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保证书范本:2011年文艺气象(影视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02:36:50

 

2011年文艺气象

(影视篇)

 

   献礼片、国产大片、现实主义题材、中小成本电影、创意、结构调整成为——

中国电影关键词

饶曙光

  9200块银幕,791部年产量,131.15亿元票房收入……作为所有艺术门类中产业化程度最高的电影,这一年收获的不仅仅是激增的数据,多元探索性的创作和高度的社会关注度,还有在市场开拓过程中深一脚浅一脚的经验和教训。借助关键词,走近2011年的中国电影,分享成就,也反思问题和不足,以期在未来的道路上开掘更多的可能性。

  

  截至2011年末,中国国内的银幕总数已经高达9200块,很快将突破1万块,从而超过印度在美国之后位居世界第二;电影年产量791部;电影票房也在2010100亿元的历史性突破之后继续高歌猛进,直冲131.15亿元。数量增长的同时是质量的稳步提升,多类型、多题材、多风格的作品格局初现端倪,一大批优秀电影主题鲜活,艺术精良,人文内涵丰富,超越了单纯的奇观化表达和市场化追求。可以说,经过8年的产业化改革,中国电影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获得了全社会的普遍认可,成为人民文化生活必不可少的文化产品,也成为文化领域当之无愧的主力军。无论是创作层面、市场层面,还是产业链延伸、后产品开发以及对其它产业的辐射力、带动力,中国电影都在结构调整优化的过程中逐渐步入科学发展的轨道,为从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献礼片

创作手法“对接”当下  市场运作仍有“裂缝”

  恰值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一大批献礼影片成为2011年中国电影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同时也成为中国电影产业在这一年的重要增长点。《建党伟业》将历史场景与时尚元素结合,将主流价值观用当代观众容易接受的方式去表现,并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商业化的运作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事件电影,为主流电影走近观众赢得市场、赢得观众找到了一条有效的途径。作为反映载人航天工程题材的第一部电影,《飞天》以我国航天员的成长经历、心路历程、精神追求为主线,并融入了一些科幻片的类型元素,传递出一种更有当代性、也更具感召力的英雄观。影片《杨善洲》尽管人物原型缺乏强烈的矛盾冲突,缺乏电影所必需的戏剧化元素和叙事动力,但难能可贵的是,编导在充分尊重人物性格和现实生活的逻辑的基础上,敏锐捕捉杨善洲内在的情怀和境界,并给予立体化的银幕呈现,完成了传记人物的形象塑造。从总体上看,献礼影片在创作手法上越来越注重个人化人性化表达,注重与时尚性元素的结合,实现了与当下观众包括众多年轻观众的情感对接和审美对接。

  不过,相对于创作层面的进步,献礼影片在商业运作、营销层面依旧与电影市场存在着较大的裂缝和明显的短板。当然,不同类型影片应该有不同的评价体系和标准。对于献礼影片而言,放映场次、观众人次是比票房收入更重要的指标。

国产大片

热门大片最受关注 投入产出比不容乐观

  国产大片依然是中国电影市场最重要的支撑,也是最吸引眼球的热点文化现象甚至文化事件。以《英雄》开创中国式大片时代的张艺谋,于2011年岁末推出了《金陵十三钗》,从民族历史记忆中寻求素材,从本土文化土壤中吸纳养分,合理借鉴国际先进电影经验,实现了历史厚度、人文表达与商业诉求的统一。徐克的3D大片《龙门飞甲》将先进的3D技术与中国较为成熟的武侠片类型相结合,无论是制作水平还是想象力水平,无论是武侠功夫,还是浪漫情怀,都具有标志性的意义。

  不过还有一大批中国式大片存在着创新乏力、艺术水准下滑的问题,导致市场效益不断下降,而且由于过度商业化和过度营销,在观众中也引发争议。2011年上线的《新少林寺》、《战国》、《关云长》、《倩女幽魂》、《武侠》、《白蛇传说》、《画壁》、《杨门女将之军令如山》、《东成西就2011》等,虽然票房收入都轻松过亿,但离预期都有不小差距,从投入产出比分析甚至是亏损的。种种迹象表明,类型单一、创意匮乏、严重同质化、不能唤起观众情感共鸣的大片很难赢得市场,票房垄断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现实主义题材

平民化视角叙事 好口碑期待好票房

  尽管电影界流行着娱乐至上票房是硬道理,但仍然出现了一大批具有现实主义质感和平民化视角叙事的中小成本电影,如《钢的琴》、《守护童年》、《岁岁清明》、《爱在廊桥》、《Hello,树先生》、《郎在对面唱山歌》、《老寨》、《我是植物人》、《信义兄弟》等。这些影片在主题的多样性、风格的新颖、与观众的情感对接、与市场的互动上,都为中国电影带来了新的气象。

  《岁岁清明》、《爱在廊桥》不仅实现了普世价值的中国表达,而且表达出东方式的审美情趣,具备东方式的审美境界。《钢的琴》被誉为2011年度中国电影口碑第一片,是一部带有魔幻现实主义色彩、黑色幽默元素的温情喜剧电影,在观照现实困境的同时更传递了一种温暖的情怀,这种温暖现实主义让观众走出影院时感受到身心的慰藉,也是电影的精神魅力所在。事实上,尽管当下大多数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是被好莱坞商业大片喂大的,但是近年来观众群出现了变化,对一味模仿好莱坞的作品产生审美疲劳甚至反感,对贴近现实、关注民生的电影反而有亲近感。遗憾的是,《钢的琴》没有取得与口碑相符的票房收入。如果我们有差异化的院线、有与主流商业电影不一样的营销手段和方法,现实主义电影应该有更大的市场空间。

中小成本电影

市场突围靠营销  接地气才能有人气

  2011年中国电影市场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不断出现各种意义上的黑马,让很多业内专家都惊呼看不懂。《孤岛惊魂》与《失恋33天》可谓是黑马中的黑马,《孤岛惊魂》以9000万票房把国产惊悚电影的票房成绩推升至了新的高度,《失恋33天》以900万的投资赢得了3亿多的票房收入,成为投入产出比最高的电影。美国好莱坞大片刚刚冲击中国电影市场的时候,就有专家指出中国电影的前途在于拍好莱坞拍不了的电影。在这方面,《失恋33天》体现了创作者的一种难能可贵的创作上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接地气才能有人气。即使是类型片创作,创作者也应把触角伸到当下的社会现实和情感生活里,用充满诚意的态度、富有智慧的手法讲好一个故事,通过和时代同呼吸的人物形象来实现与观众的良好互动。

  中国电影经过8年多的市场化改革,已经初步具备了较为成熟的市场机制,市场急速扩容在客观上为各种类型的电影、尤其是中小成本电影提供了更多的市场空间和市场可能性。事实上,小成本电影与大片有不同的观众群体,有不同的市场定位,也应该有不同的营销方式。找到与自身的观众群体、市场定位及营销方式,小成本电影也可以实现市场突围。

创意

产业发展原动力  盲目跟风恶化生态

  如果说大片主要依赖资本、高科技、宣传的话,那么中小成本电影则依赖创意、剧本、口碑。中小成本电影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市场本身,更在于为电影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意元素、创新动力。电影是工业,但更是创意产业,创新思维、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可缺少的。毫无疑问,《失恋33天》的市场奇迹在于充分利用了微博及其他新媒体的创新营销,而《孤岛惊魂》9000万的票房奇观很大程度上也要拜粉丝营销所赐。粉丝电影的市场活力,以及它基于明星效应的非理性消费性质,都值得我们充分关注和深入研究。

  当前中国电影界,存在着跟风山寨的投机心态,国产电影中每次出现黑马,后续就会出现无数的跟风之作:《疯狂的石头》疯狂了之后,无数的恶搞喜剧轮番登场,泛滥成灾;《荒村客栈》、《午夜出租车》等低成本惊悚片成为票房黑马后,一大批粗制滥造的惊悚片涌现;《失恋33天》创造奇迹之后,相信又会有大面积的“33出现,且很多将是血本无归。

  创意是推动电影工业、电影产业发展的原动力,也是提升电影的文化价值、文化软实力的根本所在。而创意本身的活力和不断更新,有赖于新鲜血液的加入,有赖于影片样式的不断丰富和扩容。整个中国电影,尤其是商业大片类型单一、创意能力不足、想象力匮乏的问题依然严重。还有很大一部分票房奇迹的创造依赖低俗内容、轮番炒作和恶性竞争,遮蔽了更深层次的艺术制作的问题。

  这些是中国电影当前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明显短板,也是电影产业可持续发展不容回避的问题和隐患。

结构调整

转变增长方式  创作者的“升级换代”

  当前,中国电影进入了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尽快实现电影产业的升级换代、构建现代化大电影产业格局,是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电影经济也需要实现从粗放型增长到集约型增长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充分发挥电影作为智慧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的经济和文化双重功能,以质量来促提升,实现真正的升级换代。

  升级换代最重要的是创作者。尽管一大批青年创作人才正形成群体集结之势,逐渐成为中国电影创作的有生力量,不断给中国电影贡献创意价值,但与电影产业所需要的强度和力度仍然有较大的差距。

能否实现中国电影在新的起点上的可持续发展,把握住未来10年的黄金机遇期,取决于我们当前电影行业的中坚人才队伍建设,取决于对电影产业发展实际状况及其主要特征的正确研判,更取决于我们对未来发展可能遇到的一些结构性矛盾和问题的前瞻性思考和预测。中国电影要从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亟须按照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的要求,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立体化的现代电影生产体系、现代电影传播体系、现代电影评价体系。

 

  面对1.5万多集的产量,面对革命、历史、现实三大块题材类别,过去一年电视剧的创作生产状况如何?

  艺术是生活的一面镜子。以电视剧为镜,我们可以照见这个时代这个社会,人们究竟在关注什么,渴望什么,思索什么,困惑什么。这也是电视剧作为与当下大众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一门艺术的魅力所在。因此反思它的得与失,同时也是在反思我们的艺术表达和艺术创作是否摸准了时代的脉搏。

  

  一方面,重大历史题材有拓展,伦理片引起关注,另一方面,随意颠覆历史,没完没了的穿越和宫斗,共同构成——

国产电视剧得与失

张德祥

  2011年国产电视剧凭借着广泛的题材、多元的手法和全方位的传播,依然占据着荧屏主体,占据着网络视频的主体,也依然是大众的文化主餐和社会的热门话题。面对1.5万多集的电视剧年产量,年终盘点难免挂一漏万。好在盘点是为了帮助我们梳理和归纳这一年,也是为了更有方向性地前行,因此这里着重从几个主题进行综述。

  

革命战争与民族历史

重大题材作品有收获

  在辛亥革命100周年和建党90周年之际,有一批重大题材作品亮相荧屏:《辛亥革命》、《护国大将军》、《小站风云》、《圣天门口》、《陕北汉子》、《开天辟地》、《中国1921》、《中国1945之重庆风云》、《东方》、《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等。这些作品涵盖了从晚清到新中国成立半个世纪的历史,再现了历史进程中风云人物扭转乾坤的智慧与力量,再现了中华儿女探寻新生之路的流血与牺牲,也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大趋势。这些视野广阔、人物众多、情节丰富的宏观叙事,构成了形象化、立体化的近代历史演义,它们在观众的民族历史和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功效显而易见。

  然而,从电视剧创作的角度来说,对那半个世纪历史中的重大事件与重要人物,前些年已经有很多电视剧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做过叙述,甚至同一事件、同一人物就有多部作品。因此,从选材上来看,2011年的这些类似题材电视剧并不新鲜,但是难能可贵的是,不少电视剧在旧有题材上做出了新突破。

  尤其是《辛亥革命》与《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两部作品值得重视。前者是迄今为止所有表现辛亥革命的文艺作品中最全面、最富有历史逻辑感的一部,从晚清朝廷要员到民国风云人物再到共产党创始人,几百号历史人物依次出场,在历史巨变的潮流中选择与搏击,各种思想流派、政治主张、势力和利益也在动荡中激烈博弈。电视剧《辛亥革命》的价值就在于生动展现了历史的潮流与趋势。辛亥硝烟去无影,革命波涛犹回声。回目中华艰难路,再沐孙文君子风。孙中山就是这个潮流和趋势的代表人物,也是该剧着力刻画的重点人物。特别需要指出,该剧不仅把孙中山放入当时的历史背景里去刻画,也极力彰显他的政治理念与人格精神在今天社会的现实意义。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再现了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如何确立自己的国际地位、在世界范围内长中华民族志气的艰苦创业过程。上世纪50年代初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对新中国实行封锁战略,中苏关系破裂使得中国进一步陷入孤立无援之境,新中国向何处去?唯一的道路就是自立自强,这也是中华民族传承已久的自强不息的精神。最终,新中国顶住了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核威胁,依靠自己的探索和努力,完成了在西方看来不可能的两弹一星尖端工程,撑起了中国的天,使世界不得不承认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又一次证明了自力更生精神的胜利,尤其是在今天这样一个高科技激烈竞争的时代,以钱学森为代表的一大批科技工作者艰苦卓绝、自强不息的精神不是更值得我们学习吗?

民间化戏剧性

抗战剧的拓展要适度

  抗战题材是这些年来比较热门的题材,而且一直在拓展。2011年虽然不是重要的纪念年份,但仍然有几部电视剧亮相荧屏,比如《中国地》、《中国远征军》、《节振国传奇》、《永不磨灭的番号》、《延安爱情》、《借枪》、《抗日奇侠》等。其中受到广泛关注的有《中国远征军》和《永不磨灭的番号》。《中国远征军》表现中国军队保卫滇缅公路的战斗经历,这也是中国抗战史的有机构成部分。作品在题材上的特殊性使其具有新鲜感,为人们全面了解和认识抗战打开了一扇新窗户,也让更多为国捐躯的将士,为国人所知,为后人所记。

  一个明显的趋势是,抗战题材进一步向民间化表现拓展,《永不磨灭的番号》是其中代表。这路人马不是正规部队,没有受过政治教育和正规的军事训练,但是,他们受到八路军影响并自觉自愿服从八路军领导,最终组成了这支由各路地方高手和民间强人汇聚而成的特殊游击队。这些人因没规矩而拥有了更自由的个性空间,李大本事、丁大算盘、吸铁石以及九路军头领孙成海等人物,草野性十足,吹牛皮,说大话,连唬带蒙,行走江湖,意气用事,战斗方式带有很强的游击性。这种游击性构成电视剧的戏剧性,甚至是喜剧色彩,再加之演员表演的夸张性,所以整部剧非常好看。而最后的悲剧收场,可谓豹尾,深化了主题,也升华了人物的人格境界。这部戏,先抑后扬,先喜后悲,先奇后正,歪打正着,深得戏剧规律,与《我的兄弟叫顺溜》有异曲同工之妙。

  应当指出,抗战题材的民间化拓展,汲取了更多的民间文化元素与草根精神,融入了武侠文化中的游侠之气、山大王的匪气、地痞的痞气等,这确实有利于情节的生动与人物个性的突出,有利于营造戏剧性。但是这些元素若使用得过多,就会导致无匪不英雄、甚至将严酷的战争游戏化,这就物极必反了。

穿越热宫斗热

历史真实是历史剧的生命

  中国有悠久的历史,而且有史传文艺传统,所以,历史永远是文艺创作的重要题材。艺术发展到今天,叙述历史的自由度更大了,让今人通过时间隧道进入古代,直接生活在古人中间,共同演绎一段莫须有的故事,这就是近两年流行起来的穿越剧,从去年的《神话》到今年的《古今大战秦俑情》、《剑侠情缘》、《步步惊心》、《宫锁心玉》、《灵珠》等,莫不如此。

  作为一种艺术手法,穿越无可厚非。但是,我们要问,人们穿越到历史里,看到了什么?遗憾的是,大多数穿越剧看到的都是后宫里的秘史,《步步惊心》、《美人心计》、《宫锁心玉》,后宫女子联袂而至。宫廷是个什么地方?是集天下权力之地。后宫的权谋斗争更是激烈。女人有女人的手段,女人不是争权而是争宠,花枝招展,尔虞我诈,一切都是为了权柄,人性之扭曲可见一斑。但权谋文化很有市场,靓女柔情加阴谋诡计,都是卖点,宫斗热的升温不难理解。

  历史剧的内涵正在发生变化,历史谁是主体,变得模糊不清了。历史被艺术想象所操纵,艺术想象被市场之手所操纵。也许有人会说,我这不是历史剧,而是古装戏,就是穿着古装在历史里游戏,关公战秦琼,貂蝉戏吴刚,娱乐而已,只要观众看着新奇别致,开心解颐就行,何必认真?是的,从娱乐效果来看,那种异想天开、错位混搭的反常无厘头,总是能引人瞩目。但是必须澄清,就历史剧而言,历史是内容,是主体,是形式,是附体。既然要以古人为表现对象,就要尊重古人,展现古人的真实人生。唯有如此,才能以古人为镜,镜鉴今人。历史真实是历史剧的生命,真实是审美的前提。

  因此,要提高历史剧的艺术质量与思想含量,首先要维护历史真实。真实,信也!有信才是艺术,无信就是游戏。艺术想象是求真的途径。如果离开了求真的目标,把艺术想象变成随心所欲地操纵历史的手段,那么,就会形成对历史的解构与颠覆,形成对历史本身的伤害。花样过后、热闹过后、娱乐过后留在历史空间的将是一片狼藉。若无中生有,节外生枝,遮蔽了历史真实而制造了历史假象,历史剧就离历史越来越远了。

  在这样一个泛娱乐化的时代,娱乐日渐成为文化生产的目的,历史也许难免被作为娱乐素材。但作为历史剧,有两个原则还须坚持:一是坚持唯物史观,尊重历史,维护历史的真实性,不能以历史虚无主义替代唯物史观;二是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发掘和展示推动历史进步的思想和精神。不能把腐朽当神奇、糟粕当鲜花。借古人酒杯浇今人胸中块垒,但愿能浇出思想的花朵、精神的力量。

幸福生活与家庭伦理

现实题材剧广受青睐

  反映现实生活是文艺最主要的职能之一,面对现实、思考现实、回答现实是文艺吸引读者的重要砝码。2011年亮相荧屏的现实题材电视剧像《湖光山色》、《我是特种兵》、《那些年,那些事》等都有可圈可点之处,受到许多观众青睐,也是社会生活领域讨论的热点。

  尤其是爱情、婚姻、家庭、伦理题材之作不断涌现,比如《幸福来敲门》、《幸福密码》、《你是我的幸福》、《春暖花开》、《咱家那些事》、《李春天的春天》、《裸婚时代》、《双城生活》、《男人帮》、《下海》等。幸福生活,人心所向。什么是幸福,人们当下的幸福感如何,近年来媒体多有讨论。艺术是生活的一面镜子,电视剧自然也会关注这个话题,于是连续出现的这几部与幸福相关的作品,都旨在反映当下人们的生存境况,反思人们的心理情感变化,从中寻找幸福的真谛所在。借电视剧这面镜子反观生活,也许更能看清自己,在这个快速发展、纷繁变动的时代,原来相对稳固的东西是否还能坚守?幸福的定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其中像《裸婚时代》、《双城生活》、《男人帮》等剧更有时代性,吸收了当下的时尚性元素,更能揭示这个时代人们的生存境遇,也能唤起年轻观众的关注和认同。或许,如此多的现实题材剧本身就在提醒我们,拨开观念误区,幸福和温暖其实就在身边。

  《下海》是其中很值得重视的一部作品,原因有二:其一是它以90年代为背景,实际是改革开放30年的一个缩影,对社会潮流、观念嬗变、人性迁移极具概括力。它是一次回首,看一看人们被发财和致富撩拨起来的疯狂与盲目、冒险与投机,这是我们无需遮掩的真实过去。30年了,是不是该反思一下,我们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我们幸福吗?其二是因为《下海》塑造了一个根本不愿下海、不是走在时代前列弄潮却是社会真正需要的脊梁式的人物——陈志平。这个人物成熟、沉着、坚定,有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做人原则,不为时风潮流所动,没有这个时代人们普遍存在的浮躁之气,是这个时代、这个社会真正需要的把财富与道义统一起来的角色。时代需要这样沉着的人,毕竟我们浮躁得太久了。

人民日报 》( 20120113 2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