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aqjs.ciwong.com:毛岸英牺牲的真相解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8:21:05

2005年,全国政协原副主席赵南起上将接见博主余玮时的留影
毛岸英牺牲的真相解密 ——余玮
抗美援朝,是赵南起上将一生中第一次、也是惟一的一次战争经历。
赵南起对自己与毛岸英相识、相处的情景记忆犹新。进入朝鲜战场后,赵南起在志愿军司令部作战处担任参谋,被安排住在彭德怀住处的旁边。那天,赵南起走进分派的房间,发现里面已经住着一个人。他身材较高,有些消瘦,留着分头,年龄和自己相仿,但举止端重,显得很成熟。对方主动伸出手来,热情地说:“自我介绍一下,我叫毛岸英,也是作战处的参谋,在总部担任俄语翻译。”“毛岸英?!”赵南起突然想起了入朝之前所听到的一些传说,就试探着问:“你是哪里人?”“你大概是听别人讲过什么吧?我是湖南人,我的父亲是毛主席”,毛岸英笑着回答。一个是国家元首的儿子,一个是部队的普通军官,但是赵南起觉得自己与毛岸英之间的距离在瞬间拉近了,他们开始了无拘无束的交谈。
生活、工作在一起,使得赵南起对毛岸英有了更多的了解。毛岸英是个非常朴实的人,和大家关系很融洽,这一点给赵南起留下深刻的印象。
有件小事至今让赵南起感慨不已。毛岸英和赵南起都是团职干部,按照规定,他们俩可以有一位公务员负责日常勤务。当时,公务员每天要花一个小时来回驻地的山下打水,由于山路崎岖,还要注意防空,公务员打水非常辛苦。赵南起觉得自己和主席的儿子住在一起,应该首先满足毛岸英的生活需要,便很注意节约用水。这样,公务员一天打两桶水就可以了。毛岸英发现这一情况后开始是奇怪,后来明白奥秘后,他马上表示自己以前没注意节约用水,应该向公务员道歉。而且从那时起,他们俩一天只用一桶水,减少了公务员的工作量。
1950年11月24日,是赵南起难以忘记的日子。前一天,美军的侦察机不断在大榆洞上空盘旋。志司首长对此很重视,决定所有人员吃过早饭后,一部分人上山,一部分人进防空洞办公。赵南起吃过饭后,即收拾东西到山上防空。
上午10时左右,响起了警报声,4架美国飞机钻出云层,掠过了大榆洞。敌机过后,警报没有解除,赵南起仍待在山上。几分钟后,敌机突然返回,一个俯冲下来,对准山坡上的目标就投下了几十颗凝固汽油弹。
大家在山上看到,随着凝固汽油弹落地,地面上顿时腾起了熊熊烈火,这时一个人忽然从烈焰中滚了出来,大声喊着:“快,快来救人!”赵南起听到喊声,脑中蓦然闪过一个可怕的念头:“毛岸英不在!会不会是他出事了?”拔腿就向山下跑去。然而,一切都晚了。当赵南起和同志们赶到时,地面上已是一片火海,根本无法靠近。毛岸英和作战处的高瑞欣参谋不幸遇难。
司令部的同志们扑灭了烈火以后,在灰烬中找到了两具遗骸。烈士的遗体被烧焦了,根本辨认不出身份。后来还是根据毛岸英带的苏制手表这一线索,才分辨出了毛岸英的遗体……
那个晚上,赵南起看到住在同一个防空洞的彭总彻夜未眠,叹息不断。而目睹毛岸英烈士的遗物,痛心失去亲密战友的赵南起想哭又怕影响彭总而强忍着不敢哭。
后来,在自己参与赶建的签字大厅内,赵南起亲自见证了朝鲜停战谈判签字仪式。那一刻,他想起了许多往事,想起了许许多多在自己身边倒下的战友,深切感受到胜利来之不易,是烈士用鲜血换来的。多年以后,赵南起将军常常在夜阑人静之时,回忆起朝鲜雪原上金戈铁马岁月,深深怀念那些生死相依的战友。
赵南起回忆说,抗美援朝战争,是美国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一场战争,是中国人民所进行的一场反抗侵略、保卫和平的正义战争。“在世界战争史上,没有哪支军队能在那么严酷的环境中坚持战斗,更没有哪个国家能在那么悬殊的条件下夺取战争的胜利。但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和中国人民却以钢铁般的意志经受住了考验,战胜了武装到牙齿的侵略者,创造出了世界现代战争史上以劣胜优、以弱胜强的奇迹。”

博主余玮专访毛岸英烈士的夫人刘思齐后的合影
毛岸英烈士的夫人刘思齐翻阅余玮和吴志菲合著的《我们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战争亲历者人生传奇实录》

寻访老兵传奇    还原战争内幕
《我们跨过鸭绿江》实录抗美援朝战争亲历者的人生传奇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60年前那让人惊心动魄的岁月,伴随着《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将我们的思绪带进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当年那些驰骋沙场或深入阵地前沿工作的年轻小伙,如今都已是白发苍苍的老者,然而对于跨过鸭绿江的那段记忆,却丝毫没有泯灭。
战争中,他们有的参与决策,有的死里逃生,有的记录着历史瞬间,有的救死扶伤,有的成为“外交尖兵”,有的成为不屈的战俘。这些抗美援朝战争亲历者的人生本身就是一个个传奇。10多年来,红色纪实作家余玮与红色励志作家吴志菲联手寻访朝战烽火中走出来的老兵或将军,记录史书上不一样的历史细节,还原真实的战争内幕,解密传奇的人生,推出新作《我们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战争亲历者人生传奇实录》(军事科学院审定、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献礼抗美援朝战争6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