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10搭建dhcp服务器:于都县客家风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21:44:44
于都县客家风俗 作者:未知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0年10月28日 点击数: 88 【字体:小 大】 收藏 【查看评论】  

 

    于都县在西汉六年(公元前201年)建制立县,是全省最早建县之一,讫今已有二千余年的历史。千百年来,从中原南迁到于都的客家人与当地“土著越人”和睦共处,融为一体,在于都这块膏腴的土地上形成了特有的客家风俗,创造了于都文明。  

 

(一)花鼓龙灯闹元宵

    闹元宵之风俗在于都由来已久。正月初一始,在农村便有花鼓龙灯的活动,谓之“上门拜年”。十四、十五达到高潮。谓之“灯节”,县城有“排街”,即所有龙灯自发地聚集在大街上,舞龙者缠着红腰带,任凭爆竹在自己赤膊身上四处开花,乡村十五日还有“烊灯”之风俗,城乡各处花鼓龙灯各显其能,走村串户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热闹非凡,观者如潮嘻笑达旦。 于都县境内有龙灯、狮灯、马灯、牛灯、蛇灯、船灯、茄子灯、鸡公灯、八宝灯、鲤鱼灯、猪古灯、篓公灯、茶篮灯,还有打花鼓、打腰鼓、蚌壳舞、走朝舞、草龙、踩高跷、甑笊舞、马刀舞、禾杠舞等等,真是五彩缤纷,数不胜数。尤以龙灯、狮灯、茶篮灯、打花鼓、甑笊舞、禾杠舞较为突出。 

 

(二)唢呐声声喜迎亲

    唢呐,在于都历史悠久,各乡村几乎都有唢呐手,大凡红白喜事、生辰嫁娶、做屋圆房、迎宾接客、送子当兵都请唢呐吹奏,热闹一番。尤其以娶新娘,唢呐迎亲最富特色。一般在农历二月十五花朝日迎亲者较多。 迎亲之日,男方张灯结彩,贴对联,亲朋盈门。迎亲队伍抬着花轿。举着高灯彩,沿路唢呐高奏,鞭炮齐鸣。女家也鸣炮相迎,也有故意让小孩关门不接的,男家这时须递红包,唱开门歌,这才开门相接。出亲时,新娘由同胞兄弟背上花轿,然后,花轿悠悠,唢呐声声,一路吹吹打打,此时,唢呐万万不可间断,真是累坏了唢呐手,直吹得脸红脖子粗,鼓起腮帮,翻着白眼,有的还流口涎。到了男家,新娘要在祖厅事先摆好的大簸内“坐落性子”,尔后,新郎在悠扬的笛声中,由“上客”陪同,开轿扶迎新娘。若新娘不肯下轿,新郎须递红包。在一片唢呐声中,新娘下轿和新郎拜过天地祖宗父母后拥入洞房。 于都唢呐多次参加全国、省、市唢呐表演并获奖。1993年省文化厅授予于都县“唢呐艺术之乡”光荣称号。 

 

(三)龙船竞渡贡水欢

    划龙船是于都的传统风俗。靠河边乡村尤其是贡江镇的水南、新地、楂林等村几乎每年端午期间都有此项活动。届时,在小船上扎好龙头、龙尾,也有专门打造的龙船,至少两条,由20名后生操浆,加上击鼓、敲锣和掌舵者,在哨声的指挥下,众人喊着号子,伴着锣鼓点,使劲划浆,看谁的龙舟先到终点获胜,谓之“龙舟赛” 。这期间,万民空巷,于都河畔人山人海,人们在岸上呐喊助威,“加油”声此起彼伏,欢腾雀跃,气氛十分热烈。 

 

(四)擂茶飘香迎客人

    擂茶,在于都农村几乎家家都有。是待客的一种饮料。用炒熟的花生仁、芝麻、绿豆和茶叶,也有加炒熟的大米,再加入食盐,还有加胡椒或花椒的,在擂钵内擂碎伴上熟油,成糊泥状,装瓶留后用。现吃的,可冲入开水即成。其味既香甜甘凉,又麻辣可口,提神又醒脑。于都的风俗,凡是来人待客,捧上一碗擂茶,端上果品糕点,边喝擂茶边吃果品一边聊天,其乐无穷矣! 

 

(五)庙会传奇话古今

    在于都几乎每个村都有庙会。实际上是为“菩萨做生日”。各庙或祖祠信奉的“菩萨”各异,有的是自己的老祖宗,有的是关公、康公、温公、赖公、张公、五保公等等。据传,赖爷、张公自祁山得道,谓之“祁山神”。自“五月初七至十八设醮演剧,唱采莲之曲,往来人家更阑不歇,举国若狂”。各地各“菩萨”生日时辰不同,各有各的传奇故事,但大多数村落逢庙会时,亲戚朋友挑果品携三牲,来给祖宗或菩萨贺诞辰。大部分村落都请戏班演戏,有专业剧团或业余剧团或木偶剧团,少则二至三天,多则十天半月。尤以禾丰黎邦村五保公生日为最盛。届时,点灯敬香,燃放炮竹,鼓乐齐鸣,唢呐声声,亲朋聚餐,搭台演戏,不亦乐乎。 

 

(六)“三锤三匠”美名扬

    于都的“三锤三匠”闻名海内外。三锤即:打铁锤、补缸锤、弹棉槌;三匠指木匠、泥匠、篾匠。形成三锤三匠的原因是:于都人多地少,富余劳动力多,所以做手艺的也多。名望比较大的有岭背东南坑张氏生产的锉刀,1959年参加国际博览会获奖,畅销全国各地并销往海外。于都的弹棉匠也负盛名。1934年,长征前夕,邓小平在于都买了一床棉被,一直到1972年他再次来于都还说:“我在于都买了一床棉被3斤重,盖了几十年,现在还在用。”那次,他又兴致勃勃地在于都买了两床棉被,共6斤重,带去北京。于都的弹棉匠以精湛手艺和诚信的服务博得广大用户的欢迎,足迹遍及东南亚和港澳台。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补缸等行业已逐步消失。 

 

(七)山歌古文唱乾坤

    山歌,在于都遍及各乡村。其调悠扬抒情,曲折委婉。词多为四句,即兴创作,讲究押韵,采用比兴手法,易懂易记,朗朗上口。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劳动之余解乏提神创作的作品。尤其以年轻人唱山歌,牵线搭桥结成美满婚姻,倍受人们青睐。从内容上看,有莳田歌、砍柴歌、采莲歌、情歌、农事歌、农时歌、劝世歌等等。上至天文地理、下至民间轶事,都有包容。形式有男女独唱,或对唱或合唱等等。 古文,在于都很普遍,多是盲人演唱。其调既有山歌味,又有采茶调味,两者相互糅合,形成古文曲牌,多达几十种,唱起来如泣如诉,跌荡起伏。情感并茂。有唱本,讲究情节,有故事性。演唱时,常用二胡或其它弦乐加打击乐伴奏。多是民间艺人自拉自唱,很受人们欢迎。于都古文被载入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