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书籍:合作学习 班级管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0:07:34

 

 

 

【摘要】欲提高教育效果,除了通过改进学科教学本身外,还可通过促进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来实现。合作学习是当今世界教育中的一个热门话题,其特点是强调社会心理对学生学习品质的影响,注重学生心理的发展。本文在国内首次提出,合作学习也可应用于班级管理中,以改善班级里的社会群体心理和学习行为,促进学生在情感、意志、态度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从而最终获得大面积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效果。毋庸置疑,合作学习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拓展了合作学习的应用范围和途径。

【关键词】合作学习 班级管理 社会心理 人文 捆绑评价 异质 同质

“当成员学会积极贡献、获得信任和处理矛盾时,小组就进步了。”

——约翰逊兄弟(1991)

合作学习(Cooperative)20世纪70年代起源于美国,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了很大发展。目前,国外的合作学习的实践与研究主要是在高等教育(主要是网络环境下)和基础教育中,而国内的研究侧重在基础教育里,尤其是小学与初中,而且主要应用于学科教学中。

一、合作学习的含义

(一)、它是一种人文理念

   为了使教育能够适应世界范围内的日益广泛的交流与合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要求教育要让学生“学会认识、学会生存”,进而对20世纪提出“认知、做事、处世、和睦”(称为所谓的“教育四大支柱”)为内容的人才培养标准,明确提出了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的理念。我国的第八次课程改革力求在纯粹的科学教育的基础上,将人文教育整合进入课程,明确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与态度的课程总目标,要求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变化,提出“主动参与、实践体验、独立思考、探究发现、合作交流”。这就要求我们在育人活动中既重视学生的科学素养,还要重视学生的人文素养,努力培养学生健全和谐的人格。以人为本,使教育真正成为人的教育,从而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提升人的需要层次。这对我们的教育实践活动有着目标导向的作用。

    (二)、它是一种教学模式

合作学习作为教学模式,有着自己的基本操作流程:“合作设计-目标呈现-集体讲授-小组活动-测验-反馈与补救”。以合作设计为基础的课堂,应该力求“简要清晰,时短量大,高效低耗,有着较强的研究性或探究性,能为后面的小组活动留有足够的空间”。合作学习应用于学科教学时,有着很强的操作性,这赋予了它极强的生命力,因而合作学习被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成功的教学改革”。

(三)、它是一种学习方式

传统教学以教师、课堂和教材为中心,其心理学基础是“刺激-反应”的行为主义。在这种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是他主性的和单向性的,即由教师完全控制,学生的知识都来自于教师,学生只是作为知识容器。新课程标准提倡学习改变学习方式,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知识的建构与获得既通过“师-生”互动,也通过“生-生”互动来进行。学习是社会性活动,而不是个人的独角戏,因为“君子独学,则孤陋而寡闻”。组内成员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如上所述,合作学习是一种人文理念,一种教学模式,同时还是一种学习方式。然而,我们的视野不应该仅局限于这三个维度。随着对合作学习的研究和实践的深入,对合作学习也就有了更多更深入的认识。我们相信,合作学习可以,也应该有更为广泛的应用范围,可以在教育实践中显示出更旺盛的生命力。本文提出,合作学习还可以有另一个实施途径:把合作学习引入班级管理,使其成为班级管理的一个策略和方式。

笔者认为,班级管理不宜“大”化而宜“粗”化,而宜“小”化和“细”化,应该进行“化整为零”。把一个班级划分为若干小组,对大班级的管理细化为对小组的管理,让大班级管理的成功体现在小组管理的成功。小组管理的成功,在于通过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的互爱合作,相互竞争,相互监督渗透于各科的学习中,使学生的学习品质、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得到提高,在班级里形成一种团结向上、共同进取、和谐健康的学风和班风,从而有效地提高班级管理效率和效果。同时,这种管理模式下形成的良好的社会心理,可以有效地强化学生的情感、意志、态度、精神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从而最终促进学生成绩的提高。因此,合作学习也可以是一种班级管理模式。

二、合作学习成为班级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一)、合作学习能够成为班级管理的一种模式,首先因为合作学习注重社会心理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巨大影响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一方面要与客体互动,通过指向客体的活动与促进知识的增长;另一方面,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社会性的相互作用也是知识建构的重要一面。因此,社会心理虽然属于非智力因素,但对学生学业有着深刻的影响。

国内专门从事合作学习研究的学者王坦认为,从学习的性质形式来看,学生的学习主要有三种 :①竞争性。即学生之间相互竞争,个个的成功以他人的失败为基础。②个体性。即“各顾各”的情境,个人的成功与他人没有关系。③合作性。这个情境中“生-生”互动进行合作学习,个人的成功与失败与他人紧密联系,个人的成就与小组是“捆绑”在一起的,个人与小组构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合作学习使学生在合作中能够学会沟通、互助和分享,既能尊重他、理解和欣赏他人,也能使自己更好地得到他人的尊重、理解和欣赏。这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使学生能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也能学会与人和睦相处,推进和谐、健康的班级风气。显然,在合作学习中,社会心理具体外化为风气,有助于学生学业和身心的健康发展。这种合作的意识和品质对于学生终身的发展是有很大益处的,它符合教学规律和时代的要求。

(二)、合作学习能够成为班级管理的一种模式,还在于它在班级管理中有着很强的可操作性。

小组合作学习在班级管理的操作上主要体现在分组上。合作学习目前已有数种分组方式,其中较著名的,较为流行的首推STAD(Student’s Teams Achievement Division,即“学生小组成就分组法”)分组方式。这种分组方式的小组通常由4人(也可多至八人,视班级具体情况而定)组成,其中一名是优等生,一名是差生,二名是中等生。这种分组形式要求各小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每个小组都有优中差的学生,是整个班级的一个缩影。异质小组通常是由性别、学业成绩、能力倾向、性格特征和兴趣等方面不同的成员构成,成员之间应该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和互补性,如把不爱发言的或性格内向的学生与喜欢发言的或性格外向的学生编排在一个小组内。这种“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方法,为小组间展开公平竞争奠定了基础。

在座位的编排和分组上,应该体现出学生在质上的差异性。除此之外,还要体现出质上的梯度。这将直接影响到合作学习的效果。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中生只是相对意义,只是动态的中生,即包括中等偏上和中等偏下的学生。至于座位的具体编排,操作上可以四个邻近的异质学生编为一组。如下图所示:

                           学生座位参考图

这种分组在具体实施中,教师还可以指定一个学生作为小组组长,负责组织帮助其它学生的学习,在行为规范的操行上为其它学习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三)、合作学习的富有创意的实效的评价体系及其较强的可操作性也使能够成为班级管理的一种模式

合作学习中,对于小组成员的操行评定可采用“捆绑式评价”进行评价。

教师可以对各小组进行一个总体上的定性评价,这个评价也是组内成员(包括中差生)所得到的评价。采用这种方式进行班级管理,教师对班级的管理就可实现由教师的监督逐渐变成组内成员互相督促,为实现自我教育奠定基础。小组成员为了争得进步,为了“体验成功”,就会互相鼓励和认真监督。这就意味着,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已经进入了一个教育管理的“自由王国”。

总的来讲,“捆绑式评价”可使全班学生都有均等机会受到激励,由此获得集体的认可,满足学习过程中学习自尊心理的需要,从面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唤醒他们沉睡的潜能,放飞他们被囚禁的情愫,使学生产生归属感和“自我效能感”(指个体相信自己能能力完成某项任务,是个体的能力自信心在活动中的表现),使中差生重要找回过去失落了的自信与自尊。

三、结束语

自夸美纽斯开创班级教学以来,学校教学一直都以班级的形式进行。在一所学校里,班级不外乎有“异质”和“同质”两种类型。“同质”班级在教学上对应着特定的教学——分层教学。诚然,学校如果采用“同质”班级的体制,这样会易于班级的整体教学。它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可以成为一种大面积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途径。然而,从目前国内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学校的班级仍然是“异质”类。“异质”类班级不适用分层教学,我们却仍然可以有所作为。我们可以将合作学习引入到班级管理中,利用合作学习所凸现的情意功能,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育,让他们实现有差异的发展,使合作学习成为一种班级管理模式,以改善班级的社会心理气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能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最终实现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这在教育管理中有着非常深刻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一、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三、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

四、约翰逊《合作学习的五个要素》

五、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与策略》 武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六、王坦《合作学习——原理和策略》 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