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读书笔记:脾病与胃病治疗要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5:57:43
脾病与胃病治疗要论(2011-04-21 16:34:48)  

 

脾为后天之本,人类健康长寿与否,与脾胃有直接关系。人体气血来源于脾胃运化的水穀精微。气血充足,则面色红润,肌肉丰满坚实,肌肤和毛发光亮润泽,外邪不易侵犯,身体不易发病,容光焕发,身体矫健,自然也就健康长寿。

反之,脾胃运化失常,气血化源不足,则会出现面色萎黄,肌肉消瘦,肌肤毛发枯萎无光泽,外邪极易入侵,体内易发疾病,面色枯槁,发疏易脱,身形萎缩,多病夭横。

津液也是来自脾胃运化的水穀津微,津液和调则外可布散体表,滋养肌肤毛发,上可流注孔窍,滋养眼耳口鼻,内可滋养五脏六腑,维持正常活动,旁可充骨填髓,流注关节,使髓满骨壮,关节自如,还可化生血液,灌溉全身。

如果脾胃运化失常,则可破坏津液的代谢平衡,从而导致津液生成不足,或环流障碍,水液停滞不动,或津液大量流失等病理改变,直接影响到人的长寿健康。

正因如此,中医经常强调脾胃的调养与补益,古代就有医家提出:“补肾不如补脾”。对于脾胃虚弱的病人或中老年人,都主张运用“益气”、或“补中”的办法来加强后天功能。

所谓“益气”,是针对“脾胃气虚”而言,气虚是衰老过程中的主要病理改变,表现为人体多种生理机能的减退,抵抗能力的下降。因此补气益气,就是通过加强脾胃后天消化吸收的能力,来增强机体的各系统器官的生理机能,提高机体防御能力,这是抗衰老的重要途径。

所谓“补中”,也是针对中气不足的有效措施,脾胃功能下降,是导致机体衰老的重要方面。中医学历来重视后天之本“脾胃”的功能,补中则增强脾胃功能,这在抗衰老中具有重要意义。只要能保持脾胃正常的运化功能,就能达到延缓衰老的目的。

很多人原本生来就先天不足,为何也能得于高寿,其中最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通过养后天以养先天,后天养生可补先天不足。古往今来,这种事例数不胜数。如明末清初的曹庭栋,虽然“幼有嬴疾,俗所谓童子痨”,可以说是先天不足,但他仍活到九十多岁,被世人称之为养生学家。究其养生之术,用他自已的话来讲:“起居寝食琐屑求之”,并无高深奥妙之处。尤其是在他的《老老恒言》中,列有100个药粥方,“粥能益人,老年尤宜。老年有竞食粥,亦能体健享大寿”。这条粥养经验,正是养后天之本脾胃的绝妙良方。正如《医药六书药性总义》中所说:“糯米粥为温养胃气妙品,粳米粥为滋生化育神丹。”几千年的实践证明,粥饭是养、脾胃无上之食,《随息居饮食谱》誉之为“粥饭为世间第一补人之物”。

清代雍正、乾隆年间,有位著名的军机大臣张廷玉(1672~1755),享年84岁。可奇怪的是,张廷玉先天不足,少年时体质很差,弱不禁风,时常生病遭灾,平时言谈举止无力,步行500米路就感到疲惫不堪。其父张英,清朝大学士,官至礼部尚书,常为这小生命担忧,以为他活不到成年就会早早天折。可张廷玉十分注重后天养生以弥补先天不足,一方面动以养形,节欲养肾,另外注意饮食养生。他家虽说山珍海味应有尽有,参茸补品一点不缺,但他都不屑一顾,重视养护脾胃,保全后天之本。

近代著名画家谭建丞,浙江湖州人,曾被国画大师李苦禅誉为“江南书画长一擘”,95岁后仍有书画大作问世。他也先天不足,其父母患肺病咯血,比他小2岁的弟弟因肺病夭折,所以人们都认为他活不到30岁。先天不足,后天又如何养生呢?谭老说:“大致有以下几点:一是少吃,二是多动,三是睡足,四是晚餐吃粥。陆放翁把吃粥作为长寿秘诀,我也是每天晚上吃粥。“实际上,第一点“少吃”与第四点“喝粥”,也正是养护后天之本脾胃的最佳妙法。这些正是养后天、健脾胃与摄生保健、益寿延年的辩证法。

 

养“后天”要诀

自从每个人离开母体开始,直到生命终结,都必须依赖后天饮食的供养,也就是说,人这一生都要依靠脾的运化功能来供给营养物质和能量。因此,养护脾胃,健脾益气,也就成了人一生十分重要的养生手段。古代无数的养生家们在这方面都积累了极其宝贵们经验,今择其主要而实用的方法,向读者们作一推介。

一、饮食养脾

应用饮食来养护后天之本---脾胃,这是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这其中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饮食养脾方法,二是常吃养脾食物。

对于饮食养脾方法,历代流传下少格言名句。如晋代葛洪:“善养生者,食不过饱,饮不过多”。《洞微经》:“太饥伤脾,太饱伤气”。元代邹铉《寿亲养老新书》:“老人之食,大抵宜其温热熟软,忌其粘硬生冷。夜晚减一口,活到九十九。”明代胡文焕《养生要诀》:“饮酒一斛,不如饱食一粥。”清代曹庭栋《老老恒言》:“凡食总以少为有益,脾易磨运,乃化精液,否则极补之物,多食反至受伤,故日少食以安脾也”。民谚:“少食多滋味,多食伤脾胃”等等。对古代这些后天养脾的各种经验,笔者已做了系统分析和总结归纳,并在本书第二章中的“食养”里作了详细介绍,即“喝粥”养脾,“无饥无饱”养脾,“以通为补”养脾,也可参考笔者所著、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新编长寿药粥谱》一书,在此不再赘叙。

应用养脾食物,这又是养后天的根本大法。很多养脾食物,人一生都得食用,使脾胃永保康健。对于平素脾胃虚弱,或胃肠功能差的病人和老人,表现为面色萎黄,精神疲惫,体倦乏力,食少乏味,或食后作胀,大便溏泻,或穀食不化,四肢欠温,气短怕冷,或妇女体弱带下,舌淡,边有齿印,脉细无力等,常吃养脾食物,更为有益。可供经常服食的补养脾胃食品如下:

粳米-----性平,味甘,有补脾益气之功。《食鉴本草》即有记载:“粳米,皆能补脾,益五脏,壮气力,止泄痢,惟粳米之功为第一。”《本草经疏》亦云:“粳米即人所常食米,为五谷之长,人相赖以为命者也。其味甘而淡,其性平而罩毒,虽专主脾胃,而五脏生气,血脉精髓,因之以充溢,周身筋骨肌肉皮肤,因之而强健。”可以说凡虚弱之人,粳米皆宜,尤脾虚之人,最宜食之。

糯米-----性温,味甘,有补脾益气的作用,脾虚者宜用之煮粥服食。唐代孙思邈说:“糯米,脾病宜食,益气止泄。”所谓脾病,乃指脾虚为病之义。《本经逢原》说得好:“糯米,益气补脾肺,但磨粉作稀糜,庶不粘滞。若作糕饼,性难运化,病人莫食。”

锅巴-----又称锅焦。性平。《本草纲目拾遗》中说它“补气,运脾,消食,止泄泻”。凡脾虚不运,饮食不香,或食不消化,或脾虚久泻者最宜食用。古方中亦常用之,如小儿常用健脾消食的“锅焦丸”,治老人脾泄的“玉露霜”。《梁侯瀛集验良方》中用以治疗“老幼脾虚久泻不癒”就是用锅巴同莲子肉为末加白糖调服,颇有效果。

西国米-----又称西谷米,西米。白净滑糯,营养丰富。性温,昧甘,能温中补脾,凡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者,食之颇宜。《柑园小识》记载:“西谷米健脾运胃,久病虚乏者,煮粥食最宜。”

番薯-----俗称甘薯、山芋、红薯。性平,味甘,有补脾和血,益气通便的作用。《随息居饮食谱》中说:“煮食补脾胃,益气力,御风寒,益颜色。”《本草纲目拾遗》认为番薯能“补中,暖胃,肥五脏”。脾虚之人,可用番薯当主粮,常食之。

薏苡仁-----俗称苡仁米、六谷米。有补脾健胃的作用。明代李时珍说它“能健脾益胃”。《本草经疏》也有“味甘能入脾补脾”的记载。脾虚者宜用苡仁米同粳米煮粥服食,相得益彰。

饭豇豆-----性平,味甘,能健补脾胃,对脾胃虚弱,食少便泻,或妇女脾虚带下者,食之最宜。《滇南本草》中即有“治脾土虚弱,开胃健脾”的记载。明代李时珍还说它能“理中益气,补肾健胃,和五脏,调营卫,生精髓”。可同粳米煮饭或煮粥食用。

白扁豆-----性平,昧甘,能补脾胃虚弱。《本草纲目》中说:“白扁豆其性温平,得乎中和,脾之穀也。止泄泻,暖脾胃。”《本草求真》还解释道:“扁豆如何补脾?盖脾喜甘,扁豆得味之甘,故能于脾而有益也。”《会约医镜》认为:扁豆“炒用健脾止泻”。

牛肉-----性平,味甘,有补脾胃,益气血的作用。《医林纂要》中说得好:“牛肉味甘,专补脾土,脾胃者,后天气血之本,补此则无不补矣。”宜用牛肉炖汁服食,或用牛肉适量与大米煮粥进服,这对脾胃虚弱的恢复,大有裨益。

牛肚-----性平,昧甘,也能补虚养脾胃。历代医家多有论说。《日用本草》就有“牛肚和中,益脾胃”的记载。《本草蒙筌》亦称牛肚“健脾胃””《本草纲目》还说它能“补中益气,养脾胃。”羊肚也有与牛肚同等的功用,脾虚者食之亦宜。

鲫鱼-----性平,味甘,入脾胃大肠经,有健脾养胃作用,故脾胃虚弱者宜食。《本草经疏》还说:“鲫鱼,甘温能益脾生肌,调胃实肠,与病无碍,诸鱼中惟此可常食。”

白鯗-----为大黄鱼或者小黄鱼的乾制品。有健脾、开胃、补虚、消食的作用。《随息居饮食谱》中说它“开胃醒脾,补虚活血,为病人产后食养之珍”。《本草汇言》中还说:“黄鱼有养脾理肺之功,治久病胃弱食减,不能进厚味者。以白鯗水煮烂食之,健利肠胃,为肠虚胃弱之人必需用之,诚药食中之良品也。”

鲈鱼-----性平,味甘,能补益脾胃。《本草经疏》说得好:“鲈鱼,味甘淡气平与脾胃相宜。脾胃有病,则五脏无所滋养,脾虚则水气泛滥。益脾胃则诸证自除。”脾胃虚弱者可常食之。

大枣-----性温,味甘,有补脾胃,益气血的作用。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神农本草经》中就有“大枣安中养脾”的记载。明代李时珍称“枣为脾之果,脾病宜食之”。脾虚气血不足之人,可经常服用大枣。

芡实-----性平,味甘涩,入脾、肾二经,有补脾益气、固肾涩精为作用,尤其是脾虚而大便泄泻,或脾虚妇人带下者,食之最妙。

菱角-----熟者甘平,鲜者甘凉,煮熟服食,有健脾益气的作用。《本草衍义》中曾说:“煮熟取仁食之,代粮。”《本草纲目拾遗》亦载:“菱粉补脾胃,强脚膝,健力益气。”脾胃气虚者食之为佳。

莲子肉-----性平,味甘涩,有补脾胃之功。明代李时珍认为:“莲之味甘,气温而性涩,禀清芳之气,得稼穑之味,乃脾之果也。”《玉楸药解》中还说:“莲子甘平,甚益脾胃,而固涩之性,最宜滑泄之家,遗精便溏,极有良效。”

花生-----性平,味甘,中医多认为有补脾养胃的作用。如《本草备要》说它能“补脾润肺”。《滇南本草图说》又指出:花生“补中益气”。《药性考》记载:花生“炒熟用开胃醒脾”。清代医家张璐也认为:“长生果能健脾胃,饮食难消者宜之。”

栗子-----性温,味甘,入脾胃经,能养胃健脾。清代名医黄元御曾在《玉楸药解》中推介:栗子,补中益气,充虚益馁,培土实脾,诸物莫逮。”但需注意的是,一次不可食之过多,正如明代李时珍所说:“若顿食至饱,反致伤脾矣。”

藕-----生者甘寒,熟者甘温,入脾胃经,藕煮熟食用,能健脾开胃。唐代食医孟洗曾说:“蒸食甚补五脏”,《本草汇言》又指出:“如煮熟食,能养脏腑,和脾胃。”

香菇-----性平,味甘,专入胃经。《日用本草》记载:“益气,不饥”,《本经逢原》又说它“大益胃气”。清代医家黄宫绣也认为,惟香蕈味甘性平,食中佳品,大能益胃助食”。常食有养后天脾胃之功。

此外,具有健脾胃、养后天的食品还有粟米、玉米、高粱、青棵、蚕豆、豇豆、马铃薯、芋头、燕窝、面筋、花菜、大白菜、胡萝卜、荠莱、白木耳、葡萄、桂圆、狗肉、兔肉、猪肚、羊肚、鸡肉、青鱼、鲢鱼、乌鱼、鲂鱼、白鱼、银鱼、鲑鱼等。

二、药物补脾

俗话说得好:“药补不如食补”,对于平常健康人来说,总以食补为先。但对于年迈之人,或多病之人,或体虚之人,往往“食补不如药补”,或者说“药补胜于食补”,因为药物补脾之力毕强于饮食养脾。

补脾药物分为中草药与中成药。常用中草药有党参、太子参、人参、黄芪、白术、茯苓、怀山药、芡实、莲子肉、黄精、炙甘草等,常用的中成药有四君子丸、补中益气丸、香砂六君于丸、香砂养胃丸、参苓白术散、资生丸、健脾丸、枳术丸、理中丸、保和丸等。以上健脾胃的中药,若能在老中医指导下选用,将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三、以动助脾

中国古今许多养生家都提倡饭后散步缓行,以助脾胃消化功能,这的确是“以动助脾”的养护后天之道。千百年的养生实践证明,这种方法的确行之有效,颇多裨益

孙思邈是唐代著名医家兼养生家,以自身实践活到101岁。他在《千金翼方》中就指出:“平日点心饭后,出门庭行五六十步,中食后,行一二百步,缓缓行,勿令气急。”紧接著又说:“食毕行步,踟蹰则长生。”《摄养枕中方》还有介绍:“食止行数百步,大益人。”清代著名养生家曹庭栋也十分注重“以动助脾”的养护后天法。他在《老老恒言》中是这样说的:“饭后食物停胃,必缓行数百步,散其气以输于脾,则磨胃而易腐化,步所以动之。琅环记曰,古之老人,饭后必散步,欲动摇其身以消食也。”由此可见,饭后缓行散步,是古代养生家实践经验的总结。

进食后,立即卧床休息睡觉,于消化不利。古代即有“饱食勿便卧”,“食饱不得急行”之说法。食后便卧会使饮食停滞,食后急行又会使血流于四肢,影响消化吸收功能。而食后缓缓活动,则有利于胃肠蠕动,促进消化,这就是“食止行数百步,大益人”的道理。

近代很多百岁老人的养生经验也证实了这一点。从大量老寿星的实践中,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绝大多数长寿老人,都有饭后百步走的良好习惯。广东梅山县年逾百岁的古二妹,一生“生活规律,早起早睡,饭后散步,常做家务”。中国“龙行”功夫大师刘志清,生于1885年,年逾百岁,“习惯于饭后百步走”。革命老人徐特立活到91岁高龄,总结出四句养生之道:“基本吃素,饭后散步,遇事不怒,劳逸适度。”著名诗人臧克家,多灾多病,活到91岁,他始终坚持每日三步曲:清晨、午餐后、晚饭后,必去胡同散步,风雨霜雪无阻。被尊称为“革命老大姐”的百岁老人帅孟奇,一生俭朴,她的养生口诀是:“饭后百步走,吃饭留三口”。实际上,这一极为宝贵的养生经验,由于极为普通,极为平常,也往往极易被入们忽视去总结它了。至于有些学者反对饭后散步的说法,笔者真有一种“无稽之谈,不屑一顾”的感觉,几十年来,我每餐后即丢下饭碗,缓缓散步,已成习惯,十分舒适。

 

四、摩腹护脾

每当饱食之后,以手按摩腹部,也是古代养生家们的一种养护脾胃的常用方法。

食后摩腹法是:吃饭以后,将手搓热,放于上腹部,按顺时针方向环转推摩,自上而下,自左而右,可连续二三十次不等。此法可促进胃肠消化功能,有利于腹腔血液循环,还能治疗一些疾病。只要持之以恒,对脾的运化功能有益。自唐代孙思邈提出:“饭后即自以热手摩腹”之后,后世养生家多有所沿用,实践证明行之有效。

摩腹实为按摩保健法的具体应用。按摩是对身体局部刺激,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目的。也就是明代养生学家罗洪在《万寿仙书》中所说的“按摩法能疏通毛窍,能运旋荣卫”的效果。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按摩主要是通过刺激末梢神经,促进血液淋巴循环和组织间的代谢过程,以协调各器官组织的功能,使机体的新陈代谢水平有所提高。

食后摩腹,刺激腹部相应的穴位,尤其是脾胃经络在腹部的穴位作用,使得气血循经络而运行,防止脾胃气滞,畅达脾胃气血,更加有助于增强脾主运化的功能,达到养护后天之本的作用。

 

五、艾灸健脾

中国传统医学里有不少神奇的东西,怪不得近代伟人毛泽东曾经这样说过:“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挖掘,加以提高。”艾灸就是其中的宝藏之一。

《扁鹊心法》中指出:“夫人之真气,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死,保命之法,艾灸第一。”紧接著又说:“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矣。”据史料记载:唐代药王孙思邈常用艾叶温灸足三里,后来活到101岁。《旧唐书》中亦说:柳公度年80岁,步履轻便,别人向他请教养生之术,他回答说:“吾初无术,但未尝以元气佐喜怒,使气海常温耳。”柳公度也是经常用艾灸气海以防病延年的。《针灸集成》还记载:广西有一人,“少时多病,遇一异人,教令每岁灸脐中,自后康健。”脐中即“神阙”穴,结果是“年逾百岁而甚健壮”。

另据日本《东岗舍笔记》云:三河国宝饭郡水泉村农人满平,庆长七年生于该村,宽政八年,寿达194岁,于享保年间受庆贺,被征至江府,献白发,赐御米若干”《日本·文库名家漫笔》中又说:元保十五年九月十一日,要推荐几位长寿老人从桥上走过,最先走过的满平及其一家三代老人,此时满平已242岁。当问满平何术致长寿时,答曰:“无他妙法,惟我家自祖先相传,灸三里,其灸法:每月自朔日(阴历初一)灸,至八日而止,年中逐月无间断。灸数不同,法如下。右侧:朔八壮,二日九壮,三日十一壮,四日十一壮,五日九壮,六日九壮,七日八壮,八日八壮。左侧:朔日九壮,二日十一壮,三日十一壮,四日十一壮,五日十壮,六日九壮,七日九壮,八日一壮。灸之灼,谓之一壮,久为使人壮健。”

日本根据传统中医的古籍研究筛选有效的保健穴位:七八岁灸风门,可预防感冒、肺结核;到了十四五岁,灸三阴交穴,能使泌尿、生殖系统健康,还可以调摄女性月经,故三阴交亦为女子必灸穴;三十岁起到四十岁,灸足三里可以预防消化系统疾病,防止衰老,增强体质,预防一切疾病;对老人,还可以预防中风,是最好的长寿方法。对此,日本学者泽田健曾说过:“足三里,古称长寿灸,日本民间有八日灸,即每月初一灸一次,每隔八日灸一次。”养生灸法普遍流传日本民间,曾掀起过足三里灸的保健热潮,甚至民间还有“勿与不灸足三里之人旅行”之说。

由此可见,艾灸法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具有温阳培元,补气健脾,强壮后天,养生保健之功。因此,古代养生学家曾说过:“若要安,三里常不乾。”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艾灸法可以调节胃肠运动,血管舒缩,肾上腺等内分泌腺功能以及血液成分,增强机体的防御免疫功能。艾灸法对于脾气虚弱的中老年人,还可以起到有效的保健延年作用。最常用的艾灸健脾穴位有:

足三里------为胃经合穴,全身四大总穴之一,经常用艾灸,具有健脾胃,补中气,通经络,和气血的作用。

神阙------为任脉经穴,经常艾灸,可温通元阳,脾胃健旺。

气海------常用艾灸此穴,补元气,暖脾阳,强壮后天之本,祛病养生延年。

中医脾虚症是指中医所称之脾脏虚弱而引起的病证,其病情虽较繁杂,主要有呕吐、泄泻、水肿、出血等,现略述如下:

1、脾虚呕吐症见饮食稍有不慎即易呕吐,时作时止,胃纳不佳,食入难化,脘腹痞闷,口淡不渴,面白少华,倦怠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濡弱。脾虚呕吐为脾脏虚弱,胃气上逆所致,治宜健脾和胃止呕,方选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2、脾虚泄症证见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完谷不化,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增多,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脾虚泄泻由脾虚失运,湿注肠道所致,治宜健脾渗湿止泻,方选参苓白术散化裁。

3、脾虚水肿症见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腹胀闷,食纳减少,面色不华,神疲肢冷,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滑,脉沉缓。脾虚水肿由脾虚水停,泛溢肌肤所致,治宜温脾利水消肿,方选实脾饮加减。

4、脾虚出血症见便血紫黯,甚则黑色,或尿血、吐血、衄血及紫斑,神疲乏力,气短声低,面白无华,头晕,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无力。脾虚出血乃脾气虚弱,血失统摄为罹,治宜健脾益气摄血,方选归脾汤加减。

5、脾虚有寒,脘腹胀满,理中汤加减。

脾虚者宜吃以下食品:

樱桃、芡实、菱角、莲子肉、性党参、太子参、山药、粟米、高粱、青稞、蚕豆、白木耳、花生、黄芪、紫河车、白术、甘草、熟藕、粟子等

 脾虚之人忌吃下列食物:

 

脾虚者根据其宜忌原则,应当忌食或少吃阿胶、马奶、牛奶、海参、甲鱼、螃蟹、蛤蜊、蚌肉、蚬肉、鳆鱼、芝麻、荞麦、柿子、柿饼、荸荠、柑、橘、香蕉、桑椹、无花果、猕猴桃、西瓜、甜瓜、海松子、柏子仁、生萝卜、水芹菜、落葵、菊花脑、茼蒿、菠菜、莼菜、发菜、蕺菜、地瓜、丝瓜、生菜瓜、生黄瓜、紫菜、地耳、金针菇、草菇、菊花、金银花、地黄、决明子、西洋参、胖大海、薄荷等。

鸭肉

性凉之物。《饮食须知》中曾说:“鸭肉味甘性寒,滑中发冷气。”清·王孟英亦云:“多食滞气,滑中,凡为阳虚脾弱,……皆忌之。”因此,脾虚之人,尤其是脾阳不足者忌食鸭肉。

甲鱼

有凉血滋阴作用,属于清补食品,滋腻之物,多食久食则有碍脾之运化功能,引起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尤其是脾胃素虚之人,应当忌食之,正如《本草从新》中所告诫:“脾虚者大忌。”

田螺

性寒,味甘咸,有清热解暑作用。正因其性质大凉,《随息居饮食谱》中才明确告诫:“多食寒中,脾虚者忌。”

螺蛳

性寒,味甘,虽有清热作用,但对脾胃虚寒之体则不相宜。正如《本草汇言》中指出:“此物体性大寒,善解一切热瘴。胃中有冷饮,腹中有久泄不实,不宜食之。”姚可成《食物本草》亦说:“多食令人腹痛不消。”故凡脾虚者,法当忌食之。

蚌肉

性寒,味甘咸,能滋阴、清热,但脾虚之人不宜多食,食之易伤脾胃阳气。所以,清代食医王孟英在《随息居饮食谱》中告诫:“蚌,甘咸寒。多食寒中,脾虚便滑者皆忌。”

牡蛎肉

性质微寒,味甘咸,虽有滋阴养血作用,但多食久食则导致脾胃虚寒,加重消化系统慢性疾病的病情,凡因脾虚所致的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消化不良症、慢性腹泻者均忌多食。清·黄宫绣还说:“脾虚精滑者忌。”

梨子

生梨性凉,脾虚切忌。正如《饮食须知》中所言:“多食令人寒中,损脾,生食多成冷痢。”《本草经疏》亦云:“脾虚泄泻,法咸忌之。”清·王孟英也曾指出:“中虚寒泻者忌之。”因此,凡脾虚之人,尤其是脾胃虚寒腹泻便溏者,切勿食用。

山楂

又叫棠株、山里红。能开胃消食,但有损害脾胃之弊。如《本草纲目》中曾说:“凡脾弱,食物不克化,胸腹酸刺胀闷者,于每食后嚼二三枚绝佳,但不可多食,恐反克伐也。”《本草经疏》中也指出:“脾胃虚,兼有积滞者,当与补药同施,亦不宜过用。”元·朱丹溪还认为:“山楂,若胃中无食积,脾虚不能运化,不思食者,多服之,反克伐脾胃生发之气也。”因此,脾虚之人勿食之,更忌多食常食之。

甜菜

又叫君达菜。其性凉,有损脾气。如《本草求真》中指出:“脾虚人服之,则有腹痛之患,气虚人服之,则有动气之忧,滑肠人服之,则有泄泻之虞。”由此可见,对脾气虚弱,尤其是脾虚便溏之人,不宜多食常食之。

枸杞子

性平,味甘。但古代医家也有认为,枸杞性寒。如《别录》中说它“微寒”。《食疗本草》认为“寒,无毒”。《本草求真》中还说:“枸杞,甘寒性润。”正因如此,对平素脾胃虚弱,或素有脾胃虚寒便溏者,皆当忌之,正如《本草经疏》中告诫:“脾胃薄弱,时时泄泻者勿入。”

按摩方法--摩腹法--健脾开胃 
        腹部按摩能保健养生,这早在《黄帝内经》一书中就有记载。我国唐代名医、百岁老人孙思邈也曾经写过「腹宜常摩,可祛百病」。 
        腹部按摩一般选择在夜间入睡前和早上起床活动前进行,但要记得排空小便,洗清双手。取仰卧位,双膝弯曲,全身放松,左手按在腹部,手心对着肚脐,右子叠放在左手上,先顺时针方向揉腹30~50次,再逆时针方向按揉30~50次。如此反复多次进行。按揉时,用力要适度,由轻到重,缓慢进行,精力要集中,呼吸自然。此过程中如果腹内出现温热感、饥饿感,或产生肠鸣音、排气等,属于正常反应,不必担心。

按摩腹部可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强健脾胃,使胃肠有通畅和舒服之感。对于胃肠有各种疾患的人,在配合食疗的情况下,坚持每天揉腹,持之以恒就会收到明显的治疗效果。

       饮食疗法--让脾胃一天天好起来

“脾统血” 唇色淡白:表示血液缺少,贫血。仅上唇发白:表示大肠有问题。仅下唇发白:表示胃功能不好。唇呈紫红色:表示体内血氧不足。口唇干焦枯萎、失去光泽:表示脾虚。

1、红豆山药粥:红豆15克,干山药15克,煮粥即可(上下午各一小碗,长期服用有效)

2、桂圆松子汤:桂圆肉7个,松子少量,水适量中火烧开,温火煮10分钟即可,当水饮用.

3、玉米汁:都能起到开胃补脾功效

  莲子 ── 作用偏于补脾而补力较强,习称“脾果”。莲子补中养神,止渴去热,厚肠胃固精气,强筋骨,补虚损,利耳目,除寒湿,具有滋阳补血,润肺养心,延年益寿之功能,并也可用治心肾不交所致的虚烦、心悸、失眠等证。莲子中含有大量的磷,所含的钾列所有动植物食品之首, 可帮助机体进行蛋白质、脂肪、糖类的代谢和维持酸碱平衡。此外,其所含丰富的铁含量具有治疗贫血、减轻疲劳的作用。

莲子心可以清火,中医讲带莲子心的莲子可以和大枣配起来达到交通心肾的作用,使人心情平和,而且脏腑安和。   

芡实 ── 作用偏于肾,虽补力不及莲子,但能除湿;虽收涩,但不燥、不腻、不敛湿邪,脾虚湿盛的久泻不止、白带过多者芡实尤为多用。性平、味甘涩、无毒,人脾、肾经;

具有固肾涩精,补脾止泄,利湿健中之功效;生芡实以补肾涩精为主,而炒芡实以健脾开胃为主。将炒芡实50克倒入锅内,加水煮开片刻,再加淘洗干净的大米100克,粥成即可食用。常吃可健身体,强筋骨,聪耳明目。也可制作芡实糊:将炒熟的芡实1000克研磨成粉,临服时,取50~100克粉末冲开水调服。随自己爱好,可加入芝麻、花生仁、核桃肉等。主治腰膝痹痛,遗精,淋浊,带下,小便不禁,大便泄泻等病症,芡实有较强的收涩作用,便秘、尿赤者及妇女产后皆不宜食。

山药 ── 作用偏于脾胃,山药鲜品多用于虚劳咳嗽及消渴病,炒熟食用治脾胃、肾气亏虚。具有健脾补肺、益胃补肾、固肾益精、聪耳明目、助五脏、强筋骨、长志安神、延年益寿的功效;脾阳亏或胃阴虚皆可食用。山药有收涩的作用,故大便燥结者不宜食用;另外有实邪(实热)者忌食山药。小儿食积,小孩的消化不良,我们就可以用它,用它有两个作用,本身山药给它提供了很好的能量,而且山药健脾的,而且又益气,那么慢慢的经过几天的治疗之后,就能达到使身体内容非常调和,上下能够通常,肌肉能够发达,能够增加消化,而且通过它调节整个人体的内环境非常平和,小孩子调节平和了以后,然后可以除寒热,就是说你身体有寒气能够给你化解掉。健脑粥:粳米120克,淘净、放入砂锅内,加入核桃20克,百合10克,黑芝麻20克,水适量,用小火炖煮,熟透成熟即可。功效:此粥成分粳米补脾肝肾、填脑髓。各种食料相配,共奏补虚滋阴,健脑益智之效。对思维迟钝、记忆减退,尤其对肾虚腰疼,低热者极为适用1、春天:山药菊花粥 2、夏天:山药荷花粥 3、秋天:山药麦冬粥 4、冬天:山药枸杞粥。

苡仁 ── 作用偏于性味甘淡微寒,有利水消肿、健脾去湿、舒筋除痹、清热排脓等功效,为常用的利水渗湿佳品。常食可以保持人体皮肤光泽细腻,消除各种面斑。生薏米煮汤服食,利于去湿除风;用于健脾益胃、治脾虚泄泻则须炒熟食用。它对癌症的治抑率可达35%以上。"薏米胜过灵芝草,常吃可以延年寿,返老还童立功劳。"唯薏仁性味甘淡微寒,胃寒者减,或加生姜煎煮。薏仁除湿而不如二术助燥,清热而不如芩、连辈损阴,益气而不如参、术辈犹滋湿热,诚为益中气要药。然其味淡,其力缓,需合群以济,厚集以投。薏仁最善利水,不至损耗真阴之气,凡湿盛在下身者,最宜用之,视病之轻重,准用药之多少,则阴阳不伤,而湿病易去。故凡遇水湿之症,用薏仁一、二两为君,而佐之健脾去湿之味,其力立现。倘薄其气味之平和而轻用之,无益也。薏苡与术略似,而不知毫厘之差,千里之谬也。术温而薏苡微寒,术甘辛而薏苡甘淡。术气味俱厚,薏苡气味俱薄,逥然不同也。湿家身烦疼,当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家,慎勿以火攻之。曰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此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汗出,阳气出而风随汗入),或久被冷饮所伤致,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夫身烦疼者,湿而兼寒;一身尽疼者,湿而兼风。寒从阴化,风从阳化。故身烦疼者,属太阳;发热日晡所剧者,属阳明。属太阳者宜发汗,属阳明者宜清热,发汗所以泄阳邪,清热所以折阳邪,质之以用术用桂者为发汗,薏苡则为清热矣。虽然,薏苡既治风湿,又主筋急铁拘挛,不能屈伸,彼风湿相搏,骨节疼烦,不得屈伸,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独不用薏苡何耶?冬天用薏米炖猪脚、排骨和鸡,是一种滋补食品。夏天用薏米煮粥或作冷饮冰薏米,又是很好的消暑健身的清补剂。

茯苓 ── 作用偏于益脾和胃,渗湿利水,宁心安神。适用于水肿尿少、脾虚食少、心神不安、失眠多梦等症。“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凡用茯苓,其目的在于补不在于泄,茯苓之作用,在于泄不在于补。盖气之所至,水亦无所不至,气之所止,水亦无所不止,利其水所以行其气也。茯苓能宁心益脾补肾,以其行有形之水,布无形之气也。利水行气,起阴以从阳,布阳以化阴,俾清生浊降,外达下行,而心脾肾三脏得以补益也。茯苓药性平和,无伤正气之弊,以其既能扶正,又能祛邪,故脾虚湿盛,正虚邪实之症尤为适宜。茯苓一味为治痰主药。痰之本,水也,茯苓可以利水;痰之动,湿也,茯苓有可行湿。利水渗湿之品,并非均能化痰,则茯苓之用,亦有所特殊者。

茯苓忌米醋。

1. 如偏于寒湿者,可与桂枝配伍;偏于湿热者,可与泽泻配伍。

2. 属于脾气虚者,可与党参、黄耆、等配伍;属虚寒者,还可配附子同用。

3. 对于脾虚运化失常所致泄泻、带下,应用茯苓有标本兼顾之效,常与党参、山药等配伍。

4. 对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停聚化生痰饮之症,可用半夏、陈皮同用,也可配桂枝、同用。

5. 治痰湿入络、肩酸背痛,可配半夏、枳壳同用。

6. 用于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症,常与人参、远志、酸枣仁等配伍。

以上五味合煮实之,谓之四神汤,健脾之效立现。

山药、白术、苡仁、土豆、白扁豆、红薯等,只要是长在地里深处的都可以健脾。用它们熬粥、炖肉、单煮均可,如果放一点荷叶,醒脾效果会更好。

补水不忘先健脾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正常,气血旺盛,人体才能有充足的水分,皮肤才有可能得到濡润;脾胃功能失常,津液生化不足,就像水库没有水源,皮肤自然得不到滋养,会变得干枯萎黄。所以,补水不忘先健脾,只有健脾益气,才能化生津液,通达阳气,才能有充足的津液随阳气散布,为滋润皮肤打下良好的基础。

  代表药物:当归、茯苓

  点评:当归具有补血活血、祛淤生新之功效,自古以来一直是妇科之要药。现代研究表明,当归含有挥发油及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长期服用当归,能营养皮肤、防止皮肤粗糙,使面部皮肤重现红润色泽,由于当归能够扩张头皮毛细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并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所以当归还能够防治脱发和白发,促使头发乌黑光亮;茯苓能宁心安神,益脾补肾,渗湿利水。现代研究证明,茯苓含有多聚糖类及胆碱、脂肪、卵磷脂、钾、镁等,不仅能显著提高机体免疫力,而且可使血液中的氧合血红蛋白释放更多的氧,以供给组织细胞。同时,还可使细胞组织(包括皮肤、黏膜、毛发等)活性增强,从而使皮肤、毛发更加滋润,达到美容的效果。

滋养肌肤必润肺--通过健脾,我们向身体输送了大量水液,及时补充了身体的水分,接下来如何将这些水分输布到全身肌肤呢?清代医家唐宗海称肺为“水之上源”,水液要经肺的宣发作用,如喷泉一般均匀灌溉到人体,才能濡养五脏六腑、全身肌肉、润泽皮肤;若肺的功能失常,失去了输布水液的能力,身体就不能得到正常的濡养滋润。代表药物:罗汉果、杏仁。罗汉果能清肺润肠,现代研究表明,罗汉果还有净化血液中过氧化脂质的作用,可改善全身皮肤新陈代谢,以达到补水、美容的效果;杏仁具有生津止渴、润肺定喘的功效,现代研究证明,杏仁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和维生素E,这两种物质都非常有助于控制甚至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并具有抗氧化功能,能滋养肌肤。【注:中药杏仁为苦杏仁,有小毒,平时不宜服用。一般常服甜杏仁,可以当作零食直接吃,也可调味或制成杏仁露服用,还可以作为原料加入蛋糕或菜肴中】。

留住水分需固肾,肾主水,水液由肺输布全身,滋养人体后,又集聚于肾,在肾的作用之下,被分成清者和浊者两部分。清者,通过肾中阳气的蒸腾气化作用回到肺,再由肺布散周身,以维持体内的正常水液量;而浊者则被化生成尿液排出体外。因此,补水除了将水液正常输布于人体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强化肾阳的汽化作用,才能留住水分。代表药物:山药、何首乌。山药既能补肺脾之气,又益肺肾之阴,并能固涩肾精,故不论是脾阳亏还是肺肾阴虚,皆可应用;何首乌具有补益精血、强筋健骨、黑发轻身之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何首乌含有大黄酸、大黄素、卵磷脂等,能促进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可明显扩张血管,加速血液循环,延缓细胞的衰老过程,对影响美容的早衰现象具有抑制、延缓的效果。

  炒扁豆淮山粥:健脾养胃。炒扁豆60克、淮山60克、大米50克煮粥服食,小儿减半。

  补水佳酿——蜂蜜

  蜂蜜采百花之精,可养阴润燥、润肺补虚、和百药、解药毒、养脾气、悦颜色、调和肠胃,有女性美容圣药之称。现代研究证明,蜂蜜中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物质,能改善皮肤干燥缺水状况,增加皮肤营养,保持皮肤细嫩光滑。特别是蜂蜜中含有47种微量元素,如锌、铁、钙、镁、钾等,都是人体美丽容颜所必需的。

  牛奶蜂蜜饮:牛奶250克温后加入蜂蜜30克,空腹温服。有滋补健身、美容护肤的作用。

  蜂蜜外用:用新鲜蜂蜜洗脸、做面膜、按摩身体等,可滋润皮肤,恢复皮肤弹性。

  需要注意的是,蜂蜜有润肠通便的作用,便溏者勿食,忌与生葱同食。

人体血液中一个白血球的平均吞噬病菌能力为14,吃了一个甜馒头以后变为10,吃了一块含糖点心之后变为5,吃了一块奶油巧克力之后变为2。可见,甜食对免疫力有一定的影响.

1、过量的冷食——伤胃

胃是接受食物的第一道器官,寒冷的环境使胃的器官活动放慢,器官组织细胞收缩,最直接的影响胃的摩擦,尤其是一天之内多次的饮冷,刺激胃使之处于消极的状态中造成消化不良;久而久之,孩子自然就会出现厌食;

2、过量的甜食——伤脾

脾在中医的五脏系统中承担着消化腐熟食物、并把吸收的精华物质(血液)发布到身体各处的重要任务,过多的甜食营养成分单一,甜味的主气涣散、呆滞,影响脾向四肢百骸的传输功能,时间长了不但减慢消化吸收,还会影响到脾的生血等整个机体的成长过程。

3、无规律的进食——既伤胃又伤脾

现代医学的观点是胃肠道的充盈和排空是有时间性的,一般在4小时。这直接关联到人体生物钟的正常运转。事实上中医更讲究规律性,几千年前的古籍中就有子午流注的详尽理论,所以,无规律进食无论中西医都是反对的。

4、餐中看书看电视——伤血

中医理论中有“肝开窍于目,肝藏(收藏归纳)血”;“久视伤肝”,“久视伤血”的论述,用眼过度耗伤肝,肝脾失和、脾不统(统辖管理)血,特别是在需要肝、脾、胃集中协调的参与消化吸收的时候人为的破坏各个器官的协调,打乱有续的功能活动无疑是非常有害的。

总之,脾胃做为后天的本钱人人都只有一个,不很好的利用其结果也只有一个,那就是成长迟缓发育不良或者五脏六腑受损。

 

脾病与胃病治疗要论

 


作者:荷花心养…    文章来源:古传中医新浪博客导读

:很多人把脾病当胃病来治疗,把胃病当脾病来治疗,其实治疗要领很重要,脾胃在中医是相互表里,把要点找出来,治疗就很快,下面分几点论述!

 

1,一般人能吃,但吃下没办法消化食物的,这是脾的问题而非胃病.治疗应当重在理脾!要治脾最重要的要补肾中之肾火,因为肾火能够生脾土,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

 

2,一般人不想吃饭,但吃下后安然无恙,意思是没有食Yu,而吃下去也不感觉肚子不舒服的,这种人是胃的问题,而非脾之病.如此之病人不可补肾中之火,应当补心之君火,因为心之君火能够生脾土!

 

3,现在的人一讲不饮食,或饮食无味,就说脾胃病,却不知道胃之虚寒问题在心君火,脾之虚寒问题在肾之相火,可不慎哉?

 

虽是短短数语,道出了脾胃要点,希望能对想学习中医的,弘扬中医,或者长期消化有问题的同道患者有丝毫帮助!行医之道,理要玩细,书要读通,不可偏颇!如此方可为苍生大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