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报 按语 格式:23日集粹:情妇官员和官员情妇谁更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19:56:49
 
2009年10月23日13:09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字号大中小】打印留言论坛网摘手机点评纠错 E-mail推荐:  
新京报:海归博士死于大学的“大师梦”
我国高校近年来办学资金越来越充裕,但是,青年教师的生存状态并没有好转,原因就在于学术资源的配置,掌握在行政权、学术权拥有者手中。与国外大学一校之内教授待遇相差不大不同,国内高校不同学科、不同学术头衔的教授,待遇相距很远,有的甚至达10倍,更不用说普通教师与那些“大师级”教授的待遇差距了。
新京报:民间调查“钓鱼执法”别虎头蛇尾
上海调查“钓鱼”执法的民间调查组,几乎在一夜之间成立了,这些人是怎么产生的,他们姓甚名谁,他们每个人是否有参与这种调查的素质和能力,他们是否与被调查部门存在人情利益的纠葛,独立性是否经得起考验……这一切,人们无从知晓。
北京晚报:情妇官员比官员情妇谁更坏?
胡律师是乌局长情妇在重庆司法界成为公开的秘密,就是一个缩影。这一次重庆打黑,倘若能在打掉黑社会团伙、消除黑保护伞的同时,也扫除一下情妇官员和官员情妇的官场腐败现象,对我们党巩固执政地位,筑牢执政基础将大有裨益。
扬子晚报:公交车接送的不是公务员,是特权
民众提出“浪费公共交通资源”质疑后,有关方面给出了“乘车不是免费,是自己付钱”的解释。这就更有意思了。还是那句话,同样是付钱,顶着“公”字头的那一拨不但不收腹,还享受“大站快车,中途不停”的待遇,这怎么说也扯不到公平上去吧。
新京报:“专用采访证”是个嘛玩意儿?
从根本上讲,记者的采访权和媒体的报道权代表了人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代表了宪法赋予的基本权利,新闻出版总署是法律授权对记者证件核发和管理的惟一机构,除此之外,记者采访的合法性不需要再由地方颁发“专用采访证”或“护照”进行赋予。
新京报:“公交车”不应变成“公务车”
那合肥市政府应该怎样改进,才能让老百姓满意呢?方法很简单,在公务员上下班集中的线路上,多安排一些公交车,然后让公务员以普通市民身份和老百姓一样,平等地去“挤公交”,这样,既解决了公务员上下班的难题,又能赢得老百姓的理解。
新京报:谁在热衷“满城尽栽三角梅”?
也许有人会说,不就是种两株花的事情吗?是不是太过于吹毛求疵了。但道理的长短,不在乎争议的对象是两株花还是别的什么。因为我们曾经在这方面走了不少弯路,比如,公权可以在任何时候闯入民众的私宅抓看黄碟的夫妻。但那样的日子,已经离得越来越远了。为了让它永不复返,我们必须斤斤计较,并从一株花一株草开始。
新民晚报:穿过质疑的目光期待官员博客
官员们开设“民生博客”只是一种技术上的突破,它虽然不可能取代政府部门的相关职能,但这却是网络社会对传统问政的一个有效补充。在这个平台上,百姓可以通过这个渠道来提出问题、反映问题,成本很低,这样的平台也赋予了民众充分表达的权利。
羊城晚报:面对涉黑团伙的微笑,不必“竟然”
只见他们个个西装笔挺,面色轻松,哪里像是什么企图串谋谋杀的“坏人”?庭审一结束,他们便鱼贯而出,大步离开。看着他们的背影,我才明白什么叫做真正的“无罪推定”:只要法院尚未作出最终判决,他们就是完全无罪的……
新华网:“国学考核”咋成了“政治任务”?
没有皈依的心灵注定永远荒芜。余光中曾说过,“国学是一座山,我等不过是蚍蜉而已。”因此,国学的学习不能建立在“三分钟热度”上,也不能局限于“看起来很美”,而要从娃娃抓起、持之以恒、慢慢浸润。要注重于“形”,更要落实到“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