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医药公司:投射-认同理论入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12:53:50


李孟潮-投射-认同理论入门(演讲稿)

诸位同道好:
  今天简介投射认同理论。
  主要介绍四个问题:什么是投射-认同,为什么要学投射-认同,如何在临床上识别投射-认同,如何处理投射认同。

1、什么是投射-认同?

  投射-认同包括两个成分,投射和认同。
  投射,就是你把你不能接受的东西排除自己的内心世界,“投掷”到外界。
  认同,是指一个人变得像另一个人的过程,简单的说,就是无意识的模仿。
  这两个成分的关系是这样的:认同是投射的基础、平台,也是投射的目的。而投射就是为了完成认同这个目的。
  通过投射-认同,你排除自己内心的某些“坏”东西,目的是让自己变成一个“好”人。如纯情少女,就是投射-认同形成的。纯情少女往往自恋,因为她觉得自己非常好,纯情少女的男朋友往往头大欲裂,因为他是个垃圾站,隔三岔五就要接受对方扔过来的坏东西。林黛玉和贾宝玉就是这样的。
  这是比较简单的说法,现在我们要看一下比较复杂的说法。
  投射-认同有三个作用的领域,分别叫做单元、双元、三元的投射-认同。

  单元的投射-认同就是克莱因学派所言的投射性认同。整个过程都是在一个人自己的内心发生的,和外界的其他人没有太大关系。其实在单元的意义上投射性认同就是投射,不过它是比较原始的投射,Kernberg把投射性认同和投射区分开来,在克莱因学派的人看来,这叫做画蛇添足。
  单元的投射性认同包括这么几个步骤:
  第一,分裂。把整个内心世界分成好的和坏的两大块;
  第二,投射。把坏的那一块扔出去,认为它不属于自己,那么扔到什么地方去呢?有人以为是扔到了外在世界中那个母亲心里,其实并非如此,而是扔到了自己内心的一个地方,这个地方贴上个标签,叫做客体表象,那么把所有坏东西都扔掉了,打扫干净的那一块地方也插上了一个牌子,叫做“自体表象”;所以大家明白了,所以自体、客体其实并不是一个客观的、不变的东西,而都是表象而已。换句话说都是主观的。投射性认同中的投射也不是说婴儿有本事隔空传物,把他引起焦虑的肾上腺素等物质从自己大脑中扔出来,塞到他妈妈的大脑里面。而是指把内心分成两块,好的、坏的,好的那块是自体,坏的那块是客体。然后接着再分,把扔到“坏的客体”那块地里面的有些东西又拿回来,变成自体这块地里面。这样他的“心田”就有个四块地方,好自体,坏自体,好客体、坏客体。自体和客体本来就是一块地上的,所以说他们是“自体-客体”,没有那么清楚的。
  这个分田地、划界的过程叫做分裂,这个不断打标签,把一些东西搬来搬去的过程叫做认同。认同是投射性认同的第三个步骤,婴儿必须把那些扔出去的东西回收过来,因为这些坏东西(一般是攻击性)本来就是他的东西。
  弗洛伊德分析过孩子经常玩的一个“Fort-Da”游戏,就是投射性认同。
  举个解释的例子,“你不能接受我是无能的、脆弱的这种观念,你认为无能的、脆弱的那个人是你父亲,可是同时你又的确发觉自己有能力不足的一面,所以你的结论是,你的确无能、脆弱,这是由于你父亲把他的无能、脆弱‘传染’给了你。这是你要表达的吗?”
  这是我遇到一个把“坏自体-客体”进行投射性认同的男孩,其实他父亲很有本事,是个老总。
  单元的投射认同比较难理解一些,因为和婴儿期的功能有关。不深入患者内心也比较难观察。
  其中有个问题要提一下,就是为什么扔出去的东西还要回收回来呢?这是因为一方面其实“扔出去”的那些东西本来就有自己的部分,就像把脏水和孩子一起扔了,最终还是要把孩子捡回来。另一方面,投射性认同带有歪曲性,而这种歪曲性会受到现实的检验。
  故投射性认同也不是“万法皆由心生”,和现实有一定关系。
  
  双元的投射-认同就简单多了。而且也是最常见、最重要的投射-认同形式。一般搞临床的,只要知道双元的就行了。单元的更多是和发展心理学以及精神病患者有关。
  双元投射认同涉及两个人,投射者,接收者。
  第一步,仍然是投射者分裂内心世界,把某些坏东西分割出来。
  第二步,仍然是投射,不过这种投射不仅仅是婴儿那种内心的过程,而是在人际关系中把这种投射表达出来。主要有六种的表现――挑剔、抱怨、嫉妒、崇拜、赞美、依赖。所以遇到别人挑剔你,抱怨你,嫉妒你,不必太愤怒;遇到别人崇拜你,赞美你,依赖你,也不必太兴奋。虽然从礼貌上还是要认同一下,或者自我攻击一番,以示谦逊。
  第三步,认同。这时候的认同就要多说一些。首先是接收者变的像投射者所挑剔、抱怨、嫉妒的那个人,或者所崇拜、赞美、依赖的那个人。这时接收者的认同,叫做投射性反认同。然后是投射者认同接收者,他也变得像他当初投射者所挑剔、抱怨、嫉妒的那个人,或者所崇拜、赞美、依赖的那个人。如果是前者,叫做负性投射-认同,治疗同盟要出问题,如果是后者,是正性投射认同,移情性好转就是这么产生的。
  举个例子,有位患者找我做治疗,把我狠狠赞美一通,开始报喜不报忧,虽然症状缓解,但是其实她的自卑没改善,而且也没有完成认知疗法的家庭作业,对此投射-认同解释是这样的:“在你的眼中,你只要靠近我,你的症状就可以缓解,因为你觉得我总是有一些好方法。所有好念头好方法、治疗的效果都来自我,和你没什么关系。这样我们的关系就像一个脆弱的小孩和他那无所不能的爸妈的关系。我变得越来越自恋,你却越来越自卑。你对我和对治疗的不满也不能表达出来。我担心这样下去,我会变成自恋人格障碍,你可能焦虑症倒是好了,抑郁症出现了。你有什么主意吗,我们可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在后面的治疗中,又有接着的解释,“所以我觉得,其实你看到的那个能力很强的我,那个能够解决很多问题的我,是你自己想要成为的人,你甚至想要成为一个自恋的人,无所不能,但是你又害怕,害怕成为这么一个人会有危险,你害怕什么呢?”
  后来她告诉我,原来她是害怕分离。

  三元或多元的投射-认同,其实是俄狄浦斯情结的基础,在这种关系中,对小男孩来说如此,“我和妈妈是好的,爸爸是坏的。可是我又不能没有爸爸,而且我潜意识中其实是想要变成和爸爸一样。”
  三元关系的投射-认同一般在家庭治疗、团体治疗、督导、培训班中常见。这个问题及其复杂,放到以后讲。其过程仍然和上面类似,不过其中有第三方介入。而此第三方往往是投射的对象。对此我在一些有关投射认同和家庭、青少年的文章中提到过。
  诸位当务之急是掌握二元的投射-认同,此过程的典型内心活动是――
  “我好,你坏。可是你和我的关系又很亲密,我不能没有你。我和你一样坏,这太糟糕了吧。”
  如果这个过程经过了包容等治疗手段的处理,就变成“我好,你坏。可是你和我的关系又很亲密,我不能没有你。我和你一样坏,这太糟糕了吧。……原来你认为只要坏一点无所谓,那么看来我也可以坏一点点,不过份就行。……原来你不坏,你只不过是个有好有坏的人而已,原来我也不是那么好,我也是有好有坏。那是不是我以前把你看错,也把我自己看错,也把其他人看错了?”

2、为什么要学投射-认同?

  如果大家逐渐理解投射-认同,特别是单元的、发展性的投射-认同。
  就会知道,对于个体内心来说,世界就是通过投射认同形成的。
  所谓客体,便是一个“容物纳垢”之所,便是承受投射出来的东西。客体这个词,object,本意有反对,对立的意思,在动力学中,客体由两个成分组成,一是被投射出去的心理内容,一是外在的、客观存在的人物。
  自体或者说,自身(self)是和客体相依存、相矛盾的另外一部分心理内容,没有客体就没有自体,没有自体就没有客体。边缘人格者经常说,“我觉得没有自我。”其实他的心理面也没有别人,什么都没有。
  整个内心世界就是通过投射认同建立起来的。任何流派的心理治疗,只要是注重内心世界的,必然涉及到对投射认同处理。所谓无意识、原型、核心信念、自我、客体关系、俄狄浦斯情结、非理性思维,统统都是内心世界的一部分,这些东西在内心世界的建成、传播都离不开投射认同。而任何一种心理治疗,无论是深层次的、系统的精神分析,还是一般的支持性心理治疗,都会涉及到对投射认同的处理。
  在治疗中,最常遇到的由投射认同形成的现象主要在三个方面:
  一是治疗关系,特别是移情-反移情关系的绝大部分内容都是经由投射认同形成的。
  移情、反移情、阻抗这些术语其实只是现象学术语,它们只描述了一些现象,并没有说明这些现象的形成机制,了解这些现象,能够让你快速的进行条件反射式的处理,但是如果你明白了这些现象背后的机制,你就可以不再追究到底有多少种移情模式,而可以更加直接快速处理,并且遇到新的、教科书上没说过的移情现象也知道该如何处理。
  投射-认同是一种防御机制,而且是最主要的防御机制之一,其实它是所有的原始性防御机制的总称,原始理想化、分裂、否认、贬低等其他防御机制的名称不过是它的一个侧面而已,其实投射认同便是弗洛伊德所说的原始性压抑。据我所知,大家现在所学到的压抑(或者说潜抑)的概念,大部分是指神经症性的压抑,神经症性的压抑是超我认同的一个成分,而超我认同其实是建立在投射认同的基础上的。
  二是认知偏差。绝大部分非理性思维、所有不适应的核心信念都是投射-认同的产物。
  第三,如前所述,涉及家庭、集体、人际关系的心理治疗必然涉及投射认同。
  换句话说,其实投射-认同的现象在临床中你几乎每天都会遇到,只不过你不知道这叫做“投射认同”,而在用其他的词语称呼它们。如果你多看一些人格障碍或者重型精神病的患者,你便可以非常清晰明确地看到投射认同的原始面貌,特别是负性投射认同的攻击性会让你感受颇深,对你的内心世界的修整重建有一定好处。
  更重要的是,学习投射认同理论可以让你自己保持心灵平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防治感应性精神病。
  外科医生的职业病是胃溃疡,中学老师的职业病是下肢静脉曲张。心理医生的职业病就是感应性精神病,这实际上是大家都看得到的,不过不愿意承认罢了。就像粉尘作业的工人经常接触粉尘,难免染上矽肺。心理医生每天接触的都是抑郁、焦虑、创伤、暴力、烦恼、痛苦,其中经由投射认同和内摄认同,自然吸收了许多东西。
  正如Scharff所言,精神分析界没有深入研究内摄认同,也许是认为人们不愿意承认,其实分析师会认同患者。如果我们吸收、认同了成百上千的患者的因素,而又没有自己识别、消化、包容这些成分,轻则出现所谓的“耗竭综合征”――所谓耗竭综合征,其实就是心理医生们给自己的抑郁障碍取的别名――重则同一性混乱,乃至人格障碍。心理医生的高自杀率一直是榜上有名,相信大家早有耳闻。所以身为心理医生,必然要注意自己的心理保健。及早看到自己的心理病理成分,及时识别自己和患者的投射认同,进行处理。从事这个行业,将会改变我们的整个生活,我们的内心世界、人格特征、人际关系、生活方式必然会被这个行业改变。
  二,调节自己的内心世界特别是人际关系。
  即便你不做这个行业,投射认同仍然会在你生活中无处不见,特别是在亲密关系中,如亲子关系,夫妻关系,朋友关系中。这些关系中的狂喜和暴怒,热爱和嫉妒,冷漠和贪恋基本上都和投射认同有些关系。有时候是你对别人投射,有时候是别人对你投射。
  中国人就是靠拉关系吃饭的。这里所谓“拉关系”不是指财物贿赂,而是“情感贿赂”,你总不希望自己的人际关系中太多冲突和烦难吧,那就要学会如何把投射认同转变成理解和包容。
  总之,构建和谐社会就要处理分裂和投射认同。

3、如何在临床上识别投射-认同?

  最简单迅速识别投射认同的方法就是觉知自己的反移情,一般来说,和投射-认同相联系的反移情的反应有以下这么一些:
  (1)感觉自己的“心乱了”,比较焦虑或者抑郁,而且比较难调整过来。而这并不是你工作的常态。
  (2)使用过多的、无效的“改变技术”,如解释、认知辩论等。虽然屡次尝试无效,患者不接受,仍然乐此不疲。和患者在“较劲”,而不是治疗。
  (3)和患者建立了非常牢固的同盟,但是不是“治疗同盟”。没有治疗目标,出现了很多突破治疗界限的征兆。如经常问候、互送礼物、游说对方亲属根据患者的需求无条件改变等。
  (4)拯救幻想。这是治疗师色情性反移情的前兆,对性创伤患者容易出现。
  (5)过多的、无效的、时机不恰当的自我流露。甚至要求患者理解自己。
  (6)无效的安慰,却仍然坚持。害怕使用改变性技术,或者本来使用改变性技术已经有效,因为患者抱怨自己“冷漠、不理解”就突然转变成全面的安慰。
  (7)对患者充满抱怨和恐惧,巴不得他不要来做治疗。他来了又高兴,想要“再试一次”。
  (8)没有现实依据突然心血来潮地提出转诊或结束治疗。
  其他还有很多现象,不能一一列举。

  如果你识别、反思反移情的能力还不够,也可以从患者的反应来了解投射认同,比如患者有以下情况要注意投射认同的可能性:
  (1)思维走极端;
  (2)付诸行动,治疗同盟被破坏;
  (3)对治疗师的理想化和贬低,缺乏现实依据;
  (4)对自己生活的现实问题视而不见;
  (5)人格障碍、精神病患者,摄食障碍,复合性创伤,多个心理疾病共病患者的投射认同往往在治疗早期就出现;单纯的神经症患者往往在移情好转、治疗后期出现投射认同。
  (6)生活中重要人际关系中充满冲突,治疗关系却“看上去很美”。
  (7)连续的噩梦或者睡眠障碍。
  (8)督导此案例时,督导组出现两极分化。如一派觉得此人正常,另一派觉得是很严重的案例。而这不是督导组的常态。
  当然了,如果你对理论比较精熟,也可以直接只记忆理论要点,没必要记忆这些现象,现象是无穷无尽的。从理论上来说,投射认同现象往往有四大特点:
  (1)分裂的认知模式;
  (2)对分离情景的高度敏感;
  (3)控制性;
  (4)强烈的焦虑情绪。
  和边缘人格差不多,其实边缘人格的内心世界主要就是通过投射认同建立起来的。

4、如何处理投射认同?

  处理投射认同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态度,一个部分是技术。
  当然态度是技术的基础,可以说是最基本的技术。
  处理投射认同的态度是参与观察者的态度。确切地说,是“正念着的共情”。也就是不排斥任何体验、感觉、想法,对任何体验感觉想法平等对待,不加上价值判断,同时专注地参与投射认同的包容过程。
  除此以外,态度中还包括对患者的医生的慈爱和温暖。
  上述态度其实是长期的人格修养,主要通过接受个人分析,长期接受培训,自我进行正念训练和慈心观想等技术来完成。
  技术方面主要是接受技术和改变技术两大组技术对患者。
  接受技术中包括了全套的正念训练。以及森田技术等。
  改变技术主要是精神分析的分析技术和认知疗法的一些技术。
  对投射认同的分析性技术,包括四个方面:(1)对投射认同目的的解释;(2)对投射认同的焦虑情绪的命名、符号化;(3)对投射性幻想的分析和对分裂的认知模式的分析;(4)对认同的分析。(5)对冲突模式的分析。
  每个分析的过程我们知道,根据Greenson的模式,分为澄清、质对、解释三个步骤。
  上述五个方面的解释,特别3、4、5分别遵循下述原则:1首先“此时此地场景中”进行解释,然后进行历史性解释,也就是病因学解释。2精确解释,就是针对细节解释。
  具体的解释技术有:沉默的反移情解释,矛盾现实性的解释,此时此地的解释,自我流露式解释,“发声”解释,改观解释,展示性解释,示范作用的解释等等。
  这些具体的技术的操作有待以后找机会再讲。其实很多内容在我以前讲的《精神分析实践》中有关精神分析解释学的部分已经讲过。
  举个例子,有位患者在治疗中后期说他每次来做治疗就紧张,首先澄清,具体是什么样的紧张感觉?是见到医生紧张,还是一到医院就紧张,这种紧张在生活中其他领域出现过吗?这种紧张具体的感觉是什么。患者说,一见到医生就紧张,觉得医生很了不起,什么都知道,很博学,而且不是见到他的治疗师如此,见到其他治疗师也如此,觉得自己很自卑,很浅薄。离医生相差很远,现在不想来做治疗了,想要结束。这时候作为治疗师的我,首先的反移情反应是自恋,很得意,然后突然就变得很担心,因为他说不想做治疗了,从而进行解释,“你感觉到很紧张,因为在你看来,我和你是不同的两类人,我是博学多才的,很有价值的,而你是知识很少的,没有价值的。对你来说,我们俩的关系是矛盾的,只有一个人可以留在这个治疗室里面。要么是那个糟糕的你,要么是那个完美的我。我觉得你看到的那个我其实不是真正的我,我并不是什么都知道,你看到的我其实你想要成为又成为不了的那个人,有很高的学历,万众敬仰的人。你很恨这个理想的、不切实际的人,同时你又很需要他。……你觉得呢,你的看法是什么?”然后患者就回想到他的母亲对他的期望,接着就可以进行病因学解释。
  投射认同的解释很费力,需要很长时间,而且完整的解释几乎是不可能在一次治疗中完全进行的。除非你野蛮分析。
  
  认知疗法对投射认同的处理相对来说操作性强一些。,
  以Leahy的书《认知治疗技术:从业者指南》中列出的88种认知技术为蓝本,有3类技术可以对投射性认同的处理。
  第一类:澄清质对现实性技术
  1)区分想法和事实(P11)
  2)评估事件的发生概率(P25)
  3)定义用语(P40)
  4)检查证据(P46)
  5)检查证据质量(P48)
  6)考查想法是否可以检验(P125)
  第二类:处理分裂、投射性认同等原始防御技术
  1)对思维歪曲进行分类(P19)
  2)自我实现的预言(P129)
  3)否认问题(P136)
  4)接受(P139)
  5)挑战错误的两极化思维(P177)
  6)Leahy手册中第六章《全面地看待事物》11个技术
  第三类:识别和处理苛刻超我及强化自我功能技术
  1)辩护律师(P51)
  2)对想法的两方面进行角色扮演(P53)
  3)区别行为和人(P55)
  4)挑战“必须”陈述
  5)考查价值系统(P79)
  6)评价负性标签极寻找变化(P67-68)
  7)识别条件化规则(P76)
  8)区分进步和完美(P80)
  9)增强好奇心、挑战性和成长而非完美(P87)
  10)发展新的适应性标准和假设(P89)
  11)权利清单(P91)
  12)Leahy手册中第7章《聚焦图式治疗》9个技术用来修通和校正“坏自体-客体表象”
  另外,EMDR, 沟通分析、辩证行为治疗中还有非常多的技术可以用来处理投射认同,特别是辩证行为治疗技术非常丰富。最近华南师大的李江雪博士的研究表明,沙盘疗法对边缘人格障碍有很好的疗效,所以沙盘疗法对投射认同的处理也值得注意。

5、进一步学习投射认同

  上述四个方面其实是学习投射认同涉及的四个领域,进一步学习需要把这4方面扩展。
  最近医院叫我列一个投射认同连续培训的提纲。我初步考虑,就有以下这些领域:

  第一部分:临床应用

  1. 投射认同入门(理论)
  2. 精神分析中投射认同的解释技术
  3. 家庭治疗中投射认同的处理1:伴侣治疗中投射认同的处理
  4. 家庭治疗中投射认同的处理2:青少年的家庭治疗中的投射认同及处理
  5. 治疗同盟的建立与投射认同的处理1:从投射认同到共情的12步骤操作
  6. 治疗同盟的建立与投射认同的处理2:投射认同,反移情及治疗师对自我的利用(理论)
  7. 治疗同盟的建立与投射认同的处理3:如何通过正念训练提高治疗师识别处理投射认同的能力
  8. 认知疗法中可用于处理投射认同的技术
  9. EMDR对边缘人格障碍者的负性投射认同的处理
  10. 爱情、色情性移情与投射认同的关系(理论)
  11. 自恋病理性与投射认同(理论)
  12. 边缘人格与投射认同(理论)
  13. 抑郁者的投射认同机制(理论)
  14. 沟通分析对投射认同的处理
  15. 辩证行为治疗中处理投射认同的技术
  16. 移情焦点治疗对投射认同的处理

  第二部分:理论基础及相关范畴

  1.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与投射认同
  2. 拉康的主体学说与投射认同的比较
  3. 黑格尔的哲学思想与投射认同
  4. 男性性别认同与投射认同
  5. 投射性认同的原型基础
  6. 投射性认同概念的历史发展1:克莱因之前
  7. 投射性认同概念的历史发展2:从克莱因到90年代的概念
  8. 投射性认同概念的历史发展3:当代精神分析界投射认同理论的研究进展
  9. 投射认同的发展心理学基础
  10. 团体中的投射认同
  11. 投射认同与嫉妒
  12. 投射认同和俄狄浦斯情结
  13. 孕妇与胎儿之间的投射认同
  14. 青春期的投射认同
  15. 分裂与投射认同
  16. 对投射认同理论的批评

  其实还有很多细小的研究。不过是不可能完全列出来而已。 


投射性认同的识别与运用
    ⑴理解投射性认同
    ⑵投射性认同的识别    ⑶投射性认同的处理                      2 实际体验     
 1 投射性认同的识别与运用     ⑴ 理解为何要用运用投射性认同     问题的设置与目的:谁在搞投射性认同?或说是人的什么在搞投射性认同?弄清楚这些,是处理投射性认同的前提。
    所谓的心理投射是移情背后的一种心理机制,在无意识中发生。一种主观的意象变成了客观的现实。      投射性认同的临床运用,是以客体关系理论为核心的关系精神分析取向。
    在客体关系理论里,投射性认同是一个诱导他人以一种限定的方式来作出反应的人及行为模式。它源于一个人的内部关系模式(即当事人早年与重要抚养人之间的互动模式,这种模式的内化成为自体的一部分),并将之置于现实的人际关系的领域中。    这样说,是人的“内部关系”在搞投射性认同。    投射性认同本是人自出生后就有的一种心理机制,大部分是正性的。心理治疗关注的是神经症的防御性投射认同。大家知道,神经症的痛苦是欲望冲突,但他们避免痛苦的办法又是对欲望及冲突的压抑,因此说,压抑是他们主要的防御机制。我们所学到的压抑(或潜抑)概念,大多是指神经症性的压抑,神经症性的压抑是超我认同的成分,而超我认同恰是建立在投射认同的基础上的。    这样说,是人的“欲望及冲突”在搞投射性认同。     理解投射性认同的发生过程:
    首先,个体将自己的一部分(坏的,或者理想的部分)以投射幻想的形式放置在另外一个人的身上,并设法从内部控制那个人;    然后,当事人竭力让接受者(投射性幻想的对象)采取与他所幻想相一致的行为;    再后,接受者对投射者的“竭力”诱导行为采取反应,这时,接受者要么与当事人所幻想的行为一致,从而陷入当事者的圈套;要么接受者没有中套,即对当事者的行为不予理睬,这时投射认同失败。      ⑵ 识别主要的投射认同类型:
    临床中常见有依赖性投射认同、权力性投射认同、迎合性投射认同、情欲性投射认同。     依赖型:    使用这种投射认同的人,通常在做决定或需要独立行事的时候,不管在怎样的情况下都会有求于人。但实际上这种人是能够独立解决问题。    例子,一个19岁的女孩与她姨妈之间的关系。女孩童年时父母离异,跟妈妈一起。但她有许多机会跟她姨妈相处,姨妈在生活上与情感上给予了女孩许多关照。女孩上了大学,却仍然保持着在大小事情的决定上,由姨妈作主,也保持着在许多事情上求助于姨妈。甚至上大学(在外地)时要姨妈开车送,放假时要姨妈开车来接。久之,姨妈有了不舒服感,内心有种不平衡的怨恼“你这么大了,怎么啥事还依靠我,况且你还有母亲呵”,姨妈也终于能直接拒绝侄女的一些请求。但拒绝之后,女孩的一系列反应是:委屈,对姨妈哭诉中带指责(你一直对我都是最好,现在这样无情);沮丧与怀疑(对咨询师表达:原来姨妈是那样喜欢我,为什么现在她这样呢,是不是我不好了?);无助与无奈(对咨询师表达:我感到很孤独很无奈,虽然我有母亲但她自己都无能,也帮不了我,姨妈很能干也很爱我,但好像她不爱我也不帮我了。我明显感到,我是寄人篱下的!我好可怜好无助呵)。而女孩姨妈的反应是:又气恼又内疚。    女孩说,“其实我并不是不能做那些事,而是姨妈现在对我的那种态度分明是对我的讨厌”。但女孩不清楚,她为何要依赖姨妈做她能做的那些事?姨妈的态度为何那么伤害她?当然,要分析的话题有很多。还是回到投性射认同的话题。    识别依赖性投射认同不难,凡是当事人以各种形式向你表达“如果你不帮我的话,我就走投无路”“如果你不关心我,我就活不下去了”,甚至以歇斯底里、自杀相威胁的行为,都是采用的依赖性投射认同,在迫使别人关心或帮他。可往往那些“心软”的接受者不得不就范,而陷入当事者无条件地索取和求助中,成为了当事者情感控制的对象。    凡是治疗师感到来自对方的压力、控制、榨取感,透过这些负面感受,能够识别对方使用的是依赖性投射认同。    这样看,是人的依赖情结和被依赖需要,在制造投射性认同。      权力型:    使用这种投射认同的人,通常是诱导出他人的软弱、无能感,从而实现自己的控制欲和权力欲望。
    例如,有的人在工作环境中,总表现得盛气凌人,实际是一种无意识的强迫自己的逞强;特别对领导和同事的交流中,总是显示他“天上知一半,地下全知”的厉害,实际是一种无意识的虚荣需要。在咨询关系中,他会无意识地表现得――他什么都懂,甚至会讲出许多高深的哲理,或提一些刁钻的问题,或总是否定你的意见……让你感觉到“他的强势”“你不如他”的无助感和压力感。    这样看,是一个人的自负,或自卑(害怕被瞧不起)在驱使人投射性认同。      迎合型:    使用这种投射性认同的人,通常是竭力诱导他人身上的内疚和感激之情,从而实现自己的成就和拯救欲望。
    例,一个女士述说,她在生活中对人特别地好,从来是为别人着想,总是帮助别人,但总是得不到别人的理解,甚至在关键时候得不到别人的帮助,为此他伤心不已也愤愤不平。    在咨询中,有的来访者总显得很谦卑顺从,不时地对你的依着、声音、观点呵是赞口不绝。这些人的行为给你的感觉是“这人真好”的被宠被认同的感动,久之你会有一种说不出滋味的无形的压力感,那实际是不舒服的感觉。(若分析为何有这样的迎合型投射?参看我的博文“好人的不好”)。    迎合(或讨好)型的人,未建构足够好的自我同一性。因缺乏自我认同,才渴求他人的认同以让自己感觉有价值。不过是以“自己缺失的意义,只有在他人身上寻找”的投射性认同而达到。    所以神经症患者在人际关系中,总是按幻想中的“理想自我”投射给他者,如果他者认同了投射过来的“理想自我”,便会沾沾自喜,甚至有感激之情。如果究其心理根源,迎合投射性认同的背后是分离焦虑,或说讨好的动机是接纳情结。那些什么过度认同、假性认同、夸大认同,都是人的压制不满、害怕拒绝的防御,也可说是人渴望被接纳的主要手段。    这样看,是人的被接纳、被认同的渴望在搞投射性认同。     情欲型:    使用这种投射认同的人,性是生活的主题。当事者是通过性的方式来建立关系,并以性保持的关系来诱导他人的情欲反应,从而满足性欲和控制欲望。    这一投射性认同模式,是比较容易识别的。并且很容易分析到,是当事者内心的性饥渴、性冲动、依赖情结等,在制造投射性认同。       ⑶ 处理(或治疗)投射性认同
    在初始阶段,治疗关系大于治疗技术,或者说,治疗师的态度就是技术。那是什么样的态度呢?基本做到精神分析所要求的:参与观察者的态度。就是不拒绝任何体验、感觉、想法的接受态度,以及平等对待任何体验到的感觉,不评价不判断,专注地参与投射认同的包容过程。
    这即是要求治疗师充当好容器,允许接纳对方的依赖投射。因为来访者在没有明白困难根源时,是需要感受到有人同情他们的困境,需要有支持性的关系让他感觉安全。    这一态度技术,实际是一种长程的自我人格修养。     分析阶段,主要运用接受技术(如森田技术,现实疗法等),和改变技术(如精神分析的分析技术和认知疗法的一些技术)。    对投射认同的分析性技术,包括(1)对投射认同目的的解释;(2)对投射认同的焦虑情绪的界定;(3)对投射性幻想的分析和对分裂的认知模式的分析;(4)对认同的分析;(5)对冲突模式的分析。
   每个分析的过程是通过澄清、质对、解释三个步骤来完成。    上述五个方面的解释,应遵循的原则:1首先就“此时此地场景中”进行解释,然后进行历史性解释,也就是病因学解释。2精确解释,就是针对细节解释。
   具体的解释技术有:沉默的反移情解释,矛盾现实性的解释,此时此地的解释,自我流露式解释,改观解释,示范性解释,回顾性的解释等等。     从操作性看,认知疗法对投射认同的处理相对强一些。     Leahy的《认知治疗技术:从业者指南》介绍,有3类技术可以对投射性认同的处理:第一类:澄清质对现实性技术:区分想法和事实,评估事件的发生概率,等。    第二类:处理分裂、投射性认同等原始防御技术:    对思维歪曲进行分类,自我实现的预言,否认问题,接受,挑战错误的两极化思维,等。    第三类:识别和处理苛刻超我及强化自我功能技术:    对想法的两方面进行角色扮演;区别行为和人;评价负性标签及寻找变化;考察价值系统;增强好奇心;区分进步和完美,等。
    Leahy手册中第7章《聚焦图式治疗》9个技术用来修通和校正“坏自体-客体表象”
   另外,现实疗法, 沟通分析、沙盘疗法,辩证行为治疗中还有非常多的技术可以用来处理投射认同。      客体关系处理(治疗)投射性认同:    初始阶段仍然是“关系大于技术”的共情性参与。    第二,澄清阶段的任务:    澄清和揭示投射认同。治疗师需要将投射认同相关的隐匿信息传递(即非语言的、潜在的、暗含的)转变为公开明晰的表达。例如,在依赖的投射认同中,某女孩多次向你传递出“你是我现在唯一可信任的人”“如果没遇见你,我不知能否撑下去”,并在咨询结束后以各种借口不想离开,或想请你吃饭等,治疗师先是容纳投射过来的“好客体依赖对象”,慢慢地治疗师会感受到被依赖的纠缠(反移情)。这时候,治疗师需要明确地告诉女孩,“我感到了被你依赖的压力”或是“你的生活中曾有过无条件关爱你的人,我感觉到你是想把我当成这样一个人”等这样公开明晰的表达。这一阶段结束的标志,咨访关系关系已经被澄清,来访者会有领悟的释然感。    第三,分析阶段:    质对与解释。此阶段主要完成:对投射性幻想的分析和对分裂的认知模式的分析;对认同的分析;对冲突模式的分析。    同时,治疗师需要对投射过来的“迎合”或“性移情”作出拒绝的回应,向来访者表达清楚自己的立场。注意的是,治疗师所拒绝的是关系而不是当事者本人,阐明“就事论事”的拒绝。治疗师使用质对,若以语言层面,最好是开放性提问达到解释“冲突模式”,若以情感的层面,最好是隐性的拒绝到达揭示“投射幻想”,例如当对方传递出“回报”要求,治疗师可以用沉默,或一种眼神、手势等表达不接受。    此阶段,存在投射性认同的轮回,即澄清和处理了投射性认同后,又出现了新型的投射性认同,使得治疗关系倒退到新的投射性认同阶段,因此需要对投射认同的再分析与解释。这一阶段要达到,来访者开始认识到先前与治疗师之间的那种关系(是投射性的,或不良的)已不复存在了,咨访双方都感到很轻松。    最后,可视为整合阶段。严格讲这一阶段与分析阶段的任务有重叠,因为治疗师同样会给来访者许多反馈信息,主要是自己与对方交往过程中的感受(仍然是反移情),目的是给来访者提醒,在现实生活中,他人是如何感受与他(她)交往的,使来访者不仅自知,也能知人。同样的,治疗师要对“分裂的认知模式”“假性认同”进行细节和精确性解释,解释所强调的议题更多是与被抛弃、被拒绝的威胁,是与“好-坏”的内化有关。    所有的解释,应该围绕一个现实目标——来访者要从原有的投射性病态关系中走出来,开始理解到自己完全不用依赖他人,也能得到(原来被依赖者的)被关爱和被接纳,意识到自己完全不必满足他人的需要,也可以获得被尊重和被认同。     说到底,是人的早期——被遗弃感、被否定、被欺骗、被打击的自我创伤,在源源不断地搞投射性认同。    所以,不管是什么理论背景下的投射性认同治疗,其终极目的都一样:扭转负性认同,整合分裂的认知结构。用感性的话说,是如何将内化的伤痛之恨转换成爱。(熊玲)  收回投射、负起责任 什么是投射?心理学很流行的名词。
    投射指的是,我身上、内在有的一些东西,我不承认,或是我压抑了,或是我其实很排斥自己这部分的东西,于是我看不见它们。但是,我可以轻易地在别人身上看到。然后,我会起反应,并且予以谴责。
    举例来说,我以前做梦曾经梦到台湾前总统。我的老师在幫我解梦时就问我,你觉得他有什么特质?我说:“我觉得他是一个阴险、卑鄙的小人,自私,贪婪。”
    啊,我真的很不喜欢他。連看到他的相片我都会由衷地升起一股厌恶感。他的眼神,尤其令我不舒服。
    没想到我老师说,“这些都是你有的,也就是你的阴影。你投射在他身上,所以你这么讨厌他。”呵呵,所以下次你讨厌某人,用一些不好的言辞尽情批评他的时候,可要小心了。你说的都是自己。
    我怎么可能是个阴险卑鄙的小人呢?自私、贪婪更是我在自己身上最看不到的特质。原来,我从小可能耳濡目染,或是被耳提面命说:“不可以做一个阴险卑鄙的人。自私和贪婪都是很不好的”。因此,我小小心灵决定,我一定不要做这样的人。
    但是我们每一个人生下来都是一幅太极图,一半黑,一半白。我们一直被教导要活出那白色的一面,因此黑色的一面就被压抑下去了。然而我们生活在一个二元对立的世界。有黑有白、有高有低,缺一个另一个就不可能存在。
    我们刻意压抑黑的那面的结果,会为自己在外面的世界中树立很多“敌人”,同时,我们会无法全面接纳真实的自己。你的能量,有很大一部分会去遮盖、闪躲、压抑那个你不想看见、不愿接纳的自己。但是,当你全然接纳真实的自己的时候,所有的特质都会在正面的光明中被转化。
    另外一种情形就是,如果你看到某人的行为,觉得很不顺眼,你会去批判他。比方说:说谎欺骗别人、误解别人还理直气壮,或是欺善怕恶等等行为。如果你对这些行为特别痛恨,那就表示,你曾经也有这样的行为,而虽然表面上你没有觉察到,可是某个部份的你是心知肚明的。所以,那份对自己的谴责会力道加大地转向别人。
    如何接纳真实的自己呢?最简单最快速的方法就是宽恕。藉由宽恕你不喜欢的人,接纳别人的过错,你也原谅、接纳了自己。所以,灵修界不是说,你周围的人都是为你而来的?不过说得容易,做起来困难。
    对我个人而言,我已经可以收回我的指责和投射,知道一切都来自于我自己。但是,真正的宽恕,要看事情和对象。有的时候碰上了“命门”,真是很困难的。所以,大家一点一点来,先从容易的开始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