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保护森林的黑板报:(转)人的生命:长度、宽度、深度——花甲之人对生命的杂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2:23:21

我生于1951年5月1日。2011年5月1日是我满六十周岁的生日,从这一天起,我就在这个地球上开始我的第六十一年的生活。人们习惯称六十岁为“花甲”,称六十岁以上的人为“花甲老人”“花甲之年”。我只把自己称为“花甲之人”吧,因为我感到自己还没老。“花甲”是“花甲子”的简称,这一名称的来历和我国古代的干支纪年法密不可分。这里的“花”谓之多,谓之错综参互。这里的“甲子”谓之六十个干支配对的循环。

4月30日,在已走过的六十年生涯的最后一天的下午,我从内蒙古的鄂尔多斯飞往杭州。那天天空十分晴朗,空气也比较通透。透过飞机舷窗,我注视着广袤起伏、气象万千的大地,突然思考起一个人的生命意义。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走过,他的生命应该有如何的意义,这些生命的意义又应该如何体现……

一时浮想联翩,思念万千。

人的生命首先自然有长度。生命的长度就是自从我降临这个世界、自从我来到这个美丽的地球之后,我能在时间上走多远。在上个世纪的上半叶之前,由于战争和自然灾害,一个人能健康地走完六十年,也就很不容易了。如果能走完七十年,那更是“人生七十古来稀”了。但是从上个世纪下半叶开始,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医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相对比较轻松地、比较健康地走过七十、八十年,甚至九十年、一百年。这就是一个人生命的长度。

在现实生活中,能支撑人们走完生命路程长度的不仅仅是科学技术,还有人们的信念和情感。我常常在想,为什么历尽沧海变化、山崩地裂、物转星移,人类这个物种不仅没有灭亡,而且越活越强大?那是因为那些历尽磨难的人有生活的信仰、有追求的理想。这种生活的信仰和理想支撑,不在于高低贵贱,只在于有或没有。如果没有信仰和理想的追求,在生命的旅途中我们就会感到很累,就会感到漫漫无尽的生活磨难,我们就会恐惧生命的结束,我们就会害怕自己的死亡。

支撑一个人走完生命长度的还有人的情感。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有自己所爱的人或事,他们可以是亲人、情人、朋友、师长、偶像;它们也可以是信仰、事业、兴趣、爱好、嗜好。只要这些支撑人的情感的链条不完全断裂或缺失,人就会坚强地生活下去,再艰苦、再困难、再孤单,人也不会被击垮。只要有这些情感支撑,一个人就不会去选择用自杀的手段来结束自己生命。

人的生命还应该有宽度。生命的宽度就是一个人在漫漫的生命旅途中所能达到的范围。如果一个人的生命仅仅有长度,几乎没有宽度,他也就只是苟且地活着。人们常常说“生命在于运动”,可是反观这个大千世界,好像道理并不完全在于此。你看,能运动的动物,寿命最长的龟也不过几百年,一般哺乳类动物的生命也就几年到几十年。而静止不动的植物,寿命最长的可达几千年。《庄子》里记载的长寿冠军,植物是大椿,以八千岁为春百千岁为秋;人类长寿冠军是彭祖,也不过是活了八百岁而已……因此,植物不能运动,就以漫长的时间来造就生命的广度;动物不能长寿,就以四处游走来造就生命的宽度。

生命的意义既不在于运动,也不在于静止,生命的意义在于它所能达到的宽广度。

一个人生命的宽广度首先表现在他一生所学习的科学知识、所涉猎的生活范畴。自古以来的古今中外能被称之为“伟人”的人,他们的生命长度并不比一般人长多少,但他们都是在科学知识领域里纵贯多种学科、在人类生活中通晓古今上下的人。一个人生命的宽广度还可以表现在他一生在这个世界上所走过的地方,他在这个世界的山谷岛屿和江河湖海所留下的足印、所带去或带来的思想和文化。世界上知名的有游遍神州的徐霞客、七次下西洋的郑和、发现美洲大陆的哥伦布、环球航行的麦哲伦……

所以,我们的古人都说人的一生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其实,还有无数的无名生命走出了人类生命的宽广度。从人种学来说,汉族人属于蒙古人种。蒙古人种起源于中亚和东亚,在向东迁移的过程中形成了以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为特征的黄种人。在向北方迁移扩展的蒙古人种后来成为西伯利亚的通古斯人、楚克奇人和因纽特人。在跨过西伯利亚和美洲阿拉斯加之间曾经存在的“陆桥”、来到美洲定居下来的蒙古人种成为美洲大陆最早的居民——印第安人。而根据目前的研究,最早的蒙古人种又来自遥远的非洲大陆。

人类就是在这种迁途和游走中扩展了生命的宽广度。

人的生命还应该有深度。生命的深度就是一个人在漫漫的生命旅途中对他人、对社会的奉献,还有就是对自己的认识和思考。

关于奉献(注意哦,我不想用“贡献”,那太崇高、太压抑人),每个人在生命的旅途中如果只是为了自己而活着,如果没有能为他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奉献一些自己的所长、所能、所得,那就和一般高级动物一样了。以教师为例,作为教师,他在自己生命旅途中就是为了人类文明和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不断地奉献他的知识、他的思想、他的时间和精力,工资或报酬所得只是为了更好地延续自己生命的长度和繁衍养育后代。如果生命中的所作所为只是为了得到报酬,一个人的生命就缺少了深度。从事其它行业的人,哪怕是一个修鞋匠,也应是如此吧。

生命中只要有所奉献,只要不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人的生命就有了深度。

关于对自己的认识和思考,这是个哲学的命题。“认识你自己”( Know yourself )是刻在德尔斐的阿波罗神庙的三句箴言之一,也是其中最有名的一句。根据《第欧根尼·拉尔修》的记载,有人问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何事最难为?” 他回答:“认识你自己。”尼采在《道德的系谱》的前言中也曾经说过,我们无可避免跟自己保持陌生,我们不明白自己,我们搞不清楚自己,我们的永恒判词是“离每个人最远的,就是他自己。”

每个人都知道票子、房子、车子、职称等都是“身外之物”,是“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的东西,可什么是“身内之物”呢?我想,这“身内之物”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生命历程的思考。一个人对自己认识的越深刻,他就可以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使自己变得越完善;一个人对自己生命历程思考的越深刻,他就可以在自己生命历程中得到更多的精神财富;一个人越是能不断地认识自己、思考自己,他就会在自己生命旅途中为他人、为社会更多地奉献自己。一个人的生命就这样有了自己的深度。

人的生命长度总是有限的,所以人要不断扩展自己的生命宽度;人在不断扩展自己生命的宽度中,人就会不断地认识自己、奉献自己,于是人的生命就有了深度。所有生命的长度、宽度、深度的综合就形成了人的生命意义。

——摘自“悠然走天下”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