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机不认硒鼓:人类感官的蜕变-3 疼痛与瘙痒的缺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8 05:08:27
人类的生存阈度——感官世界之三
疼痛与瘙痒
1
如果询问大家对于疼痛与瘙痒的感受和记忆,相信每个人都有相应的回答。如果再询问最近一次疼痛的感觉发生在什么时候,恐怕许多人就要想一想了。如果进一步询问是否有过切肤之痛、痛彻心扉、痛不欲生的经历,恐怕绝大多数人都会摇头。疼痛带给我们的多半是痛苦的记忆,因此我们的肌体和心理都希望尽量远离这种不快的境遇。
疼痛和瘙痒是我们的基础感官信息,每个人都有疼痛和瘙痒的感官体验。个体的肌体功能不同;生活经历不同,对疼痛和瘙痒的感知能力也不相同。疼痛和瘙痒的感觉首先是我们的危险预警系统,一个没有疼痛和瘙痒感知能力的人很难象正常人一样生存下去。然而,痛痒之于我们,远不止这些功能,可以说痛痒的感觉与人类整体的生物性生存和社会性生存息息相关。
疼痛是生物体遭遇伤害性刺激时自身肌体产生的感官信息。
痛觉是保护性的感觉,它引起的反应常常是防御性的条件反射。痛觉达到一定强度时,常常伴有激烈的肌体反应,如肌肉收缩、出汗、呼吸加快甚至暂停等。疼痛的感觉还会直接影响当事者的心理,造成情绪波动,有时甚至因剧烈的疼痛而导致鲁莽行为的发生。在相关研究实验中发现,大脑中包括‘情感区’和‘触感区’等很多个部位都对疼痛做出反应。这些部位既能感知疼痛,又能调节疼痛,它们的联合作用可使个体感知疼痛的程度发生变化。
瘙痒是生物体遇到多种不适刺激时自身肌体产生的感官信息
人们很难用语言来表述清楚“痒”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因为痒觉与触、压、痛、温、冷等基本感觉均有关系。迄今为止从组织学上尚未发现特殊的痒觉感受器,一般认为痒觉与痛觉关系密切。另外,肌体内脏器官病变也可以引起皮肤瘙痒,而精神情志因素也可以不同程度引起或加重瘙痒。
从人类生物性生存的角度来看:适当的疼痛感知的体验可以——
促进人体与自救相关的激素的快速分泌水平的提高,增强个体的应急反映的能力。
提高个体对危险情况的感性预判评估能力,减少肌体突发性严重伤害的发生。
增强肌体耐受外界适度的“伤害性刺激”的能力,从而保持人类肌体拥有较大的活动范围、境况;较复杂的活动方式,保持必要的动物性活动能力和体征。
刺激人体免疫系统功能的完善,增强抵御外伤感染等相关能力,提高伤害的自愈率和治愈率。
因此,适当的疼痛感知可以明显增强人类的生物性生存的能力。
从人类社会性生存的角度来看:适当的疼痛感知的体验可以——
有助于较好地构建起个体情感的生理层面的基础平台,促进个体心智的成熟。
增强人类对外界不适刺激的心理耐受力,提高个体的毅力,保持坚强的生命意志
增加人类对幸福的感知能力,提高相应的幸福指数。
因此,适当的疼痛感知同样可以增强人类的社会性生存的能力。
日常生活中相对完善的(病痛之外的)疼痛感知的体验,能够为个体行为构筑起一个十分有效的预警、防范、约束、评价的安全机制,使个体在面对伤害性、冲突性行为时,能够事先有一个适当的感性预估,即便是对于完全突发性的行为也能有一个瞬间的感性提醒,从而促使当事者及时的规避或者进行某种程度的自我约束,相对减轻行为的危害性。
因此,保持适当的疼痛感知的体验,直接关系到人类的整体生存质量。
然而,从古到今人类都在对痛痒进行着有意识的规避。于是在一步步不断完善的外部预防和个体自我保护的措施下,我们逐渐远离了痛痒的侵扰。进入工业社会以后,感官消费的兴起促使人类一味地追求安逸、舒适的生活,拼命地规避疼痛与瘙痒的感官体验。直到今天,痛痒非但不再侵扰我们的日常生活,反倒成了很多人已经缺失的经历。就在这一步步的进化发展中,我们不知不觉也远离了许多原有的宝贵品质;失去了许多曾经的生命的鲜活,以至于痛痒的缺失已经直接影响到了我们的生存能力和生存质量。
2
在人类漫长的进化历程中,疼痛与瘙痒感官阈度的适度拓展;疼痛与瘙痒耐受力的适度降低,对人类整体的生存状态的改善起到过积极的促进作用。
蒙昧时期:
在外界生存条件十分恶劣的原始蒙昧时期,人类的生存手段也十分落后,整个生存活动中会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危险:恶劣天气、气候变化、捕猎活动的危险性、其他动物的攻击、自然灾害等等。由于具有的防护手段十分落后,因此上述危险在很多情况下都会对人类个体、甚至是群体造成伤害。同时,各种蚊虫的叮咬,自身的疾病等,同样会给人类带来肌体上的疼痛和瘙痒。面对这些伤害,人类仅仅能够采取一些十分原始、本能的救治手段,剩下的就只能依靠个体的抵抗力来战胜病痛。
因此,能够在进化过程中生存下来的人类族群,其痛痒感官的阈度较窄;灵敏度较低,肌体对疼痛和瘙痒的抵抗力很强,相应的心理上的生存意志也同样强盛。就是说:我们的祖先即拥有超越其他物种的智慧,同时也拥有充分的野性和顽强的生命力。正是由于同时具有这些优点,人类才能够在生物进化发展中迅速崛起,成为了当今世上最成功的物种。
随着原始族群的生产方式的进步和生产技术的提高,人类抵御外界伤害的防护手段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其生物性生存的质量得到了改善。相应的人类痛痒感官的阈度有了适应性的拓展,灵敏度有所提高,肌体对疼痛和瘙痒的抵抗力也相应的降低。当然,适度拓展和提高的痛痒感官的阈度以及灵敏度,始终保持着强烈的需求驱动,促使人类不断改善生产技术和提高救治手段。同时,良好的族群生活使人类个体的成长过程拥有充分的互动,由此建立起来的疼痛感官信息对个体行为的调控作用,将会对原始人类个体之间的行为起到有效地约束。(这一点,从群居的哺乳动物的身上可以发现充分的佐证。)
到史前文明时期,人类已经掌握了一些有效实用的生产技术;简单的外伤救治手段;还具备了一定的疾病治疗技术,人类对个体的病痛开始采取主动的外界干预。由于对疾病原因的神秘认识,这些原始的医疗技术也被赋予了神秘的色彩,具有相应能力的极少数个体也被认为具有某种神秘的力量。同时,在自然交感观念的作用下,这种神秘的力量在人们的意识中被进一步扩展,与某种神性相结合。因此,人类原始的医术与原始巫术总是共生在一起。
传统社会:
传统社会人类的生产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生存状态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各种生产工具的使用,在客观上显著降低了人类个体的劳动强度;改善了劳动条件;增加了劳动保护,明显减少了个体在生产过程中受到外界伤害的可能性。在各种生存活动中人类从主观上也更加注意规避风险,尽量保护自己免受伤害。由此,人类在原始蒙昧时期具有的那些野性,在传统社会的日常生活中开始逐渐减弱。然而,传统(文明)社会中各种利益的诱惑和争夺导致的冒险、冲突和战争的存在,使人类整体上仍旧保持着应有的、与这些具体活动相适应的对疼痛和瘙痒的感知阈度。
另外,传统社会人类已经掌握了较完善的、专业的疾病治疗技术,进一步从积极的、主动的层面减轻了病痛对人类的困扰,使人类整体的生物性生存状态有了明显的提高。这些改变促使人类个体痛痒感官的阈度进一步拓展,灵敏度进一步提高,肌体对疼痛和瘙痒的抵抗力也进一步降低。当然,传统社会的医疗技术相对比较落后,一些治疗手段主要是某种程度上缓解病痛对人类肌体的困扰,因此,这些主动的干预不至于对肌体正常的疼痛感知的生理调适产生过多的影响。
传统社会里人类主要是以家族式的小型群体聚集的生活方式为主,因此个体的成长环境中拥有足够的同伴一起嬉戏、玩耍、打闹。这些拥有充分的肢体接触的游戏,使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拥有相对丰富完善的疼痛感知的体验。这十分有助于较好地构建起个体情感的生理层面的基础平台,使个体的心理更富于同情之心、恻隐之心、宽容之心,丰富人类情感的真实内涵。
正是由于有着正常的疼痛感知的体验,传统社会中以疼痛感为基础的对个体的违规行为、危害性行为的自我约束和社会性惩罚制度——体罚性的规矩以及相关法制体系,才会在传统社会中对人类的相关行为起到了有效的警示作用。(当然,传统社会人类行为的调控还有着习俗、规则、道德观念等其他一些手段。)
与此同时,随着人类心智的进化;个体意志的成熟;群体文化的形成,人类的精神意志和文化心理构成与肌体对疼痛和瘙痒的抵抗力之间形成了彼此的相互作用。个体(群体)对疼痛和瘙痒的抵抗力,对个体意志的坚强和群体文化中的冒险、尚武精神的形成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反过来,个体(群体)对疼痛和瘙痒的反应不仅取决于肌体本身的适应性,也取决于个体(群体)的一些价值取向和心理的调适作用。这些心理因素的影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或加重个体对疼痛和瘙痒的感官反应,从而改变肌体的耐受力。这一点,在个体的能力对族群生存活动的重要性仍旧很突出的传统社会中由为重要。
族群(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野性成分和尚武精神,可以从意志层面增加个体(群体)对疼痛和瘙痒的耐受力,从而增加个体(群体)的竞争力、战斗力;增加生存的扩张性;减缓人类野性的退化;保持一个族群(民族)勇于探索创新的活力。明显的例子就是:在人类传统社会时期,曾经出现过多次文化上相对原始落后的民族(主要是游牧民族)对文化相对发达的民族的占领和征服。这些占领和征服在对原有文化带来破坏的同时,也为其输送了充满野性的新鲜血液。这足以说明,充分的野性在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人类个体野性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较强的对疼痛的生理抵抗力和心理耐受力。
工业社会:
工业社会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相对于传统社会,人类的活动变得复杂多样,活动的频次和持续的时间也明显增加。个体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接触的对象相对于传统社会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期间遇到危险性伤害的可能性相应增加。尤其是在工业化初期,个体的劳动强度很大,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伤害和由此产生的病痛远远超出了传统社会的程度。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劳动者地位的提高、生产技术的改进、工艺的合理化、相关专业操作技能的规范和保护手段的完善,人类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伤害在迅速减少。这种发展的趋势,从总体上使人类对痛痒的肌体抵抗力和心理耐受力进一步下降。
与此同时,现代医学理论的发展,现代医疗体系的建立,相关医疗救治技术的发展也极大地减轻了个体病痛的困扰。而医疗领域巨大利润的驱使,进一步促进了医疗救治技术的发展。并且逐渐在治疗技术和治疗方案上超越了实际的人类肌体生理上必须的救治性医疗的需求,进入了有些过度的服务性医疗的层次。其中针对感官反应、肌体表现方面的病症——例如各种疼痛和瘙痒——的治疗技术得到了优先、突出的发展(真正针对病因的治疗技术相对落后于针对病症的治疗技术)。这种过度的服务性医疗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类肌体对疼痛和瘙痒的正常的适应和调节功能,从而影响了人类痛痒感官的阈度的自适应性的拓展机制。同时,也过度地拓展了人类痛痒感官的阈度;过度提高了肌体对痛痒的灵敏度;极大地降低了肌体对痛痒的抵抗力以及心理上的耐受力。
另外,随着人类物质生活的丰富;生活条件的优越;感官消费的兴起,安全舒适的要求已经不仅仅是行为活动中必须的保障条件,也日益成为人类感官消费的直接需求。人类为此想方设法减轻痛苦的感觉体验,进一步为相关产品和服务的开发、生产提供了巨大的商机。而在这方面过度的感官消费(参见《人类感官的蜕变》——第5部分)的直接的结果,就是使人类的感官和心理变得日益敏感、娇嫩,对痛痒之类的不适反应的耐受力日益下降。这种情况下,痛痒感官的信息已经偏离了人类肌体组织在生理上对痛痒刺激的实际耐受力,转而去适应人类的心理需求。
加之,工业社会崇尚理性知识、文化的价值观念的兴起,自然会在很大程度上轻视传统文化中的感性层面的野性成份的价值。很多传统的行为习惯、价值取向被看成是野蛮、落后、不文明的表现,并利用各种法律、规范、道德疏导的方式进行整体性的改造。这些社会文化层面的诱导通过个体心理活动的影响进一步加重了人类痛痒感官阈度的畸变,也造成了相当一部分人类个体的痛痒感官体验的相对缺失。一个极端的例子就是:传统社会中,以疼痛感官体验为基础的对个体的违规行为、危害性行为的社会性惩罚制度——体罚性的规矩以及相关法制体系,在工业社会倡导的理性文明的价值观念里被认为是极不人道的做法而加以限制,并逐渐被取缔。这实际上使社会失去了对个体的违规行为、危害性行为的最直接的、生理层面的威慑和警示手段。
工业社会里,人类主要是以小家庭的生活方式为主,因此个体的家庭成长环境中明显缺乏足够的同伴一起嬉戏、玩耍、打闹。幼儿园、学校的环境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上述不足,但是这种环境下所允许的嬉戏、玩耍、打闹的程度有着很多的限制。甚至于在有些地方、在某些价值观念的指导下制定了完全违背常理、违背自然、违背科学的相关原则和规定。另外游戏的性质也从传统社会的相对自由充分的肢体接触,转变为更多借助规则、器具的所谓文明性游戏方式。这种情况,使人类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明显缺乏必需的(病痛之外的)疼痛感知的体验。
这样一来,一方面以疼痛感官体验为基础的对个体的违规行为、危害性行为的社会性惩罚办法,被认为是极不人道的做法而加以限制,并逐渐被取缔。另一方面,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明显缺乏的疼痛感知的体验,使得个体的违规行为、危害性行为的自我约束也失去了足够的感性基础。于是,人类疼痛感官经验对个体冲突性行为的主动和被动的调控作用都变得十分微弱,只能侧重于依靠准理性的习俗、规则;理性的知识和法律规范;精神上的道德引导来调控人类的具体行为。然而,这些调控手段都没有基于个体感官经验的调控手段来的直接、迅速、准确、有效。
上述人类痛痒感官阈度的过度的、偏离的、畸形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人类肌体的进化机制,造成痛痒感官信息诱导的人类肌体行为的非正常反应。同时也影响了人类个体情感的生理层面的基础平台的构建,使个体的心理缺乏同情之心、恻隐之心、宽容之心,导致人类个体情感出现成长性缺陷。这不仅降低了人类生物性生存的质量;也降低了人类社会性生存的质量,使人类个体的生命变得越来越脆弱、心理越来越冷漠、精神越来越麻木。
工业社会后期,人类的痛痒感官阈度进一步畸变;个体的痛痒感官体验进一步缺失;人类在日常生活中进一步失去先前感性层面的野性成份。这种感性无知的情况导致人类个体在面对突发性、冲突性行为时经常表现出两种极端性人格特征:一种类型的个体表现得过分迟钝、怯懦,由于感性的无知使当事者不仅不知道怎样进攻,连基本的防卫、避险技能都不具备。一种类型的个体表现得十分冲动、野性,也是由于感性的无知造成当事者无所畏惧、不知轻重、不顾(不知)后果。迟钝、怯懦多半造成自身受到过度伤害,冲动、野性多半造成他人受到过度伤害,两种结果都不是冲突性博弈的最佳结果。最佳的结果应该是对阵双方行为和心理上的相对均衡的秩序的建立,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口服心服。
与此同时,人类群体的理性层面的野性也迅速崛起。(这方面的原因更为复杂,超出了本篇的探讨范围,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人类感性层面的野性的逐渐丧失是造成理性层面的野性迅速崛起的主要原因之一)
缺失了感官调控的人类个体的行为中的野性和群体的理性层面的野性,对人类带来的危害远远大于先前的感性层面的野性。现代科技支撑下的工业化社会各种武器制造业的发达为这两种野性的实施提供了便利、有效的物质手段。
3
当代社会:
当代工业科技的发展,使人类生产领域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劳动保护手段越来越全面;个体的生产活动的肌体劳动强度明显降低;面临的伤害性危险也大大减少。
当代医学科技的发达,使服务性医疗的手段发展到了崭新的高度,极大限度地为人类个体消除病痛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
当代社会过度感官消费、心理消费行为的盛行(参见《人类感官的蜕变》第6部分),实用理性价值观的驱使,使人类从行为上、心理上尽其所能去规避疼痛和瘙痒给自己带来的痛苦和不适的体验。而先进的科技手段和优越的生活条件也使这一切最大限度地成为了可能的现实。安全、舒适、精致的生活成为人类个体日常生活的理想摸板,每一个个体都梦想把自己的身影嵌入其中,去尽情享受那一份悠闲的幸福生活。
于是,在当代社会中竟然出现了一些为规避疼痛的感官体验而违背常理的行为。
一个典型的例子:由于惧怕分娩带来的疼痛,许多产妇主动选择刨腹产的方式生育孩子。一般国家刨腹产的比例相对而言还比较低,比如日本,只有10%,欧美是15%(近几年有增加的趋势),而中国40%以上都是刨腹产!
其实在自然分娩的过程中,经过产道的挤压,胎儿呼吸道内的液体大部分排出,有利于出生后迅速建立呼吸循环,迅速建立自体的免疫力。而剖腹产的新生儿,呼吸道内往往有液体潴留,故发生窒息,呼吸系统合并症的机会增多。因此,这种方式出生的婴儿先天的抵抗力比自然分娩的婴儿要弱,只不过这种情况被优越的医疗保护手段给暂时掩盖了。另外,刨腹产实际上就是一次大手术,会使产妇面临许多危险,术中、产后的并发症和死亡率也比自然分娩高出数倍。
这些只是从母婴肌体功能的角度所作的比较,很多人都忽视了重要的一点:就是分娩的疼痛对母爱的建立有着一份特殊的贡献。另外,在自然界,生育过程始终是一种神圣的自然现象,而上述行为显然违背了自然的规律,降低了生育的神圣性。
另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由西方国家开始兴起的对牲畜进行人性屠宰的做法。如果这样做出于节省人力、节省成本的需要尚可理解,如果仅仅是为了减轻牲畜的疼痛,则大可不必。这完全是人类自做多情的、想象式的、过度自爱的情感的蔓延,是对疼痛感受的一种畸形的心理规避现象。
再来看看人类个体的成长过程:
当代社会人类家庭的规模进一步缩小,居住的环境进一步独立化。“优越”的家庭条件和外部社会环境为个体的成长提供了安全、舒适、充足、多样的物质保障,把个体的成长环境打造成了一个层层设防的一个保险柜,极大限度地降低了个体遇到伤害的可能性。与此同时,也进一步缩小了成长中的个体的活动空间。尤其是视、听、电子游戏这些非肢体接触式的游戏、玩耍、娱乐方式,占据了个体成长过程的绝大部分自由时间。相对于传统社会的这些变化,使人类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更加缺乏必需的(病痛之外的)疼痛感知的体验,从而进一步影响到人类个体情感的生理层面的基础平台的构建。
更有甚者,在肌体的疼痛感官体验严重缺乏的同时,这些成长中的个体却在视频节目里和电子游戏里大量接触到夸张的、扭曲的、虚幻的、异类的、充满暴力色彩的画面,在原本十分贫乏的感性体验的基础上,又添加了众多幼小的个体心智无法正确辨别、理解、消化的直接知性信息。如此这般,感官的幼稚和知性的超前必然导致人类个体情感出现明显的成长性缺陷,从而进一步影响到健康的心理架构和完整的人格特性的形成。使个体在心理上更加缺乏同情之心、恻隐之心、宽容之心,存在明显的心理缺失和人格缺陷,进而影响到具体的行为方式,成为问题少年、问题青年、问题成人。
由此看来,工业社会造成的人类痛痒感官阈度的过度的、偏离的、畸形的变化和痛痒感官体验的明显缺失,以及由此产生的对人类生物性生存和社会性生存的质量的负面影响,在当代社会几乎达到了不可复加的地步。疼痛感对个体的违规行为、危害性行为的自我约束和社会警示作用几乎丧失待尽,这进一步使个体行为中的怯懦和野性成份增加,以及极端伤害行为的发生率上升。当代社会由青少年引发的暴力事件,尤其是校园暴力事件明显增多,只要在网上随便搜索一下,就会有众多的青少年暴力事件的相关报道,可以说是比比皆是,触目惊心。其中,美国的校园枪击案就是最极端的例子。另外,青少年的自杀性行为也明显增多。当然,这些事件的背后都有着多种复杂的原因,但是,工业社会尤其是当代社会整体上的人类生活中的感性缺失,肯定是其中主要的原因之一。而疼痛感官阈度的畸变、疼痛感官体验的贫乏又是其中影响因素最大的感性缺失之一。
基础感官体验贫乏带来的感性的缺失不仅造成上述极端行为的多发,而且对人类的情感世界也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疼痛与瘙痒是与人类的情绪、情感联系最紧密的基础感官信息。汉语中有着众多的与痛痒有关的成语:切肤之痛、痛彻心扉、痛不欲生、痛定思痛、长痛不如短痛、哀痛欲绝、好了疮疤忘了痛、切齿痛恨、深恶痛绝、痛心疾首、隔靴搔痒、奇痒无比、不痛不痒、心痒难挠、心烦技痒、无关痛痒、痛痒相关等等。
一个没有真正经历过饥饿与干渴;寒冷与炎热;疼痛与瘙痒;劳累与悠闲的肌体体验的人,其个性特征、心理素质以及情感世界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后天的缺失,对生活的感受能力和评价方式存在明显的不足。这种情况下,其所拥有的所谓的幸福生活会是怎样的幸福?其所谓的痛苦又会是怎样的痛苦呢?尤其是当今社会中的年轻一代,先不说其心理的路径如何,仅仅就其肌体所经历的各种感受就是如此的简单、匮乏,怎么可能拥有充实、丰富的内心世界,体会到真实的幸福。于是,当今社会的的精神文化生活中才有了众多浅显、贫乏、空洞、无味——以失意言痛苦;以无聊言孤独;以无知言天真;以稚嫩言可爱;以轻浮言性感;以自私言独立;以狭隘言个性;以狂妄言自信……廉价的、假借的、无病呻吟的、言不由衷的纯文本表白。才会有那么多的粉丝去追捧那些显性的、符号化的、形式的表达以及背后的空壳,渴望从这些虚假的表象的影射中汲取自身缺失的那些必须由真实的感官体验才能获得的心理享受。殊不知到头来只能是水中捞月、镜中观花,除了麻醉自己的心灵、欺骗自己的灵魂之外,一无所获。而一旦失去崇拜的偶像,他们的人生就会陷入盲目、荒芜,根本找不到自己的方向,也不清楚自己的位置。最后,无聊、空虚将会笼罩在这些可怜的性灵的生活中。
这种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非常害怕一个人独处。
问题是,对于疼痛与瘙痒的感官阈度的畸变以及痛痒感官体验的缺失对人类的整体生存造成的影响,当今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人类个体仍旧缺乏清醒的认识。
人类真能带着这样一副娇嫩、脆弱的身心走下去吗?如此这般就连自己的生存都会出现问题,还能够完成整个自然演化赋予的使命吗?
假如真有上帝的话,人类就是被他宠坏了的孩子。
',1)">作者:薛南 提交日期:2008-06-25 11:34:47  1#
刚回来 问候楼主

作者:金木 提交日期:2008-06-25 11:48:05  2#
薛南 辛苦了!
作者:金木 提交日期:2008-06-25 11:52:45  3#
提醒! 标题中少了一个"人"字
作者:飞泉流觞 提交日期:2008-06-25 12:46:40  4#
假如真有上帝的话,人类就是被他宠坏了的孩子。
作者:海天徜徉 提交日期:2008-06-25 17:11:14  5#
问候金木兄
作者:岩芽雪柳 提交日期:2008-06-25 20:06:20  6#
人类的身体功能的确在退化.
作者:金木 提交日期:2008-06-25 23:16:01  7#
-------------尤其是当今社会中的年轻一代,先不说其心理的路径如何,仅仅就其肌体所经历的各种感受就是如此的简单、匮乏,怎么可能拥有充实、丰富的内心世界,体会到真实的幸福。于是,当今社会的的精神文化生活中才有了众多浅显、贫乏、空洞、无味——以失意言痛苦;以无聊言孤独;以无知言天真;以稚嫩言可爱;以轻浮言性感;以自私言独立;以狭隘言个性;以狂妄言自信……廉价的、假借的、无病呻吟的、言不由衷的纯文本表白。才会有那么多的粉丝去追捧那些显性的、符号化的、形式的表达以及背后的空壳,渴望从这些虚假的表象的影射中汲取自身缺失的那些必须由真实的感官体验才能获得的心理享受。殊不知到头来只能是水中捞月、镜中观花,除了麻醉自己的心灵、欺骗自己的灵魂之外,一无所获。而一旦失去崇拜的偶像,他们的人生就会陷入盲目、荒芜,根本找不到自己的方向,也不清楚自己的位置。最后,无聊、空虚将会笼罩在这些可怜的性灵的生活中。
这种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非常害怕一个人独处。
作者:岩芽雪柳 提交日期:2008-06-26 08:28:40  8#
这的确是令人极度忧虑的社会现实,但其历史根源很复杂,涉及到文化形态,生活方式,人口政策,教育理念等等.
作者:金木 提交日期:2008-06-26 12:53:04  9#
作者:岩芽雪柳 回复日期:2008-6-26 8:28:41
这的确是令人极度忧虑的社会现实,但其历史根源很复杂,涉及到文化形态,生活方式,人口政策,教育理念等等.
--------------------------------------------
是的,很多问题的原因都是多方面的,我现在作的就是从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方面——人类的生存阈度的层面来分析、探讨相关原因。
作者:金木 提交日期:2008-06-26 23:00:48  10#
于是,当今社会的的精神文化生活中才有了众多浅显、贫乏、空洞、无味——以失意言痛苦;以无聊言孤独;以无知言天真;以稚嫩言可爱;以轻浮言性感;以自私言独立;以狭隘言个性;以狂妄言自信……廉价的、假借的、无病呻吟的、言不由衷的纯文本表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