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身wifi永远都可以用:为何民国人念完小学 就能自食其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3:20:48

为何民国人念完小学 就能自食其力?

 
这些年来,民国老课本颇为走红,这在让人感慨、愤激的同时,也放大了社会民众对当下教科书的期待。
民国老课本《启蒙国文》编者按写道:“本书以养成国民之人格为目的。惟所有材料必力求合于儿童心理,不好高骛远。本书注重立身、居家、处世以及重人道爱生物等,以扩国民之德量。本书注重实业以养成独立自营之能力。”

据《杭州日报》报导,近一百年前的国语老课本,反映了辛亥革命后的气象,开启了中国现代教育的先锋。从臣民到国民、公民,如何在少年时期养成独立之人格,如何在共和社会中安身立命?该报摘录了教育学者王丽写下《安身立命少年书》,讲述她眼中的国语老课本,既是纪念,也可作为对当下教科书的恳切期许。

这些年来,民国老课本颇为走红,这在让人感慨、愤激的同时,也放大了社会民众对当下教科书的期待。人们都在强调要珍爱母语,可在具体的路径选择上却每每让人失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事与愿违的情况?今人对于传统文化的疏离、隔膜乃至扭曲,可能是一个原因;而从技术层面讲,时下语文课本与人的割裂也难辞其咎。

……

童蒙养正 固本培元

报导称,为什么民国时期不少人念完小学之后,便能在社会上自食其力,安身立命?

……

民国老课本将中国文学之美、书法之美和绘画之美融于一体,儿童使用这样的国语课本,得到的有对中国书法、绘画的欣赏能力,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其审美观——属于中国人的审美观。

“童蒙养正,固本培元”,这是中国上千年来传统启蒙教育的核心。民国老课本的特点是教给儿童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常识:如初版于1917年的《商务国语教科书》,从课文目录便可看出编写者的意图:1、入学。2、敬师。3、爱同学。4、课室规则。5、操场规则。6、仪容。 7、早起。8、清洁。9、应对。10、孝父母……透过这些条目,人们看到的是《弟子规》的影子。

老课本采用大量儿童日常生活的小场景来达到教育目的。如“亲恩”一课,画面中是一只老燕子叼着虫子,正飞向树丫间一窝嗷嗷待哺的小燕子。

对于一些儿童一时不易领悟的“大道理”,老课本往往能用浅近通俗的事例来说明。如“读书”一课,课文曰:“学生入校。先生曰:‘汝来何事?’学生曰:‘奉父母之命,来此读书。’先生曰:‘善。人不读书,不能成人。’”一问一答之间,点出了“读书”的要义,朴素而深蕴。儿童一旦记住,便终身难忘。

这些课文均从儿童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摈斥空洞说教,注重趣味性与潜移默化,背后则处处看到“教化”的影子,即在小学阶段便树立中国传统价值观——仁、义、礼、智、信,为将来的立身处世奠定基础,难怪当初有的国文课本便称之为“修身国文”。

……

上世纪20年代的老一辈人,由于家境之故都只念到小学毕业。但他们后来均能在社会上谋得一份职业,自食其力,安身立命,其“秘密”也许在于这样的小学课本。

养国民之人格 扩国民之德量

报导称:“小学课本是一个民族的奠基工程。因此,老课本处处教人看到编写者“奠基”的用意:奠常识之基,奠审美之基,奠伦理之基,奠人格之基,奠传统之基,而最终奠民族精神之基,即梁启超当年提出的口号——新民。”

据悉,1912年至1949年,短短37年间,尽管战乱频仍、社会动荡,全国各书坊共计编印出版了100多套小学国文、国语教科书。

当时,全中国各中小学校可以自由选择某个版本的教科书,甚至教师自编教科书。也正是在此背景下,一批一流的知识份子精英能够加入到中小学语文教科书编写的行列中来。他们直接保证了教科书编写的质量,而他们的理想也通过这些教科书得以表达。

……

总之,在某种程度上,《启蒙国文》老课本的宗旨也代表了当时多个版本教科书的立场,并鲜明地体现在每一篇课文中。

中国民众评论

南京市民众笑看人生说:“现在的大学生知识水平顶多是过去的高中,民国教育质量高,上过私塾就能应付多种多样的工作。现在的教育质量太差,比文革前差多了,台湾,香港的大学在亚洲有名次,大陆有吗?在世界的排名就不知排在第几十位?知道羞耻吗?”

腾讯民众永州市民众无为称:“现在的教育简直就是垃圾,说是在教育人不如在奴役人还好。”绵阳市民众佩杰:“这些课本原来只有缅怀的作用,但是现在看来比当下的教材好几十倍。足见现在语文教育的失败。”

楚雄州民众梦醒时分称:“现代教育已经走火入魔了,对于人格的教育基本上没有了。读书本来是以育人为本,读书明理本来是教育的根本……”

湖州市民众漂流萍踪说:“从小开始学的应是启蒙教育,学做人、学做事、学礼遇、学人生,现在眼下的一开始就向小学生灌输意识形态,甚至阶级斗争的。除此就是权、利,如此教育,想想会有什么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