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9 刷机 打印服务器:治紫癜(肌衄)、丹毒、鱼鳞病、银屑病(牛皮癣) 、脂溢性皮炎、药物性皮炎、湿疹秘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0 08:30:10

治紫癜(肌衄)秘方

1.1 消风宁络饮

【来源】曹向平,《名医秘方汇萃》

【组成】炒防风10克,炙黄芪15克,炒赤芍10克,大生地15克,炒丹皮10克,牛角腮5克,生槐花15克,炙甘草5克,红枣10枚。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3次。一般服用15剂即可。如反复发作者则须连进本方30剂。

【功用】消风凉血,散瘀宁络,佐调卫气。

【方解】过敏性紫癜、又称“出血性毛细血管中毒症”,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主要累及毛细血管壁而发生出血症状。本病多由细菌(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寄生虫感染,食物或药物过敏等所致,好发于儿童和青年,尤以儿童居多,中医属血证发斑范畴,称之为“肌衄”。谬仲淳论血证要诀指出:“宜行血不宜止血”,实寓血活瘀化之深意。本方之目的为消风凉血,散瘀宁络并举,辅以调整卫气,使其风祛瘀散络宁,血循常道而自止。方中防风为祛风主要药,可祛头面及周身之风邪;生槐花功能凉血,祛血中之风热,两药相伍,共奏消风宁络之功,赤芍为清热凉血,活血散瘀之佳品;生地滋阴清热,凉血止血;丹皮功专散瘀;牛角腮为黄牛或水牛角中的骨皮角髓,味苦性温,为止血祛瘀之品,疗血证之要药,上药相伍,共奏凉血散瘀之功,黄芪、炙甘草、红枣和营血,配防风更益卫气。

【主治】肌衄(过敏性紫癜)。

【加减】《小儿卫生总微论方·血溢论》中所论的“血溢”,“血随经络虚处著溢,自皮孔出”,当系本病。是血液溢于皮肤,黏膜之下,而出现青紫色瘀点,瘀斑,压之不褪色为特征的病证。使用本方时,若伴有明显腹痛者,去赤芍改白芍15克。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卓著。一般服用18剂后可愈。

【附记】①本方适用于单纯型“肌衄”,证,是曹氏数十年临证中治过敏性紫癜之经验方,有较好之疗效。②服药期间忌海鲜,辛辣食物。(3)若并发肾小球肾炎者,当视具体证候按肾炎辨治。

 

1.2 脱敏消癜汤

【来源】冉雪蜂,《冉氏经验方》

【组成】艾叶、乌梅、阿胶(烊化)、金银花、槐花米各9克,大枣50克,甘草9克,生大黄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温服。

【功用】养气止血,清热解毒,脱敏。

【方解】方中乌梅为脱敏要药;大枣补气养血;胶艾止血;当归养血活血;金银花,槐花米、甘草清热解毒;生大黄泻热毒,行瘀血。诸药合用,共奏补气止血,清热解毒,脱敏之功。

【主治】过敏性紫癜。

【加减】出现全身反应,发热者,加生地15克,连翘、丹皮、紫草各9克;出现肠胃道反应,脐周下腹部疼痛者,加厚朴,枳壳,川楝子,黄柏各9克,大黄用量增至6~9克;出现风湿性反应,关节疼痛明显、膝、踝、腕等处关节肿胀并有浆液性渗出,体温升高,行动困难者,加汉防己,秦艽,牛膝、鸡血藤,柴胡各9克;出现肾脏病变,水肿,少尿或出现蛋白尿、血尿或管型时,生大黄用量加至6~9克,黄芪、滑石各15克,猪苓、泽泻、车前子各9克;出现神经系统病变,惊厥者,加水牛角50克,僵蚕,钩藤,天竹黄各9克,出现瘫痪等,加马钱子0.3克(研末冲服)。

【疗效】多年用于临床,若随证加减得当,疗效颇著。

 

1.3 滋阴降火汤

【来源】王季儒,《肘后积余集》

【组成】生地30克,丹皮10克,鲜茅根30克,知母、黄柏、栀子炭各10克,仙鹤草、大青叶各15克,茜草12克,大蓟、小蓟各12克,广角1.5克(研末冲服)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方解】多因热入血分,血热外溢所致。方中生地、丹皮凉血热而滋阴;大青叶清热解毒而消紫癜;茅根,大小蓟,仙鹤草凉血止血;栀子炭,知母,黄柏清热泻火;茜草清血热兼能化瘀生新,俾止中有散,则出血点易于吸收也。滋阴即能清热,凉血即能止血,故用之每奏佳效。

【主治】过敏性紫癜。出血点鲜红或紫红,面红烦热,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滑数。

【加减】如大便潜血,加海螵蛸13克,五倍子10克,三七(研冲)、白芨(研冲)各3克。

【疗效】临床屡试屡验,效果颇佳。

 

1.4 补气凉血汤

【来源】王季儒,《肘后积余集》

【组成】黄芪、党参、鱼鳔胶(炒珠)各15克,生地30克,丹皮10克,鲜茅根30克,大小蓟各15克,茜草12克,仙鹤草15克,龟胶、阿胶各10克(均烊化)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益气摄血,凉血止血。

【方解】气虚者,脾气虚也。脾虚不能统血,则血不能归经而外溢,故出血点遍于全身。虽为气虚,亦有火热寓于其中,故本病以气虚不摄血为本,血热妄行为标。治当标本兼顾,或先治其标,后固其本,随机化裁、灵活运用。故方用党参、黄芪大补元气,摄血以固本;复以生地,丹皮、茅根、大小蓟、仙鹤草、茜草清热凉血止血以治标。且茜草兼能化瘀生新,俾止中有散。鱼鳔胶龟胶,阿胶补血止血,且能升血小板。尤其鱼鳔胶,可使血凝聚,不疏散。多年来临床实践,鱼鳔胶配何首乌、枸杞子升血小板极佳。其用法为先将鱼鳔胶用滑石粉炒成珠,再与诸药同煎、或将鱼鳔胶用香油炸单吃,但必须嚼烂而后咽之。

【主治】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出血点遍于全身皮肤,黏膜,内脏,或齿龈出血,大便潜血,血热者,其色鲜红,或瘀斑、瘀点,脉滑数;气虚者,其色暗淡,肤色苍白,心慌气短,精神萎靡,舌淡苔白。

【加减】心慌,加茯神12克,柏子仁10克;大便潜血,加用“滋阴降火汤”。气虚甚者,重用益气之品;血热甚者,重用凉血之药。

【疗效】临床应用,效果颇捷。

 

1.5 青紫汤

【来源】王鹏飞,《中医杂志》(5)1990年

【组成】青黛3克,紫草、白芨各9克,乳香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清热,凉血,止血。

【方解】肺主气,合皮毛。本病发病以秋季为多,盖秋季气燥,燥邪犯肺,易伤阴动血,伤及皮毛,故成皮肤紫癜。多因邪热伤于手太阴肺经和足少阴肾经经脉,致热入血分而逆乱,血不循经,外溢脉道所致。其治着眼于热、血、肺、肾,以清热凉血为主,早期清肺透邪,晚期,治肾护阴。方用青黛清五脏之热、平肝凉血;紫草凉血,走皮肤,透邪于外,与青黛相伍,清透内外而宁血;白芨苦甘涩凉、入肺肾,苦凉清肺治其本,甘缓止痛,能解除胃肠平滑肌痉挛、治疗腹痛及胃肠出血,涩则收敛止血治其急;入肾经兼以治肾护阴。乳香活血通络,一去凉血之弊,一为新血开道。四药合用,妄行之血可宁,越府之血可归,热去血平,其病自愈,且适用于各型紫癜。疗效较佳。

【主治】过敏性紫癜。

【加减】单纯皮肤型:若皮疹颗粒小而稀疏,伴有表证者,加金银花9克,板蓝根12克,白芷6克,焦山栀9克;若紫癜量多呈片状、伴气营热证者、去乳香、加寒水石15克,丹皮9克,犀角粉0.5克(冲)、元参9克,生地12克;皮肤关节型,加钩藤、木瓜、威灵仙各6克,金银花藤12克;腹型:大便下血、色鲜红、伴肛门灼热、大便不爽者,加地榆10克,白头翁6克,黄连4克,赤小豆30克;大便色黑呈柏油样,紫癜色淡者,加伏龙肝15克,干姜5克,阿胶珠9克,黄芪15克,黄精9克;腹部窜痛、攻冲起块者,加芍药15克,甘草6克,元胡9克,沉香末0.5克(冲)、凤尾草、倒扣草各9克;紫癜肾病,加益母草15克,凤尾草10克,倒扣草9克,泽兰15克,泽泻30克,生山楂、山药各15克,生地12克。

【疗效】李素亭等报道:临床治疗200例,其中皮肤关节型59例、单纯皮肤型40例、混合型45例,肾型36例、腹型20例。结果痊愈128例、好转66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7%,治愈率为64%。

 

1.6 清荣饮

【来源】王祉然,《中医杂志》(12)1987年

【组成】槐花25克,生地榆15克,白茅根20克,白芍、玄参各15克,金银花、生地各20克,大枣20枚,鸡内金15克,炒三仙各10克。

【用法】上药加水浸泡30分钟,再煎煮30分钟,每剂煎2次。每日1剂,二汁混合,早晚各服1次。

【功用】清热凉血、滋阴补虚。

【方解】过敏性紫癜、中医称“紫斑”,或称肌衄或葡萄疫者。紫癜病发于营血,显于皮肤,但病变却在胃腑,《医学入门》说:“乃胃虚火游于外。”《外科正宗》言其为“邪毒传胃”。胃浊不降、虚火内生、血热妄行、故发紫斑。清其血热为当务之急,故方用槐花、生地榆、白茅根、生地、玄参、白芍、金银花为一派清热解毒、滋阴凉血之品,为血证通用之品。惟大枣、鸡内金、炒三仙(山楂、神曲、麦芽)为其独到用药、为治本而设,有见血休治血之妙。大枣用量多达20枚,取其和胃润营之功,为方中举足轻重之品。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大枣煎剂可增加动物的血清总蛋白和血蛋白;鸡内金、炒三仙一可化胃浊以降虚火,二可防大枣甘温壅滞之弊,其配伍精当,为方中所不可缺少。另过敏性紫癜,临床辨证分型一般有血热妄行、阴虚火旺和气不摄血三种,本方既能清热凉血,又可滋阴补虚,故可作为治疗过敏性紫癜的通治验方使用,且每获良效。

【主治】过敏性紫癜。证见皮肤出现青紫斑点或斑块,常伴有鼻衄、齿衄及月经过多,或有发热、口渴、心烦、舌红苔黄、脉数。

【疗效】临床屡用屡验,效果甚著。曾临床验证数例,均获痊愈。

 

1.7 茜草汤

【来源】宋廷廉,《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茜草根30克,生地15克,玄参12克,丹皮、阿胶、白芍、黄芩各10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滋阴清热、凉血止血。

【方解】本病多由外邪乘虚入侵,酿成热毒,迫血妄行,血不循经,渗于脉外,见于肌肤所致。方中重用生地、茜草根、玄参清热凉血;白芍和营清热;丹皮凉血散瘀;黄芩、甘草清热凉血解毒;阿胶养阴止血补血、滋补肝肾。诸药配合,共奏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之功效。黄芩还具有轻度扩张血管作用,可减轻血管反应。

【主治】过敏性紫癜。

【加减】兼有热象者,加大青叶;腹痛便血者,加地榆炭、炒枳壳、木香、白芨;血尿者,加车前草、萹蓄、茅根。

【疗效】治疗60例,全部治愈。其中2天后紫癜即见消退,腹痛、便血症状减轻,6~10天紫癜全部消退,治愈者54例(占90%),11~15天治愈者3例、16~20天治愈者3例。平均治愈时间为9.5天。

 

1.8 黄芪二活汤

【来源】舒义,《新中医》(5)1988年

【组成】黄芪50克,羌活、独活、荆芥、川芎、蔓荆子、甘草、防风、藁本各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

【功用】疏风宁血、益气固表。

【方解】卫阳不固,风邪外袭,扰动营阴,致阴血溢于脉外,则紫癜作矣。本方由羌活胜湿汤化裁而成。方中重用黄芪旨在扶正驱邪,尤其补气固表,以御邪侵而防复发。配以羌活、荆芥、独活、防风、蔓荆子、藁本祛风胜湿以疏风安血和营;川芎活血,甘草解毒、并调和诸药。尤其方中荆芥能除血中风邪,使邪去正安、血不妄行。诸药合用,共奏疏风宁血、益气固表之功。用于风扰血溢之证(过敏性紫癜),疗效颇佳。

【主治】过敏性紫癜并发肾小球肾炎。

【加减】风胜阻于经络、关节肿痛者,加细辛、桂枝;风扰胃肠、腹痛、恶心、呕吐,加白芍、法半夏;有热象者,加蝉蜕。

【疗效】治疗14例,均获痊愈。即紫癜全部吸收、伴发之腹痛、呕吐、或关节肿痛、风疹亦全部消失。并发肾炎水肿消失、血压恢复正常,蛋白尿、血尿、管型尿全部转阴。所有病例、服药3剂后紫癜都明显减少,有3例服药3剂即愈。大部分6~9剂痊愈,最多服12剂而愈。

 

1.9 化瘀苍术散

【来源】李博鉴,《集验百病良方》

【组成】苍术、黄柏、川牛膝各10克,生苡仁30克,泽泻10克,白茅根、生地各30克,丹皮、赤芍各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清热除湿、活血化瘀、凉血止血。

【主治】皮肤病,如过敏性紫癜(葡萄疫)、小腿湿疹(湿臁疮)、结节性红斑(梅核火丹)、变应性皮肤血管炎、丹毒、硬结性红斑、小腿静脉性溃疡、结节性血管炎,色素紫癜性苔藓样皮炎、血栓性静脉炎、下肢静脉曲张、静脉曲张综合征、静脉功能不全等,有由湿热下注,瘀阻经脉引起者,均可用本方加减治疗。

【加减】瘀滞偏盛,证见皮肤生有瘀点、瘀斑、溃疡、坏死,或有静脉曲张、结节、肿块、触之痛甚,伴舌暗苔腻、或有瘀点,脉涩滞者,可加泽兰、丹参、穿山甲、王不留行等;湿邪偏盛:证见腿脚水肿,压之有凹陷,或糜烂浸渍,脂水频流,淫淫作痒,伴舌苔厚腻、脉弦滑或滑数者,可酌加冬瓜皮、茯苓皮、防己、木瓜等;热毒偏盛:证见皮肤焮红、色如涂丹、触之灼热,疼痛不已,伴璺核肿大、壮热恶寒,舌绛苔黄、脉弦数或洪数者,可酌加忍冬藤、牛蒡子、紫草、板蓝根等;气血不足、证见疮口紫暗平塌,肉色灰白,出脓清稀、久不收敛、伴乏力倦怠、少气懒言、面色不华,舌淡脉细者,可酌加当归、熟地、黄芪、鸡血藤等。

【疗效】临床屡用,随机加减,每获良效。

 

1.10 三草楂黄汤

【来源】王洪忠,《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生地、防风各10克,大黄、鹿衔草、甘草各12克,紫草15克,生山楂3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疏风清热,行瘀解毒。

【方解】紫癜性肾炎,是过敏性紫癜引起的肾脏损害,属中医“血证”、“发斑”范畴。其因不外风、热、毒、虚,多因血热壅盛,兼感风邪,风热搏结于血分,热毒迫血妄行,致血溢于肌表而发斑。初起治当清降为主,日久当以养阴血为本,兼清郁热为标。治血证勿忘行瘀,活血行瘀当贯彻始终。方中以防风疏散风热、祛表邪;生地、紫草、大黄,活血凉血、逐内伏营血之热毒;生山楂味酸,微甘性平,善入血分,为活血化瘀之要药;以甘草佐之,则化瘀血而不伤新血,开郁气而不伤正气;鹿衔草祛风湿而通利关节,止血而不留瘀。诸药合用,共奏疏风清热、行瘀解毒之功。

【主治】紫癜性肾炎。

【加减】风热内盛兼咽痛重者,加蝉衣、玄参、山豆根;热伏营血,紫癜致密经久不消者,加丹皮、赤芍;血尿明显者,加白茅根、旱莲草;腹痛兼便血者,加白芍,焦大黄;气虚倦怠乏力者,加太子参、冬虫夏草、黄芪;阴虚明显者,加女贞子、旱莲草;热象明显者,加白花蛇舌草,败酱草。

【疗效】屡用效佳,有效率达78%;以急性肾炎综合征者疗效尤佳。

 

1.11 加减玉女煎

【来源】张季高,《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生地15克,麦冬、知母、茜草根、蒲黄各10克,生石膏、水牛角(先煎)各30克,甘草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3次。

【功用】养阴凉血止血,活血化瘀消斑。

【方解】本病的发生是由于少阴不足,阳明有余所致。阴虚则火旺,而火旺更易伤阴、虚火伤及脉络,故见肌衄,或他处出血,故治宜清火与滋阴并用。方中生石膏清胃热之有余;生地滋阴凉血;知母苦寒质润,助生石膏清胃泻火;麦冬养胃阴、助生地凉血止血;蒲黄、茜草根、水牛角凉血止血、活血化瘀;甘草协调诸药,引热下行。诸药合用,共奏养阴凉血止血、活血化瘀消斑之功,用治本病最为适宜,而且效果甚佳。

【主治】小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疗效】多年使用,屡获良效。


 治丹毒秘方

2.1 蝎槟导滞汤

【来源】余步卿,《浙江中医医院学报》(6)1980年

【组成】全蝎(或蝎尾)4只(研吞)、槟榔、生甘草各4.5克,川牛膝、炙甲片、桃仁各9克,红花、独活各3克,赤芍、黄柏各6克,忍冬藤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化湿清热,疏结导滞。

【方解】本方是已故名医余步卿用以治疗流火早期的经验方。方中的独活、黄柏、生甘草化湿清热;忍冬藤解毒通络;以全蝎搜风、散结、通络;槟榔、川牛膝、炙甲片、赤芍、桃仁、红花活血化瘀、疏结导滞,且牛膝导药下行直达病所,故兼之为使。诸药合用,共奏化湿清热、疏结导滞之功。用之临床,一般三四剂即可见效。

【主治】流火早期(下肢丹毒)。鲁贤昌多年来的临床实践证明:本方不但对流火早期有效,而且对流火中、晚期(除化脓者外)和多种下肢疾患,如热痹、血栓性静脉炎、炎性肿块、手术后感染和伤筋瘀肿疼痛,人造血管术后栓塞等均可主之。

【加减】如有表证,发冷发热,脉浮数、舌苔白腻,可加薄荷、苏梗;热重烦躁,舌苔黄腻,去红花,加焦山栀、黄芩、丹皮;脘闷欲呕,去桃仁、炙甲片、独活,加藿香、姜半夏、广郁金、炒枳壳;肿硬痛剧,加乳香、桑寄生;皮色潮红、光亮肿大者,去炙甲片、红花,加晚蚕砂、地骷髅、绵茵陈。

鲁贤昌用药经验:如方中缺全蝎,可用地鳖虫、地龙或蜈蚣代替;槟榔用量可酌情增加;高热时,去独活、红花、炙甲片,加金银花、紫花地丁、半枝莲、丹皮等。

在内服药治疗的同时,也可适当配合外治:如腹股沟淋巴结坚硬肿大,可用温经通络的薄贴盖之;局部红肿较剧者,可加用如意金黄散外敷。

【疗效】临床屡用,均获良效。鲁贤昌临床验证流火(下肢丹毒)、血栓性静脉炎、人造血管术后栓塞各1例、均获痊愈。多年临床使用,用治上述各病症,证明均有良好效果。

 

2.2 鹿角阳和汤

【来源】郑锦章,《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鹿角霜30克,麻黄5克,熟地30克,肉桂5克,白芥子3克,炮姜1.5克,川椒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头二煎温服、第三煎熏洗患处。

【功用】温阳解毒、利湿消肿。

【方解】慢性丹毒出现局部漫肿,疼痛不著,患处皮温稍低,皮色苍白或紫暗,自觉木胀感等是虚寒之象,故方用麻黄开腠,可助解散寒凝;取肉桂壮元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炮姜守而不走,助肉桂温中散寒;白芥子对皮里膜外的寒凝有消散之功;方中重用熟地补血生精填髓,扶正以驱邪。且熟地与麻黄同用,既能缓麻黄发表,又能去熟地滋腻;川椒温经散寒;鹿角霜功力不及鹿角,故用量较大,取其温补肾阳兼能散瘀消肿而治虚寒性疮疡。合用共奏温阳解毒、利湿消肿之功,故用之多效。

【主治】慢性丹毒。

【加减】局部皮色紫暗,加丹皮20克,红花6克,鸡血藤30克;疼痛加乳香、没药各6克。

【疗效】治疗17例慢性丹毒虚寒型,除1例转口腔医院,2例下肢呈慢性水肿样而中断治疗外,其余均获良效。

 

2.3 解毒清热汤

【来源】赵炳南,《赵炳南医疗经验集》

【组成】蒲公英、野菊花、大青叶各30克,紫花地丁、蚤休、天花粉各15克,赤芍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清热解毒。

【方解】方中蒲公英解毒长于消痈;紫花地丁解毒长于治疔毒;大青叶解毒清热凉血,常用于治疗瘟疫斑疹、丹毒等症;蚤休能解肝胆之郁热、熄上扰之火毒,善治上焦痈肿疮毒;佐以赤芍凉血活血散瘀;花粉清热生津护阴。药少力专,各尽其用。既能协同解毒清热,且各有专长,故适用于疔、疖、痈肿、急性丹毒等一切体表感染的初期。本方为清热解毒的首选良方、力专解毒清热。

【主治】疔、疖、痈、急性丹毒初期及一切体表感染初起之症。

【疗效】多年临床使用,屡试屡验,效果颇佳。


 治鱼鳞病秘方

3.1 鱼鳞汤

【来源】周鸣岐,《中医杂志》(8)1980年

【组成】生黄芪50克,黑芝麻40克,丹参、地肤子各25克,当归、生地、熟地、枸杞子、何首乌、白鲜皮各20克,生山药、苦参片、防风各15克,川芎、桂枝、蝉蜕、甘草各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益气养血、补肾祛风。

【方解】鱼鳞病多由肝肾阴虚、营血不足、血虚生风、生燥、肌肤失养所致。方用黄芪、山药健脾益气、生地、熟地、当归、川芎养血;枸杞、首乌、芝麻补益肝肾;白鲜皮、地肤子、防风、苦参片、蝉蜕祛风燥湿;桂枝通络;甘草解毒,并调和诸药。本方作用全面、治疗有效。

【主治】鱼鳞病。

【加减】心悸、失眠、健忘,加炒枣仁、合欢皮;纳呆、脘胀,去生地、熟地,加白术、鸡内金;便溏,去黑芝麻、枸杞子、生地、熟地,加白术、淮山药;气短、自汗,加党参。

【疗效】治疗70例,临床痊愈12例,明显好转45例,好转16例。总有效率为97.1%。


 治银屑病(牛皮癣)秘方

4.1 白NB038汤

【来源】周鸣岐,《辽宁中医杂志》(8)1984年

【组成】①防风10克,威灵仙15克,白茅根60克,白鲜皮20克,苦参、草河车、丹皮各15克,土茯苓、忍冬藤各30克,地肤子20克,甘草10克。②生地30克,当归15克,土茯苓25克,赤芍15克,丹参、紫花地丁各20克,连翘15克,元参20克,火麻仁15克,白鲜皮20克。

【用法】水煎服,均为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①祛风清热、凉血解毒。②滋阴润燥、解毒化瘀。

【方解】银屑病相当于祖国医学的白疕风。当风邪之毒客于皮肤、稽留不去、蕴结化热,热盛则燥,燥甚则致血热,或久病素体虚弱、风燥内蕴、耗伤阴血、脉络瘀阻、肌肤失养所致。前者为风盛血热,后者为风燥血虚。治宜侧重。风盛血热,治宜祛风清热、凉血解毒。故方①用防风、威灵仙、白鲜皮、地肤子祛风除湿;苦参、土茯苓清热利湿;白茅根、丹皮、草河车、忍冬藤凉血解毒;甘草解毒,并调和诸药。风燥血虚,治宜滋阴润燥,解毒化瘀。故方②用生地滋阴润燥;当归、赤芍、丹参活血化瘀;紫花地丁、连翘清热解毒;元参滋阴泻火;土茯苓、麻仁通腑泄毒;白鲜皮祛风止痒。分型论治、故奏效颇佳。

【主治】银屑病(牛皮癣)。

【加减】①号方:口渴心烦,加花粉、栀子;脾虚湿胜,加白术、滑石;咽喉肿痛,加双花、山豆根;便秘、加麻仁;大便秘结、舌苔黄燥,加大黄。②号方:舌暗或有瘀斑,加莪术、漏芦、丹参、赤芍;大便秘结,加肉苁蓉;皮肤奇痒,加地肤子、蛇床子、蛲床子、刺蒺藜、蝉衣、蜂房;头部皮疹严重,加防风、蜂房、白芷;下肢重,加牛膝、茜草;斑块消失较慢,加蜈蚣3条(研末冲服)。若服汤剂困难,可用单方蜈蚣10条,焙干研末,分5次,每晨空腹服,也有一定疗效。

【疗效】治疗116例,结果基本痊愈22例,显效24例、好转58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为93.1%。

【附记】凡治疗效果不显著,多因未坚持继续服药,或在服药中饮酒、食辛辣刺激物有关。病愈后仍应继续治疗1个月,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多年来笔者应用本方治疗多例,并配用外治(方详《百病中医熏洗熨擦疗法》),均获痊愈。临床实践证明:比单用内治或外治,疗效尤佳。

 

4.2 白NB038方

【来源】朱仁康,《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组成】①生地、生槐花各30克,山豆根9克,白鲜皮、草河车、大青叶、紫草各15克,黄药子12克。②土茯苓30克,忍冬藤、山豆根各9克,生甘草6克,板蓝根、威灵仙、草河车、白鲜皮各15克。

【用法】水煎服,均为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①凉血清热、解毒治疮。②清热解毒、祛风除湿。

【方解】牛皮癣进行期,多属血热风燥,故方用生地、生槐花、紫草凉血清热;山豆根、草河车、大青叶清热解毒;白鲜皮消风止痒;黄药子凉血解毒。合用共奏凉血清热、解毒治疮之功;早期多为风盛热炽,故方用土茯苓、白鲜皮、威灵仙祛风除湿;板蓝根、山豆根、草河车、忍冬藤、生甘草清热解毒。随证选用,效果甚佳。

【主治】牛皮癣。1号方适用于进行期,2号方适用于早期。

【疗效】临床屡用,效果颇佳。据〔《光明中医》(3)1988年〕权耀恒报道:用本方(即上二方)随证加减,治疗69例,结果痊愈45例,好转12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87%。

 

4.3 银屑汤

【来源】周鸣岐,《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白鲜皮30克,金银花40克(单煎)、连翘15克,土茯苓、生地各30克,白茅根50克,苦参15克,防风10克,地肤子、丹参各15克,鸡血藤25克,当归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煮沸后改文火,继煎20分钟,每剂药可煎2次,取汁混匀、日服2次。方中金银花宜单煎,煮沸后煎煮时间不超过10分钟,滤汁加入前汤药中同服之。

【功用】清热解毒、活血祛风。

【方解】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容易复发的顽固性皮肤病,中医对本病早有详细记载,多属“松皮癣”、“风癣”、“干癣”、“蛇虱”等病范畴。临床症状为周身泛发红色皮疹、呈点滴状、斑块状、地图状,或混合状,表面覆有银白色鳞屑,大量脱屑,皮屑易于剥离,剥离后有点状出血,新发皮疹不断出现、伴瘙痒,或见心烦口渴、便秘溲赤、舌质红、苔黄、脉数。多由素体血热蕴毒、燔灼营血;复由外感风、热、湿、燥、毒诸邪,伤人肌肤,内外合邪,发为银屑顽疾。诚如《医学入门》所言:“疥癣皆血分热燥,以致风毒客于皮肤。”方中白鲜皮,防风祛风解毒止痒;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生地、白茅根清热凉血;土茯苓、苦参、地肤子清热祛湿解毒;丹参、鸡血藤、当归活血化瘀、养血润燥。诸药合用,相得益彰,既可外散肌表之风毒,又能内清血中之热毒,以收攻邪祛病之效。

【主治】银屑病。

【加减】银屑病是一种顽固性皮肤病,多呈慢性病变过程,故治疗一般以3个月为1疗程,一定要坚持治疗,不可中断,以冀全功。在使用本方时,如血热盛者,加紫草15克,生槐花30克,黄芩10克;挟有湿邪者,加茵陈20克,生黄柏15克,薏苡仁20克;血瘀重者,加赤芍15克,红花、莪术各10克;如风盛痒甚者,加刺蒺藜30克,乌梢蛇15克,牛蒡子15克;若皮损头部甚者,加全蝎10克(研末分冲服)、川芎、藁本各10克;若久病阴血亏虚,内燥甚者,加玄参、生首乌、熟地各20克,生黄芪15克。

【疗效】屡用屡验,疗效显著。

【附记】银屑病的疗效与能否忌口关系甚大。因此,在服药期间忌饮酒,忌嗜食辛辣腥等食物。严格忌口,方可收功。预防感冒,适当休息。

 

4.4 白NB038一号方

【来源】赵炳南,《千家名老中医妙方秘典》

【组成】生槐花30克,紫草根、赤芍各15克,白茅根、大生地、鸡血藤各30克,丹参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凉血、活血、消疮。

【主治】银屑病(血热型)。症见皮疹发生及发展迅速、泛发潮红、新生疹不断出现、鳞屑较多,表层易于剥离,底层附着较紧,剥离后有筛状出血点、瘙痒明显,伴有口干舌燥,心烦易怒,溲赤便秘等症。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卓著。

【附记】又全国名医赵锡武自拟秘方——蒺藜汤:白蒺藜、苦参各30克,皂刺、蝉蜕、归尾各12克,生石膏、葛根、薏苡仁、海桐皮、白鲜皮各18克,麻黄6克,大黄3克,杏仁、桂枝、白芍、生姜各9克,甘草9克,大枣7枚。每日1剂,水煎服。功能疏风解表、清热解毒。用治银屑病,效果颇著。


 治神经性皮炎秘方

5.1 首乌饮

【来源】孙迅,《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首乌15克,丹皮8克,生地12克,熟地10克,当归10克,红花3克,地肤子、白蒺藜、僵蚕、玄参、甘草各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祛风凉血、健脾利湿。

【方解】方中以地肤子、白蒺藜、僵蚕祛风止痒;首乌、丹皮、生地、当归、熟地、红花凉血活血;玄参、甘草健脾利湿,合用共奏祛风凉血、健脾利湿之功。本方适用于神经性皮炎、尤适用播散型损害病例,效果较好;枫银膏外治有肯定治疗效果,内外兼治,效果尤佳。但枫银膏中含有水银,不适宜大面积应用。

【主治】神经性皮炎。

【加减】瘙痒剧烈、病变扩散、食欲不振者,加苍术或焦术;四肢倦怠、消化不良,脉浮虚者、加白术;瘙痒过甚、烦躁、睡眠不佳者,加蛇床子、地骨皮。

外搽枫银膏:将大枫子仁与水银按3∶1制成硬膏,外搽患处。

【疗效】治疗54例,结果痊愈49例(占90.7%),有效5例。总有效率达100%。治愈后继续服用本方,可巩固疗效。

 

5.2 搜风除湿汤

【来源】赵炳南,《赵炳南医疗经验集》

【组成】全虫6~12克,蜈蚣3~5条、海风藤、川槿皮、炒黄柏、炒白术、炒枳壳各9~15克,炒薏米15~30克,白鲜皮、威灵仙各15~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搜内外风、除湿止痒。

【方解】方中全虫、蜈蚣搜剔深入内外风邪而止痒;白鲜皮、川槿皮、海风藤、威灵仙祛风通络止痒;炒枳壳、炒黄柏、炒白术、炒薏米健脾燥湿止痛。本方各药均为炒用,适用于风湿之邪深入肌腠的慢性瘙痒类皮肤病。

【主治】慢性湿疹、慢性顽固性神经性皮炎(顽癣)、年久而致色素暗淡沉着及皮肤粗糙、而显著瘙痒感的皮肤瘙痒症(隐疹),皮肤淀粉样变(松皮癣)有明显痒感者、结节性痒疹(顽湿聚结)。

【疗效】笔者临床反复验证多年,用于治疗以瘙痒为主症的上述各病症的慢性期,确有较为显著的疗效。临床实践观察,有效率达98%以上。

 

5.3 消风化瘀汤

【来源】王林杨,《江苏中医》(3)1990年

【组成】荆芥、防风、三棱、莪术、生甘草各10克,蝉衣5克,露蜂房3克,生地、蚤休各15克,紫草2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第3煎用以洗浴,或将药渣装入纱布袋内局部热敷,每日1次,每次10~15分钟。待症状减轻后,隔日1剂,再递减至隔2~3日1剂。妇女经期及孕妇停服。

【功用】消风化瘀、凉血解毒。

【方解】本病多因血虚风燥、肤失所养所致。方用荆芥、防风、蝉衣、露蜂房消风以止痒;三棱、莪术等活血祛瘀。“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用生地、紫草凉血养血。伍蚤休、甘草清热解毒,并调和诸药。合用共奏消风化瘀、凉血解毒之功。

【主治】神经性皮炎。剧烈瘙痒、苔藓化是本病的两大主证。

【加减】皮肤苔藓化严重者,加桃仁、王不留行;瘙痒剧烈者,加乌梢蛇;干燥脱屑较多者,加全当归;糜烂渗液者,加地肤子;夜寐不宁者,加夜交藤;急躁易怒者,加五味子,白芍。用药量均为10克。

【疗效】治疗39例,结果临床治愈11例,显效18例,好转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3%。平均疗程为74天。

【附记】又《当代中国名医高效良方1000首》载一首经验方——皮炎方:苦参、黄柏、苍术、防风各9克,大枫子、白鲜皮各30克,松香、鹤虱草各12克,五倍子15克。上药共研粗末,用较厚草纸,卷药末成纸卷,燃烟熏皮损处,每日熏1~2次,每次半小时,温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度。功能祛风除湿、杀虫止痒。主治神经性皮炎、慢性湿疹、皮肤瘙痒症。临床运用多年,疗效满意。使用注意:临床上往往开始见效快,后较慢,勿间断,坚持使用才能有效。皮损较大而且粗糙变厚者,熏疗时烟应浓,温度宜高,但也不能过高,以免烧伤。熏完后皮损处往往有一层油脂不要擦掉,保持时间越长越好。


 治脂溢性皮炎秘方

6.1 凉血清肺饮

【来源】顾伯华,《中医杂志》(8)1988年

【组成】生地15克,元参、川石斛、寒水石、桑白皮各12克,生石膏、白花蛇舌草各30克,黄芩9克,虎杖、生山楂各15克,生甘草1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凉血清肺,清热解毒。

【方解】本症好发于青春期男女和成年后的男子。临床所见以阴虚湿热为多。故方用生地、元参、石斛滋阴润燥;生石膏、寒水石泻胃火、清肺热;白花蛇舌草、虎杖清热解毒;桑白皮、黄芩泻肺清热;生甘草和中,以防苦寒伤胃。诸药配伍,有较强的清热解毒作用,故用治脂溢性皮炎等病,有良好的效果。

【主治】脂溢性皮炎、痤疮、酒渣鼻。

【加减】皮疹糜烂及伴油腻性脱屑者,加茵陈、生苡仁各15克;皮损呈结节囊肿,加益母草15克,莪术12克;鼻翼潮红者,加制大黄9克,苦参片15克;大便干结者,加全瓜蒌12克,枳实9克。

【疗效】临床多年反复验证,效果颇佳。

 6.2 凉血消风散

【来源】朱仁康,《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组成】生地30克,当归、荆芥、苦参、白蒺藜、知母各9克,蝉衣、生甘草各6克,生石膏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消风清热。

【方解】本方系以《医宗金鉴》消风散增减而成。方中以生地、当归、甘草凉血润燥;知母、生石膏清肌热;荆芥、蝉衣消风;苦参、白蒺藜祛风止痒。凡血热生风、风燥诸证、舌淡红、脉弦滑数,均可加减运用,收效颇著。

【主治】脂溢性皮炎、人工荨麻疹、玫瑰糠疹等证。

【加减】玫瑰慷疹,加紫草以凉血清热;人工荨麻疹,加紫草、桃仁。

【疗效】临床屡用,效果颇佳。

 6.3 养血消风散

【来源】朱仁康,《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组成】熟地15克,当归、荆芥、白蒺藜、苍术、苦参、麻仁各9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养血润燥,消风止痒。

【方解】血虚风燥。方用熟地、当归滋阴养血;荆芥、白蒺藜、苦参消风止痒;苍术健脾、合苦参除湿;麻仁、甘草润燥。诸药合用,共奏养血润燥、消风止痒之功。

【主治】脂溢性皮炎、皮肤瘙痒症等。凡证见皮肤干燥、脱屑、瘙痒等,均可用之。

【疗效】屡用效佳。


 治药物性皮炎秘方

7.1 皮炎汤

【来源】朱仁康,《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组成】生地30克,丹皮、赤芍、知母、金银花、连翘、竹叶各9克,生石膏30克,生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清营凉血、泄热化毒。

【方解】本方由犀角地黄汤和白虎汤增减而成。故方用生地、丹皮、赤芍清营凉血;知母、生石膏清解肌热;竹叶轻清风热;金银花、连翘、生甘草清热解毒。诸药合用,共奏清营凉血、泄热化毒之功。

【主治】药物性皮炎、接触性皮炎(包括漆性皮炎)、植物—日光性皮炎。适用于中药毒及风毒肿所致者(血热型)。

【疗效】临床反复验证,确有佳效。

 

7.2 增液解毒汤

【来源】朱仁康,《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组成】生地30克,元参12克,麦冬、石斛(先煎)、沙参、丹参、赤芍、花粉各9克,金银花15克,连翘、炙鳖甲、炙龟板各9克,生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养阴增液、清热解毒。

【方解】方中以生地、元参、麦冬、石斛、花粉、沙参养阴增液;鳖甲、龟板滋阴潜阳;丹参、赤芍凉血和营;金银花、连翘、甘草清热解毒。合用具有养阴增液、清热解毒之效。本方适用于毒热伤营耗液,而致皮肤剥脱,潮红等症。

【主治】药物(剥脱)性皮炎(阴伤型)。多见于剥脱性皮炎,起大疱、大量渗液、层层脱皮、口干、舌绛光剥,脉细数。

【加减】配合外治:如见水疱、疱破后糜烂渗液,每日用生地榆30~60克,煎水300~500毫升待凉,用纱布五六层浸透药液,湿敷患处,一次敷20~30分钟,日敷4~5次。可连敷2~3天。如皮损潮红,如麻疹样等损害,瘙痒剧,可用三石水等方,随症选用。

【疗效】临床验证,确有良效。
 治湿疹秘方

8.1 滋阴除湿汤

【来源】朱仁康,《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组成】生地30克,元参12克,当归12克,丹参15克,茯苓、泽泻、白鲜皮、蛇床子各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滋阴养血、除湿止痒。

【方解】方中生地、元参滋阴清热;当归、丹参养血和营,四味合用,以补阴血之不足,又可防渗利诸药伤阴之弊;茯苓、泽泻健脾利湿,除湿而不伤阴;白鲜皮、蛇床子祛湿止痒,祛湿邪之有余,制滋补诸品之腻滞。诸药合用,标本兼顾,滋渗并施,养阴与除湿并行不悖,使湿去而无伤阴之弊,阴复而无助湿之嫌。用以治疗湿疹反复不愈,日久伤阴耗血,舌淡苔净或光之证,颇为合拍。

【主治】亚急性、慢性、泛发性湿疹、慢性阴囊湿疹、脂溢性皮炎、异位性皮炎反复发作者,天疱疮等证。

【加减】若阴血耗损不甚,可减生地、丹参用量。一方无白鲜皮,用地肤子10克。

【疗效】临床屡用,效果甚佳。

 

8.2 全虫方

【来源】赵炳南,《赵炳南医疗经验集》

【组成】全虫(打)6克,皂刺12克,猪牙皂角6克,刺蒺藜、炒槐花各15~30克,威灵仙12~30克,苦参6克,白鲜皮、黄柏各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熄风止痒、除湿解毒。

【方解】本方是以大败毒汤(五虎下西川)为借鉴而化裁的经验方。主要是用于治疗蕴湿日久、风毒凝聚所引起的慢性顽固性以瘙痒为主症的皮肤疾患。方中以全虫、皂刺、猪牙皂角为主要药。其中全虫性辛平入肝经、走而不守,能熄内外表里之风;皂刺辛散温通,功能消肿托毒、治风杀虫;猪牙皂角能通肺及大肠气、涤清肠胃湿滞、消风止痒散毒。盖“热”性散,“毒”性聚,若欲祛其湿毒,非攻发内托辛扬不得消散,而全虫、皂刺、猪牙皂角三者同伍,既能熄风止痒、又能托毒攻伐、对于顽固蕴久深在之湿毒作痒,用之最为相宜。白鲜皮气寒善行、味苦性燥,清热散风、燥湿止痒,协同苦参以助全虫祛除表浅外风蕴湿而止痒;刺蒺藜辛苦温、祛风,“治诸风疮疡”、“全身风痒”,有较好的止痒作用。刺蒺藜协同驱风除湿通络的威灵仙,能够辅助全虫除去深在之风毒蕴湿而治顽固性的瘙痒。脾胃气滞则蕴湿,湿蕴日久则生毒,顽湿聚毒客于皮肤则瘙痒无度,故佐以炒枳壳、黄柏、炒槐花,旨在行气清胃肠之热结,以期调理胃肠、清除湿热蕴结之根源,标本兼顾,寓意较深。本方主要是针对病程日久的顽固性湿毒聚结、风盛瘙痒诸症。故本方对于慢性顽固的瘙痒性皮肤疾病偏于实证者最为相宜。而对于血虚受风而引起的隐疹(如皮肤瘙痒证)不适用,除非患者素来体质健康、外受风邪、复因瘙抓、皮肤苔藓样变、瘙痒无度者,尚可加减使用。

【主治】慢性湿疹、慢性阴囊湿疹、神经性皮炎、结节性痒疹等慢性顽固瘙痒性皮肤病。

【加减】如局限性或泛发的慢性湿疹、阴囊湿疹、神经性皮炎、结节性痒疹等,如用之不应,可加乌梢蛇;如瘙痒甚烈、皮损肥厚、明显色素沉着或伴有大便干燥者,可加川军9~15克。按川军一般都惧其通下太过,岂不知川军活血破瘀,少用则泻下,多用反而厚肠胃,与诸药相配合不但止痒功效增强,而且可以促进肥厚皮损的消退。

【疗效】多年临床反复使用,治验甚多,疗效满意。有效率达100%。

【附记】服药期间,禁食荤腥海味、辛辣动风的食物。本方孕妇慎用,儿童与老年人酌情减量。

 

8.3 龙蚤清渗汤

【来源】金起凤,《名医秘方汇萃》

【组成】龙胆草10克,蚤休30克,黄芩、炒山栀各10克,丹皮15克,鲜生地30克,赤芍12克,白鲜皮、地肤子各30克,苦参15克,六一散15克(包煎)。

【用法】每日1剂,水煎二次,早、晚饭后各服1次。如局部皮肤大片潮红,或外布密集丘疹、红斑群集成片、灼热痒剧,可将药渣煎汤待凉后,用纱布浸透药液冷湿敷于患处,以清热燥湿止痒。

【功用】清热利湿,凉血解毒,佐以祛风止痒。

【方解】本型病机由于湿热内盛,侵及营血,壅搏肌肤而发。故方用龙胆草、黄芩、蚤休、炒山栀、六一散清热利湿解毒;鲜生地、赤芍、丹皮凉血活血;苦参、白鲜皮、地肤子清热渗湿、祛风止痒。诸药合用,可使邪热清彻,病可告愈。

【主治】急性湿疹、脂溢性皮炎、药物性皮炎等证属湿热型者。

【加减】凡因湿热俱盛、肝失疏泄而引起的各种急性皮肤病属湿热型者均可使用本方。故使用本方应证属湿热型者方适宜。症见皮损肿胀、潮红、水疱、糜烂、渗出,并伴有胸闷、纳呆、小便短少,大便干结或溏、苔白腻或黄腻,脉滑数等。临证时,如渴喜凉饮,脉滑数,加生石膏30克,知母10克;瘙痒剧烈,加全蝎6克,海桐皮15克;苔黄舌绛、血热偏盛,加玳瑁10克;大便干结,加生大黄6~9克(后下);药后大便溏薄,加山药18克。

【疗效】屡用屡验,疗效满意。

 

8.4 小儿化湿汤

【来源】朱仁康,《集验百病良方》

【组成】苍术、白术、陈皮、茯苓、泽泻、炒麦芽、六一散(包煎)各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健脾除湿。

【方解】婴幼儿湿疹,中医称胎疮、奶癣,与胎热、乳食有关,证属脾湿心火、湿热为患。小儿湿疹常伴形体消瘦、面色萎黄、纳呆便溏、舌淡苔腻者,此乃脾虚湿盛之证,须以健脾除湿为大法,方中苍术、白术、茯苓、陈皮、麦芽健脾助运;泽泻、六一散淡渗利湿,俟脾健湿除,湿疹则愈矣。

【主治】小儿湿疹。

【疗效】屡用效佳。一般服10~20剂可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