税评估覆盖到纳税人的所有涉税信息甚至包括企业的生产情况;建立、维护和应用纳税评估指标体系又牵涉到统计、财务会计、税收等业务知识,同时还会应用到管理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必要时还涉及计算机知识,因此,税务机关要加强对评估人员的培训,通过专项的业务培训、全面的系统培训等形式,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以确保纳税评估的有效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