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旅游包车师傅:李泓冰:让“自由而无用”的灵魂浸润中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7:42:12
2012年01月13日09:00中国新闻周刊李泓冰

工作人员抱着签筒让游客抽签。 摄影/刘子倩
中国已经到了这样的历史时刻,需要发掘并重建这样一种精神追求,需要让“自由而无用”的灵魂融入中国的脊梁。这其实并不仅仅源于西方知识分子精神的浸润,更是对中国传统士人风骨的执著秉持。国人需要相信,离地三尺,真的有“神明”
李泓冰 媒体人
元旦,各地的名刹古庙几乎都在敲响新年钟声,一个非常醒目的景象是,当地主政官员们也郑重现身,往往是集体撞响新年第一钟之后,发表一通激昂的新年演说——暮鼓晨钟的传统,正在后工业化的社会主义中国得到了极其默契的接续。然而,与华夏传统、宗教氛围有着相当差异的,就是本该融通于钟声里的“信仰”二字,似乎反而沉没于无形了。
我们当然不可能认定各地在敲钟后演说的官员们,忽然都成了释家信徒,且他们的语重心长多与佛教无关。我们宁愿相信,在新年选择去寺庙撞钟并演讲,主要的还是因为这样有几分响应民俗的亲民感觉,也有些迥异官场的新鲜氛围,自然,也有些油然而生的神圣感和堂皇感。
只是,人们往往忽略了,新年悠扬的钟声背后,还有源源不绝的利益。名寺新年钟声每敲一响,同时相伴着金钱落袋的声音,其拍卖价也是坊间热衷流传的话题:“杭州六和塔除夕敲钟祈福,新年第一钟拍出6.18万”“企业买下敲钟权送官员,新年第一钟能卖58888元”……
这确实也没什么不合适。据一位法师郑重澄清,很多“第一钟”的拍买款,也是充做寺庙善款,用在救灾赈济上了。只是,从旁观者看来,把宗教、信仰这样形而上的庄严,与权力、财富、功利这样形而下的玩艺儿以新年钟声的形式相捆绑,看着总有些暧昧。
《中国新闻周刊》2012年第2期封面报道《被承包的“信仰”》,披露了部分寺庙被承包、靠香火获利,甚至解签出家人多为冒牌僧人。这就更加等而下之,甚至不仅仅能用暧昧来形容了。绑架善众的信仰与虔诚,用来敲诈,谋取厚利,已经涉嫌犯罪了。
那么,为什么本该是妙相庄严的佛家净土,会部分演变成现实功利的演绎场所呢?
其实,在历史上,宗教从来不可能是纯净的信仰净土,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宗教几乎都曾经是世俗政治的角逐胜地,更曾经引发过无数战争。在中国,宗教的世俗化、功利化倾向,也有着漫长的历史。在敦煌、在陕西法门寺,我们都能从佛影幢幢中看得到皇家威仪,武则天的织金锦绣裙赫然供养于法门寺地宫达千年之久;敦煌壁画上的西天极乐世界分明就是现世皇家宫苑的模样,如曹议金功德窟,画出的169身供养人,全是权势熏天的曹氏家族及其姻亲,场面宏伟,仿佛不是在供佛,而是供人,供奉一个权贵家族……因此,今天宗教场所的世俗化、功利化、权贵化,其来有自,寄寓着中国漫长的封建宗法社会的政治传统和注重现实功用的宗教文化传统。
就是在今天,板子也不能光打在宗教或是寺庙、僧人头上,信仰的异化与宗教的异化,在后工业化的中国已是极其普遍,不独几家寺庙。这里有一个十分矛盾的现象:一方面,中国的无神论者比例可能是世界上最高的,无信者无畏,缺失了敬畏之心的民族,不管是官还是民,什么事都敢干,什么也不怕,贪官横行、假货遍地,奶业中三聚氰胺等食品安全事件暴露出从企业家到奶农的集体堕落;一些极端恶劣的缺德现象此伏彼起,挟尸要价、见死不救、女童遭辗路人不理,让国人震惊不已之后,又一切照旧。另一方面,怪力乱神的泛宗教、泛信仰现象泛滥成灾,“神医”“高人”层出不穷,打着宗教的幌子敛财,成了最便捷的坦途。从这里可以看出,道德缺失之后的国人,一来是延续了宗教信仰的功利传统,二来也反映出一些信众需要有一个心理救赎的精神渠道,哪怕是自我安慰也好。
真正的信仰是什么?是心中信奉并尊崇着的某种圣洁的精神和理想,让我们愿意为其奉献乃至殉道也在所不惜。
或许,我们太善于“化”神圣为功利为腐朽了。如元旦钟声之类的现象,表明我们已经把信仰转化为“礼仪”,这是自古以来国人最为重视的东西。春节期间,在诸多礼仪中我们都能看到宗教的影子,甚至是从西方舶来的圣诞节、感恩节,信仰也统统退后,只剩下弥漫街市的商业气息。
然而,毕竟我们是曾经出过屈原、杜甫、文天祥、夏完淳的国度,“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精神信仰的求索传统,也仍然活在中国,活在民间,仍然是中国的脊梁。只是,这不是一种盲目的宗教崇拜,而是对道义的尊崇,对现实功利的疏离,是一种对“无用”的追求。
中国已经到了这样的历史时刻,需要发掘并重建这样一种精神追求,需要让“自由而无用”的灵魂融入中国的脊梁。这其实并不仅仅源于西方知识分子精神的浸润,更是对中国传统士人风骨的执著秉持。国人需要相信,离地三尺,真的有“神明”。
只是,重建之路还坎坷而漫长。2012,或许真的是一个开始…… ★
相关阅读:
·葛剑雄:中国人的信仰 2011.12.08
·张鸣:是信仰缺失还是底线缺失? 2011.05.07
·孔凡伟:当代青年人的信仰危机 2010.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