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具收藏:抗战武器中日比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7:54:19
  • 抗战武器中日比较

    铁血论坛 http://bbs.tiexue.net/bbs172-0-1.html    

  • 1、轻机枪

    中国方面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7.9毫米的捷克式1920年时,捷克枪械设计师哈力克(Vaclav Holek)在布拉格军械厂(Pa

    ZB-26轻机枪

    rga Zbrojovka- Prague Armory)开始设计一种新型的轻机枪。他设计的概念来自同厂的另一位设计师杰兰(Rudolf Jelan)。 第一支样枪称为布拉格一式(Praga I),使用马克沁机枪的帆布弹带供弹,交给捷克国防部测试。测试成绩与有名的勃朗宁、麦迪森(Madsen)和维克斯(Vickers)不相上下,国防部要求布拉格军械厂在样枪得基础上继续研发。   1923年,捷克国防部征集徵选自动步枪或轻机枪以供捷克陆军使用。布拉格二式A型(Praga IIA)也参加了此项测试,结果仅次于麦迪森轻机枪。哈力克继续改进他的设计,制出了布拉格I-23型(Praga I-23),此型采用了伸缩枪托、两脚架、可迅速更换的枪管等功能。不但射击精确,而且曾经在测试中连续射击数千发后,其精度没有大的变化,加上又是捷克本国设计,很快被捷克国防部选中,成为捷克军队的制式武器。   此时布拉格军械厂已经濒临破产,已无力生产。哈力克及大部分技术人员均已先后离职。1925年11月,布拉格军械厂与设在布尔诺的国营兵工厂(Ceskoslovernska Zbrojovka Akciova Spolecnost v Brno)签署了生产合约合作生产。哈力克随后加入了设在布尔诺的捷克国营兵工厂,协助完成了生产蓝图的绘制。产生出来的产品就是布拉格26型轻机枪(lehky kulomet praga vzor 26),样枪于1926年4月经捷克国防部验收合格,同年开始正式量产,定名为布尔诺国营兵工厂26型(Zbrojovka Brno vzor 26 即ZB-26)。  

    ZB-26轻机枪

    ZB-26轻机枪的工作原理为活塞长行程导气式,采用枪机偏转式闭锁方式,即靠枪机尾端上抬卡入机匣顶部的闭锁卡槽实现闭锁。可选择单发或连发射击。扣扳机时,枪机向前运动,枪匣下方防尘片同时向前弹开,以供空弹壳向下抛出(平时关闭防止沙尘进入)。在子弹推入弹膛之后,活塞杆和枪机座因惯性向前运动,因而打击枪机内的撞针,击发枪弹,此时枪机后端已由枪机座向上顶住枪匣,确实闭锁。当子弹通过枪管的导气孔,导入气体进入活塞筒推动活塞杆及枪机后退,此时枪机后端随底座的斜槽落下解锁,枪机继续后退,并拉出空弹壳,至弹膛末端时,退壳榫由枪机上的凹槽撞击弹底上缘,弹壳向下弹出。最后枪机会回到开膛待机状态,根据单连发选择钮,或是开膛待击,或是立即重覆上述的动作。   

    ZB-26轻机枪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ZB-26轻机枪7.92mm口径,发射7.92×57mm枪弹。该枪采用弹匣供弹,容弹量为20发。弹匣位于机匣的上方,从下方抛壳。由于弹匣在枪身上方中心线,因此瞄准具偏出枪身左侧安装。该枪瞄准装置采用由普通准星和蜗轮式缺口照门组成的机械瞄准具。拉机柄位于枪身右侧,在向后拉之后,进入待击状态,向前推回原位,射击时,拉机柄并不随枪机活动。该枪枪管外部有散热片,枪管口装有喇叭状消焰器,膛口装置上四周钻有小孔。枪托后部有托肩板和托底套,内有缓冲簧以减少后坐力。两脚架可根据要求伸缩。枪管上靠近枪中部有提把方便偕行与快速更换枪管,对于轻机枪来说,更换枪管的速度是非常重要的。ZB-26作为班组轻型自动武器,使用提把与枪管固定栓可以快速更换枪管的设计,使它在使用上有了更大的弹性。步骤极为简单,只要将枪管上的固定环向上转,脱离闭锁的凹槽, 即可向前脱出。之后反操作把新枪管换入,固定即可。为了有效保持火力延续性,一般配备一个射手和一个副射手,大量弹药和备用枪管都有射击副手携带。熟练的射手在副射手的帮助下,更换枪管整个步骤只需要不到十秒钟的时间,一般每射击200发,需要更换一次枪管,如果射击频率慢,可以达到250发。   ZB-26轻机枪结构简单,动作可靠,在激烈的战争中和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也不易损坏,使用维护方便,射击精确以外,只要更换枪管就可以持续的射击。二人机枪组,大大提高了机枪实战性能。经过简单的射击训练就可以使用该枪作战。   当时的轻机枪,多半使用弹匣供弹,装弹量有限,不像德国的MG34/MG42及美国的M1919系列,使用弹链供弹。因此其提供持续火力的能力仍有限制,换弹匣的空挡会造成火力中断。客观来说,当时轻机枪的设计思路也并不要求长期持续射击,至于持续不断的射击,或者对集团敌军进行火力压制都是重机枪的任务。弹匣装弹量小在当时也是可以接受的。   ZB-26轻机枪容量20发子弹弹夹对于轻机枪来说仍显得装弹量过小。20发的装弹量就意味着,更多时候必然造成火力的中断。在战斗中,作为火力支柱的机枪火力即使必须中断,间隔也要越少越好。但是由于更换弹夹过于频繁,造成火力的中断次数过多。有经验的老兵往往会乘机冲锋打掉机枪。针对这点,有经验的机枪射手经常在还有三四发子弹时,突然更换弹夹,让敌军无法估计更换弹夹的时间。 英军根据ZB-26轻机枪改进的布伦轻机枪就采用了三十发弹夹供弹,火力的持续性增强了。当然,代价是整枪重量大了。   ZB-26轻机枪采用枪身上方装弹匣影响了射手的视线,其瞄准装置是偏出枪体的瞄准方式,虽然并不影响射击的精确性,但是影响了射手的视线。对于机枪手来说,良好的视线是非常重要的。

    日本方面

    大正十一式机枪采用导气式自动方式,闭锁机构为楔闩横动闭锁,楔闩位于枪机后部,由枪机框上的开闭锁斜面带动楔闩作上下起落运动。枪管上有螺纹状散热片,使用与三八式步枪相同的6.5×50毫米步枪弹(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考虑到连发情况下枪管的寿命,使用的是减装药的机枪弹)以及标准5发弹夹,使用方便,射程较远,精度较高,但枪弹威力不大。它最为独特的是弹斗供弹原理,开放的供弹弹斗容量为30发,弹斗位于机枪枪身左侧,可以容纳6个水平放置的5发弹夹,弹斗上方的盖子向下施加压力使最底层弹夹打完后叠在上面弹夹会进入输弹位置。弹斗底部的推弹装置将弹夹中的枪弹推向给弹口推弹入膛,依次反复。仿效法国“哈奇开斯”(Hotchkiss) 用润滑油润滑子弹,弹壳需要润滑才可以靠抢机后坐提供的动能退壳。机枪上配有油壶,子弹需要经过油刷给弹壳涂润滑油否则容易退壳不畅。理论上只要不断向弹斗中装填弹夹即可持续射击,但是由于弹药装填繁琐,实际射速不能达到理论射速,很难达到150发/分。在实战中存在枪管过热(不能换枪管)、结构复杂易出故障等问题。   大正十一式轻机枪在使用中暴露出的问题不能适应作战需要,被昭和天皇十一年(1936年,日本神武纪元2596年)定型的用30发弹夹供弹的九六式轻机枪替代。抗日战争期间,侵华日军装备的大正十一式轻机枪也曾被中共敌后游击队缴获大量使用。

      日本十一年式6.5mm轻机枪,是日本在大正十一年(即1922年)定型生产并装备部队的机枪。 “歪把子”是中国给日军十一年式6.5mm轻机枪起的一个俗名。在当年中国一般老百姓当中,说得清日本鬼子武器型号、年式的虽然不多,但提起“歪把子”来,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歪把子”这个俗名描述了日本十一年式6.5mm轻机枪造型上的本质特征。日本十一年式6.5mm轻机枪采用了类似传统步枪枪托的“枪颈”,同时由于其瞄准基线偏于枪面右侧,为了避免使用者在瞄准时过于向右歪脖子,所以将本来就十分细长的枪颈向右弯曲,以使枪托的位置能满足抵肩据枪瞄准。这就是“歪把子”的由来

    7.9毫米的捷克式质量优于日军的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

    2、重机枪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中国方面

    马克辛机枪

    马克辛1883年进行了原理性试验,1884年获得专利。马克辛机枪是世界上第一种真正成功的以火药燃气为能源的自动武器。原型口径为 11.43毫米,枪重 27.2千克,采用枪管短后坐 (19毫米)式自动方式,水冷枪管;采用容弹量为333发6.4米长的帆布弹带供弹,弹带可以接续,理论射速 600发/分,可以单、连发射击;也可以通过射速调节器调整为慢射速 100发/分。马克辛机枪结构复杂,采用水冷枪管较为笨重,帆布弹带受潮后可靠性变差,但在近代战争中曾被普遍使用。   这是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全自动武器(在此之前的自动武器,是用人工摇手柄实现连续发射的)。它的自动动作是利用火药气体能量完成的。在子弹发射的瞬间,枪机与枪管叩合,共同后坐19毫米后枪管停止,通过肘节机构进行开锁,同时枪机继续后坐,通过加速机构使枪管的部分能量传递给机枪,使其完成抽壳抛壳,从而带动供弹机构,使击发机待击,压缩复进簧,撞击缓冲器,然后在簧力作用下复进,将第二发子弹推入枪膛,闭锁,再次击发。   后来马克辛本人对此机枪作出多次改进:增加了气冷型;对点射功能进行了改进等。加之世界各国对此机枪的研究改进,使马克辛机枪形成一个系列,有重型、中型、轻型的许多品种,成为近现代战争中采用最多的轻武器之一。

    日本方面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日本陆军使用的重机枪是大正三年式重机枪。当时的陆军对重机枪的认识是,弹药能使用6.5mm×50子弹,如果有2km射程的话就足够了。但是和世界各国的重机枪相比威力不足(当时各国重机枪的标准口径7~8mm),而且防空射击时射程距离也不足。因此陆军于昭和4年开发了以对空射击为主的使用7.7mm子弹的八九式回旋重机枪。陆军也需要使用7.7mm子弹的重机枪。于是将八九式重机枪进行了改装,以用于地面部队。并进行量产以装备陆军。但以当时的日本的工业能力,无法大量生产这种型号重枪。

      日本陆军认识到八九式回旋重机枪的地面使用化改装不太容易,于是在昭和7年利用的三年型重机枪试验开发度使用7.7mm子弹,因为口径增大的原因,加强加大了枪体使其更加坚固也导到全枪重量增加,之后从昭和7年到8年对样枪进行了射击试验,昭和14年,正式以九二式重机枪的名称定型。其基本构造沿继了三年式重机枪的构造,不同的地方口径不同,光学瞄准镜不同,握把不同等。其瞄准装置采用了光学瞄准镜,远距离的命中精度相当高。子弹涂油装置以及供弹机构与三年型机关枪相同,增加了下八字型握把。以及枪口消焰器。供应弹方式没有采取弹链供弹而是采取了弹板式,发射方法也不是手指的扳机式,而是变为对推的压铁式。因其特有的发射声音,盟国的士兵们称为“啄木鸟”。   九二式重机枪在中日战争第一次投入战斗,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日本陆军的制式机枪活跃在各条战线上。其优点是命中率高。据说在日本无条件投降后,自卫队开始采用武器时有人提出采用九二式重机枪的意见,但没有被采纳。在中日战争中,中国缴获了大量的九二式重机枪,并反过来用来打击日本鬼子。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九二式重机枪的优点及缺点

      优点:   采用光学瞄准,命中率高;   握把折叠,容易机动;   使用枪口消焰器(不影响射手的观察)但说达到了“对方很难被发现”的程度还是有疑问的!   缺点:   比改装前的三年型机关枪更重了;   发射速度和当时的其他机枪相比慢(这也是其最大的缺点,重机枪可是日军的火力支柱);   战时更换枪管困难;

    日军的九二式容易卡克,而中国的马克辛需要水冷,较为麻烦

    3、手枪

    中国方面

    多数是德式毛瑟自动手枪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中国又称"盒子炮".“净面匣子”其正式名称是毛瑟军用手枪(Mauser Military Pistol)。毛瑟厂在1895年12月11日取得专利,次年正式生产。由于其枪套是一个木盒,因此在中国也有称为匣枪的。有一种全自动型的,称做快慢机,毛瑟厂则称之为M712速射型(Schnellfeuer),在1931年5月量产。在我国很多小说里经常能看到“快慢机”这个词,笔者幼时最喜欢的铁道游击队中的王强就是一人拎着两支“快慢机”打得鬼子屁滚尿流。而驳壳枪另一个较少人知道的名称是自来得手枪,许多人以为只有速射型称为自来得,这是不正确的,事实上,自来得一直是这一类手枪在中国比较正式的通称。

    德国1932年式7.63毫米毛瑟手枪是德国毛瑟兵工厂制造的一种手枪。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自动手枪之一。由德国费德勒兄弟研制,并以毛瑟命名。枪长288毫米,口径7.63毫米,重1.24千克,20发弹匣供弹,子弹初速每秒425米,射击方式为单发和连发,射击速度每分钟900发,有效射程50-150米。该手枪具有威力大、动作可靠、使用方便等优点,广泛流传于世界许多国家。中国很早就有仿造,在抗日战争中使用较广。20响的“驳壳枪”和“盒子炮”就是指这种手枪。

    日本方面

    南部14式手枪

    日本南部14式手枪是原南部式手枪的改进型,由名古屋兵工厂制造,1925年列为日本陆军制式武器,二战期间装备于将校级军官,该枪俗称“王八盒子”。在美军中该枪有一个“东方卢格”的称号,但并不是因为该手枪性能有多优越,而是因为该枪外形酷似德制卢格手枪。   这种手枪使用南部式8mm子弹,瞄准基线较长,精度较高,子弹伤害力极大基本与达姆弹相同,无防护人员被击中,通常非死即残。但这种子弹穿透力很弱,用5层棉被就能挡住,此外该枪采用的设计结构,必需严格保养才能保证可靠性,否则击发后容易出现第2发子弹上膛不到位的现象,导致射击停顿,需要手动上膛,变成了一把“手动手枪”。此枪设计者为南部大佐,外形似乎模仿德国卢格P08手枪。但设计得比较失败,比如撞针硬度不够且较脆,击发无力,容易折断,甚至连自杀也无法保证(美国大兵语)。卡壳频繁,由于弹匣卡笋设计上的失误导致射击时弹夹易脱落(好可怕),容易走火。距离一远子弹就乱飞,穿透力极差,连厚一点的木板门都无法击穿(八路军战士语)。即使八路军没有枪没有炮,也不愿使用这枪。这实在一款设计得糟糕的手枪。

    这个不用比都看得出来,日本的南部十四式可是被誉为二战中最差的手枪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4、步枪

    中国方面

    从当时中国主要装备的枪械质量看,要稍优于侵华日军。抗战前中国军队派系杂乱,不过从清末起军界大都看中德式7.9毫米口径枪械,最早大批量装备的步枪便是毛瑟枪的改进型——“汉阳造”。1935年南京政府根据德国顾问建议,以德式Kar98毛瑟步枪为标准统一全军,除外购外并在国内仿造为“中正式”。日本方面

    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式步枪。参加过抗战的老人大都知道,七九枪的伤口进去的眼小,出来能带出一块肉;6.5毫米的“三八大盖”不仅口径小,且因弹道设计缺陷造成“进去多大眼,出来多大眼”。当时人们戏称:“用三八枪打中鬼子,过几天鬼子又回来了”;“三八枪打中抗日战士,养几天伤继续抗日”。日军也深感三八枪威力小,1939年研制出7.7毫米口径的九九式步枪,性能与德国98式相当,却因生产能力所限仅有少量装备。

    因为太杂了,我就不一一说明了

    从当时中国主要装备的步枪质量看,要稍优于侵华日军。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5、重武器

    在全面抗战前期,日军在重火器方面占有一定优势。从地面炮兵对比看,中国轻重型火炮数量略少于日军,日制品虽在质量不如中国进口的一些德式装备,却有配套齐全和弹药补充能力强的优势。抗战初期国民党军进口了数百门质量不错的德制山炮和榴弹炮,以75毫米口径炮为主力,却因炮弹需进口且运输手段落后,无法保障火力持续性。如上海“八一三”抗战之初中国的炮兵还能局部压制日军,时间一长便在火力上被压倒。

      中日军队作战时一直流动性较大,攻坚战很少,使用重炮的场合不多。在野战中,双方主要使用轻型线膛炮和迫击炮,装备显得各有所长。中国方面的迫击炮口径大,普遍为82毫米,装备数量却较少,如中央军一个团才有一个迫击炮连(装备4-6门)。日军装备的仿法式81毫米迫击炮不多,一个中队(连)却有6门50毫米迫击炮(掷弹筒),威力虽小却使用便捷和普遍。

      八路军在抗战初期拾到阎锡山的晋军逃跑时丢弃的12门75毫米山炮,组建了唯一的一个炮兵团,却因缺乏炮弹来源只能在几次重要作战时上阵。抗战期间,八路军的兵工厂自制了部分掷弹筒及其所用弹药,新四军通过从上海秘密运来机器和钢管也生产了几百门51毫米口径的轻迫击炮,不过因弹药有限也只能在关键战斗中使用。在当时的敌后战场上,共产党领导的军队面对着火力相差最悬殊的条件,是在最困难的环境中坚持抗战。

      这个小日本是领先很多了

    6、总结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1步枪

      有人说中方的毛瑟毛瑟步枪综合性能比日军的三八式要好。

      不错,综合性能是毛瑟高出一头,问题是日军的三八大盖有着自己的特殊优势,日军有很好的利用了这个优势。

      就是射程远(表尺射程达到2400米),射击非常精确。

      日军军方一直崇尚步枪精确射击,认为可以来体现武士道精神。

      日军士兵都受过严格的射击训练,大多数士兵都是出色的射手,他们和三八式简直就是绝配。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而抗战期间,中国军队士兵素质低下,就连作战意志坚强的八路军,由于兵员素质差,训练时间短,步枪远距离射击火力和精度都无法和日军相比。采用近距离冲锋也是不得已的办法。要知道,日军擅长拼刺刀,在近距离作战也相当不弱。

      况且国军由于战略和战术的原因大多数处于防守的状态。

      日军的炮火占绝对优势,中国军队在日军炮击的时候,无法冲锋和还击,只能躲避。

      而炮击结束以后,日军又可以在中国军队步枪火力的射程外,准确杀伤中国士兵。

      这也是抗战初期,中方士兵损失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

      2。轻机枪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中方唯一的优势也就是轻机枪了。

      捷克式对歪把子却是有较大的优势,但是中国军队轻机枪的装备数量远远不及日军。

      抗战初期的桂军等军队,上战场之前才仓促领到机枪,一个连往往只配备三挺。

      就是这样,因为士兵以前没有受过机枪射击训练,也找不出会使用这三挺机枪的机枪手。

      作战效果可想而知。

      歪把子虽然故障多,装弹复杂,但是精度很不错,而且采用漏斗式供弹,不受弹夹子弹数量的限制,持续火力也还不错。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八路军和中央军都有一定数量的歪把子也证明了这点。

      3。重机枪

      中方装备数量根本无法和日军相比

      日军重机枪装备数量很多,这是中国军队远远无法比拟的。

      而且狡猾的日军,面对国军少数重机枪,往往用步兵炮打掉。

      没有步兵炮的中国军队根本没有办法还击。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日军机枪虽然重量比起马克希姆稍重,采用的是氣冷式,但是仍然保持了很好的持续射击能力和准确度。

      直到太平洋群岛作战,日本的重机枪仍然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消灭大量美军士兵。

      4。掷弹筒

      日军掷弹筒是非常出色的武器,性能超过了德国先进的轻型迫击炮等世界其他同类武器。

      在800米内,有着很好的射击精度,威力也相当不错。

      据八路军老兵的回忆,日军的掷弹筒经常准确的打在人群之中,经常造成善于近战集团冲锋的八路军大量的伤亡。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而且重量极轻,仅仅4.7公斤,制造费用甚至和步枪差不多。

      日军基层部队大量装备,每个班都配有一具。

      该武器非常实用,美军在賽班和硫黄岛也吃尽了他的苦头。

      国军和八路军见识到掷弹筒的厉害以后,都曾经仿制。但是受军工实力的限制,效果都不佳。

      5。手榴弹

      日式甜瓜手榴弹投掷距离没有德国长柄手榴弹远,但是威力大,破片分布均匀。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如果在空中爆炸,会造成周围几米的士兵几乎不可能生还。

      比起国军粗劣的仿制德国的手榴弹,日式手榴弹也有相当的优势。

      6。刺刀

      日本刺刀比中正步枪的刺刀长一些,不要小瞧这一些。在肉搏战中,很多中国士兵就是差一点刺中鬼子,自己含恨而亡。

      7。手枪

      至于手枪在二战中造成的伤亡少的几乎可以忽略,正规军作战中,也很难用到手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