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打官司:越南掠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12:28:58
一起看看越南人的日常生活。

8月13日,市民在河内大教堂内做礼拜。

8月16日,由河内开往海防的列车上,少女望着窗外。

8月21日,胡志明市的一家健身俱乐部。

8月18日,胡志明市,外国人在文具店内等人。

阮氏娴一家
「河内」
24岁的女孩阿娴出生在河内一个类似城乡接合部的地区,一个传统的越南家庭里,父亲是村里的医生,母亲则是一位吃苦耐劳的传统越南女性。记者拜访的这天是周日,平时阿娴会上Facebook,或者和朋友聚会,但这天她得砌茶、削水果,留在家中等待客人的到来。
阿娴有一个开软件公司的哥哥,还有一个姐姐。他们全家住在一起,楼房经过存钱、加建、存房、再加建的过程不断扩充。阿娴的妈妈现在还很记得小时候带三个小孩长大的辛劳,那时候经济条件很差,每一个孩子都有一段含辛茹苦的故事。家里的天井,摆满了父亲喜欢的盆景,还有他们各人的摩托车。
阿娴从小就是集三千宠爱在一身,她的童年是热闹的,有叔叔、伯伯众人的疼爱。在这样一个环境下长大的阿娴,跟很多河内女性不一样,没有选择早早结婚生孩子。她读的是软件开发工程,在越南人看来,女孩子做这一行十分吃力,现在阿娴也转行了。她对记者说:“我现在做软件销售。我还是希望以工作为重。”
和哥哥姐姐一样,阿娴要骑着摩托车,长途跋涉到河内的中心地区上班。没有摩托车,河内、朋友们,还有她的理想,就会变得无限遥远。
阿娴的父亲尽管很传统,但没有强迫阿娴走怎样的路,仅仅是给女儿工作上一些指导。他很希望女儿能按自己的想法去做—譬如三个孩子中有一个能和自己一样选择医生为职业,但他还是得尊重阿娴的选择。为此他还感到一些遗憾。

春衡一家
「胡志明」
26岁的春衡住在胡志明市,已经有了一个一岁多的孩子。她没有因为结婚搬出娘家,而是依旧跟父母住在一起。她的丈夫原来住在比较远的地方,为了上班方便,结婚后就住到了她家里。
如大多数越南家庭,她家里摆设着组合柜和神台,孩子可以在擦干净的地上滚爬。邻居有时可以直接入屋来逗玩。
她家在越南最中心的第一郡,这里依然有几十年前政府低价租赁给西贡市民的地皮,几十年来全家一直住在当年她母亲租得的,这二十多平方米的地皮上,现在政府也没有因为周边地价飙升而把他们赶走。这个家庭的筒子楼已经随着家庭成员的增加加盖到四层,而盖一层楼的成本大概要1千多美元。
为了照顾孩子,春衡不能再像过去那样,把钱大部分花在吃喝还有衣服上。她提供的账单是这样的:一个月单是衣食的基本生活费要200多万越南盾;小孩子的消费更高,一罐只能喝10天的奶粉就要60多万越南盾。以后孩子可以读一个月两百多万越南盾的公立幼儿园,或者三百多万越南盾的国际幼儿园,但春衡现在还没有打算。
春衡的丈夫在法国啤酒厂上班,每个月工资400万越南盾。丈夫把每个月全部的工资都给她,然后春衡每天拿出2万越南盾给他当生活费。不过他们并没有觉得艰苦,他们向记者回忆起结婚时的喜悦,并拿出花费一千多万越南盾照相而得的结婚相册,在上面,衡的丈夫穿着白色的西装,春衡穿的是红色的中裙,腰间还扎了一条宽大的金带,笑得很灿烂。
越南80后
2011.09.1315575来源:南都周刊
就像中国的很多年轻人一样,这些已经长大的越南青年,尤其是在城市化进程中获得良好教育的,如今也开始越来越强调“我们必须靠自己”。

经过1980年代以来的变化,越南人口已经呈现男多女少(而不是中国人惯性认为的男少女多)的局面,而且和平时期婴儿的大量出生,已让越南步入年轻人居多的“人口黄金期”。
1980年代,越南维持着非常高的出生率,直到1993年实行计划生育(城市只能生二胎)。就像中国的很多年轻人一样,这些已经长大的越南青年,尤其是在城市化进程中获得良好教育的,如今也开始越来越强调“我们必须靠自己”。
专题摄影_孙炯

越南再认识 从新一代开始
如今在Facebook上关注各种公众话题的越南80后,越来越强调“我们必须靠自己”。这些已经走上历史舞台的越南新一代,承载着这个国家转型的机会和风险。对于中国来说,认识他们,也正是为了重新认识越南,这个扑朔迷离的邻邦。

越南“愤青”
从今年6月5日到8月14日,越南首都河内连续11周发生了针对中国的游行活动。但是,这种抗议只是在极小范围内进行,参加人数一般不到一百人。而他们的诉求,也并未在越南普通民众中引起反响。

双鱼之国
大蒜和咖啡并行,越南人随意的性情,就如同越南的天气般变幻莫测,也像星座里描述双鱼座那样的万象丛生。北方人的保守谨慎与南方人的开放灵活,随着越南革新开放的深入也正在日渐融合。

越南掠影
一起看看越南人的日常生活。

被否决的高铁
慢、热、噪音、设施陈旧……火车这种世界上很多国家的主要交通工具,在越南这个地处热带的发展中国家,并不受青睐,高铁项目更是被谨慎地审视着。

越南虽小,但自尊心很强
前越南驻中国香港、中国澳门总领事阮庭榜认为,中国是个大国,越南是个小国。中国和越南,打了架还是兄弟。越南永远不会对抗中国,但中国不应该把越南逼上对抗中国这条路。
越南再认识 从新一代开始
2011.09.131953来源:南都周刊0条推荐[1]
如今在Facebook上关注各种公众话题的越南80后,越来越强调“我们必须靠自己”。这些已经走上历史舞台的越南新一代,承载着这个国家转型的机会和风险。对于中国来说,认识他们,也正是为了重新认识越南,这个扑朔迷离的邻邦。
记者_ 许十文  实习记者_ 姜梦 陈震霖  林盈  李丹  越南河内、胡志明市报道
两年,第三次。8月5日,南都周刊记者再次穿越广西边境,展开15天的跨国之旅。
踏上边关通往河内的客车,婉转曲折的越南歌曲在耳边响起。车里身着紫色工作服的女服务员,车外随处可见的越南字符,提示你已进入另一个国度,黄脸庞、红国旗,一切似曾相识。
越南首都河内的红河堤岸,有一幅长长的马赛克拼图,描绘着越南的文化、风土、宗教和生活。画面沿着马路延伸,慢慢变成了铁道大桥、高楼大厦,就如中国人曾经熟悉的目标图腾。让中国人仿佛看到往昔的,还有那些工、农、兵、知识分子在党徽下面遥望未来的宣传画,画中伴着和平鸽,以及红色的越南国旗、党徽,似是当年国人立志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图景。
但这不意味着,越南仅仅是中国的昨天。
在胡志明市的第一郡,68层高的Bitexco金融塔兀然撑起了这座城市的天际线,它在记者第二、三次拜访越南的间隙就完成了兴建,并颠覆了《情人》或者《LonelyPlanet》这类作品中形成的西贡(胡志明市过去称为西贡)印象。这座高塔的简介也毫不掩饰越南人对快速变化的自豪感——“这座建筑界定了这座城市的轮廓线,它高耸着以见证越南民族的睿智和魅力。”
因为工作或者旅行的关系,南都周刊记者在两年内与超过60位年轻的越南人交往,他们是1980年代后出生的一代。这一代人的很多特征,能打破或颠覆过去中国人对越南的各种刻板印象,譬如,经过1980年代以来的变化,越南人口已经呈现男多女少(而不是中国人惯性认为的男少女多)的局面,而且和平时期婴儿的大量出生,已让越南步入年轻人居多的“人口黄金期”。
1980年代,越南维持着非常高的出生率,直到1993年实行计划生育(城市只能生二胎)。就像中国的很多年轻人一样,这些已经长大的越南青年,尤其是在城市化进程中获得良好教育的,如今也开始越来越强调“我们必须靠自己”。
不少国际评论这样形容:一些中国走了很长时间的道路,越南用几年就可以完成,甚至有些走得比中国更远。经济上,国际上有“越南速度”的说法,从1990年代开始,越南实际GDP增长率都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从数据上看,越南也已从曾不能解决温饱的低收入国家跃升中等收入国家。中国人对越南诸如“小国”、“穷国”,乃至“中国最好的学生”等居高临下的形容,如今已经越发不符实际。
这些人口结构的变化、经济形态的变化、生活方式的改变,使越南青年尝试自力更生,寻找新的自我实现路径,就如同越南这个国家,不再奉守单纯“亲华”、“亲美”等陈旧思维,而是试图积富自主。受上一辈人观念影响,学习教科书长大,如今在Facebook上关注各种公众话题的越南青年,也承载着这个国家转型的带来的机会和风险。
对于越南、中国乃至世界来说,越南新一代已经走上了历史的舞台。认识越南新一代,也正是为了重新认识越南,我们这个扑朔迷离的邻邦。

胡志明市中央邮局,邮局职员在整理待售的明信片。

8月12日,河内有名的长前冰淇淋店前,人们在吃甜筒。

8月9日,妇人在美甲店内美甲。这在河内是种时尚。

8月18日,胡志明市,夜市的档口前,女主人正在削马铃薯。

8月19日,胡志明市第五郡一家网吧。
随意中的秩序
初到越南的中国人,常常会惊讶于越南与中国——应该是过去的——千丝万缕的关系。这里的小学生戴着红领巾,庙宇铭刻着中文字,官员们穿着白恤衫长西裤,“同志”、“大使馆”等称呼直接采用类似中文的发音。
不过,中越意识形态相近,并不意味着二者步调一致,或者越南对中国亦步亦趋。中越关系曾有过13年的不正常状态,中越关系正常化之后,两国之间也在海洋领土等问题上不时发生摩擦。
很多中国人都认为越南的国徽“抄袭”中国国徽,却不知道今年5月,在越南全国进行国会代表直选,这个国徽出现在大街小巷、无人不见的投票动员广告上,甚至当记者到访时,它们仍悬挂在从河内到胡志明市的广袤城乡。
在经济上,社会主义越南曾先后跟随过前苏联和中国的步伐。越南领导人曾在越共“四大”(1976年12月)上按照前苏联传统模式提出“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了农业和轻工业,一度造成粮食和日用品的严重匮乏。1986年,越南借鉴中国实行“革新开放”,才使越南的经济面貌和国民生活迅速得到扭转。
理解现代越南的第一步,可以从它的街头开始。如今的越南大城市,依然保持着满街红色标语的社会主义色彩,但也呈现出这样的生气:夜市如火如荼,人们坐在路边饮食,摩托车如万马般流过马路。
在越南,摩托车是最基本的出门工具和保障,而越南人也习惯了骑着摩托车不断碰头,交往、合作。但对于初到越南的外国人来说,过马路一直是他们的头号问题,因为越南城市里的摩托车密如蚁织,红绿灯也不多,常让人在路边驻步难行。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去年,阮光明,一位26岁的西贡导游曾这样教记者——“如果你实在过不了,close your eyes,and go straight!”
这种听上去类似摸着石头过河,自然形成秩序的思路,却在实践中证明可行:当记者径直匀速横穿马路的时候,摩托车流如同调教好自动避让系统,开到记者身前身后会自然地绕过。
类似的“越南秩序”还有很多。譬如,在河内,城管执法往往会出现如下场景:执法车到摆地摊的地方停下,然后摊主们纷纷收拾台椅,打扫地面,顾客们会在一旁等候,等城管绕两个圈离开后,摊主们又会把台椅重新摆好,顾客们坐回原处——整个过程,没有执法,没有追逐更没有冲突,所有人都遵循着灰色的默契。
随意乃至投机的性情,有时也会影响到越南青年的政治生活。越南国会代表自1993年起便采取全国直选,并规定了严谨的选举程序。记者接触的很多青年,都掌握候选人财产公示、接受选民质询、差额直选这些选举要则,也普遍对被选举人有着诚实等基本要求,但他们对待选举的意识和做法却各不相同:有的不参加选举,有的随意填票对待,当然也有积极分子会认真地全程参加。
乱中求金
在由摩托车、个体商摊和市民组织的城市空间里,越南青年们有着独特的生活方式。不少上班族通常早上6点就起床,却并非匆忙上班,而是花半小时喝点咖啡才动身,有条件的,工作间隙会跑到咖啡馆打电话办自己的事情。
这些额外的“工作时间”,越南人通常花在买卖黄金、囤积美元、买卖股票或者其他个人买卖之上,以获取更多收入。在记者的越南朋友中,“做私活”非常普遍,即便他们会是公务员或者企业员工,而他们从事正职的收入,往往比不上外快。
当然,这些赚外快的行为也不乏风险。三四年前,越南的股市处于最高时期,但如今股市一直不能回复当时的高点,于是很多人变成了“大闸蟹”;这两年,越南盾的贬值速度高达两位数,于是市民排队买卖黄金的情形时常出现,政府为了应对,把越南盾的储存利息提高到了14%。
就像近邻的中国一样,胡志明市等城市的房价,随着密集的投机行为急剧上升,买楼已经被大多数越南年轻人形容为“一己之力无法承担的梦”。
中国被形容为物价上涨的原因之一。在“越南桥”等越南年轻人习惯登录的网站上,这样描绘着中国商人“无孔不入的景象”:从海龟到木薯,从木材到矿石,各种上游产品都被中国购走,有些评论还认为,“中国这些扫货式的采购行为直接加速了越南物价的攀升”。
物价飞涨在近两年影响着越南人的生活。除了黄金市场日益火爆,罢工也不时成为报纸上的热点。今年上半年,越南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大幅增长16.03%,其中6月份通胀率升幅突破20%,而越南政府也决定从10月1日开始上调企业最低工资标准。
对于踏上越南经济快车不久的越南新一代说,挑战还有很多。越南股市从去年的超过1000点,跌到了现在的436点,跌幅超过了一半。有评论甚至认为,越南目前的情况,与亚洲金融危机前泰国的情况有一定的类似,包括资本出逃、贸易赤字、货币贬值压力等。
国际诱惑
在越南的肯德基快餐店里,经常会看到这样的一个有趣广告:一个穿着白色衬衫的男士上班族,像其他越南人一样,坐在路边的小摊吃鸡肉粉,怎知一部车经过,溅起的脏水打在了他的背上;接着,电视画面出现了这位青年在肯德基店里一边吹空调一边吃鸡肉的情形,旁白这样说:“想吃得舒服一点?来KFC吧!”
这是越南年轻人对国际资本吸引力的一个生动写照。改变越南年轻人的消费方式——譬如把他们从路边摊拉到连锁店里(在越南,甚至成为了发掘越南市场的必然之路,年轻人为主的人口结构,潜在的消费市场,使众多外资多年来持续进入越南,并支撑起越南近10年高达7.6%的经济增长速度。
有份调查显示,越南是世界盈利最大的五大零售市场之一。在消费力的分野之下,很多受访问者这样概括大城市里的越南青年:尽管名义上,很多人的工资只是越南盾数百万[1人民币(CNY)=3273.6907越南盾(VND)],但他们都注重外表,购买漂亮昂贵的日本摩托车,注意衣着,如果他们做公司管理的工作,或者父母是政府职员、生意人,那么,他们往往有能力穿上Levi’s这样的名牌。
投入国际潮流,迎接物质的诱惑,带来的有时是动力,有时是压力,有时是破坏力。在越南的媒体上,个别越南青年沉迷娱乐、援交以及毒品等行为不时受到抨击。
消费能力直接取决于收入。对于世代居住在河内、胡志明市等大城市的年轻人来说,生活的压力比外来务工者要小一些。一方面,他们父母的工作或者经济已经有一定的基础,能在一定程度上补充儿女的消费开支,另一方面,越南土地事实上实行私有制度,有地的家庭,可以通过建房出租或者个体生意的形式获得额外收入。
现在的越南,满街的咖啡厅布满了WiFi,国家级电视台不时播出用谷歌获得知识的节目,英超联赛经常占据着体育版的头条,中国的新闻,上到动车下到凤姐也会成为坊间的谈资。而在职业选择上,河内和胡志明市的很多年轻人,会希望投身银行、外企等现代商业机构,那意味着收入,也意味着生活方式的向往。
几乎所有与记者交往的越南年轻人都形容,他们身边的中国商业元素,首当其冲的就是中国货,后者与同样席卷越南的、其他国家的商品的区别通常是:没有品牌,便宜,质量较差。想创业的年轻人,经常产生到中国做生意的想法,但中国货只是他们积累财富的途径,他们赚钱后的最终消费目标,仍然是来自日本和韩国的电子产品,或者设计精美的摩托车,乃至昂贵的欧美服装品牌。
舶来潮里看中国
在与国际商业文化,乃至西方价值观接轨的过程中,越南青年的自我认识也在不断变化。记者向每一个接触过的越南青年都提出过一个问题:“越南青年是什么样子?”得到的回答可谓千变万化。
很多人都回答类似“比较开朗,爱交朋友”这样随性的答案,但有旁人尤其长辈在场时,他们往往又会给出类似“勤奋”、“尊重家庭”的说法。甚至,有些记者认识了两年的朋友,面对同一问题、同一环境,每次的回答都有所不同。
这就像越南文化,看上去也是驳杂、多变又难以琢磨。越南现代文化本身经历了与中国汉文化、印度文化和法国文化等三次大规模的交流与融合,这样的文化根基也类似于越南的国家生存之道——200多年来,越南曾有过被列强殖民统治、奋起抗争的百年痛史,也经历过依靠中国、前苏联等国支援的艰苦岁月,演变了从“一边倒”到“全方位”外交的历史。
文化输入上的变化,深刻影响着越南青年的成长,在越南,除了从小被全力灌输的祖国观念,很少有人能说清楚“正统”的价值观源头。而在影响越南年轻人的外来力量中,现代的中国,并非一般中国人想象中富有吸引力。记者注意到,在描述理想中向往的国度时,只有不到1/20的越南年轻人会提到中国,这个比例不仅远远落后于英国、美国等西方国家,也少于新加坡和韩国等亚洲新兴体。
“越南年青一代人,对现代中国的了解并不多。”《西贡解放日报》前副总编辑陆进义这样形容。除了反抗北方来犯的古代历史内容,越南教科书现代史上关于中国的内容非常稀少(无论是援助还是战争)。因此,新一代年轻人对中国的印象,更来源于父母的描述,以及电视报纸里关于中国的内容,又或者是他们在生活现实中可接触到的中国元素。
根据记者的观察,越南年轻人对中国人的描述,标签一般以“勤奋”、“随意”、“热情”、“小气(有时指中资雇主)”、“讨价还价”、“自以为是”居多,这些观念都形成在他们成长历程中——尽管他们的父母辈,开始富裕的,年过40的越南人近年流行到中国旅行,有的更对中国文化有着长年的感情。
相反地,很多越南青年更愿意向来自中国的记者展现他们积极的一面。一个名叫邓光平的24岁西贡小伙子的愿望代表了这种决心:“我希望有很多钱,我可以有很多朋友,我希望能到处旅行,我也希望总有一天,越南能出现像李小龙这样的人,向全世界展现他自己。”
越南“愤青”
2011.09.139796来源:南都周刊0条推荐[0]
从今年6月5日到8月14日,越南首都河内连续11周发生了针对中国的游行活动。但是,这种抗议只是在极小范围内进行,参加人数一般不到一百人。而他们的诉求,也并未在越南普通民众中引起反响。

8月14日,河内还剑湖边发生了针对中国的示威活动。
记者_炫风   越南河内报道
8月8日,星期一。当南都周刊记者跨越国境,进入越南时,网络上正流传着一条关于中国军队在边境集结的说法。
“听说友谊关关闭了,真的吗?”一个在南宁客车站买跨国车票的商人,向售票员这样打听。
友谊关冷冷清清,没有几个人过关,但没有关闭。惟一变化的是,为了顺利过关,去年记者还需要在越南海关口付10元人民币,这次却没有工作人员索取。
去年是中越建交60周年,两国举行过一系列的庆祝活动,今年6月开始,双方的关系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在记者过境前一天,8月7日,越南首都河内连续第10周、第10次发生了针对中国的示威活动;一周后的8月14日,南都周刊记者亲历了第11周的游行。
示威活动的背后,有什么深层原因?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这些问题,记者在越南15天的访问中不断寻问着。
还剑湖畔
8月14日,星期天。河内,列宁公园。
这里有一座巨大的列宁像,与中国大使馆只隔着一片草地,一条马路。平时的早上,这里有自称越南红十字会的年轻人游说外国游客募捐,但这一天,那些人不见了。这一天,中国大使馆的大门也一直没有开过。
6月初开始,每逢周日的早上,这里就有针对中国的示威活动进行。第一次示威发生在6月5日上午9点,很多示威者都是年轻人。当时警方出动了手持盾牌的防暴警察,把他们活动的区域限制在列宁公园里。
有消息显示,6月初有大学生和渔民积极参与了抗议活动。不过,到8月中旬,在记者的查询过程中,所有被采访的越南人,都否认自己参加过示威,绝大部分人还表示对这种活动毫不知情。
“网上有这些活动的信息,但很快就被删除。不过我可以看BBC。”在中越贸易公司兼职的一个22岁男生李平仁(化名)对记者说。
这天,9点过了,中国大使馆门前依然安静。同一时间,距离这里不到3公里的地方,一场游行已经开始。地点是还剑湖畔。还剑湖是河内的中心风景区,这里通常聚集着来自各国的游客,以及拍照的越南青年。
接载南都周刊记者赶赴现场的是一个越南摩的司机。开车时,他一边比画着手势,一边说着英语,向记者示意:中国对越南不好,中国对越南打“Kung Fu”。
游行大概不到一百人的规模。游行者聚集到湖边,面对着环湖马路,行走,喊口号。游行队列里有老人,也有儿童,有的穿着海军装,有的戴着牛仔帽,有的拉着小提琴,有的弹奏吉他。他们走走停停,还会在队伍里互相拍照留念。这天很热,很多人都戴着帽子,没帽子的则用扇子遮挡头顶的烈日。
游行者们在高举标语时齐呼着口号,这些口号包括“保卫越南黄沙”等。而且,游行者们齐声发出的是中文。这得到了中国籍翻译的证实。
中国把同许多周边国家的关系都定位为“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但中国在与越南关系的定位中还增加一个“好”——“好同志”。不过,近两年,越南媒体对中国的负面报道越来越多,这催发了不少越南人的反应。
例如,游行者们高举的各种标语中,就有“停止中国劳工非法滞留越南的局面”。2009年,已有越南报刊报道,“越南没有办理劳动许可证的外籍劳务人员预计有几万”。当年,越南公安部还给出了数字,称越南有3.5万中国工人。
越南籍翻译们因此感受到潜在的竞争危险。“他们在南宁或者凭祥那些地方学了几个月汉语,就会来河内做中国人的翻译。”高氏玲(化名),另一个河内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女翻译,对记者埋怨着。
一些广西籍的赴越务工人员显然感受到了这种态度的转变。“我的房东跟我说,因为中国侵略了越南的领土,她不再会租房子给我住。”已返回广西东兴的林桥(化名)对记者说。另外有河内的中国生意人说,有越南人会主动询问他们的国籍,但他们一概不回答,或者隐瞒国籍,以策安全。

在越南多次游行集会中,针对中国的,主要还是南海岛屿问题。
海洋之争
在多次游行集会中,针对中国的,主要还是南海岛屿问题。
“我们要联合起来,我们必须让中国政府知道。我们要表达自己的声音。”在接受询问时,一个24岁的男青年用英语对南都周刊记者说。
这样的情绪在越南由来已久。在越南的教科书里,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都被明确标示为越南的领土。还剑湖边还有一个巨大的地球仪,上面标志出红色的越南版图,这颜色也标志在“长沙群岛”(越南对南沙群岛的称谓)和“黄沙群岛”(越南对西沙群岛的称谓)上。
海洋对越南,尤其南部越南极其重要。按照越南官方的规划,2020年海洋经济产值要占国内生产总值(GDP)份额的53%-55%,其“发展海洋经济”的第一个内容,就是加紧勘探和开发海上油气田。2009年,越南油气出口获取外汇约30亿美元,约占国家财政预算的三分之一。
从前年开始,“东海”(越南对南中国海的称谓)成为了越南媒体们关注的重要主题。艺术家、学术界不断举办有关到“长沙群岛”旅行的活动,资源方面,越南同多国签订海上勘探开采石油、天然气的合同,并进一步划定了南沙部分油气招标区块,还准备于南沙岛屿上举行国会选举。
5月27日,越南媒体曾广泛报道过这样一个消息:中国海监船“在距离越南海岸120公里的南海水域,剪断了越南‘平明二号’勘探船的探测电缆。”接着,越南网络上出现了针对中国的示威号召,有消息甚至说,有人挨家挨户地动员民众参加示威活动。
不过在湖边做运动的市民,似乎并没对这类的游行表现出特别的关心。在8月14日的游行过程中,南都周刊记者向一个路边果汁摊的男青年,询问发生了什么事情,他平静地笑一笑,转身离去。所有的小贩也如平日一样,安静地做生意,几乎没人赶去围观。
8月15日,就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没有任何越南媒体提到过游行这件事。
事实上,在越南,鲜见公共集会游行。只有个别博客记录了这些公开活动的过程,内容包括历史学家带领着作家、诗人、电影导演,在胡志明市的中国领事馆前抗议。
一些年轻人向记者表达了另外的想法。对抗议活动态度冷漠的人认为,一直以来越南都要对中国忍让,以后也必然如此;也有的人认为这应该是两国政府之间解决的问题。
暗涌
在过去多年,针对越南民间对华负面情绪,国内媒体的报道并不少见,不少作者归纳原因,大致有反侵略为主的历史教育、亲西方倾向、“去中国化”、中越现代史上几次战争冲突等方面。
这两年,记者在越南,仍能感受到这些既有积怨的影响——尤其对新一代越南人。譬如,去年一位从未见过中国人,在1989年出生的河内大学女学生赵氏花告诉记者,“中国人对越南人并不友好”,这种看法的形成来自于她的父母。
赵氏花还举出了美国的例子:“美国人以前对越南不好,但他们很后悔,回头会帮我们。但中国不是这样。”近半年,越南国内关于美国的报道,相当大篇幅地描述美国当年使用落叶剂对越南环境和居民健康造成的污染问题,当然这些报道同时也会指出,美国方面已表示将付出数亿计美元的赔偿。
在越南,新近针对中国的批评性报道,大多出自“团体报”——相当于中国的市场化报纸。这些媒体中最受青年读者关注的,包括胡志明市的《年轻人报》、河内的《青年报》等等。在街头报摊,它们通常被摆在最显眼的位置。
前年,曾经有一位律师起诉时任越南总理的阮晋勇,控告其批准中国铝土矿开采项目,还引起了国民议会的质疑。
24岁的河内小伙邓光平并不同意这类以偏概全的新闻。记者与他在胡志明市的青年文化中心认识时,他正在外语角努力学习中文。他的想法朴素而务实:“每个国家都有好的和坏的方面,如果我们只相信一面,那就等于失去了判断,也失去了很多机会。”
在一家中越贸易公司兼职的李平仁则对记者说“发动反华游行的人,其中很多是‘反动派’(意即海外反对越共的越侨)”。记者注意到,在8月14日的环剑湖游行中,还出现了“爱国是每个越南国民神圣的权利,人民对国家大事有知情权和言论自由”这样的标语。
海外媒体也察觉到这个趋势。有些参与过游行的越南人士,表示不会出席特定人士呼吁的抗议活动,其中包括许多青年。他们声称,不会协助“反动派”把示威当成反政府工具。
河内一系列的示威活动,虽然被海外媒体广泛关注,但没有被中国媒体显著报道。这种局面维持到8月18日,那是8月14日示威后的第4天,中国的《南方周末》报道了“14日河内的中国大使馆门前发生反华示威”。
8月18日晚,河内人民委员会发出声明称,越南国内外的一些反对派分子已经借反华游行来反对越南政府,其目的在于“破坏越南民族统一和越中关系”,执法机构将采取“必要措施”来打击那些违法分子。8月19日,所有越南官报纸也刊登出消息:“河内终止所有自发性群众聚众示威游行活动”。
双鱼之国
2011.09.132579来源:南都周刊0条推荐[1]
大蒜和咖啡并行,越南人随意的性情,就如同越南的天气般变幻莫测,也像星座里描述双鱼座那样的万象丛生。北方人的保守谨慎与南方人的开放灵活,随着越南革新开放的深入也正在日渐融合。

8月15日,河内老城区夜色。

8月22日,胡志明市,从金融塔59层观光层俯视第一郡。
文_ 炫风  实习记者 李丹 林盈 姜梦 陈震霖    摄影 _孙炯
在地图上,越南就像一条S形的锦带,红河平原和湄公河平原分布在南北两头,土地肥沃,越南近半人口居住于此。如果说它们是两条互为头尾的鱼儿,这两块冲积平原便分别有一颗明亮的珠目—北面是河内,南面是胡志明市(西贡)。
一位越南前官员曾这样向笔者形容越南的南北分野:北方人比较保守谨慎,南方人比较开放灵活,南北越有不同的口音,北方人表达观点要绕着说,南方人则直截了当。
在越共统一全国的早期,越南人连牙膏都是分配的,北方人会拿出自己的牙膏剪开均分(给家人伙伴),但南方人会剪开几份拿到街上去卖(即使犯法)。这些区别也显示在河内与胡志明市这两座城市的气质之中。
河内离中国近,历史已有千年,是越南北方交通的总枢纽,也是越南的首都;胡志明市位于热带,旧称西贡,曾是法、美统治下的南越中心,如今是越南的经济引擎,拥有全国最大的港口。
在河内的中心区,街头标语和旗帜经常变换,那意味着不同的节日或者国家活动;而在胡志明市,法国殖民者留下的、裱饰考究的建筑更多,最繁华的第一郡、第七郡随处可以看到现代化的商业中心。
随着越南革新开放的深入,南北越也在日益融合。无论从人文地理、交通、历史或者军事的角度去看,河内和胡志明市都是越南国土两端的核心。
这两年,胡志明市的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而河内的机场经过扩建,成为了越南最具现代化气息的交通枢纽。
当旅行者在大巴上被喧闹的喇叭声吵醒,看到远方大片红色房顶的城区,并发现越来越多的地铺和摩托车,那他很可能已经到达了河内或者胡志明市,开始进入了越南的心脏。
河内与胡志明市拥有着越南独特的气质:城市在白天又热、又吵、又乱、又脏,让人哪里都不想去,但到了夜晚这一切都会改变,散乱的节奏让步给悠闲和浪漫,城市也似乎永不入睡。
那些让初来者焦虑的问题—吃什么、看什么、做什么,到了夜晚的河内和胡志明市,他们会得到成千上万个答案。
夜的城市
越南的饮食文化,俨然是西式连锁快餐店的天敌,在这里,人们可以同时享用大蒜和咖啡。
城市的各个角落布满小店、排档,没有标准价格,没有标准配方,卫生情况参差,几乎每一家小店都有自己的招牌花式。即使同样是卖牛肉粉,几十米距离之间的同行,互相的配菜也各有不同,完全取决于老板的喜好或者顾客的要求。
街头生意最旺盛的时间,是日落到夜半的几个小时。大排档播放着欧洲足球的比赛,Bia Hanoi(河内啤酒)或者Bia Sagon(西贡啤酒)瓶散落小摊。
有趣的是,无论是拿iPhone4的白领,或者只吃一碗米饭的工地劳动者,他们都乐意于把吃饭的时间流落于街头,如此“散乱”的饮食环境,看来只有最铁腕的城管或者税务部门才能将之消灭。
不管是河内,还是胡志明市,摩托车都是市民必备的交通工具。在这两个大城市,像雅马哈这样的高档机车很受欢迎,而青年们从学校走向社会,通常要经历二手车、低档机车、高档机车的换代过程,这也意味着工作和财富不断升级。
每天早晚,汹涌的摩托车流就从城市的各个地方放出,一家大小、情侣伙伴、公司友人……全部汇集到马路上。
尽管摩托车统治了河内和胡志明市,但论到车手们的驾驶习惯,两地不无区别。河内纬度较高,一年四季相对分明,到了冬天,人们要穿上风衣,戴上厚厚的口罩开车上路。
在胡志明市,四季暑热,只分干湿两季,雨季时几乎天天下雨,于是雨衣成为了摩托车的必备之物。天气的变化经常“打断”越南人的节奏,人们常因烈日或暴雨随时推翻原先的计划,正契合了越南人相对随意的个性。
很多越南青年都向记者描述过越南人的性情,就如越南天气般变幻莫测,也像星座里描述双鱼座那样的万象丛生。
人们通常以河内与胡志明市这两个大城市为中心作出比较:河内的女孩子比周边省份的时髦,但更容易吃醋、发火,但相对于胡志明市的时髦女郎们来说,河内的女生又显得内敛。至于男生,似乎越南各地的男生都是浪漫多情,对写诗和拍照也有天然的兴趣。
每当假日或者夜晚,恋爱男女便聚集在咖啡室或者公园里,或者干脆就坐在摩托车背上,互相展示热情。
当河内刚刚流行起盖过臀部的长T恤,斜肩、贴身的中裙已经在西贡的小店里热卖。在胡志明市,饮料里总要放更多的糖,人们也不吝惜消耗他们的钱财和时光。
于是,河内人经常不解西贡人有钱必花光的消费习惯,西贡人则嘲笑河内人谨小慎微、不懂享受。
这两个城市的年轻人,生活上与他们的父母辈不同—后者有的喜欢看中国的反腐或历史剧,有的喜欢在咖啡厅探讨楼价,不过无论什么话题,所有人都喜欢坐到街上,吃一点零食、海鲜,喝一点果汁、啤酒,卖彩票的小贩、挑卖水果的阿婆、推着大音箱卖唱的少男混杂其中。
越南人都喜欢约会。无论年纪大小,关系亲疏,他们都能够“挤”在一起—在湖畔的草地,在街边的小凳子,在公共汽车上的座位,在咖啡室的席垫上,喝着各种饮料,总是有说不尽的话。

8月19日,胡志明市第五郡,透过帘门向路人推销彩票的商贩。
富有的距离
河内与胡志明市的民居,可谓东西方市井建筑文化杂交的典型。这些城市民居,临街的门面(往往也做了铺面)大约数米宽,内部纵深却是门面的几倍,筒子楼外墙通常有各种欧化的雕饰,楼内则配搭着不同形式的梯子;另外,民居的主人们喜欢把自己的艺术照挂在室内的高处,所有到家里拜访的客人们,都可以看到主人们最漂亮的一面。
越南城市民居风格的区别,多体现在这栋小楼的居住密度,以及内外修饰的精致程度(这经常也意味着财富拥有的多少)。
在越南,直接问一个人的年龄和收入,甚至婚姻状况,是非常自然的事情(尽管答案也许与事实不符)。
年轻人们经常以Facebook、Yahoo、Messenger等联络,但很多越南人还是对笔者说,最好的社交,还是假日约上朋友“Face to face”,而他们的理想那么的直接—“有钱、有车、有楼。”
在越南街头,总是能听到舒缓曲折、婉转深情的歌曲。悠长抑扬的曲风影响着各种流行歌手、婚宴主持、舞厅DJ甚至法事乐队。人们喜欢点唱类似《为何你急着嫁人》或者《忐忑》这样的曲子—尽管日韩港台和内地的音乐也被越南的年轻人所接受,但人们还是乐于接受这样的意境:“虽然天长地久随便说说,但我渴望一段永远的美好的爱情”(出自歌词)。
胡志明市等大城市的生活,相对农村而言丰富得多。河内的地价是周边地区的十倍以上,而很多农村生活的越南国民,并没有余钱可以喝上味道浓郁的越南咖啡。
一些富裕起来的越南城市开始喜欢上到海外的旅行,通常他们的路线从柬埔寨和中国开始,对于欧美那些路途遥远、花费不菲的旅游点,他们的认识更多来自于越侨的描述,或者来越南旅行的外国人。
“在西贡不会赚不到钱。”胡志明市的年轻人从小就知道这一点。人们炒地、炒金、炒楼,从事一切与外国(比如外来投资以及外国游客)有关的工作,而出租车司机很多梳着“蛋挞头”,有的还能讲一口流利的英文。
这里集中着越南近1/4的经济能量,还有源自港台韩日欧美等地的投资,而最新建成、在顶上插着越南国旗的,以莲花为造型的65层Bitexco金融塔,便是该城高楼大厦加快速度的最大象征。
在河内和西贡的中心地区,完全可以用“寸土尺金”来形容,尤其在城市中心地段,最高地价可以达到三千到两万美元一平方米的水平。在河内还曾出现过著名的钉子户,一个地主面对拆迁开出6万美元一平方米的天价。
很多房地产交易直接以黄金进行(越南盾时有大幅贬值的情形)。不过,因为宏观调控等各种因素,两城火热的房地产市场,如今已出现了房子卖不出去的低潮。
金钱在河内和胡志明市还挥发出一些别样的味道。二奶、援交、性交易等现象,在坊间传闻、宾馆前台甚至报纸的批评文章中都可以得到证实。最有钱的人经常出没于最有名气的酒吧或者Club,吸引着穿着时髦的少男少女。当夜晚过了十一点,通常可以见到流莺散聚在街头,有的甚至开着摩托车向外国人搭讪,但那也意味着莫大的风险。
一个中国旅行者,可以把胡志明市的华人区作为旅途的最后一站。笔者离开越南前,这里满街卖起了月饼,幼时记忆中的纸灯笼,在这里正在热销。
胡志明市有60多万华人,大多还保持着中国南方沿海地区几十甚至上百年前的文化传统。对于西方人来说,这些地区和文化的存在,是越南朴素的又一个体现,但对于中国人来说,到了这里,才算在越南“找到了北”。
被否决的高铁
2011.09.131016来源:南都周刊0条推荐[0]
慢、热、噪音、设施陈旧……火车这种世界上很多国家的主要交通工具,在越南这个地处热带的发展中国家,并不受青睐,高铁项目更是被谨慎地审视着。

8月10日,铁路穿过河内的筒子楼街区,一个男子正在铁道旁挤干被阵雨淋湿的衣服。
记者 _孙炯 许十文 越南河内、海防报道    摄影 _孙炯
被冷落的铁路
入河内境后,米轨铁路跨过红河,挤入还剑郡与巴亭郡的边界,再拐一弯,才抵达位于栋多郡的河内火车站。大多时候,民宅贴着轨道而建。没有隔断墙,沿线的居民在枕木上铺设夹板,就可以晾晒米粉。
火车难得经过,但视线移至道口,绿灯亮起时,有万千摩托轧着路轨驰去。对多数越南人来说,火车并不成为出行首选。越南的南北统一铁路相当于中国的京沪线,巅峰期,京沪线的日均运能达到20多万人次,但越南每天只有5000多人搭乘南北铁路。越南人日常多骑摩托;远行时,普通民众选择长途汽车,有钱人则搭飞机。
就是看起来如此衰落的铁路,至今也没有得到改造。2009年,越南政府曾提交发起高铁项目的议案,但却被国民议会否决。
是什么人,还在使用这种老旧的交通工具?
在河内老城的旅行社里,我试图选定一段线路,来体验越南的铁道。
旅行社内张贴着多幅广告,向游客推介下龙湾的游船或者越南航空公司的航班。我说明来意,店员递来一本册子。册子的封面是一列白色涂装的子弹头列车,车头标注着目的地,北部山区的避暑胜地—沙巴。右下角的一行小字写道:越南最好的旅行专列(SP1次及SP2次)。
册子详致介绍了车程,21点15分由河内火车站出发,次日凌晨5点30分到达老街站,再转乘大巴前往沙巴。河内至老街的铁路线全长296公里,接近于中国沪宁城际线的300公里。
越南铁路尚未完成电气化改造,这趟列车跑完全程需要耗费8小时又15分钟。相较之下, 在1997年至2007年间,沪宁线就进行了六次提速改造。2010年沪宁城际线贯通,时速300公里的“和谐号”直达开行,单程只需用时79分钟。
显然,这班专列的卖点不在速度。照册子描述,车内的设施达到了三星标准。以软卧为例,客舱皆用亮黄色木板装饰,舱内配置了四张床铺,有空调系统,床头挂了平板电视,红色窗帘垂至台面,台上摆了花束和四支水。在旅行社订票,游客要为一张软卧床铺付出25美元。
我的目的却是要体验大众铁路,于是又径直跑去河内火车站。这座首都火车站建于1902年,在后来的设施扩充中,加盖了方正的门庭,但站厅规模比中国大多省会城市的车站仍要小,也看不到熙攘的人流。
门厅的入口处设有咨询台,我向工作人员询问去往胡志明市的火车信息。她很流畅地在我的本上写下时刻表,每天有五趟车由河内发往胡志明市:6点发车的耗时32小时;10点发车的耗时41小时;15点45分发车的耗时37小时;19点发车的33小时;23点发车的最为快捷,但也要花去30小时。
我无意浪费时间在长途车上,工作人员建议我改选前往海防的车,全程两个半钟。这简直是一趟为我这样别有目的又时间紧凑的人设置的车次。并且票价便宜,只售38000盾,大约是在三十六行老街的路边摊上吃一碗牛肉米粉的价钱。
但列车的始发站挪去了城市北部的龙边。龙边站挨着跨越红河的龙边大桥,我将要乘坐的火车,会轰隆隆地驶过铁桥,离河内远去。
在龙边站候车厅内,黄色调的墙上张贴了越南式的宣传画,上面写道:“团结、统一建设全面、强大的铁路部门党部,动员所有潜力,稳步投资发展现代化的越南铁路部门。”另一面墙上是幅商业广告,展示了售价更贵的空调软席车厢。
小贩在贩卖法式长棍面包。乘客能轻易地走上仅有的一列月台,无须通过安检。
我看着一趟列车驶入又离开。车一靠站,就有列车员拿出铝桶来接水,随后泼洒清洗车体。一些车厢设置了横排对望的座椅,一些是贯通的竖排木椅,还有的车厢没有座位,空铺了木地板。除空调软席车外,其余都在客舱顶端悬挂了摇头风扇来降温。
越南在铁路管理上还在使用路签。这是一种直径16毫米、长度169.5毫米的钢棒,它是允许列车占用区间的棒状凭证,列车到站不发给路签就不能通过。中国铁路的区间信号设备已淘汰了路签闭塞,转而使用半自动闭塞和自动闭塞。当然自动控制也有失常时,发生在温州境内的甬温线动车追尾事故,即是自动闭塞系统发生了故障。而这一点,进一步令越南修建高铁的信心发生动摇。

8月16日,一个女孩坐在河内至海防列车的硬席座位上。
受阻的雄心
15点35分,我乘坐的列车准点发车。临上车时我才看到,许多越南人担着货物搭车,那些没有座位的车厢,是为他们而设。
有个男孩用不太流利的中文同我搭话,他问我是不是中国人,得到肯定的答复后,我们坐在了一起。
这个叫中原的20岁男孩是海阳人,他在河内的经济学院学习海关专业。海阳是河内至海防间的必经之路,距河内60公里。到达海阳后,列车继续开行40公里才抵达终点。
“越南人不喜欢坐火车。”中原对我说。
“为什么?”
“因为热。”他想表达更多的原因,却受限于中文能力。
“那你还坐火车?”
“坐火车是最便宜的。”中原告诉我,河内去往海阳的火车票售价16000盾,汽车票是20000盾,提供冷气的汽车则要价50000盾。他有时也骑摩托回家,单程40分钟,比坐火车省时。
车过龙边桥时,我们的对话被噪音打断,铁皮车厢、铁制车窗网格、铁轨、铁桥,所有钢铁材质的物件都参与了合奏,震耳欲聋。
中原朝我无奈地笑,他想起来,不喜欢火车还因为噪音。
河内的朋友同我谈起过,越南国土面积小,而且省际间距约是30公里,从河内出发去领近的城市喝酒,坐出租车,30分钟就到了,很方便。但由南至北相隔1800公里,如果建设高铁,可以替代部分航空。
“我觉得提速应该早点。”朋友是为数不多的希望高铁项目尽快建立的越南人之一。
越南现有2600公里铁路,分成三种轨距:1000毫米的米轨、与中国一致的1435毫米标准轨,以及混合了米轨和标轨的套轨。其中米轨占了大多数,长2169公里。
最重要的南北统一铁路连接着河内与胡志明市。还有两条线路与中国对接,一条继承了法国人于1910年建成的滇越铁路,在越南境内始于边城老街,连通河内,接着指向出海口海防。另一条由河内出发,经同登过友谊关后到达广西凭详。
米轨轨距的滇越铁路没有开办国际客运业务,而南宁至河内的过境车在2009年1月开行。由于越南同登至河内的线路为混合轨距,中国开出的标轨列车无须改换,就能直抵河内的嘉林车站。
越南有过改造铁路的雄心。总理阮晋勇曾发起南北高铁项目,计划斥资560亿美元从日本引进新干线技术,打造一条连接北方政治中心河内和南方经济中心胡志明市的高速通道。
但依越南法律,预算在19亿美元以上的项目,须经国民议会批准。2010年十二届国会七次会议期间,427名议员投票表决,185名议员赞成,208名反对,34名投弃权票,议案未获半数以上代表赞同,被否决。
反对的理由集中在:越南财力不足,这将增加债务负担;高速铁路的社会经济效益不高;高铁项目严重影响环境。政府需要拿出更好的设计方案和融资方案来。
越南新任交通部部长丁罗升今年8月呼吁,高速铁路是世界许多国家所拥有的现代、先进的交通方式,而越南正力争到2020年基本成为工业化、现代化国家。“一个现代国家要有现代化的交通方式。”他苦口婆心地建议,等到条件充足时越南应该投资修建高速铁路,目前的首要任务是提高交通运输方式的质量。
在高铁议题被国会否决现场“唯一没有鼓掌”的总理阮晋勇也坚持认为,目前需聚焦优先投资南北高速公路修建项目。其次要升级现有铁路,平衡国道、省道以及农村交通之间的发展。最终要推动铁路、公路、航空等交通方式之间的和谐发展。
与此同时,越南媒体也在紧盯着邻国中国的高铁发展。2011年7月发生的甬温线动车追尾事故暂缓了中国高铁建设,转而,越南《经济时报》就在其网站上撰文发问:中国已从高铁梦中醒来?
车到海防站。去年,我曾在附近的旅店住过一周。只有列车停靠时,才能望到站厅里冒出稀疏的人群,远远不像在中国的火车站习惯看到的人头攒动的景象。
我想,如果“梦工程”没有受阻,越南南北高铁能够顺利落成,那些屡屡埋汰过火车速度慢、但又计较汽车票价高的越南人,会不会成为未来新式列车的乘客呢?
越南虽小,但自尊心很强
2011.09.131763来源:南都周刊0条推荐[3]
前越南驻中国香港、中国澳门总领事阮庭榜认为,中国是个大国,越南是个小国。中国和越南,打了架还是兄弟。越南永远不会对抗中国,但中国不应该把越南逼上对抗中国这条路。

2009年6月16日,在广西东兴市新开的边民互市贸易区里,越南边民将中国出口的货物装船,从界河运回越南芒街。
文_ 许十文 实习记者 姜梦 林盈 陈震霖 越南河内报道
阮庭榜家的三层小楼位于一条很普通的巷子里,这是越南外交部分配给职工的房子,除装饰稍显豪华,从外表看,与河内普通民居没有太大区别。
这里与一家学校,以及数户高官公寓为邻,但并不好找,门口十米外有个街边理发店。8月9日,南都周刊记者如约到阮家拜访,却找不到具体的门牌地。这位穿着白色的短袖衫裤,看上去如同普通越南长者的前外交官,亲自走到电话里约好的路口相接。
阮庭榜曾在越南驻华大使馆工作多年,并为四代越南领导人做过中文翻译,后来担任越南驻中国香港、中国澳门总领事。直到退休后至今,他仍不时参加与越中外交有关的各种会议或协商工作,对越中关系的历史和现状有着相当深刻的了解。
长年从事越南的对华外交工作,使阮庭榜成为了中国通。他个人的很多故事也有了不同时代的中国味。譬如,在北京时,曾经有红卫兵强迫外国使馆人员佩戴毛主席像章,阮脑筋一转,把胡志明的像章挂在了胸前—“看上去差不多,坐在使馆车里,红卫兵也看不出来”。
离开外交岗位以后,阮庭榜还担任过越南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的职务,参考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探索越南革新的方法。在家中,围绕着越中之间的方方面面,阮庭榜向南都周刊记者表述了自己的观点。
越南希望国强民富
南都周刊:去年和今年我都到过河内,最大的感受是满街筒子楼下的商铺、个体排档、流动摊贩,就像过去的广州。
阮庭榜:越南经历过很多战争,大家都很明白生活困苦的感受。中国政府提出“国富民强”,越南也有一个目标,叫“国强民富”。
越南在战争年代需要国际援助,后来不打仗了,国际援助没有了,搞社会主义经济改造,却把国家搞得越来越穷,政府还得负担伤残烈属以及过去伪政权(指南部的前美越政权)人员的生活。前苏联解体那段时间,越南开始革新,做市场经济。到了1990年代,我们的粮食就从进口转为出口了。
现在的这一届越南国会,提出要把经济结构转型,而体制上的改革也在进行了,譬如现在越南进行部委调整,精简调整了十几个部门,老部长正在和新部长交接工作。总体而言,越南政府目前的工作,仍然是集中在经济稳定、民生稳定上。
南都周刊:去年越南的CPI增幅达到14%,物价上涨得快,政府和民众一般会如何应对?
阮庭榜:是的。我们常开玩笑说,越南的油价接轨国际市场,但越南的工资水平却不是国际水平。在电价方面,越南分五种价格,大概标准是一个家庭用电越多,每度电交的钱就越多,而条件不好的家庭,他们用电也会非常节省。家庭用电不多,其需要负担的电价也是最低的。
另外,在越南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基本工资下限,河内的物价高,所以它的最低工资是220万越南盾(约人民币700元),其它地区会低一点。两三年前,因为工资太低,越南有出现过劳资纠纷的情况,目前工人的工资已经有所提高,纠纷也少了很多。其实越南民众还是比较安于现状的。
南都周刊:很多评论都认为,越南在革新中已经初步形成了新的经济特点。以后社会体制会不会随之有所变化?
阮庭榜:中国国家大,越南国家小,南部还曾经长期实行市场经济(指南部美越政权时期),掉头快。从全国来说,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或者从双轨到单轨制,越南都做得比中国快,它改革涉及的利益面也不如中国的大。譬如越南国企的规模和包袱,在历史和现在都不大,所以越南解决下岗工人问题非常简单,很多原来在国企打工的人,可以回农村去,但在中国就会造成待业问题。
目前越南希望保持社会主义的活性,保持着社会主义大方向,经济则是多元化的。
民主监督多元化
南都周刊:你一直接触越中两国间的高层,你觉得从官民关系来说,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
阮庭榜:有趣的是,我的很多中国朋友说,“越南这个国家太自由了。”为什么呢?很多到越南的中国代表团,以及他们的安保人员,都觉得越南老百姓不像中国的老百姓那么好管,不是叫不准动就不准动的。中国领导人来越南访问,在公开场合出现,群众便一哄地围上去,中国的警卫也特别紧张。我当时说,不怕的,其实大家就是想看看领导人的脸长得怎么样,不会出问题的。
在中国,很强调纪律、严肃、高大一类的官员文化,保卫上是五步一岗十步一哨,还有车队那些。但在越南就没有这样的风气。这边的官员出行,很少出现封路的情况。
南都周刊:通俗点说,在越南什么样的官员被认为是“好官”呢?
阮庭榜:我作一个比喻。我要竞选国会代表,那么我首先是住在这个居民区,居民区要给我投信任票,会提意见。如果居民委员会开会了,说我住在这里,官架子很大,那么通常我就有危险了。以前我们外交部有一位副部长,女儿嫁给外国人了,大家都看到了,于是大家便讨论说,这个人还适不适合做外交工作呢?后来果然工作就被调动了。
南都周刊:你的意思是首先得通过基层社区?
阮庭榜:还有党支部。相当于一个监控,容易发现国民代表或者官员的问题。这个跟越南的社会环境有关。我们住的地方,即使是部长副部长、总理副总理,他们也是住在居民区。像我这样的退休干部,天天出门口扫地的,我家里发生了什么问题,也瞒不过别人。总之就是,从基层就开始监督干部,虽然中央也有选拔的程序,但居民区那关要通过的。
南都周刊:那离开了基层的监督又如何进行呢?
阮庭榜:现在,越南的国会每次召开,重点部门的部长都要出来被质询,还要在电视上直播。部长站出来,说说你的部门在干什么,下面的国会代表举手提问题,要部长回答将怎么解决。这种形式已经发展了十几年。我们曾经有组织上推荐出来了交通部长人选,但到国会不被通过,这方面的程序还是有的。
其实交通部是被埋怨得最多的部门,它下面有铁路总局,有航空总局,最近事故又多,上一次国会开会,代表们就质问交通部长,问他为什么河内的交通那么混乱?为什么要修建这座那座桥?造价是如何定出来的?……
除了这些,越南还有审计。从上一届国会开始,审计已经归成国会的职能,这个也是越南吸收了别国经验的一个革新,其实道理也很简单:如果我是审计,又归总理管,那总理不给我发工资的话,我该怎么去审?
越南外交要独立自主
南都周刊:在你看来,现在越南的年轻人与上一代越南人的追求,又有什么区别呢?
阮庭榜:每一代人的追求都不一样,现在年轻人,慢慢对政治问题都不关心了。最近高考,越南考历史科0分的人最多。大多数人都关心要去做企业,去外交部工作的话,他们未必愿意去。总体来说,我们体制内的工资比中国的要低很多。如果出去兼职,往往一天的工资比在国家机关一个月的工资还要多。因为我们的政府的财政并不充裕。越南没有像中国那样的离休和退休的区别,越南只有退休干部,退休工资发平时的75%。一个越南干部退休,如果没有积蓄,又没有其他职业技能,就会生活得很苦。
南都周刊:你觉得新一代的越南人,对中国的看法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阮庭榜:越南和很多国家有过冲突,之前也跟美国打过仗,现在一样和好。对中国也是这样。从领导层来说,心态都是比较理性的,就是不要让争端影响两国的关系。领导层,可以让越南老百姓知道无论是现在或将来,越中两国都是友好合作的。现在最重要的是和平,平心静气地坐下来商谈,只要双方有诚意就可以。
南都周刊:这段时间媒体对于中国和越南在南海的争端报道也很多。
阮庭榜:越南和中国国情有很多相似之处,文化上也有不少相同的地方,但中国是个大国,越南是个小国。小国虽然小,但自尊心会很强。越南现在比较喜欢打仗吗?肯定不是。很多年的战争,让越南人民吃了很多苦。我有时候到中国去,我会说,中国和越南啊,兄弟有时候也打打架,打了架还是兄弟啊,不要把对方当做仇敌。越南永远不会对抗中国,但中国不应该把越南逼上对抗中国这条路。
南都周刊:越南民众大体上是不是这样的共识?
阮庭榜:越南人现在知道,我们到底还是要靠自己。有个别人说要靠美国,但就有评论说美国怎么靠得住?你和美国打了那么多年。美国有美国的利益,美国和中国都是大国,越南夹在中间,如果拉美国对抗中国,美国会真的帮助越南吗?美国可能只是为了在有些事情上让中国让步而已,他们有可能出卖越南的利益。
上世纪80年代之后,越南很多人说中国也靠不住,让你提心吊胆。我觉得这终归到底是两个国家的互相信任问题。越南为什么老是陷入战争之中?法国、日本、美国、中国一轮轮地来,我也曾经考虑过这个问题,我想越南的战略地位太重要了,你在地图上以越南为心,用圆规画一个圈就知道。我们外交也是有经验教训的,如今越南要跟所有国家友好相处,现在谁拉越南去搞联合军事演习,越南也不会上当。
现在越南年轻人爱国心的形成,比过去的途径多了。他们通过学历史,看新闻报道去懂得了很多东西,认识到爱国就是要先富强。以后越南和所有国家,尤其邻居中国都要友好相处。(本文未经讲述者审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