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听的豆瓣昵称:中国的太空成就令美恐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15:00:46

德媒:中国的太空成就令美恐慌

  德国《世界报》网站11月19日文章,原题《中国的太空成就令美国恐慌》,摘编如下:

  在完成了中国在太空的首次对接试验后,神舟八号飞船安全着陆。这艘飞船还载有一部德国人用来进行失重研究的设备。

  德国是首个与中国开展太空合作的国家。此前从未有外国实验设备随中国飞船升空。中德两国的航天界人士积极评价了他们的首次太空合作。德国航空航天中心称,搭载了17项医学和生物学实验的中德合作通用生物培养箱(sim box)运转“顺利无误”。植物、蛔虫、细菌和人体癌细胞在失重环境下受到了宇宙射线的照射。

  在逗留于太空的17天里,神舟飞船两次与天宫一号对接。中国由此向在2020年建立空间站的目标走近了一大步。中国政府正欢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重要里程碑”。

  飞船着陆后,培养箱被迅速运到了位于北京的实验室。德国航空航天中心项目主任马库斯·布劳恩在北京说,合作“很成功”。与中国合作研究“大有前途,潜力巨大”。他补充说:“我们相信,我们的密切合作才刚刚开始,已经有了一些设想。”

  德国航空航天中心理事会成员格尔德·格鲁佩说,我们以通用生物培养箱大胆地跨越了中国长城,在载人航天领域开辟了新的伙伴关系。他说,与中国的新合作为德国科学家拓展了在太空中开展研究的机会,“我将这视为对我们多年的可靠合作伙伴美国和俄罗斯的补充,而非竞争”

  然而,也有人对德中初次合作的巨大成就持保留看法:其他国家应该在太空与中国合作吗?尤其在美国,反对合作的人怀有安全政治的顾虑,他们将这个年轻的航天国家视为战略对手。

  毕竟中国的航天计划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指挥。中国的将军们同他们的美国同行一样,知道太空对未来战争有多重要。不过,德国航空航天中心在与中国“开创性的”合作上关注的只是失重条件下的科研。“这里没有与安全相关的技术”,格鲁佩在北京说,“我们视合作为机遇——因为中国使我们在美国和俄罗斯外有了第三个开展太空科研的机会”。

  “美国在与中国的合作上确实有保留”,格鲁佩承认说。但几周来,人们对这一话题“在讨论中表达了不同的观点”。事实上,美国航天局局长查尔斯·博尔登在神舟八号发射后曾表示愿意与中国开展科研合作,称这有可能成为沟通两国的桥梁。他提到的可能的合作范围有避免产生太空垃圾,应对太空中的紧急情况和科研项目。

  但美国航天局被捆住了手脚。很有影响力的国会议员弗兰克·沃尔夫促使美国航天局今年的预算案规定不会有资金被用于与中国的科学合作。这位共和党人说,这是因为中国正崛起为军事强国,而且侵犯人权。

  在完成首次太空对接试验后,中国透露,其飞船的对接机构与国际空间站的对接机构兼容。这就是说,中国飞船有可能与国际空间站对接。

  “航天国家正努力将特定的设备标准化——也是为了应对事故”,美国海军军事学院的航天和中国问题专家琼·约翰逊-弗里兹说,“但决定未来合作的是政治,不是技术”。

  美国、欧洲和俄罗斯正因经费不足而削减航天计划,而对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来说,钱不是问题——与民主国家不同,这些国家的政府在经济困难时期要费劲说服民众相信耗资巨大的航天事业会带来好处。

  “如果考虑到工作岗位和技术,那么太空是少数收益与投资相当乃至高于投资的领域”,约翰逊-弗里兹教授说。她说,中国不仅在技术和经济上得益于航天事业,在政治上也是如此,“中国靠航天计划获得了可观的声望,这正转化为地缘政治影响力和内政公信力”。

  太空成就震惊世界,北京是强有劲“玩家”

  中国宇航业又出现新的标志性事件。周四,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发射升空,并为2020年创制60吨重的轨道站开辟了道路。

  8吨重的目标飞行器在轨道上运行两年,因此,其将不作为未来太空站的组合体。其目的是进行在轨交会对接的技术性测试。飞往“天宫”的将是无载人飞船。在测试成功的情况下,2012年将向组合体相继发射两次载人飞船。俄-中研究中心主任扎伊采夫注意到目标飞行器的发射日期。

  他说,选择在中国国庆前夕发射目标飞行器,是苏联年代和由共产党领导的国家的实践。我想,这是振奋人心的一项极好的事项,其再次向全中国人民示范了目前还落后于莫斯科和华盛顿,但在实地踏步追赶的领域中取得的具体的和重要的成就。

  2003年,中国成了世界第三个独立向近地轨道发射航天员的国家。载人飞船已发射过三次。有意思的是,北京不宜公开其宇航研究基于俄罗斯技术,比如,将中国第一名航天员升入太空的“长征”号火箭,多半模拟了苏联1963年的УР-200型火箭 “神舟”同俄罗斯的“联盟-ТМ”号难于分辨,其样品曾在当年卖给了北京。太空员外出太空的宇航服也与俄罗斯的“奥尔兰-m”极其相似。再说,“太空员”本身也是在星城受培训。以最大限度地利用他人的经验走自己的路,这是极度地“中国式”做法。扎伊采夫继续说:

  "北京是强有劲的和具有前景的“玩家”。他拥有庞大的资金、科研技术资源,我就不提人员资源了。中国人天赋的效法所有其它国家创建的有益经验服务于自己的才能,值得予以高度的赞赏"。

  如果“天宫”交会对接的可靠性被确证,北京就有加入国际太空站计划的机遇,并就向太空站运送执勤空勤组上与俄罗斯竞争。但说开了,这只在理论上是如此。因为,美国反对北京参加国际太空站计划,担心自己的航天技术将会被中国泄露给正在增强本国导弹计划的巴基斯坦、伊朗和朝鲜。

  但当今,中国也管不上国际太空站,他忙他自己的事。现在正在为11月份与俄罗斯联合向火星发射“土卫—土壤”的火星轨道探测器做最后的准备。现在还正在研制月球自行机器人。俄罗斯宇宙火箭“动力”公司总裁科研顾问西尼亚夫斯基认为,中国人将会以越来越多的太空成就震惊世界是显而易见的。他说:

  "没人对中国将在宇航业占有领先地位会有猜疑。这预计将发生于2030年。至于火星飞行,那么,在30-40年代,他们也能独立执行此项雄心壮志的项目"。

  尽管在像“土卫—土壤”项目上进行合作,但就整体而言,中国宇航业上的研制,就像军品方面一样被裹上神秘性。想从独立渠道获得国家在宇航业领域成就的实证,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比如,有一部分专家不承认中国“太空员”外出太空一事并非偶然。他们断言视频录像是游泳池水下的镜头,然后在制作过程中复制于地球景象。说明这一点的是“太空员”周边起的水泡和其头盔反照的游泳池顶棚的照明。

  “文革”期间,中国陷入废墟堆中,但就是当时,其“国防”和宇航业领域的工作正常运作。现在,中国完全是另一个国家,其出现从事各项工作的可能性,包括宇航业。看来,中国建造“太空站”和将太空员送上月球和火星的计划是完全现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