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梧桐山怎么坐车:马原重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6:16:59
  1. 马克思主义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核心是:科学社会主义
  2. 马克思主义的三大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
  3.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4.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5. 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历史唯物主义
  6. 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7.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是否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8.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的核心:实事求是
  9.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自觉的实践性,其中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
  10. 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共产主义社会
  11.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12. 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13.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①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②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14. 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队里的基本派别
  15.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16.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伟大变革,其关键在于: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17. 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物质范畴
  18.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19.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之一: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20. 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1.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一维性;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三维性
  22. 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3.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24.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25. 一元论的根本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
  26.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27. 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物质生产劳动
  28. 人类的存在方式:实践
  29. 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是:实践
  30. 人类社会的基础:实践(注意:不是世界的基础)
  31. 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
  32. 构成社会发展动力的是:实践
  33.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
  34. 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5. 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核心):对立统一规律
  36. 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对理性和同一性
  37. 矛盾的性质只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只有如实地分析毛肚的特殊性,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38. 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2)
  39. 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
  40.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未定型的数量界限
  41. 事物的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
  42.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43. 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根本认识方法是:矛盾分析法
  44. 规律的根本特点:客观性
  45.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实践
  46.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实践
    第二章
  47.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观点
  48. 主题和课题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人事关系和时间关系
  49. 时间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有着决定作用
  50. 人的意识不仅能够反映客观世界,而且能够创造客观世界
  51.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52. 如果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惯性,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错误
  53. 主观真理论的一个典型:“有用就是真理”
  54.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不是两个真理,而是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55. 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就是绝对真理
  56. 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依据: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57.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的标准具有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58. 哲学上的“价值”是解释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59. 马克思主义以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为评价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归根结底是以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彻底解放为标准的
  60. 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61.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也就是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
    第三章
  62. 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
  63. 最直接、最集中地反映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中居于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是:政治法律思想
  64.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65. 人类社会生活的全部历史的基础:生产力
  66. 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生产工具
  67. 生产力中的最活跃因素:劳动者
  68. 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
  69. 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生产关系
  70. 生产关系中最基本的: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
  71. 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
  72. 民主是国家形式,是国家形态的一种
  73.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
  74. 社会形态更替归根结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其中,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最终的决定意义
  75.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
  76.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
  77. 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生产力
  78. 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
  79. 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社会形态的质变:社会革命
  80. 实现社会形态变革的首要的、基本的标志: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移到革命阶级手里
  81. 社会革命的根源: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82. 82.     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83. 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之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84. 对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有首要的、决定性影响的是:经济条件
  85. 时势造英雄,杰出人物的出现具有必然性
  86. 唯物史观主张评价人物时,应该坚持历史分析法和阶级分析法
    第四章
  87.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经济形式(注意:不是经济制度)
  88. 形成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的是:具体劳动,形成商品价值实体的是:抽象劳动
  89. 89.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90. 90.     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91. 商品经济的本质:交换
  92. 92.     解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矛盾的唯一途径:交换
  93. 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
  94. 可变资本: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95. 95.     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
  96. 资本主义在生产的特点:扩大再生产
  97.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资本积累
  98. 98.     资本主义生产的唯一动机和直接目的:追求剩余价值
  99. 生产的社会性和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形式之间发生了深刻的矛盾
  100. 100.  资本主义的本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公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101. 101.  资本主义的主要矛盾: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生产关系)和生产社会化(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102. 102.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生产过剩
  103.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104. 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内职能:主要是政治统治的职能
  105. 资本主义国家法律制度的核心:宪法
    第五章
  106. 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个体资本所有制是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形式
  107.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股份公司成为主要的企业组织形式,私人股份资本所有制取代个体资本所有制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形式
  108. 二战后,法人资本所有制崛起并成为居主导地位的资本所有制形式

虽然市场机制依然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但它并不是唯一的经济调节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