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察室内控评估报告:辩证施治纲要(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6:44:41
辩证施治纲要(二) 发表者:赵东奇 (访问人次:69)

    B、阳明病为阳亢邪热的炽盛的极其阶段,往往会出现重症状,如三急下证。故应详辨立断。 C、阳明病也有合邪病,如热与湿合,而致发黄证,与阳明蓄血及虚寒证,不能食,呕吐,饮水即哕等,临床辩证不可拘泥于经腑二证范围。 辨少阳病:少阳病邪已离太阳之表,尚未进入阳明之里的阶段,病变表现在半表半里之间。本症也可以从本经起病。1、少阳病的主要脉证——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脉弦等。 2少阳病辩证:在临床上除分辩主要脉证外,还应注意以下两点A由于少阳病是外在表证和里证之间,每有兼表或兼里的证候出现,因此,必须辨清偏表或偏里。B、少阳病是病邪在表在里的中间阶段,其脉证往往不能同时并见。因此,只有从症状上能辨析出病位在表在里即视为少阳病。
(二)三阳分证 在疾病过程中,患者的正气趋于衰微,症状的总的表现为衰退现象时,称为阳症,三阴证,即太阴、少阳、厥阴,也是阴证的三个类型。 辨太阴病:太阴病的形成有两个因素,一为阳经传变而来,一为脾胃素虚,外邪直中太阴。病变多表现为里虚寒症。 1、太阴症的主要脉证: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舌苔而滑腻,脉濡弱或迟缓等。 2、太阴病辩证:在临床上除必须分辨其主要脉证外,还应注意以几点。A太阳与阳明的病位相同,而性质相反,太阴为虚寒证,阳明为实热证。临床时每有相似症状出现(如二症皆有腹痛)B太阴病因传变而来的,往往兼有他经症状,必须分辨其兼证的病位和性质,不可拘于太阴虚寒不予兼顾。C、太阳虽有里虚寒证,如病经数日后见大便硬,脉由微涩转长, 此由阴转阳,不可认定太阴虚寒而不顾转阳之机。 D、辨太阳病时,如忽见暴烦下利,应注意是否脾阳将复,为欲愈之象。 辨少阴病:少阴病,一方面自传而来,一方面是因体质素虚,外邪直中所致。无论传变或直中,皆为严重阶段,是属全身虚寒证。此病主要是心肾两脏机能衰减,病的性质,一般可分为虚寒与虚热两类型。 1、少阴病的主要脉证:脉微细,但欲寐。2、少阴病虚寒和虚热的分类:A、虚寒——无热恶寒,口中和,下利清谷,手足厥冷,小便色白,脉沉微等,此为主要脉证。 B、虚热——心烦不寐,口燥,咽痛,胸满下利,脉沉细微,舌尖红赤等,此为主要脉证。3、少阴病变化较复杂,在临床上除必须分辨虚寒,虚热两证候外,还应注意以下五点。A临床上有时会出现少阴病与他经同病的症状,如太阳与少阴同病的症候,以及少阴阴液亏液亏竭而又出现阳明燥实证候等。B、少阴寒证中以四肢厥逆症状为主证之一,但四肢厥逆证,并不是一个原因造成的,如四逆散就是阳郁气不宣通所致,因此,临床见厥时不能断为少阴虚寒,必须全面观察。C、在分辨少阴病寒热证时,必须仔细观察寒热证的真假,因为阴盛阳虚到一定的程度时,每会出现格阳现象,临床时应加以注意。D、病至少阴,无论虚寒证,虚热证皆属严重阶段,尤以虚寒为甚。因此,临床时必须注意观察症状变化,有无阴绝阳脱的现象。E、辨少阴病时有很多不治的病症,虽然在伤寒论中曾提出阳存则生,阳亡则死,但不应拘泥。 辩厥阴病:在病程中厥阴病为病的未期,这时正气与邪气在作最后斗争,病变的表现极其错综复杂,但主要不外寒热的厥热胜复二种类型。1、厥阴病的主要见证: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2、厥阴病的寒热错杂和厥热胜复。A、寒热错杂——指主要见证中的症状而言。口渴不止,气上冲胸,心中疼热,自觉得热,是上热的现象,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是下寒的现象。B、厥阴胜复:厥冷时少,发热时多为阴消阳长,其病易愈,厥冷时多,发热时少为阳消阴长,其病为进,先发冷后发热者病轻,先发热而后厥冷者病重。3、厥阴病辩证:厥阴病变化比较复杂,在临床时除必须分辨其寒热错杂和厥热胜复外,还应注意三点。A、形成厥逆症状的原因不一,如有寒厥、热厥、蛔厥、脏厥、痰厥、饮厥等,虽然有属厥阴病的,也有不属厥阴病的,但鉴别厥逆的病理仍属厥阴病中的主要辩证内容之一,因此在临床时必须注意诊察分析。B、如发现病理相反的症状时,应细加诊察,有无误治现象。(如当不食而食的除中症),然后才能判断顺逆。C、厥阴病是一个严重阶段,因而确证尤为重要。但其主要关键,是依据正邪进退的表现程度如何而决定。因此,临床时必须辩证正邪进退,才能及时给予正确的治疗。
(三)六经辩证要点 六经证候,虽然各有主脉,主证,但在临床上往往会混合而成为合病、并病等。综合六经的各个分证分析。
二、卫气营血和三焦辩证
卫气营血和三焦皆为温病的辩证纲领,是温病证候分类的二种方法,是正确地分辨温热病病程中的发展规律及病理变化的依据,并据这些规律和病理变化来决定治疗。
(一)卫气营血辩证 卫气营血辩证在温热病方面的应用,一方面代表着病变进展的深浅,一方面代表着卫气营血四者的病理损害的程度。1、卫分的主要脉证:发热,微恶寒,头痛,咳嗽,微渴,苔薄白,脉浮数。2、气分的主要脉证:发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出气粗,溲赤,口渴,脉洪大数,苔黄或黄白相兼,或腹满且痛,大便秘结,小便短涩,或自利灼肛,谵语潮热,脉数实,苔黄燥或灰黑起刺。3、营分的主要脉证:舌质红绛,口干反不甚渴,高热夜甚烦燥不眠,脉细数,严重的有神昏谵语,舌蹇肢厥,脉细数。4、血分的主要脉证:A实——昼静夜躁,谵语发狂,痉挛昏厥,外发斑诊,其色有时紫黑,吐血便血,大便黑而易解,小便自利,脉弱而数舌质深绛。B、虚——神倦瘛纵,脉虚弱,舌质紫晦。
(二)三焦辩证 三焦辩证在温热病方面的应用,一方面代表着人体上中下三部病变的所在,一方面代表着温病的一般发展过程,即初中末三个阶段,也就是以此作辩证的依据。1、上焦,包括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两个部分的病变。A、手太阴肺的主要脉证——头痛,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咳嗽,脉动数。B、手厥阴心包的主要见证——舌色绛赤,烦燥,口渴,甚则神昏谵语,夜寐不安,舌蹇肢厥。2、中焦,包括足阳明胃与足太阴脾两个部分的病变,也就是燥热和湿热两大类型。 A、燥热的主要脉证:面目俱赤,语声重浊,呼吸俱粗,日晡益甚,发热不恶寒,大便秘,小便涩,苔黄,甚则黑起苔刺。热,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洪大。实,潮热,腹满硬痛,拒按,大便秘结,小便涩赤或热结旁流,下利灼肛,脉沉实,苔干黄。B湿热的主要脉证:身热不扬,午后较甚,胸痞身重,腹满呕逆,便溏,舌滑腻,脉缓。3、下焦,包括足少阴肾与厥阴肝两个部分的病变。A、足少阴肾的主要脉证——身热面赤,手足心热甚于背侧,烦燥不寐,口干舌躁,齿黑唇热,溲短色赤,脉细。B、足厥阴肝的主要脉证——心中忡忡,手足蠕动,厥热交替,神倦,脉弦细数,舌绛苔少。
(三)卫气营血和三焦的辩证要点 卫气工营血和三焦,二者虽然分法不同,但是仍相联系。因此,在临床劫时,应注意以下四点:1、三焦代表温病的发展阶段和病变部位,卫气营血代表病势的发展趋热和病邪浅深层次。因此,在临床时要结合患者病情适当运行,不要单独推崇一种而废弃一种。2、温热病有新感和伏邪的区别。因此,卫气营血的病变也就有由表入里和自里达表两种相对的规律,临床时往往也会有混合证型出现。这些在辩证时必须加以分析,否则即难确定疾病的性质和所在部位。 3、三焦病一般传变规律是由上而下的顺传,如果心液亏乏,温邪乘虚亦可传入心包,即为逆传。另外,也在伏气为病自内发,温病从下焦开始,另外还有温湿,毒疫等病从中焦开始,这些在临床上都应注意辩认。 4、三焦辩证分类,一般看成是上焦较轻,中焦较重,下焦严重,是病程轻重的三个阶段。但临床上也有特殊情况,如上焦逆传心包证,病位虽属上焦,而病势已属严重阶段,这点在辩证时也必须加以重视。
三、脏腑经脉辩证
脏腑经脉辩证主要劫证候分类法进行辩证,而脏腑证候分类法多用于内伤杂证方面,这是根据五脏六腑生理活动和病理反应,以寒热虚实不同性质的纲领分析归纳症的一种方法。应用这种分类方法进行辩证,就能够在错综复杂的病变中辩别也病变所在的疾病的性质,从而达到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一)、肝病证候分类1、肝寒:胁下坚胀,腹满不食,筋脉收缩,阴囊引病,小腹胀痛,呕吐清涎,脉沉弦迟,舌苔白滑,质淡。 2、肝热:头胀烦躁,目赤肿痛,胁痛,耳聋,痉挛抽搐,寐中惊惕,淋浊,尿血,脉弦数,舌质红。3、肝虚:头昏目黑欲仆,耳呜,目眩,目涩,雀盲,筋挛拘急,身体麻木,指甲枯萎,遗溺,易怒善恐,心烦,甚至寒热如疟,月经后错量少,脉弦细而弱,舌光红无苔或质淡。4、肝实:头中热痛,遇暖痛甚,眩晕,耳呜、急燥、善怒、呕吐酸水,胸胁胀痛、手不可按、同时呼吸不利、不能转侧,甚至牵及小腹作痛,小便不通,脉弦劲,舌红紫,苔黄腻。5、肝经经脉主要见证:巅顶头痛,两胁肿痛,目赤,面青,耳聋颊肿,嗌干,筋挛,睾丸抽缩,癫疝,遗尿,小便癃闭,女子前阴肿痛。6、肝阳上逆A、肝经实火:头痛,眩晕,面红易怒,目赤,头重脚轻,手指麻木,肌肉蠕动如蚁走,耳呜,眼花,口苦,多梦,鼻衄,齿衄,大便秘结,小便淋涩,脉多弦硬而长,舌苔黄质红。 B、肝经郁火:头胀,头痛目赤,易怒,吐衄,往来寒热,呕吐酸水,胸胁胀痛,面部发热色红或瘰疠结核,舌质红或起刺,脉弦数,苔黄或干腻。C肝风内动:卒然昏倒,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或舌强不言,口合不开,或渐次苏醒而成偏瘫,甚则昏厥而死,脉多弦长有力。7、肝气不舒:头痛目眩,胸胁胀满,胁胁串痛,颊红口红,抑郁不乐,少食倦怠,少腹重坠,妇女经水不调,脉弦大而虚,苔薄白。8、肝病兼治A肝火刑肺:气促,气逆、咳嗽痰粘,胸痛串胁,甚则咯血或痰带血丝,性急善怒,烦热口苦,头眩目赤,脉弦数,苔薄白南质黄。B、肝气冲心:舌卷焦短,昏不知人,醒作睡声,撮空上视,躁动不安,面青目赤。C、肝气犯胃(肝胃不和):胸脘满闷时痛,两胁串痛,食欲不振,嗳气吐酸,心烦易怒,腹满,大便不调,脉弦,舌苔薄黄。D、肝脾不和:面色萎黄,神气倦苔,两胁胀满,渴不喜欢,饮食不消,腹痛腹胀,肠呜,泄泻,脉弦缓,舌苔白腻。E、肝胆不宁:虚烦不寐或恶梦惊恐,触事易惊或善恐,如人将捕之状,短气乏力,目视不明,口苦,呕吐苦水。脉细弦,苔薄白。F、肝肾阴虚:面色憔悴,两颧嫩红,头眩目干,眉棱骨痛,胁胁作痛,腰胫痿软,耳呜,夜半咽喉干痛骨蒸盗汗,手足心热,男子遗精,女子少腹痛,经水不调,带如注,或两便艰涩,脉细舌红无苔。G、肾阴虚肝阳亢:头昏目弦,少寐多梦,烦热颧红,心悸易怒,足轻头重,耳呜耳聋,四肢无力,腰酸遗精,舌质光红,脉弦细数。H、肝胆湿热:两目皮肤发热,色泽鲜明,胁痛尿少而黄赤或见发热口渴,恶心呕吐,食少腹胀。脉弦数,舌质黄腻边红。
(二)心病证候分类 1、心寒:心悸,恍惚,心暴痛,肢冷,唇甲表紫,脉迟,舌暗红。2、心热:面赤,咽干,渴而欲饮,心中烦热不得眠,谵谵如狂,喜笑不休,办部热闷痛如针刺,脉数,舌尖干赤或舌下肿突,舌体肿硬或縻烂。3、心虚:惊悸,怔忡,健忘,失眠,虚烦,多梦易惊,自汗,盗汗,掌心热,脉细弱,舌质淡红,偏心血虚,舌干红绛,为心阴虚,脉结代,心中空虚。4、心实:烦燥不宁,喜笑不休,发狂怒骂,痰壅,神昏,胸胁刺痛,舌尖红赤或质暗红兼见瘀斑,脉实大,或涩。5、心经经脉主要见证:目黄,咽干,心痛,胁痛,口渴欲饮,臑臂内侧后缘疼痛,或厥冷,掌中热痛。6、心病兼证A心脾两虚:面色萎黄,食少倦怠,气短神怯,健忘,怔忡少寐,盗汗,腹胀便溏,妇女月经不调,脉细软弱无力,苔白质淡。B、心胆俱虚:触事易惊,梦多,虚烦不寐,或口苦,心烦喜呕,脉弦细无力,舌质淡。C、心肾不交:怔忡、健忘、虚烦不眠,梦寐遗精,潮热盗汗,夜半咽干,耳呜,耳聋,目眩,腰酸腿软,夜间尿多,一遇烦劳侧面赤,脉虚数,舌红无苔。
(三)脾病证候分类 1、脾寒:唇淡口和,食入不化,中脘饱闷,腹痛绵绵,呕吐泄泻或便秘,四肢清冷,皮肤黄暗如烟熏或浮肿,脉沉而迟,舌苔薄白。 2、脾热:唇赤生疮,口甜粘浊,能食,身黄色鲜,小便黄赤,舌苔薄黄或腻,脉数。3、脾虚:面色萎黄,气短乏力,倦怠嗜卧,食减不化,腹痛喜按,肢冷便溏,肌肉消瘦,或浮肿,甚至呕吐洞泄,脱肛,子宫脱垂,了血,血带清稀而多,脉虚缓舌质淡,苔白滑。4、脾实:胸脘不舒,大腹胀满疼痛,有时易饥,身重肿胀,二便不通,脉数实或沉滑,苔黄干。5、脾经经脉主要见证:舌根疼痛,身体不能动摇,食物不下,心内烦扰,心下掣痛,大便稀薄,或痢疾,或水闭,于内而不能排泄,或面目一身尽黄,不能安睡,勉强站立则股膝侧发肿而厥冷,足大趾不能运动。6、脾病兼证A、脾肾阳虚:心悸,怔忡,喘咳,畏寒肢冷,腰痛乏力,水肿,不烦食少泛恶,大便溏,小但少色清白,甚则腹满,黎明泄泻,鼓胀,脉缓弱迟细,舌淡胖大,有齿痕无华,苔薄白。 B、脾肺两虚:咳吐痰涎,气短喘促,胃纳不佳,蠃瘦身冷,腹胀便溏甚则浮肿,脉虚数,苔白少津,质淡。C、脾胃失和:胃脘痞满,隐疼绵绵,不思饮食,食入难化,嗳气气作呃,甚则呕吐,脉细苔薄白。
(四)肺症证候分类 1、肺寒:面白,发热,恶寒,咳嗽,痰稀白,气喘不能平卧,鼻流清涕,口不渴,脉浮弦,苔白滑。2、肺热:痰黄稠,胸痛,鼻煽,鼻孔红肿,气息觉热,气喘汗出,口渴引饮,咽喉肿痛,鼻衄脉滑数,舌质红绛,苔黄燥,或咳呛痰血,咽干声嘶,脉数,舌质红。3、肺虚:面色皓白,声低气怯,气短不续,畏寒易汗,皮肤枯燥,毛发易折,或颧赤盗汗,消瘦,骨蒸烦热,咳嗽失音,脉虚细,或细数无力,舌质淡红或红。A、肺阴虚:潮热盗汗,口渴咽干,干咳音哑,咳出浊痰,或见咳血,午后颧红。声音低微。气逆喘促,脉多细数,舌红少苔。B、肺气虚:面色萎黄,气怯倦怠,咳嗽吐痰,痰多清稀,甚则喘促,饮食少,畏风形寒或自汗,脉沉微,舌质淡。4、肺实:气壅喘急,不能平卧,声高息涌,咳嗽声重,胸胀满闷,或吐脓痰,臭痰,脉滑实,苔厚腻。A、水饮停蓄:干呕,短气,心悸,喘沉细弦,苔白稍厚腻。B、痰湿挟瘀:恶寒发热,咳逆上气,吐脓如米粥状,甚则吐脓血,痰沫腥臭,胸胁胀痛,咳时痛甚,用手按痛处则更增气急,脉滑实或浮大有力,苔黄腻。5、肺经经脉主要见证:肺部胀满而气喘作咳,缺盆中疼痛,口渴,心里烦躁,胸部满闷,臑臂部的内侧前缘作痛,或厥冷或掌心发热。6、肺病兼证A、肺肾两虚:气短喘急,咳呛痰中带血,甚或咯血,咽喉不利,咳痰稠粘,潮热盗汗,面白颧红,虚烦不得眠,腰腿酸软,动则气促,小便短赤或不利,舌质红少津,苔薄,脉细数或弦数。
(五)肾病证候分类1、肾阴虚:头眩目花,咽干耳呜,耳聋,干咳或唾血,盗汗骨蒸劳热,腰酸腿软,遗精,饮少尿多,脉虚细而数,舌质红而少苔,偏火旺者则见颧红唇赤,虚烦不寐,阳兴梦遗,小便赤,大便秘。2、肾阳虚A、肾气不固:面色淡白无华,腰脊酸软,听力减退,小便频数而清,甚则不禁,夜尿多,滑精早泄,尿后余沥,舌淡苔薄多白,脉沉细弱。B、肾不纳气:气短喘逆,动则尤甚,咳逆汗出,小便常随咳出,甚则痰呜,面色浮白,舌质淡,脉虚弱或沉细。C、肾阳不振:面色淡白,腰酸腿软,阳萎,头昏耳呜,形寒尿频,舌质淡有齿痕,脉沉细。D、肾虚水泛:周身浮肿,下肢尤甚,按之如泥,腰腹胀满,阳囊,尿少,水泛为痰则咳上气,痰多稀薄,动则喘息,舌胖嫩,苔白,脉沉细弱。3、肾经经脉主要见证:心象挂在半空若饥饿状,心跳若恐,口热舌干,咽肿,心内烦扰,脊股部内后缘疼痛,痿废厥冷,好睡,足下热而痛。4、肾病兼证:肾水凌心射肺,心悸不宁,头眩,身润动,振颤欲倒地,水肿、胸腹胀痛,咳嗽短气,不能平卧,指唇青紫,四肢厥冷,口不渴,舌淡苔薄白,脉沉弦。
(六)胆病证候分类1、胆虚寒:面微有尘,头晕欲呕,胆怯易惊,少寐善太息,视物模糊,体无膏泽,脉弦 脉迟,苔薄滑。2、胆实热:头两侧及目眦皆痛,头晕,目眩,耳聋,口苦,呕吐苦水,胸满胁痛,寒热往来,易怒,夜寐不安或多眠,脉弦数实,苔黄舌红。3、胆经经脉主要见证:头痛,颔肿,眼外角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胸胁肋,髀,膝等部的外侧直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足四趾不能运动。
(七)胃病证候分类1、胃寒;胃脘胀满疼痛,绵绵不止,喜热按,喜热饮食,泛吐清水痰涎,早食暮吐,呃逆,四肢清冷,脉右关沉迟,苔白滑。2、胃热:口渴思冷饮,消谷善饥,呕吐嘈杂,食入则吐,口嗅,牙龈肿痛,腐烂或出血,汗出鼽衄,脉滑数,舌赤苔黄少津。3、胃虚:食难消化,胸脘痞闷,胃痛喜按,食后痛减,嗳气吐酸,不思饮食,唇淡,脉右关软弱,舌质淡,苔少。A、胃阳虚:胃脘痞满,不思食,食不化,时作嗳气,吐酸苔白滑,脉沉迟。B、胃阴虚:口燥咽干,或见口烂龈肿,大便干结,食少食不化,甚则噎膈或反胃,舌光少津,舌质红,脉细数无力。4、胃实: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思饮食,大便不通,或溏薄不爽,尿色黄,或大腹水肿,脉实大,苔黄厚。5、胃经经脉主要见证:口歪,唇上生疮,颈肿喉痹,沿胸部的膺部,乳部,下到气衔,股部伏免,小腿外缘足背等外皆痛,足中指不能屈伸,本经气盛实证,身前胸腹部发热,本经气不足的虚证,则身前胸腹部都觉寒战。
(八)小肠病证候分类1、小肠虚寒:小便清长,或频数不爽,小腹坠痛喜按,疝痛,或肠呜泄泻,或粪后下血,脉象细弱,舌淡苔薄白。2、小肠实热:咽痛耳聋,心烦舌疮,小肠气痛,连及腰脊,控引睾丸,脐腹作胀,矢气较松,小便赤涩,茎中痛痛,脉滑数,苔黄质红。3、小肠经经脉主要见证:咽干,颊肿不能回头看,肩痛似拨,臑(上臂部)痛似折,耳聋,颈,下颔肩,臑、肘臂行外侧后缘疼痛。
(九)大肠病证候分类1、大肠寒:腹痛肠呜,大便泄泻,小便清长,手足冷,脉迟,舌苔白滑。2、大肠热:口燥唇焦,喉痹,大便秘结,或便溏腐臭或便血,肛门灼热肿痛,小便短赤,脉数,苔黄燥。3、大肠实:腹满痛拒按,或腹痛固定在一点而拒按,恶寒发热或无热,右足屈而不伸者,则为肠痈的征象,小便频数,大便秘结或便而不爽,或下脓血,或里急后重,痢下赤白,脉沉实或测滑数,舌苔黄腻。4、大肠虚:久痢泄泻,肛门下脱,寒栗肢冷,脉细微,舌淡苔薄滑。5、大肠经经脉主要见证:齿痛颈肿,眼睛发黄,口干,鼻衄,或鼻流清涕,喉中肿痛,肩前与臑内(手臂前缘)作痛,食指痛不能运动。
(十)膀胱病证候分类1、膀胱虚寒:小便清白频数或不禁,冷淋,遗尿,浮肿,舌淡,苔润,脉沉细。2、膀胱实热:小腹胀满硬痛,小便短涩不利,尿色黄赤,浑赤,浑浊不清,或尿脓血,或溺血尿或尿砂石,或闭塞不通,舌红苔黄脉数。3、膀胱经经脉主要见证:气冲而头痛,目似脱,项痛如拨,腰脊痛如折,股关节不可曲膝膕如结,腿肚如裂开似的,此外,为痔,虐疾,癫疾,头项部疼痛,目黄泪出,鼻流清涕或流血,项,背、腰、尻(骶骨)、膕、踹(腓肠肌部)脚等部全痛,跋涉 趾不能运动。
(十一)心包络经经脉证候 手心发热,臂肘挛急,腋下肿,甚则胸胁支满,心中怛怛大动,怔忡不安,面赤目黄,喜笑不休,心内烦忧,心中痛。心包络为心脏外围,在功能和病变上与心脏是分不开的,所以,心包络症状包括心的见证。
(十二)三焦经经脉证候 听力不清,咽喉肿痛而闭塞,汗出,眼外角痛,颊肿,耳后,肩、臑、臂的外缘等部皆痛,无名指不能运动。 上中下三焦分别代表着人体上中下三部分,以及其中所包含的脏腑。三焦的病也就是脏腑的病,所表现的症状可参见上述各节,热病参见卫气营血等章节。
(十三)脏腑经脉辩证要点`1、脏与腑之间存在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关系,应进行全面诊察分析。2、病变中正气的强弱往往出现互相转化的现象,必须掌握虚实转化规律。3、内脏体表组织有着所属关系,内脏有病往往会影响到所属体表组织发生病变。4、五脏各有其生理上的所喜所恶,因此,往往由于病因的性质与某脏所喜相违背,这一脏容易受病。虽然是五脏所喜,然而太过了仍可致病。
审证求因
一、辩风的病因 外风症是由一般风邪所致疾病,内风就是在某些内伤病的过程中出现的风的症状如突现发生抽搐,摇头等。内风是由于病久体虚液亏虚所致,如血虚生风,液燥生风等,产生风的机制,肝与肾有着密切联系。 风的主要见证 1、外风:外伤肌腠,营卫不和则为伤风,也叫感冒。证见恶风,无汗或有汗,头痛,鼻塞清涕,咽痒,咳嗽声重,痰多,发热,脉浮。 中伤脏腑经络则为中风,轻则证见眩晕,舌僵直不能言语,皮肤麻木,肢体酸痛,重则突然跌倒昏迷,口不能言,痰声漉漉,抽搐半身不遂,兼有六经形证者。2、内风:突然出现搐搦,昏迷,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角弓反张,眩晕等证,如因血虚生风者,必兼有血虚内燥的症状,如因热盛生风者,必兼有热的症状,因肾亏而引起的内风,必兼有肾阴不足的症状,因肝气郁结化风或肝阳亢盛化风而引起的,则有肝经症状。 风的兼证1、风寒冬:即伤风的症状,再加恶寒,骨节痛,气喘,脉浮紧。2、风热;头痛,目赤,鼻流黄浊涕,咽喉痛,乳蛾红肿痛,口渴,心烦,小便黄色,脉浮洪数。3、风温:身热,微恶风或不恶寒,出汗,头痛,咳嗽,口渴,心烦,便秘,小便黄赤而少,脉浮数,病较重时,有昏迷,谵妄,癍疹,舌红绛等。4、风湿A、在皮肤:如癣,湿疹,风疹等,都有痒的症状,有的有水渗出,有的此起彼落,窜走不定。B、在表:头痛而重,全身骨节疼痛(窜走不定)微肿,汗出,恶风,气短,发热(午后热甚)小便少。C、在里:肠呜,腹痛,泄泻,泄出清水。5、风水:全身浮肿,面目浮肿较重,颈胀,嗽咳恶风、出汗不渴,脉浮。6、风燥:便秘,消渴,皮肤干而皱,指甲干枯。 辨风的要点:1、辨别风应结合其特点,如发病急,消退快,善动而善变。内风,常见摇头,因风性轻扬,易侵入之上部,外感之风,则常见恶风,风邪伤及皮肤可以发痒。2、辩风证时,应注意风中于人体的哪一部位所中的程度,如中风有中经络(口眼歪斜,手臂麻木,肌肉类不仁,身体重着)脏腑(口流痰涎,舌强语蹇,昏不知人)之不同,并在程度上也有轻重之不同。3、辨风证时应注意其兼证。4、辨风证时应注意其来源,是外感而来,还是内生之风)
(二)辨热的病因 暑热见证1、伤暑:证见寒热头痛,恶热,汗出,烦燥,呕吐,腹泄唇干,口渴,气促,四肢无力,小便赤涩,舌苔白腻或黄腻,舌质红,脉浮滑而数洪或虚。2、中暑:证见突然昏倒,神志不清,发热烦燥,气粗出冷汗或无汗,脉洪大而无力或陷伏。 热本身见证:发热,恶热,口渴,喜冷饮,鼻煽唇焦,面赤,目赤,燥吐黄痰,小便短赤,大便闭结,舌苔黄,舌质红,脉数,癍疹,出血昏迷,谵妄发狂。内热,主要是阴虚及虚热及虚热的症状,如颧赤,骨蒸潮盗汗,心中虚烦,失眠,口燥舌焦,咽痛,咳嗽痰中带血,手足心热,便秘,舌质绛或光红无苔,脉细数无力。 辨热的要点1、热耗损人体津液,并恶热而喜冷。2、要区分内热与外热,以及外热因津液过耗而转为内热,和热盛耗散无气等问题。
三、辨湿的病因 湿是一种重浊,腻滞的阴邪,由外感雾露,久居湿地,涉水淋雨而来,为外湿。因食生冷或酗酒太过,致脾运失职,以致造成水液停留不行,是内湿。 外湿:体酸关节疼痛,身重难以转侧,关节屈身不利,头汗出,皮肤潮润,痛常停留一处不移,脉濡缓,苔白腻。 内湿:湿阻上焦多见头胀头重,胸脘痞闷,口淡乏味而腻有时觉有甜味,不思饮食,或湿阻中焦,则常见腹胀饱满,饮食不化,嗳气,大便溏,肢软无力,自汗出,小便涩少,苔白腻而厚,若湿注下焦,则见足肿小便淋浊,大便反快,痢疾,及妇女带下病。 湿的兼证 1、风湿:见风的兼证。 2、寒湿|全身疼痛,而关节疼痛较重,行动不便,无汗,四肢浮肿,尿少而清,大便稀,舌苔白腻,脉迟。3、湿热:湿热:发热,心烦,口渴喜热饮,自汗,四肢关节肿痛,且重,胸满,身黄橘红,足冷小便黄赤而少,舌苔黄腻,脉滑数。4、温湿:头痛,恶寒,身重而痛,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如阴虚,舌白腹泄,舌白不渴,面色淡黄,脉弦细而濡。5、暑湿:呕吐腹泄,发热汗出,胸闷,腹满,不思饮食,苔白滑,脉虚濡或虚涩。 辨湿的要点1、辨湿证应注意其特点。湿性粘滞,病易缠绵,并多固定不够,湿病大便易稀,小便少,不渴或渴不欲饮。湿性向下,病常下,湿性污浊,故带下,疥疮流水多为湿邪所致。2、辨湿应分辨其部位,其皮表,有肌肉,在关节,在上,在下等。3、辨湿应注意其是内湿或是外湿,应注意是否兼证。
四、辨燥的病因 燥为秋天的主气,因秋燥引起的疾病,有温凉之不同。有凉燥与湿燥之分。此外,有内燥,多因汗、吐、下、伤津亡液,精血内夺而致。1、外燥A、凉燥:头痛鼻塞,恶寒多于发热,无汗唇燥,咽干,咳嗽,气喘,脉浮弦涩,苔白而干。B、身热有汗,口渴,咽痛,咳逆,胸痛痰中带血,上气鼻干,舌苔白薄而干,尖边红,脉浮数或弦涩。2、内燥:见证具内燥之各项症状,此外尚有皮肤干燥,指甲干,毛发干枯易折,无光泽,舌干无津液,脉涩。 辨燥的要点 1、燥病特点:燥病除发热外,病人有缺乏体液表现,如口唇龟裂、咽干口燥等。2、区分内外燥:外燥偏重于肺,内燥偏重于全身。3、辨内燥须分三焦部位:若燥伤血脉则民肝肾有关。辨外燥则伤肺为特征,如干咳胁痛,津液干燥,凉燥则恶寒较较重,多无汗,表证较为明显,但在化热之后,亦与温燥无异。
五、辨寒的病因 寒是冬天的主气,是一种阴邪,寒邪,最易伤人的阳气,分内寒或外寒,内寒多因人体阳气虚弱而引起的。 寒的主要见证:1、外寒A、伤寒是感受外寒较轻的,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么,腰痛,身凉,四肢冰冷,手足挛痛,卷卧不动,昏迷僵直,舌白滑,脉沉细迟,或沉微欲绝至脉伏。 辨寒的要点:1、辨寒证应注意寒特点。寒为阴邪,其性收引,易致痉挛。侵入人体后,可致气血不畅而痛,脉见迟弦,寒证必见喜温恶寒。寒邪由表入里,也能化热。2、须区别外寒和内寒致病的原因。3、辨其有无兼证及寒邪所伤的程度和部位、轻重,上下,表里,脏腑。
六、辨火的病因 火是在体内产生的。脏腑都能生火,而各种精神活动过度(七情所伤)也能生火,外感诸邪到了人体后,也能化火。实火,有明显的火盛症状,阴伤的症状不明显,而虚火则阴伤症状明显,并带有虚热症状。 火的主要见证 1、实火:凡五气所化之火,或五志之火多为实火。表邪入里化火,以胃肠两经为多,如壮热,口服,腹满便秘等。此外,亦有五志之火兼有五气所化之火。 2、火在上焦:症见面赤、头胀、心烦懊农,咽喉肿痛,牙痛。 3、火在中焦;症见渴喜凉饮,胸膈烦闷,消谷善饥。4、火在下焦:症见小溲赤涩,大便闭结等。5、五志之火: 心火---烦心,掌热,口舌糜腐。肺火---咳血、咽干、鼻干、鼻衄。 肝火---头胀,多怒,目赤。 脾火---能食,嘈杂,口唇赤肿。 肾火---骨弱,尿赤(淋浊),梦遗等。 一般实火舌苔多黄或黑,干燥或起芒刺,脉多洪数有力。 辨火的要点:火有各种热的症状。有干燥的症状,因火性炎上故火象现于头面较多,火盛电易伤津动血燥阴,消耗真气,克伤肺金。火症一经发病,一般多在很短的时间内酿成燎原之势。2、区分实火与虚火。实火多系先火旺而后水亏,其来势急,虚火则多先水亏而后火旺,其来势缓。 3、了解火、温、热的关系,三者异名同类,只是程度上的差别,一般以温热之邪属外感,火气属内生。4、辨其部位或有无兼证。
七、辨疫疠的病因 传染性流行病,不循经脉传变,多邪伏中焦,一般分湿热秽浊与暑燥淫热两类性质。1、疫毒发颐:耳下两颐肿硬且痛,连面皆肿,喉赤肿痛,壮热口渴,时有睾丸肿痛,甚则神识昏糊,嗜卧睡,或惊厥,脉数大,沉浮俱盛,舌苔黄厚。2、疫疟:憎寒壮热,继则壮热无汗,头身皆痛,胸闷呕吐,渴不欲饮,或大渴引饮,目赤溲黄,甚则状如尸厥,神昏气闭,汗出而醒,或抽搐谵语,皮肤起癍疹,寒热交作,脉数或伏或大,苔黄燥或舌赤无津。3、疫痢:发病急速,证势剧烈,发热恶寒,身疼口渴,烦燥或呕吐,腹痛如绞,痢下赤白,日数十行,大便腐臭,肛门灼热,毒盛则神昏谵语,抽搐痉挛等,或间夹癍诊,舌苔厚腻而白,脉不定,常见的有濡数迟微或伏或散。 4、疫喉痧:壮热微恶寒,烦闷口渴,喉痛甚,咽部红肿,甚则腐烂,颈部及全身出现痧疹,舌质红,苔黄或粘浊,脉数。
八、辨七情病因 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致均为内伤疾患,其表现在气的变化方面,五脏有病也能起情志方面的变化。 1、七情病的主要见证:抑郁不乐,喜怒无常,心烦意乱,惊惕善,失眠多梦,悲衰哭泣,胸闷太息或气急,咽喉似有对阻,喀不出咽不下,腹部胀满,不饥不食,胁痛嗳气吞酸,胃痛,有痞块而不固定,严重者神志恍惚,语言错乱,如癫如痴。2、七情与脏腑关系:过喜—伤心,则心神不安,甚则语无伦次,举止失常,喜则气缓,可见心气缓散不收。 过怒--、伤肝,则见面青白色,食少不下,怒则气逆上冲大叫目怒视。怒极则血莞于上,可致目赤神昏暴厥。若郁怒不伸而成精神病,则经常怒目狂妄叫嚣詈骂不避亲疏。 过忧---伤肺,亦可伤脾。忧愁者,气闭塞不行,闷闷不乐,若有所思,若有所失,甚则失眠,精神失常,久之伤脾,食欲不佳。 过思—伤脾,脾伤见食不香,睡眠不佳,思则气结,过分思虑,精神受病,气机不畅,意志紊乱。 过悲—伤肺,肺伤则气消面色惨淡,神气不足,垂头丧气,叹息连声,偶有所触,即涌泪欲哭。 过恐---伤肾则肾气亏点,气血不足,表现 为神怯易恐。 过惊—惊则气乱,暴受惊吓,立时目定口呆,傍徨失措,为动心神,神志被扰,则情绪不宁,故心虚之人易惊。 3、 辨七情要点A、七情病是思想情绪引起的。B、特点、情志失调,易生气病,肝病气邪和脾胃肺关系电密切,也可引起疼痛,痛的地方游走不定,产生的痞块不固定在一处,而是忽聚忽散。C、辨其在气在血,首先是气,进一步影响到血,初病多实,久病多虚。
九、辨劳倦病因 劳动而不注意休息,光休息而不劳动,都能使气血筋骨,肌肉失其生理的常态。1、劳倦的主要见证:劳倦主要是气伤,症见无力,疲倦,怠情,怠惰,嗜卧,懒言,饮食减退,气喘心悸,发热自汗,心烦不安,脉缓而大或浮或细等。 过逸,多见体胖行动不便,动则喘渴,心悸气短肢软无力,易感风痹等病。 2、辨劳倦的要点1、辨劳倦须了解劳倦之所伤,如久视伤血,久卧伤元,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以及疲劳之后,汗出过多,内务部津伤气,再如肺劳伤气,心劳损神,脾劳损食,肝劳损血,肾劳损精等,都必须详察细辨。 2、辨劳倦必须与外感鉴别。因内伤劳倦,有时亦能出现恶寒身热等现象,所以应结合其他见证来鉴别。 3、辨劳倦必须辨患者禀赋强弱,劳倦程度以及有无其他兼证,必须参考脏腑辩证。
十、辨伤食病因 饮食为营养的泉源,任恣肥甘,没有节制运化失常,即能致病,形成伤食,造成肠胃病,这和脾虚关系非常密切。辨伤食的见证,饮食伤在胃,症见胃痛,饮食不佳恶闻食气,胸膈痞满,吞酸嗳腐,舌苔厚,脉滑有力,饥食伤心在肠,症见腹痛,泄泻,一般饮食伤,脉见滑疾或沉实,舌苔厚腻或黄,如误服毒品,则有吐泻 交作,腹痛如绞等症状。2、辨饮食的要点1、伤饮食者不欲饮食,喜冷食者,内必多热,喜热食者,内必多寒,平素嗜寒,久之会生中寒,嗜热之久,会生内热。偏食所伤,伤于寒物者居多,而伤于温平者次之。2、辨饮食伤须辨有余和不足,如饮食过饱,以致停滞不化者,谓之有余,如脾胃素虚,因过份饥饿,但因食之太饱而伤者,谓之不足,有余为实,不足为虚。3、辨伤食须知所伤部位,如患者消化薄弱,不能多食,食后饱胀,稍进油腻,大便溏泻,是为脾虚,能食不消化,为胃强脾弱,知饥不能食,为脾强胃弱。
十一、辨痰的病因 狭义的痰是指咳出的痰证,广义的痰包括咳出的痰涎以及留在体内各种各样的痰。痰,是津液在人体各部位郁滞不通,凝聚而形成 。痰主要产生于脾,与肾的关系也很密切,肾阳虚能使水泛为痰,肾阳虚则因内热煎熬成痰。 因痰引起的症状:恶心呕吐,心悸,眩晕,背冷,胸部痞闷,胁胀痛,腹泄关节痛,皮肤麻木,皮下肿块,癫狂。如要确定是痰证,应结合以下几点:1、吐痰多,喉中痰响。2、有脾虚消化不良,腹胀,饮食减少者。3、身体肥胖,不喜运动者。4、脉见滑者。5、舌苔厚腻者。 同时还要根据痰量的多少,颜色的黄白,稠粘的程度是否带血等,以辨其寒燥湿等。 痰的兼证:1、风痰:体胖眩晕,恶心欲吐,四肢麻木,吐痰多,有泡沫,喉中有痰声,抽搦如癫痫,脉浮滑。2、热痰:痰黄而稠有块,不易喀出,偶见红色,面赤,口干,唇燥燥热,舌苔脉红滑。 3、寒痰:湿痰:痰多,易于吐出,色白皮书而稀,面萎黄,食欲不佳,腹胀,嗜卧,舌苔厚腻,脉缓。5、燥痰:咳嗽喘急,痰胶粘难吐出,间或带血丝,咽而痒,畏寒发热,小便短赤,舌苔干燥,脉涩。 6、气痰:痰停留于咽喉,喀不出,咽不下,胸胁痞满(即梅核气)7、痰火:症状基本与热痰相似,但头面部实火的症状(面赤,口干,唇燥等),一般更加 明显。8、老痰:痰粘稠难喀,其质较硬。 辨痰的要点:1、辨痰病时,应注意其造成痰的原因 与痰病本身所属的风、寒、热、湿、燥等。2、应注意其部位,兼证,患者体质。
十二、辨饮的原因 体内的水,不正常的聚集在一起即为饮,一般都为肺脾、肾三经病。因体内水液的输布排泄,主要是依靠脾的转输上升,肺的通调下降,肾的蒸化开合,三脏协调,才能完成水液的吸收,运行,排泄的正常。水液在体内本来是循环不息的,并且有一定的循环路线。如果在其通路上有了阻塞,或者推动水液运行的力量不足,水液溢到皮肤周身。痰和饮的关系非常密切,稠浊的即为痰,稀薄的即为饮。 饮的主要见证:1、辨痰饮:咳嗽、心悸,恶水不欲饮,胃肠中有漉漉之水声,呕吐清水,胸腹胀满,消瘦,脉弦滑(在肠胃) 2、辨悬饮:咳吐引痛,心;下痞硬,发热汗出,脉沉或悬(在胁部) 3、辨溢饮: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笨重而痛。如属寒证,则有恶寒,口不渴,无汗而喘,舌苔白,脉迟,如属热证,则发热,汗出而喘,舌苔黄,脉浮数。一般以寒证多见(在四肢肌肤)4、辩支饮:咳嗽气逆,眩晕,短气不能平卧,身体力劳动微浮肿,脉沉紧(在膈上)。 辨饮的特点:1、饮是稀而流动的,振动时有水声,它和水基本上是属干同一类的东西,但并不相同,和湿也属于同一类,不过饮的水量较多,较为集中。2、辨饮应进一步了解产生饮的原因,以及和脾肾肺小肠膀胱的关系。
十三、辨虫的病因 肠道寄生虫一般以蛔虫,蛲虫条虫等为常见,多因湿热素重,饮食不洁,杂生生菜瓜,果或油腻肥干等物而成。 虫的主要见证:面黄肌瘦,眼眶,鼻下微黑,鼻孔或肛门作痒,唇内生白点如粟粒,食欲减退或异常亢进,有的还嗜食生米,茶叶,炉渣等物,腹中阵痛,喜按,面上白斑,脉多洪大。在小儿易成疳积,腹大坚满。 辨虫的要点:1、蛔虫:面生花斑,腹脐周围作痛,泛恶,或吐蛔虫,大便下蛔虫。2、蛲虫:肛门搔痒 ,妨碍睡眠,粪便带有成虫。3、条虫,嘈杂善饥,头摇鼻痒,大便有虫节。4、钩虫:皮肤发疹搔痒,身黄兼肿,5、辨虫要结合问诊,和检验大便虫卵,以区分虫的种类。
治法总则
中医常用治则有治本和治标,正治和反治,壮水制阳与溢消阴,以及运用脏腑制约等隔治法及汗 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等。
一、治本与治标 标本,主要用来分清疾病的主次本末和轻重缓急的情况,标指疾病的现象,本指疾病的本质。 标本应随具体情况而异。病因为本,症状为标,原发症状为本,续发症状为标,旧病为本,新病为标,一般情况,先治本后治标。如原有肾病,此病又出现小便不利,全身水肿等症状,治疗应治其小便不利,小便正常则水肿消退,肾病减轻了,则由它引起的咳嗽,气喘等肺病症状也就自然消失了,治本而标自愈。 1、急则治标:标病甚急而可影响患者安危时,应先治其标而治其本,如脾病引起腹水症,脾病是本,腹病是标,如到了腹部胀满,呼吸困难,二便不利的地步,不可单用健脾固本之法,应以峻泻水,俟水退再治其本。喉风症,咽喉肿闭,汤水难下,可以先用刺法砭出恶血,然后再按病的性质给药。 2、缓则治本:这是从根本上着手的治法。大都用于一般慢性病如虚劳内伤,阴虚发热咳嗽的病人,发热咳嗽为标,阴虚是本,因在治疗上就用滋阴治本的方法,阴虚好了,发热咳嗽的症状,也就自然消失。 3、标本俱急,标本同治:这种治法,大多用于病情紧急之时,因在时间上,条件上已经不允许单独治标或单独治本,必须标本同治。如咳喘,胸懑,腰痛,小便不利,一身尽肿,虽然病本在肾,病标在肺,但由于水邪射肺,标本俱急,就需要同时发汗利小便的治法来表里双解。
二、正治与反治 1、正治法:适用于证情与症象在性质一致的时候,即热证表现热象用寒凉药治疗,寒证表现寒象时用温热药来治疗,实证表现实象时用攻泻药来治疗,虚证表现虚象时用温补药来治疗,又叫逆治法。 2、反治法:与上反。虚象仍用攻泻药,实象仍用补益药等。如急性热症有时出现肢冷色青,脉微欲绝的热深厥深证时,不用温阳药而仍用清热药来治疗,这是因证情属真热假寒的性质。这种治疗叫寒因寒用。又如,少阴病下利,手足厥冷,而又见不恶寒,虚烦面赤等热象时,不用清热药而仍用温阳药来治疗。这是因为下情是属于真寒假热的性质。这种治法叫热因热用。如脾虚而见中满痞胀症象时,不用消导药而仍健脾药治疗,这属于真虚假实的性质,治法叫寒因寒用。如湿热积滞,顽痰瘀血引起的病,虽然病久有虚象,不用补益药而仍用攻痰去瘀的攻伐药,属于真实假虚性质,治法叫通因通用。病情较复杂的,治疗上采用热药中少佐寒药,寒药中反佐热药,或热药冷服,寒药热服等。
三、壮水制阳,益火消阴法 1、壮水制阳法:适用于肾中真阴不足之证,是采用峻补肾中真阴的方法来消除肾阴不足不能制阳反引起的一些阳亢症状,如头痛目眩耳呜,舌燥喉痛,虚火牙痛,足跟痛,足心发热,脉沉细数,两尺较大等。方用六味地黄丸,滋补肾水以制虚阳。2、益火消阴法:适用于肾中真阳不足之症,是用峻补肾中真阳的方法来消除因肾阳不足,无力温化所引起的一起阴凝症状,如腰痛脚软,身半以下有冷感水肿,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方用桂附八味丸,益肾中之阳,发消阴翳。
四、根据脏腑整体性和联系性的治法 1、虚则补其母:按五行母相生的规律,当某腑脏气虚弱时,可以间接补益其母脏。如肺脏脏气不足,可影响脾,如虚劳病,久咳肺虚,有时还会出现脾胃不振,食减便溏等证,治疗用健脾药物治疗。脾胃健全,食欲增进,不仅便溏自止,而且因肺得谷气的滋养,久咳等症状,也能减轻或痊愈。治法叫培土生金。2、实则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