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ider番号出处:乌海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战略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15:39:26
乌海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战略思考作者:李质一 来源:乌海日报 添加日期:11年04月26日

       【编者按】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胡春华在乌海考察时指出,乌海要提早谋划好“两个转型”,即城市转型和经济转型工作,逐步推动乌海从工矿服务型城市向功能完善的区域中心城市转变。考察结束后,乌海市立即就贯彻落实胡春华书记的讲话精神进行了全面部署,并就如何加快“两个转型”进行了广泛论证和深入探讨。为何要进行“两个转型”,如何进行“两个转型”,实现“两个转型”有哪些有利因素及困难,目前需要解决哪些问题?该文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对以上问题进行了有力阐述和论证,很值得一读。
      
       一、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经过30多年的开发建设,乌海已经形成了以能源、化工、建材、特色冶金及特色农业等门类比较齐全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较强的经济实力。
      
       “十五”以来,在以乌海市中心为半径轴心,方圆不足50公里范围内,兴起蒙西、乌达、西来峰、乌斯太、棋盘井5个自治区重点工业开发区。五个工业园区“十五”初期规划建设,仅几年时间,主要经济指标跃居全区重点工业开发区前列。五个工业园区的创业崛起,不仅创造了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地区工业化神奇发展速度,而且有力地辐射和促进了全区中东西几大板块经济的快速发展。
      
       乌海及以乌海中心为半径轴心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引起了自治区领导的高度关注。新上任不久的自治区党委书记胡春华在乌海考察时就指出,乌海市作为一座工矿城市要树立战略眼光,未雨绸缪,充分借鉴国内其他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的经验教训,提早谋划好“两个转型”即城市转型和经济转型工作,逐步推动乌海从工矿服务型城市向功能完善的区域中心城市转变。
      
       3月22日,胡书记在鄂尔多斯市考察调研时又进一步指出,要统筹小三角”地区的发展。以乌海、乌斯太、蒙西和棋盘井为中心的“小三角”地区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有望成为我区重要的煤化工、盐化工基地。要鼓励和支持“小三角”地区进一步加快发展,进一步把产业做优做强。要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和城乡发展规划,对目前已存在的突出问题立即给予解决。
      
       这个问题的提出,实际上是一个战略调整问题,对事实上已经形成的自治区西部以乌海为中心的“小三角”地区和建设内蒙古西部区域中心城市,促进自治区的整体发展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
      
       建设乌海区域中心城市是发挥小三角”地区整体优势的需要。乌海及周边地区具有“一少三高”的鲜明特色,即人口少,但人均收入水平高、工业化程度高、城市化程度高。乌海市人均GDP已经超过了60000元,人均财政收入超过11000元。布局在乌海旁边的鄂尔多斯蒙西工业园区涉及新材料等多个领域,资产总额超数十亿元;棋盘井工业园区2008年实现GDP94.8亿元,实现财政收入15.45亿元;阿拉善乌斯太工业园区实现GDP和财政收入分别增长64.09%和89.90%。乌海仅西来峰工业园区,神华集团投资就达300亿元以上。说明这个地区经济扩张迅速,具有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坚实基础。
      
       建设乌海区域中心城市是统筹区域发展的需要。按照“统筹区域发展”的要求,淡化行政区划色彩,强化区域经济功能,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实力,既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客观要求,也是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着眼点。乌海市、鄂尔多斯市、阿拉善盟互为毗邻地区,地缘相近、人缘相连,不仅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和条件,最重要的是这个地区已经进入了一个迅速扩张、良性发展的时期,从战略和长远考虑,为实现这一地区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必要对该地区进行统筹规划,创建区域发展中心,力求把目前的优势保护好、利用好、发挥好。
      
       建设乌海区域中心城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目前小三角”地区良好的发展走势中,潜藏着不少影响和制约整个内蒙古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问题。其中有的问题特别是行政区划矛盾亟待研究解决。以“小三角”地区内五个工业园区分析,五个工业园区地处3个盟市行政区域,棋盘井、蒙西、乌斯太远离鄂尔多斯、阿拉善盟中心,在空间地域距离上成三角结构把乌海市紧紧围在中间,乌斯太工业园与乌达工业园、棋盘井与西来峰工业园距离仅一路之隔。随着五个园区崛起,工业化程度迅速提高,行政区划分割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集中表现为不能有效统筹产业布局,各自为政,重复建设,争矿产资源、争水资源、争铁路运力、争土地资源、争引进项目,主导产品供应链趋同、价格恶性竞争、相互挤占市场、环保游击战等等,严重影响该地区的科学发展,需要通过尽快构建区域中心来统筹加以回应和解决。
      
       二、乌海建设内蒙古西部区域中心城市的条件分析
      
       总的来看,在“小三角”地区,乌海地理位置上处于中心;城市规模较大,属于这一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经济规模最大,工业技术水平较高,已形成相当规模的区域中心产业体系和经济格局,尤其工业经济的整体性和配套性较好。从发展的环境条件来讲,乌海周边地区的发展都必须依靠乌海的水资源、矿产资源、甚至人力资源。同时,乌海也是整个华北和西北地区(包括小三角地区)的交通枢纽,条件得天独厚。
      
       乌海建设内蒙古西部区域中心城市具有五大优势:一是资源优势。乌海是一个相对富饶的资源宝地。已探明矿产种类有稀有金属、非金属矿产等五大类30余种。水资源、光热资源、生物资源、风力资源、古文化资源得天独厚,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二是区位优势。乌海市地处黄河上游,与蒙古人民共和国相距300多公里,黄河从市中心穿流而过,又是陕、甘、宁、新开发运行的大通道,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中占有重要位置。从小的范围看,乌海北有农业发达的巴彦淖尔市,东有资源富集的鄂尔多斯市,西有沙漠旅游业丰富的阿拉善盟,在内蒙古西部“三市一盟”中处于中心位置。三是交通和空间优势。乌海虽然既不靠海,也不沿江,但具有沿河和沿边优势,可以左右逢源,易得“水平效应”的辐射。从交通上看,乌海市内有包兰铁路、东乌铁路、策吉铁路、京藏高速公路、110国道、109国道穿越市区,乌海机场可满足波音747等大型客机降落,直通北京、上海、西安等大中城市,构成陆、河、空、铁的立体交通网络。四是产业优势。已初步形成以煤电为主,化工、建材、特色冶金等规模化、多元化发展的产业体系。一些能源企业技术装备、生产规模已达到国内并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五是后发优势。经过“十五”期间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乌海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乌海市“十一五”规划提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4%以上,到2010年实现总量上再造“两个乌海”,达到“三个率先”。这将为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提供了强大的内部动力和基础。
      
       综合上述情况,可以说乌海的城市优势、经济发展后劲等现实条件与周边地区相比,处于一个相对较高的平台,这是乌海建设内蒙古西部区域中心城市的可靠条件。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乌海在建设区域中心城市中需要化解的不利因素主要有:经济总量欠缺,集聚各种生产要素的功能相对不足;大型和特大型企业少,结构优化升级的任务重;企业自主研发能力较弱,城市创新能力提高迫在眉睫;经济发展主要靠消耗资源为主,整体治理“小三角”区域的环境污染问题还需要靠有效的制度化、体制性的设计来根本加以解决;城市人口规模有待科学扩张,以实现区域中心城市人口的规模化和经济化。
      
       分析乌海及其周边“小三角”区域存在问题的原因,除了地区和企业发展进程中普遍性因素外,就是由于以乌海为中心的“小三角”地域位置的特殊性,乌海及周边区域工业化进入迅速扩张、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相当程度表现出行政区经济与区域经济运行中产生的体制性矛盾,这种矛盾已经成为以乌海为中心的“小三角”区域发展经济的最大障碍。
      
       从自治区经济发展格局分析,东部盟市进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圈,中部以呼包鄂为龙头的“金三角”势头正炽,西部则应突显以乌海为中心的“小三角”区的板块辐射,这也是内蒙古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实现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宏观发展战略着眼点。“十一五”以来,“小三角”区域又引进一些大项目,有些已初具全国行业性生产大基地规模。预计到“十二五”期间,以乌海为中心的“小三角”区域内可创造产值超过1000亿元以上,财政收入260亿元以上,将成为自治区西部重要的增长极。胡春华书记指出,要把优先发展区域中心城市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首要任务来抓,继续推进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找准发展的突破口,通过全区上下的努力,形成优势地区率先发展,后起地区加快发展和各盟市共同发展的局面。
      
       因此,我们认为采取强有力举措推动以乌海为中心的西部板块经济发展,把乌海建设成为内蒙古西部区域中心城市,是内蒙古谋求在我国新一轮发展中实现更大跨越的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和紧迫的现实问题。

       三、乌海建设内蒙古西部区域中心城市的战略思考
      
       战略定位。“增长极”理论认为,区域和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是,经济增长首先出现在一些点或节核上,而不是均质同步增长。“增长极”达到一定的规模后就会对周围地区产生产业、资本、技术以及信息的辐射,从而带动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增长极”发展初期依赖于区域优势资源的聚集,而后期的扩散是以垂直分工为基础的产业联系。根据这一理论和经济发展非均衡性理论,专家们都从不同角度一致强调区域中心的作用,提倡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建立发展中心,把工业、商贸、资金与信息的获取集中于“增长极”城市,亦即区域性中心城市,以便更快更好地带动和刺激落后地区经济的快速和超常发展。
      
       “十一五”规划纲要,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升到历史性高度,国家功能区规划已见雏形,中国已经进入区域化发展阶段。国内许多省区市已把区域发展做为正在拟定的“十二五”战略调整的重点,不仅加强省际间的横向联合协作,如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环鄱阳湖城市群等,而且对省区内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行政区域优化配置布局,打破“诸侯经济”,适应高速发展的城市化、工业化发展大势,区域经济发展势头强猛。
      
       内蒙古是我国的一个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但经济发展整体水平相对落后,农牧业人口占多数的少数民族大区。从内蒙古区情实际出发,在区域内培育与建立几个经济“增长极”,通过以点带面,实现全区的共同发展已十分必要。这些“增长极”必须是一批以二级城市为依托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二级城市主要是指地市一级的城市,通常要求具有50万左右至100万的城市人口规模。它们往往以发展中心城市的地位直接带动周边地区中小城市以及乡镇的全面发展。从内蒙古的城市空间分布出发,依据“增长极”理论,确定把乌海市建成内蒙古西部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战略地位,有利于广泛吸引和聚集周边地区的各种生产要素,有利于尽快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和内蒙古西部的经济增长极,从而带动西部地区城乡经济的整体、快速、协调发展。
      
       战略目标。乌海市委曾经提出“三个率先”的阶段性目标,可进一步展开为: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经济发展活力显著增强;可持续能力不断提升;和谐文明乌海建设实现新跨越;建成西部宜居城市。
      
       经过10年左右的努力,达到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区域内部更加协调,与东中合作更加紧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基本公共服务趋于均等化,城市化水平明显提高,整体经济实力大幅度提升,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使乌海成为彰显发展优势、充满发展活力、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生态环境良好,支撑内蒙古及西部经济发展的重要的产业承载区。
      
       战略重点。要把乌海建设成为区域中心城市,应重点实施“六大战略”,努力实现追赶型、跨越式、可持续发展。
      
       实施高度工业化战略。主动承接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优质产业转移,优化、延伸能源、化工、建材、特色冶金等支柱产业体系,加速强化以能源工业转换升级为基础,以重化工业延伸替代为支撑,以特色冶金及制造业拓展承接为重点,以高新技术产业接续发展为主攻目标的产业集群建设,打造产业集聚基地。围绕建设内蒙古自治区重化工业基地、特色冶金基地、能源建材基地和炼焦煤基地,提升产业整体技术装备水平,壮大优势产业集群,形成总产值超过10亿元的企业20个以上,超50亿元的10个以上,超100亿元的3个以上,构筑高度工业化和现代产业体系的具体框架。
      
       实施创新型工业城市战略。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积极争取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实验室和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在乌海落户,建立起以专业孵化器和公共专业技术服务平台为核心的创业服务体系。积极用最新技术和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用3-5年的时间完成现有企业、产业的升级换代。高度重视现有人才的培养、使用,强力延揽各类急需人才,把经济发展转向主要依靠技术创新和提高素质上来。推动规模以上企业进行制度和管理创新,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改革和加强市区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依靠政府管理创新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实现由传统工矿城市向创新型工业城市的转变。
      
       实施高度开放化战略。树立亲商思维、人本思维和法治思维,着力改善和优化投资环境,全面加大开放力度,打破市界、区界,引入外力,实行准入高标准低门槛,发展有规划无障碍,以法制保障环境,利益驱动配置,政府提供服务,加强区域合作,拓宽开放平台,创建以“小三角”为基础,以“大三角”和欧亚大陆桥为管道,直通欧亚,全方位开放开发建设和发展风生水起的现代城市格局。
      
       实施服务中心城市战略。加快建设以工业产品、机械设备为主的区域生产服务中心。引进大企业大集团在乌海设立总部和营销、研发、服务外包机构,搭建区域商务平台。鼓励国内外金融业在乌海设立分支机构,扩展服务领域。促进社区服务业健康发展,加快构建区域生活消费服务中心。开辟空铁陆河运输的综合功能,提高运输效率和服务水平,把乌海建成多种运输方式衔接、交通基础设施完备、相关配套设施健全的西部交通枢纽城区。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建成区域物流中心。
      
       实施扩市提位战略。整合“小三角”区域资源,优化以乌海为中心的工业园区所属的空间布局。按照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要求,对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行政区域进行重新优化配置布局,以乌海为中心构建自治区西部城市圈,开拓探索出一条五个工业园区与乌海城市化区域发展一体化的新路子。根据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容量,有步骤有目标地实施人口增容战略,满足城市经济扩张战略的要求。实行存量转换与增量扩张同步、内涵发掘与外延拓展并举,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升综合实力在自治区盟市和整个西部中的位次。
      
       实施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打造内蒙古西部宜居城市。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建设人力资源强市。高标准建设海勃湾黄河水利枢纽工程,将库区两岸地带建成超一流的现代化新城区。加快生态建设步伐,大幅度提高全市森林和绿化覆盖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紧发展低碳经济,努力实现向低碳社会转型。以国家书法城建设为龙头,繁荣发展乌海特色文化,全面提升城市文化档次,建设文化强市。
      
       上述“六大战略”是乌海建设内蒙古西部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战略重点或发展取向。可以预期,随着战略的逐步实施,在未来五到十年的时间内,一个实力超猛的经济强市将在内蒙古西部雄起。
      
       四、乌海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战略实施的主要措施
      
       实施区域中心城市战略,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努力实现跨越发展,转型发展,率先发展。跨越发展,是充分借助后发优势,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力促跨越发展,以有效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在整个建设过程中,必须抓住机遇,坚持能快就不要慢,在跨越发展的同时,努力提高质量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转型发展,是按照胡春华书记的要求,坚持“两个转型”同步,依托现有资源禀赋,充分借鉴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的经验教训,致力引进市场竞争力持久、对地区发展贡献长远的大项目,改造、提升和转换传统产业,实现产业循环升级和城市永续,推进乌海的发展全面进入科学协调发展的轨道。率先发展,是乌海必须充分发挥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较高的优势,借力后发优势,利用目前已经具备的发展基础和有利条件,在整体推动的基础上创新思路,重点突破,实现率先发展。
      
       1.科学制定城市发展规划。
      
       要着眼长远、立足实际、面向未来,从全局的高度、战略的维度,从区域规划到城市规划,从总体规划到专项规划,从经济布局到社会发展规划,充分征用国内外知名规划专家和机构的方案,使其真正具有科学性、长远性、代表性和先进性。要结合制定“十二五”规划,重新修订乌海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好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重点专项规划、行业规划等的相互衔接配套,解决好设施共建、资源共享、环境共保等问题,实施整体协调联动发展。
      
       2.整体盘活地区资产。
      
       基础设施是一个地区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乌海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实施建设要着眼于提高产业和人口的承载力,突出抓好以海勃湾区为中心的城市布局与体系建设,加快构筑中心城区、重点城镇、配套区域的城市体系,加速人口向中心城区和重点城镇建成区集中;加速滨河东西区建设,推进三个城区总体上向黄河沿岸靠拢。
      
       要加快以结构调整为核心的产业升级和集聚步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综合竞争力。产业结构调整要向深度找矿、资源深精加工和发展接续替代产业、非资源产业方面转变。重点应:一是加强能源企业的核心技术研发,推动企业集成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对低水平、高污染企业进行清理关闭,加速电石、PVC、煤焦油、盐碱产品的深加工;实施煤矸石、粉煤灰、焦炉煤气、矿热炉气的回收开发利用,争取上一批高效能、低成本太阳能光伏发电、热发电及建筑一体化技术与设备项目,发展硅镁合金深加工产业,形成核心竞争力,提高新技术产业和接续替代产业的规模和贡献率。三是加快发展制造业和加工业。要依托自身资源禀赋,积极引进承接和发展矿山设备、冶金设备、电力控制设备、环保设备等制造业,构筑制造业新优势。大力发展生物产业,培育沙、牧业特产资源高效利用新产业,发展优质安全食品和绿色加工业。四是加快培育优势产业集群,积极扶持大企业、大集团迅速扩张,打造国内具有一定影响的产业群,提高产业集中度。积极发展轻工业,开拓新型服务业等非资源产业,争取引进或承接品牌服装巨子入主乌海,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设真正的工业强市。
      
       强势发展旅游业。乌海的旅游业先天不足,发展旅游业一要造景。积极引进利用民间资本,以甘德尔生态景区开发建设为依托,以黄河水利枢纽工程建设为引擎,以王元地黄河湿地和桌子山古岩画拓展利用为基础,以超常的思维、超凡的魄力、超前的设计,打造一个环山抱水、林掩库映、漠古传奇、居宜景异的山水园林宜居宜游生态绿洲城市。二是借景。以甘德尔生态景区和黄河水利枢纽景观为主旨,拓展利用100公里半径范围的古迹名胜,如贺兰山原始森林、西夏王陵、兵沟古迹、成吉思汗陵园等,拓展旅游资源。三是化景。无论自然景观还是人造景观,都需要有文化来解释和包装。要充分烘托乌海文化的张力,把蒙元文化、黄河文化、移民文化、创业文化和书法文化融铸于旅游景观之中,用景观提升文化品位,以文化张扬景观魅力,进而促进区域中心城市的旅游产业和特色文化全面提质。
      
       3.全力推进改革创新。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在新一轮改革大潮中,包括乌海在内的西部地区必须在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方面做到与时俱进。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建设服务型政府,其核心是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社会、公民之间的关系,以促进科学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为主线,不仅要破除影响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还要为公众包括弱势群体创造稳定的就业、公平的教育机会和完善的社会保障,从而创造一个公平竞争、共享改革与发展成果的体制和机制环境。
      
       积极争取中央和自治区支持,适当调整行政区划,优化配置区域内的生产要素。从目前情况看,我国过去以行政管理和政权建设需要为依据设立的行政区域由于布局不合理,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化进程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乌海市毗邻的阿盟、鄂尔多斯市的县级行政区其环境、资源、人文、经济均十分相似,但因为各自为政,不仅造成了相互之间发展空间、管理权限、产业发展、资源分配、环境治理等种种矛盾,造成了建设中的严重重复浪费和不配套,而且严重影响了内蒙古西部地区经济整体发展。解决这一重大问题,市场显然是无能为力的,必须由自治区、中央政府本着推进城市化进程、合理配置资源、降低行政成本、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大局,用行政干预的办法采取一定的扶持政策来完成。所以,为突出乌海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就必须突破现有行政区划,打破地域界限,调整乌海和周边盟市的管理辖区范围,除建立区域性合作经济体外,根本的解决办法:一是在现有基础上新建蒙西市,把阿拉善盟乌斯太和鄂尔多斯的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和杭锦旗的巴拉贡整体并入蒙西市建制,实现区域效益的最大化。二是扩大乌海市建制,把鄂尔多斯、阿拉善盟三个工业园区及其所在乡镇整建制划归乌海市管辖,将五个开发区并为三个,总体升格为一个国家级能源重化工产业开发区,形成以乌海为中心的区域中心城市格局。从而使区域内的各种生产要素得到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实现规模经济。最终形成围绕乌海,在人口、劳动力、能源、交通、生产、流通、市场等方面统一、协调的区域经济中心发展板块。
      
       4.努力实现持续发展。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必须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高端打造乌海教育园区,以超常的胆略和手段大力发展教育事业。重点是按照侯凤歧市长提出的“四个一流”的要求为目标,建议加大投入,改革现有三个区分散办学不符合乌海实际的现状,探索实行市本级为主的大教育体制,实施12年义务教育,以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确保乌海市义务教育水平保持全区领先地位;普通高中和职业技术学校发展进入全区领先水平;高等教育在争取乌海学院升格为本科院校的基础上建设西部名校,成为培养区域适用人才、推进科技开发创新的重要载体。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努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生态绿洲型宜居城市。一是要落实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和节约用地制度。乌海土地本来就少,可耕地更是少得可怜,应当严格执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积极推行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工程,补充和保护土地资源。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二要充分开发利用黄河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综合效益。要借鉴宁夏和河套地区开发利用黄河的经验,最大限度地做好开发利用黄河水资源的文章。推广中水利用和节水用具。三要有效提高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乌海的矿产资源已十分有限,要最大限度地减少储量消耗和废弃物排放,推广煤矸石发电和建筑材料生产等技术,拓展综合利用领域。四是以工业园区和重点企业为载体,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建设,在燃煤工业窑炉改造、区域热电联产、余热余压利用、节约和替代石油、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建筑节能、绿色照明等领域实施一批节能减排工程项目,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加紧发展低碳经济,引导建立低碳生活方式,努力向低碳社会转型。五是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加强区域间的协作配合,共同推进跨地区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
      
       加速城市现代化进程。强市与富民并重,加大已整体转非保留农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着力打造多功能经典示范居住点。高水准建设乌海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力争用五年左右时间建成自治区西部高效农业示范名园。加大就业引导和创业服务,大幅提高就业率。加速商业企业集群建设,完善现代金融、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市场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供应链管理和智能化、自动化管理、网上交易模式现代物流业,健全中介服务组织现代产业体系。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保障体系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障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尽快实现全覆盖,进而全面提高中心城市的现代化水平和永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1、白向群,2010:《在中共乌海市五届十一次全委会议上的报告》。2、唐振华、杨基才,《对西部区域性中心城市优先发展的战略思考》,《市场经济研究》,2002年第1期。3、乌海市委办公厅,2005:《乌海市进一步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乌海督查专报》。4、侯凤岐,2010:《政府工作报告》。

录入:胡雁霞 责编:钟欣

将本文分享到:

免责声明: 本文系转载相关媒体,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城市发展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文章仅供参考。本站对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