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营销方案及优缺点:美国头号通缉犯的黑道生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03:50:14

美国头号通缉犯的黑道生涯

顾绯 《 人民文摘 》(2011年第9期)

    2011年6月22日傍晚,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海滨小城圣莫尼卡沉浸在宁静中,一位头发花白、中等身材的老人从一座不起眼的灰色公寓楼里缓缓走出,仿佛正要去海边散步,然而,这天迎面走来的不是熟悉的邻居,而是联邦调查局(FBI)的警员。詹姆斯·巴尔杰,这位曾一手制造了19起谋杀案的黑帮老大,结束了他16年的逃亡生涯。

    想当“老大”的爱尔兰少年

    现年81岁的巴尔杰出生在美国南波士顿的爱尔兰人聚居区。他从小就喜欢在街头打架、在巷子里飙车,他渴望冒险,梦想统领整个街区的孩子,当他们的“老大”。由于巴尔杰发色灰白,当地人给他起了个外号叫“白头翁”,但没人敢当面这么称呼他,否则得到的回应准是一记重拳——巴尔杰讨厌别人给他起绰号,尤其憎恨人们对“爱尔兰穷鬼”的轻蔑目光。

    成年后的巴尔杰把“犯罪”当成自己的工作。持枪抢劫银行,打劫货车司机,对企业施行恫吓和诈骗……他几乎无恶不做。为了躲避追捕,巴尔杰把头发染成黑色,甚至不惜整容。尽管如此,他还是在1956年的一个深夜被警方逮捕了。

    在狱中,巴尔杰持续的挑衅和蛮横激怒了狱警,再加上曾试图越狱,他被转移到“恶魔岛”监狱。恶魔岛是位于美国加州旧金山湾内的一座小岛,面积仅0.0763平方公里,四面都是峭壁深海,被美国政府用来关押重刑犯。

    巴尔杰在这里被实施了最严厉的“单独监禁”——只准穿着内裤,待在没有暖气的铁笼子里。他咬牙切齿地说:“那见鬼的铁,冷得一下子就能把我身上的热气吸光!”但巴尔杰发明了一项“技术”,他蹲在铁笼里,只用胳膊肘、膝盖和指尖支撑身体,尽量少挨着冰冷的铁笼,就这样挺过了寒冷的冬天。1963年,“恶魔岛”监狱被美国政府关闭,巴尔杰被转移到堪萨斯州的莱文沃思监狱。1965年被假释。

    《无间道风云》的原型

    出狱后,巴尔杰回到了老地盘南波士顿。上世纪70年代初,他由人引荐加入了臭名昭著的黑帮组织“冬山帮”。这个帮派从贩卖毒品到倒卖军火无恶不作,还和包括爱尔兰共和军在内的许多北美及欧洲的组织有联系。因为性情暴虐、心狠手辣,巴尔杰很快在“冬山帮”站稳了脚跟。

    这时,他收到了FBI伸来的“橄榄枝”。跟巴尔杰接头的是波士顿分局的探员约翰·康诺利,他说服巴尔杰成为FBI的一名线人,巴尔杰负责为FBI通风报信,提供波士顿地区犯罪团伙的动向,也借此排除异己、扩大地盘;康诺利也向巴尔杰提供消息,通知他适时改变行动计划,避免和警察撞车。

    80年代初,凭着这种“默契合作”,FBI成功抓捕了“冬山帮”前帮主豪伊·温特。巴尔杰随之成为老大,控制了整个波士顿的黑社会。巴尔杰的这段传奇往事还被好莱坞著名导演搬上荧屏,以他为原型创作了警匪片《无间道风云》。

    在权力的膨胀中,巴尔杰变得愈加嚣张和残暴。巴尔杰想得到的东西,谁也不能违抗。1983年底的一天,巴尔杰在南波士顿飙车,突然看中了一家刚粉刷一新的酒店。一个月后,他出现在酒店老板的家中,把一袋钞票扔在餐桌上。“这是6.7万美元,店是我的了,你必须马上滚蛋。”店主连连讨饶,称不想卖掉赖以生存的酒店。但当他一抬头,立刻改变了主意——巴尔杰把他2岁的女儿抱到自己腿上,掏出手枪给她玩。不懂事的孩子张开小嘴就去吮吸枪口,巴尔杰则慢慢将手指搭上扳机,目光像冰刀一样直指这位爸爸。

    不过,巴尔杰的鼎盛时期转瞬即逝,他和FBI的“蜜月期”随着康诺利的退休而走到了尽头。90年代初,FBI以敲诈、诈骗、谋杀和毒品交易等罪名批捕巴尔杰。从康诺利那里得到消息的巴尔杰,带着比他小21岁的情妇逃离波士顿,开始了逃亡生涯。

    老去的杀人恶魔

    FBI根据情报判定,巴尔杰曾在美国各州出现,此外,他还至少到过25个国家。虽然FBI悬赏200万美元要取其人头,但是这个黑帮老大狡兔三窟,长期逍遥法外。

    今年5月拉登被击毙后,FBI将巴尔杰提到十大通缉犯名单的榜首,对他展开了强大的追捕攻势。大范围、高密度的撒网果然有了回音,FBI特工锁定了巴尔杰的藏身处。

    巴尔杰被捕后,周围的邻居都不禁后怕。住在他们对门的邻居说:“男主人爱养狗,常年戴墨镜,有时在电梯间碰上了,他只是点点头。他的生活作风很严谨,看到酒鬼喝得酩酊大醉会嘟囔不休,会因为服务生的内衣带子外露而冲人家大喊大叫。我们家的小孩子还去他们家玩过,老俩口像慈祥的祖父母,劝孩子们少看暴力片。”

    昔日杀人恶魔,今已垂垂老矣。如今,巴尔杰曾经的威风荡然无存,颤抖的手再也把握不住自己的命运。他想躲在小公寓里颐养天年,但累累罪行将他重新送进监狱,或在那里度过残生,或因罪孽深重难逃一死。不知在生命的尽头,他会想起什么?是那些曾经消逝在自己手中的生命?是南波士顿街头一呼百应的辉煌?还是那个有着卑微和骄横两张面孔的爱尔兰少年?

    摘自《环球人物》201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