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10设置截屏快捷键:高中音乐教案 花城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22:40:34

高中音乐教案合集--《梁山伯与祝英台》

教    具 录音机、多媒体、钢琴
教学目的 1、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全曲
2、初步认识奏鸣曲式的结构,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尾声。
3、欣赏过程中音乐的表现手段与故事内容相融合,理性分析与情感抒发相结合,情感在音乐中获得体验,并能展开一定的联想空间。
重点难点 从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中获得音乐情感的体验。
 一、课前预习及导课。
1、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由何占豪、陈钢作曲。1959年写成并首演。当时作者是上海音乐学院的青年学生。他们为了探索交响音乐的民族化,选择了这一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为题材,吸取了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成功地创作了这部单乐章、带标题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描述了梁、祝二人的真挚爱情,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愤怒的控诉与鞭笞,反映了人民反封建的思想感情及对这一爱情悲剧的深切同情。乐曲的结构为奏鸣曲式,由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组成。作品从故事中择取“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和“坟前化蝶”三个主要情节,分别作为乐曲呈示部、展开部及再现部的内容。运用西洋协奏曲中的奏鸣曲式,很好地表现了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并吸收了我国戏曲中丰富的表现手法,使之既有交响性又有民族特色。
2、这一民间传说与史实有很大的出入。梁祝二人可谓是千年等一回。据史册记载,梁山伯是明朝的一个县官,因秉公办案,有“梁青天”的美称。梁山伯死后,人们为了纪念他,把他葬在山青水秀的胡桥镇。可是在挖掘墓地时,发现一墓穴,穴中有一块刻着“祝英台女侠之墓”的石碑。石碑背面记载着祝英台的身世:“祝英台乃是南北朝时代的陈国人,一生行侠仗义,后来遭贪官马文才父子陷害致死,当地人们偷偷将其安葬于胡桥镇。由于梁祝二人都是为百姓办好事的人,人们便把他俩合葬在一起。从那以后,在民间就产生了各种各样关于梁祝感人致深的故事。
二、授新课
引子:乐曲一开始由长笛奏出了华彩的旋律,呈现出一派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景象。
 由双簧管奏出的主题音调,取自越剧的过门音乐。
呈示部:主部主题──在竖琴的伴奏下,小提琴演译出纯朴而美丽的“爱情主题。”
 (这段旋律在整部作品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多少人听了段旋律都为之陶醉。作者在选取这段主题时可是费了一番苦心。当年他们还是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的学生。何占豪曾在杭州越剧团当演员,他对越剧音乐既熟悉又喜爱。在创作《梁祝》时,故事流传在浙江一带,越剧是浙江的代表剧种,他决心从越剧音乐中取材。据平时的观察,许多越剧名演员,不论他们演出任何剧目,只要唱到一段唱腔时,台下都会博得热烈地掌声为之呼应。作者抓住了这段唱腔作为《梁祝》中“爱情主题”的基本音调。这段主题是全曲的核心的音调。)
 副部主题──与柔美、抒情的主部主题形成鲜明 、低沉的音响预示出不详的事情就要发生。
展开部:由三部分构成,抗婚、楼台会、哭灵投坟。
(祝英台的父亲逼祝英台嫁与官僚马府少爷马文才,祝英台抗婚不嫁。)铜管乐奏出了表现残暴的封建势力的主题。紧接着小提琴采用戏曲的“散板”节奏,奏出英台惶惶不安和痛苦的心情。乐队以强烈的全奏,衬托着主奏小提琴猛烈的切分和弦奏出反抗主题。逐渐形成了矛盾冲突的高潮,越来越激化,但音乐突然停顿下来,
又转入慢板乐段──“楼台会”(传说中正在此时,梁山伯来祝家探望,得知祝英台为女子也得知祝英台的痛苦,二人楼台相会互诉衷肠。)这时大提琴与小提琴对答式的手法“一问一答”,如诉如泣的曲调。
接下去音乐急转而下──哭灵投坟,乐曲运用戏曲中的紧拉慢唱的手法,将祝英台悲切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至。(传说中在梁山伯归家后不久病故,祝英台得知后悲痛万分,她已下定了决心选择了一条道路,她与父亲约定,穿素服上花轿,并绕道梁山伯的坟前祭奠,父亲同意。那天祝英台来到坟上向苍天哭诉后碰碑自尽。)锣、鼓、管、弦齐鸣表现祝英台纵身投坟,全曲达到了最高潮,乐队奏出赞颂的音调。
再现部:乐曲出现了引子的音乐素材,而这已不是人世间的美景,而把我们带入了神化的意境。“化蝶”(当祝英台撞向石碑,墓穴突开,祝英台纵身投入后,从坟墓中飞出一双蝴蝶),我们又再次听到了那段熟悉的“爱情主题”。许多艺术家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现这一动人的情节。下面我给同学们朗读一段“化蝶”的歌词。
碧草青青花盛开,彩蝶双双人徘徊,千古传颂深深爱,山伯永恋祝英台。
同窗共读整三载,促膝并肩两无猜,十八相送情切切,谁知一别在楼台。
楼台一别恨如海,泪染双翅身化彩蝶翩翩花丛来,历尽磨难真情在,天长地久不分开。
 所有的人都被梁祝二人所感动,对他们的命运给予同情,人们不甘于悲剧的结局,因为我们都憧憬未来美好生活。一双彩蝶翩翩起舞,飞向远天,去寻找真正属于他们幸福,而给人间留下了无限地遐想。
三、总结
    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欣赏了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全曲,我们与故事中的主人公同命运共呼吸,是那动人的音乐调动了我们的情感,让我们时而欢喜、时而忧伤、时而悲愤、时而憧憬等等。人的一生所能经历的情感是有限的,而置身于音乐之中,我们的人生就会丰富了许多许多,通过这首作品,也告诉我们人间最可贵的就是真情。 

 

高中音乐教案合集--        录音机、钢琴
教学目的 结合歌曲《祖国颂》,了解音乐艺术的基本特征。
重点难点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哪些声部的节奏宽松、舒展,旋律起伏、跌宕?哪些声部节奏密集、紧凑,旋律线平直,同音连续重复?
让学生体会音乐中所包含的情绪及表达方法。
一、自我介绍及导课。
1、今天是我和同学们共同学习和欣赏音乐的第一课,在学习和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安静应该是必须的一种条件。试想,在嘈杂的环境中有可能进行音乐创作或者音乐欣赏吗?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请同学们配合我,让我们共同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为我们成功的进入音乐的美妙世界创造前提条件。
2、首先老师来介绍一下什么是音乐艺术?音乐艺术是声音的艺术、是时间的艺术、是听觉的艺术、是情感的艺术。 可能同学们对最后一项的感觉比较明显,是的,音乐对人们情感的影响力是很强大的,比如在我们听《义勇军进行曲》时情绪会比较激昂,听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是心中会感到凄凉悲伤,这些都是音乐在对我们的情绪产生影响。  下面我们就来举一个例子,请同学们和我一起欣赏《祖国颂》,听听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二、授新课
1、用录音机放《祖国颂》的音乐(欣赏一部分),对作者及背景进行介绍。
乔羽作词,刘炽作曲。原系作者1957年冬天为彩色宽银幕文献纪录片《祖国颂》(初名为《1957年国庆节》)写的两首混声合唱曲之一(另一首为《今夜到处有歌声》)。影片在1958年元旦献映后,这首歌就随之广泛流传至今。
    
歌曲的体裁是颂歌。颂歌是一种声乐作品的体裁,主要是歌颂祖国、英雄或歌颂作者所崇敬的人物和事物。《祖国颂》为混声合唱歌曲,旋律宽广,速度从容,气势宏伟。F大调、单乐章,分为ABA三个部分。
  A段(第一部分),描写祖国大地山川壮丽,人民迎接社会主义时代到来的无比兴奋的心情。开头是男高音领唱和合唱形式的乐段,旋律悠长、开阔,中段有一段朗诵伴有优美动听的复调合唱,具有秦腔的某些特点,而朗诵词之后则配上了2/4拍子的曲调:“鸟在高飞,花在盛开,江山壮丽,人民豪迈,我们伟大的祖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时代。”速度转快,节奏明快而富有弹性,间奏之后,进入B段(第二部分)。
   B段旋律悠扬而富有民族特色,是领唱、合唱形式。在d小调上的舒展、深情的分节歌,先后由女高音、男高音和派劳动、丰收的喜人景色。赞美了祖国各地工农业生产蒸蒸日上的情景。
 再现的A部分(第三部分)是第一部的变化反复,节拍由4/4拍变为6/8拍,略去了朗诵段落,气息更为宽广,意境更为壮丽,充满了民族自豪感,反映了人民对祖国繁荣昌盛的期盼和歌颂。
三、课堂练习
在我们欣赏和了解《祖国颂》之后,同学们也一定喜欢上了这支气势宏伟的颂歌,下面我们就来练习《祖国颂》的合唱片段。
带领同学联系主旋律声部,然后逐步加入其他声部。
四、总结
音乐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标志,也是一个人提高素质与修养的必修课。今天同学们与老师配合的很好,出色的完成了今天的教学内容,请大家再课下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是音乐艺术的基本特征”?  这个问题我们会在下节课共同回答,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下课。

高中音乐教案合集--《十面埋伏》

教    具 录音机、多媒体
教学目的  1、能感受乐曲《十面埋伏》描绘古战场上的壮烈情景。
2、懂得用乐曲的速度、力度、节奏等要素去欣赏《十面埋伏》。
3、会用“埋伏”“小战”“大战”为标题进行创作。
其中目标1、2为普通目标,要求全体学生达标;目标3为提高目标,只要求部分优生达标。
重点难点     重点:《十面埋伏》是一首大套武曲,篇幅较大。根据欣赏课中精赏与泛听结合的教学原则,本课重点欣赏“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三个重要乐段。
难点:根据速度、力度、节奏等要素去欣赏乐曲《十面埋伏》,大略理解乐曲表现的内容是本课的难点。
一、课前预习及导课。
    《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琵琶传统大套武曲,乐曲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相争在垓下决战,汉军的刘邦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项羽的楚军这个历史故事.
1、艺术是没有定格的,尤其是音乐的欣赏,每个人都会有自己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大胆地想,想到什么说什么,并敢于发表不同于一般的独特见解。这样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2、根据课本中的提示进行,并初步感受乐曲表现古战场的壮烈情景。欣赏后小组讨论 在播放乐曲时,想象古战场的画面。这次的欣赏让学生初次感性去认识乐曲,目的是培养感受音乐和独立欣赏的能力。
二、授新课
1、分段欣赏:
⑴泛听1—5乐段
⑵欣赏“埋伏”① 播放主题句让学生用“啦”模唱② 用两种不同的力度、速度模唱主题句让学生分辨哪种能更好地表现“埋伏”
⑶欣赏“小战”“大战”① 播发“小战”“大战”的视频让学生先简单了解古战。② 播发“小战”“大战”中最有代表性的乐句,让学生边听边思考:哪一段是表现“小战”,哪一段是表现“大战”。再让学生对比:哪一段的力度更强?哪一段的节奏更紧凑?听后讨论,教师小结。
⑷将“埋伏”“小战”“大战”三个重点乐段用大屏幕演示一次让学生欣赏。
(5)用“埋伏”“小战”“大战”为标题进行音乐创作。
⑴泛听这一部分采用音乐主题辅助欣赏和学生讨论、教师归纳的方法进行。⑵欣赏“埋伏”时,通过播发音乐主题让学生听并且模唱,使学生熟悉该段的音乐主题。然后用两种不同的速度、力度模唱该主题(其中一种是乐曲的原速度和力度)让学生通过分辨感受该段的力度和速度。
⑶①学生对古战不了解,因此在欣赏前先让学生看“小战”“大战”的视频来了解古战。②让学生通过对比来分辨“小战”和“大战”。学生已初步了解古战,很容易就能分辨出来。用这个方法引导学生根据力度和节奏去欣赏音乐。
⑷指导学生通过模仿琵琶演奏的动作,用身体的节奏律动去感受音乐。
⑹要求用拍手、拍腿、跺脚打节奏为创作手段,运用适当的速度和力度进行。
    ⒋再次全曲欣赏 要求将刚才理解和想象的重现一次。鼓励大胆发表见解,奖励有创新的同学。
    达标测评:⒈请同学根据乐曲编一个故事。(导学达标中〈根据乐曲内容填空〉〈用标题进行创作〉都是达标测评的内容。要求将刚才分段欣赏时理解的和想象的用口头表达出来。力求语言简练。
三、总结
《十面埋伏》是我国古典十大名曲之一,通过刚才的欣赏,同学们对“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三个重要乐段有了怎样的理解?是不是能够感受乐曲《十面埋伏》描绘古战场上的壮烈情景,不同的段落中它们各自的速度、力度、节奏有怎样的区别?请大家多收集

高中音乐教案合集--《春江花月夜》

教    具 录音机、多媒体
教学目的 1、通过欣赏古曲《春江花月夜》,使学生了解有关的音乐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和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
2、了解一些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特点。
3、背唱《春江花月夜》的主题。
重点难点  认识中国传统音乐结构的两个特点:“鱼咬尾”和“换头合尾”。
 一、课前预习及导课。
    1、民族管弦曲《春江花月夜》力图从音乐的角度来刻画一幅美丽动人的月夜江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曲的旋律流畅婉转,格调古朴典雅、生动秀美,充分地利用各种音乐手段,形象地描绘祖国春江月夜的良辰美景,贴切地表现出标题“春江花月夜”的新意。这首乐曲的生动音乐语言,激发着人们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因此,它远远地超过了用诗歌语言所表现的意境。
2、《春江花月夜》原来是一首琵琶曲,曲名为《夕阳萧鼓》,这首作品已成为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颗光彩夺目的璀璨明珠。它宛如一幅山水画卷,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从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轻轻摇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给人们以高度艺术美的享受。
二、授新课
这首典雅、优美、抒情的民族管弦乐曲,已成为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颗光彩夺目的璀璨明珠,它具有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特点。在欣赏这首作品之前,让我们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乐曲中这些很有意思的结构特点。
1、    江楼钟鼓:
这段江南风格的主题音调(琵琶、古筝、箫、二胡等)丝竹乐器奏出。让我们先来欣赏一下这段主题音乐。
请同学们首先视唱主题,在反复地视唱过程中,发现乐句一头一尾的音都是用同度音贯串连接的。
这段主题旋律如歌,给人以恬静安谧、令人陶醉。也是全曲的基础。我们可以用一句民间的俗语来形容它叫“鱼咬尾”。要求学生掌握这个特点后背唱这段主题旋律。
2、    这段主题,它在不同的音乐段落里变化展衍,从不同侧面充分展示它所蕴含的美质。在不同的段落中,这一主要主题往往改变它开始的部分,引出一些新的因素,给人以新的享受。请同学们听三个段落“江楼钟鼓”、“月上东山”、“花影层叠”。归纳出这三个段落有什么相似点。特点是:每段的结尾乐句相同: 我们把这种中国传统音乐的典型的结构特点叫:“换头合尾”。
欣赏琵琶演奏的《春江花月夜》片段。
三、总结
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对欣赏中国古代的音乐作品有很大的帮助。不但能从音乐作品中获得美的感受,更能从音乐的本身发现美。让我们在下一节课中共同感受这首《春江花月夜》给我们带来的古典的美。 。今天的课程到这里就结束了,同学们再见。

高中音乐教案合集-- 爵士乐

     多媒体、钢琴、录音机
教学目的 让学生自主收集有关爵士音乐文化的资料(文字、音响),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与交流,共同探讨爵士音乐的风格特点,并了解其相关文化及艺术价值;引导学生用开放的心态,正确审视美国黑人爵士音乐文化,增强学生对多元文化的接纳与包容的意识。
重点难点 由于某些历史与社会的原因,学生对爵士音乐接触比较少,没有太多的感性认识,虽然通过大量的资料收集,但仍缺乏对音乐本身的感受和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音乐,让学生初步了解爵士音乐的音乐特点(特别是即兴性),鼓励学生进行简单的即兴创作和表演活动。
一、听辨导入(3分钟)
1 对比听赏:
管弦乐《北风吹》 爵士乐《北风吹》
师:请大家分辨一下,两段音乐有什么不同?
2 学生谈对音乐的理解
3 引出课题:“什么是爵士乐?”
(说明:对比听赏可以反馈出学生经过学习后对爵士乐的理解,并自然导入课题)
二、交流与探讨(25分钟)
1 学生的交流
①学生展示各自的作业(手抄报、网页资料、课件及喜爱的音乐等),并互相交流。
②由课代表主持,按组自选介绍的内容,并选出代表进行作业展示:爵士乐的起源,使用的乐器,发展与流派,演奏形式,风格与特点,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说明:此环节可以让学生相互介绍了解彼此的作业情况)
2 学生分组展示并作介绍
由于没有在介绍的内容上做硬性的规定,教师应灵活掌握,根据学生介绍的情况、内容,及时、灵活地进行交流、切磋和补充。着重在以下三方面作适当引导、交流:
⑴、感受、体验布鲁斯与拉格泰姆的音乐特点:
空虚布鲁斯(1923年“布鲁斯女王贝西。史密斯原版录音)
① 学生根据派发的歌谱,随音乐哼唱,并模仿长号的吹奏。
② 学生谈感受:忧郁、悲伤;难唱、变化音多、节奏复杂、难掌握。
③ 学唱一两句,体验黑人喧泄情感的方式。
④ 引导学生对比哼唱课件展示的谱例,感受降三音、降七音的音乐色彩。
⑤ 学生总结:“布鲁斯“的风格特点。
“枫叶”拉格泰姆(作者:“拉格泰姆之王”,司各特。乔普林Scott Joplin
① 说出聆听的感受——适合跳舞的舞曲音乐。
② 引导学生随音乐做律动,找出重音基本节奏。
③ 学唱主题音乐,帮助学生掌握拉格泰姆的节奏。
④ 引导学生总结拉格泰姆的特点。
教师总结:布鲁斯的音调与拉格泰姆的节奏形成了基本的爵士语汇。
⑵、关于爵士乐的即兴性
① 让学生尝试解释为什么被称为“灵魂音乐”、“陈述心灵本能的音乐”表现在哪些方面?能否用一段音乐来说明?
② 师:即兴演奏(演唱)是爵士音乐的灵魂,是它的生命所在。它自由的即兴风格,要求爵士乐手必须有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由此这些无法准确记谱的美妙音乐,中能用录音的方式把它记载下来。有人说:一张张的爵士唱片汇民了一部爵士音乐史。
③ 对比欣赏:“What a wonderful wold”两个不同的版本。
⑶、关于爵士乐的发展流派
① 简单总结各流派的音乐特点,引导学生尝试进行音乐流派的听辨。
② 教师谈谈自己的看法:在爵士音乐的发展史中总有一个群体在推翻另一个群体,使爵士音乐在不断地否定——创新的过程中发展,使爵士音乐充满了活力与生机。
(说明:此环节既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也显示出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要根据学生展示与介绍的情况,灵活、及时地作出反应;同时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式去表达他们的学习成果,尊重其学习的过程。)
3 爵士乐的艺术价值
⑴、爵士交响乐的产生——《蓝色狂想曲》
最大的价值在于:把通俗音乐与严肃音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⑵、复习主题音乐并模仿乐器演奏哼唱。
⑶、欣赏洛杉矶奥运会百台钢琴演奏《蓝色狂想曲》的盛况。
⑷、师:为什么美国要在洛杉矶奥运会上演奏《蓝色狂想曲》?这说明了什么?设想一下,中国的2008年奥运会会向世界人民献上什么音乐呢?
(说明:提出一些理性的思考,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三、思考与创作(10分钟)
1 爵士乐在中国
⑴、欣赏影片片段:解放前的舞厅中以爵士音乐做背景的场面。
师:在这个影片片段中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⑵、学生交流看法,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谈对爵士乐在中国的看法。
⑶、师:爵士乐在中国的影响由来已久,当这种由美国黑人贫民创造的民间音乐在征服了白人之后,舶来了东方;三四十年代的上海,“百老汇舞厅”“和平饭店”等,其音乐演奏形式与歌曲创作都表现出国人对爵士乐的吸收与借鉴。
2 中国的爵士乐现状
师:步入开放的中国,爵士音乐已逐渐走进人民的生活,日益受到大众的喜爱,故此我们可以从各种不同的渠道收集到许多有关爵士乐的资料。
⑴ 、欣赏:具有爵士音乐风格的中国民歌:《采茶舞曲》片段。
⑵、分析与交流:
师:这首由中国民歌改编的爵士音乐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布鲁斯音调的和声、切分音的节奏以及演奏者的即兴的技术发挥)
(说明:再次归纳爵士乐的主要音乐特点,并为以下的即兴创作环节做铺垫。)
3 创作和表演
鼓励学生进行简单的创作与表演:
可做简单的旋律风格改编(教师稍做示范,并提供一定的范围)
可为旋律配节奏的伴奏
可表演一段你学过的爵士音乐
可模仿爵士乐手的演奏
(说明:通过实践,让学生真正体验“什么是爵士音乐”)
四、归纳与总结
1 再次提出课题:什么是爵士音乐?
引言:“若你非问不可,你是永远不会知道的”——路易斯。阿姆斯特朗。
2 师:你们认为老师组织这次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与学生交流学习的感受与收获)
3 师:通过音乐我们了解一种文化,而通过文化又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了音乐。我很感谢大家,是你们的作业给了我无数的灵感,是你们让我了解了“什么是爵士乐”,是你们又让我看到了“什么是爵士乐”,让我真正领悟到了“什么是爵士乐”,谢谢大家。
(说明:让学生理解教师的教学目的,是本课的点睛之处,也是对本次学习的总结与提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老师也是一个有限的主体,整个的学习过程应是一个师生双向互动与交流的过程)

高中音乐教案合集-- 民族乐派之《1812序曲》

     录音机、钢琴
教学目的 学习作品《1812序曲》,同时了解铜管类乐器名称及音色特点。
重点难点 在欣赏作品《1812序曲》的同时,使同学了解这支乐曲的创作背景和其中包含的民族抗争精神与人民奋起保卫祖国的伟大力量。
了解序曲的概念。
 一、课前预习及导课。
1、序曲的概念----【序曲】:                            
 (Overture)乐曲体裁之一。原指歌剧、清唱剧等作品的开场音乐,十七、十八世纪的歌剧序曲分为“法国序曲”及“意大利序曲”两类。前者为复调风格,由慢板、快板、慢板三个段落组成,中段为赋格形式,末段较短;后者为主调风格,由快板、慢板、快板三个段落组成,后世交响曲即由此演变而成。十九世纪以来,从贝多芬开始,作曲家常采用这种体裁写成独立的器乐曲,其结构大多为奏鸣曲式并有标题。如贝多芬的《科里奥兰序曲》、柴可夫斯基《1812年序曲》等。
2、创作背景:1812年,拿破仑调集六十万大军侵入俄境,进迫莫斯科。俄军司令库图佐夫采取坚壁清野的战略,下令撤退居民,烧掉粮物,暂时放弃莫斯科。拿破仑军队不适应俄国冰天雪地的冬天,又饿着肚子作战,加上俄军和农民游击队的有力反击,终于彻底溃散,只有两万人逃回法国,其余全部被歼灭。拿破仑带了随从狼狈绕道逃回法国,俄国人民无不为这次伟大的反侵略战争的胜利而感到无限骄傲,自豪。这一首管弦乐曲,正是用来描写法军被俄罗斯军民狙击于大雪中,饥寒交迫而导致全军覆没的故事。
二、授新课
1、用录音机放《1812年序曲》,同时对作者、背景及乐曲进行介绍和讲解。
乐曲结构为奏鸣式。一开始是序奏,弦乐奏出缓慢、庄严的第一主题。
旋律来自一首宗教歌曲《众赞歌》。这一主题肃穆虔诚,像是表现俄国人民在国难当头时乞求上帝的保佑和对和平的向往。接着音乐逐渐加快,乐器逐渐加入,音量增强,号角声、呐喊声交织成一片,沉重的低音乐器发出了庄严的号召,随之奏出了骑兵进行曲。这是序曲的第二主题,象征着响应号召的俄国军民奋起抗敌的英勇形象。
  进入呈进部后,乐曲变得富于戏剧性。乐曲为降e小调,结构为三部曲式。快如旋风的主部主题,描绘出激烈、残酷的战斗场面。主部主题在展开中出现了《马赛曲》的曲调片段,它的反复呈现用以作为拿破仑军队侵入俄国国境的表征。《马赛曲》经过变化引申及与主部音乐因素的交织发展,描写拿破仑军队的凶残、步步逼近,俄军抗敌的艰苦、激烈。
  副部主题抒情优美,具有俄罗斯民歌风格,表现了俄军战士对家乡、对祖国与和平生活的深厚感情。副部的另一主题具有舞曲的特点,由俄罗斯民歌《在大门旁》演变而来的,表现了人们在战争中乐观幽默的性格。
  展开部中主部主题与《马赛曲》音调的此起彼伏,交错出现,描绘出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再现部略有变化,主部的战争气氛更加激烈。副部的两个主题再现后,代表拿破仑军队的《马赛曲》主题更加气焰嚣张,但已变为强弩之末,已失去其耀武扬威的性格。而表现俄罗斯人民的两个主题却一再得到了强调,表现了反侵略战争的节节胜利,拿破仑军队终于在饥寒交迫的惨境下溃败。乐曲尾声呈现象征凯旋的高潮。序曲主题《众赞歌》在喧闹的钟声和礼炮的伴随下形成辉煌的颂歌。音乐再现了第一主题,速度转为活泼的快板,此时引用了帝俄时期国歌的前半部主题,像是凯旋的将士接受检阅,乐曲在万众欢腾的节日气氛中结束。
三、总结
同学们,音乐可以表达各种各样的情绪与气息,今天我们欣赏的这首《1812年序曲》是在什么背景下创作的?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同学们是不是能够体会到作品所表达的情绪?音乐家又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请同学们在课后思考一下。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高中音乐教案合集--沃尔塔瓦河

教    具 多媒体
教学目的 1、 通过交响诗《沃尔塔瓦河》的欣赏,使学生感受、了解捷克民族音乐之父斯美塔那的代表作,并认识民族乐派的音乐特点及其历史地位。
2、 引导学生从旋律、节奏、音色、调式、曲式等音乐要素的角度去感受、分析、理解作品、从而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想象力,提高审美的品味和修养。
一、 放送《沃尔塔瓦河》主题歌曲。(放CD)
1、 这首歌曲大家熟悉吗?它的旋律优美、委婉如歌,知道它是哪个国家哪位作曲家的作品?
(它是交响诗《沃尔塔瓦河》的主题曲,由捷克民族音乐之父斯美塔那创作。)
2、 这首旋律有什么特点?它措绘了什么景色?
(这首旋律流畅舒展,优美迷人,富有诗情画意。e小调,它描绘了捷克的母亲河——沃尔塔瓦河,选自斯美塔那的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中第二首,是六首交响诗中最通俗、最受欢迎,也是在世界乐坛上代表捷克民族音乐之魂的一首)。
二、 简介斯美塔那和他的代表作《沃尔塔瓦河》
    斯美塔那(1824——1884)在少年时期就是才华惊人的音乐神童。
    他1848年参加了反抗奥地利统治的布拉格起义。起义失败后在国外流亡五年,1861年回国。他是李斯特的学生,他的歌剧《被出卖的新嫁娘》、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不仅是他的代表作,也丰富了世界音乐文化宝库。《我的祖国》是他失聪后之作。
        
    《沃尔塔瓦河》1874年11月20日——12月8日写作于布拉格。它是一部风格奇特,构思新颖,近似于音画的作品,它运用情节性连续发展的手法,近似回旋曲的形式,描绘了发源于舒马瓦山的两条小溪,汇合后成为沃尔塔瓦河,流经了森林、田野、峡谷、布拉格,最后归入易北河的全部流程。它描绘了两岸人民的民俗生活和神话传说。
三、 让我们通过分段赏析,来沃尔塔瓦河上作一次音乐之旅吧!
1、 两个源头(放VCD,03——2分30秒)
沃尔塔瓦河的源头是流经森林的两条小溪,一条清凉,一条温和,倾听作者用什么乐器和音色,哪种音型来描绘?
(第一源头用长笛轻飘飘地奏出,第二源头用单簧管吹出,竖琴拨出晶莹的浪花,配器清淡、用波浪式音型)。
2、 沃尔塔瓦河(VCD——3分30秒)
        两条小溪汇合在一起向前奔流,逐渐充满力量形成巨大洪流,这就是沃尔塔瓦河的主题——一支朴素的捷克民歌,充满迷人的诗意和壮观的美。(主题以大小调交替方式显示)
3、 森林狩猎(VCD——5分05秒)
音乐的洪流继续向前奔腾,它们穿过回响着猎人号角的森林,倾听作者用了什么乐器,什么音色、节奏来表现。
(圆号、小号来表现,大调色彩、八六拍的节奏)
4、 乡村波尔卡午曲(VCD——5分23秒)
一个村庄出现在河岸上,传来民间波尔卡午曲,它纯朴、明朗、典雅、活泼,表现了村民们的婚礼场面。大家拍唱下面的节奏……。
请问乐曲用了何种乐器?什么样的力度变化?
(单簧管和小提琴,由弱渐强,又由强渐弱,给人一种由远而近,又由近而远去的感觉)
5、 月光下水仙女起午(投影旋律)(VCD——6分54秒)
夜幕降临(大管)。这段音乐描绘民间神话传说中的水仙女的午蹈,宁静而又神秘,表现在朦胧的月色中,一群美丽的水仙女在河中出现,悠扬地歌唱。(女同学哼唱旋律)。请问乐曲用什么乐器演奏,色彩如何?
(小提琴在高声区加弱音器演奏,长笛象水波和仙女的午姿。色彩朦胧而神秘)。
6、 沃尔塔瓦河(VCD——9分09秒)
沃尔塔瓦河继续向前奔流,逐渐紧 张起来的音乐,预示人们即将遇到险恶的考验。
(第一小提琴、双簧管演奏,共它弦乐器以十六分音符上下起伏)
7、 圣约翰峡谷(投影图(5)(VCD——10分26秒)
这段音乐是全曲戏剧性的高潮,沃尔塔瓦河经过险峻的峡谷时,与拦路巨石顽强地搏斗。喻示着捷克人民不畏强暴、勇敢战斗直至胜利的精神。
请听用什么乐器表现?力度和情绪又如何?(乐队全奏、铜管乐、打击乐突出,力度加强,情绪紧张)
8、 宽阔的沃尔塔瓦河(VCD——11分34秒)
这是沃尔塔瓦河冲出峡谷、重新奔腾,更加波澜壮阔的形象。它来到了布拉格,来到了象征光荣历史传统的维谢格位德古城堡。乐曲主题变成了(E大调),它充满着胜利的喜悦和自豪,汇入到宽广的易北河。它再次说明了捷克民族是伟大坚强的民族,它必将取得最后的胜利!
9、 沃尔塔瓦河奔向远方(VCD——12分50秒——13分24秒)
音乐逐渐平息,沃尔塔瓦河不停地翻滚奔流向前,最后在远方消失……。
四、 完整地欣赏全曲(VCD沃尔塔瓦河音乐风光片)
一边欣赏一边请大家指出乐曲所描绘的画面及所在的哪一部份结构。
引子:(两个源头)
A:(沃尔塔瓦河)
B:(森林狩猎)
C:(乡村婚礼)
D:(水仙女之舞)
A1:(主题再现)
E:(圣约翰峡谷)
A2:(宽阔的沃尔塔瓦河)
尾声:(流入易北河)
五、 讨论总结什么是民族乐派?音乐上有何特点?代表人物?(VCD——02——3分01秒,解说民族乐派,以及各国民族乐派的代表人像)
民族乐派是十九世纪中叶,浪漫主义音乐中后期,在俄罗斯、东欧、北欧各国兴起的,在浪漫主义的整体风格下派生出的一种具有强烈民族个性和斗争精神的音乐流派。它主要以民间歌曲、午曲,民族史诗传说,以及人民解放斗争的事迹为题材,作品都充满了爱国主义精神和对祖国人民的无限的爱。代表人物有(俄)格林卡,紫科夫斯基等,(捷克)斯美塔那、德沃夏克,(波)肖邦,(匈)李斯特,(挪)格里格,(芬)西贝柳斯等。
六、 合唱《沃尔塔瓦河》主题歌结束,(放CD)
让我们合唱《沃尔塔瓦河》、将那美妙的旋律和那迷人的风光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

高中音乐教案合集--《波莱罗》

     录音机、多媒体
教学目的 学习作品《波莱罗》,同时了解现代音乐的特点。
重点难点 了解舞曲的概念。
了解西班牙民间舞蹈的风格和印象。
 一、课前预习及导课。
1、波列罗舞:出现于18世纪末的西班牙。这是一种速度适中、节奏鲜明、情绪欢快的男女双人舞。三拍子的节奏,并以响板打出节奏型
2、创作背景:拉威尔的《波列罗舞曲》,原是为芭蕾舞而写。1928年,居留巴黎的俄罗斯著名芭蕾舞演员鲁宾斯坦夫人,请拉威尔写一首芭蕾音乐。开始,拉威尔只是想把阿尔贝尼斯的一首钢琴曲改编成管弦乐曲为其所用,后来觉得与其给别人的作品配器,不如自己写一首。于是在很短的时间完成了这首名作。
二、授新课
1、用录音机放《波莱罗》,同时对作者、背景及乐曲进行介绍和讲解。
该舞剧的情节很简单,布景是西班牙式的小酒馆,舞台深处是围在桌边喝酒的人们,而在正中的大桌面上,则是一名少女在跳舞。她开始只是文静地跳着,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可随着音乐节奏无休止的反复和舞蹈动作的不断变换,终于也带动了酒客们,他们纷纷起身,围着大桌面共舞。在喧闹的音乐声中,舞蹈也越跳越激烈,直至达到了狂热的高潮。
    这首乐曲比原型的波列罗舞曲有所变异和发展。新的节奏型自始至终贯穿全曲,而且速度恒定。这种情况一般只在交谊舞曲中才常见。在力度上,作者只人为地用过一次渐强,更多的则是依靠配器(乐器转换、声部增加)所自然形成的。在调性上,始终采用C大调为主的单一调性,只是在结束时才转到E大调。乐曲前部分主要以单旋律形式呈示,后段也只是运用了多声部旋律进行而构成的平行和弦及其形成的和声效果。
        乐曲由一个主题(A)及其呼应性副题(B)构成。这两个旋律交替呈示反复达九次,既没有展开,也未变奏。像这样的乐曲,在专业创作中是极罕见的。胆识,由于作者每次都改变乐器音色,而且还用独奏、分部奏、合奏等手法加以润色,因此乐曲毫无单调的感觉。
附:《波莱罗》的结构及配器:
A    长笛1
A1  
单簧管1
B    
大管1
B1  
小单簧管1
A2  
抒情双簧管1
A3  
长笛1、小号1
B2  
中音萨克斯1
B3  
高音萨克斯1
A4  
短笛2、圆号1、钢片琴
A5   双簧管1、抒情双簧管1、英国管1、单簧管2
B4  
长号1
B5  
短笛1、长笛2、双簧管1、英国管1、单簧管2、中音萨克斯
A6   短笛1、长笛2、双簧管1、单簧管2、小提琴Ⅰ
A7   短笛1、长笛2、双簧管2、单簧管2、中音萨克斯、各分四部的小提琴Ⅰ、Ⅱ
B6   短笛1、长笛1、双簧管1、英国管1、小号1、各分两部的小提琴Ⅰ、Ⅱ
B7   短笛1、长笛1、双簧管1、英国管1、单簧管1、高音萨克斯、长号1、各分两部的小提琴Ⅰ、Ⅱ、中提琴、大提琴
A8   短笛2、长笛2、双簧管2、单簧管2、圆号4、小号4、高音萨克斯、中音萨克斯、分四部的小提琴Ⅰ
B8   短笛1、长笛2、小号4、高音萨克斯、中音萨克斯、分四部的小提琴Ⅰ
三、总结
西班牙民族是热情,充满活力的民族,其民间舞蹈也是非常有特色的舞蹈,今天我们欣赏的《波莱罗》就是十分有代表意义的一支舞曲,而且作者能够在一个固定节奏的伴奏下,不断的反复两个主题,通过丰富的配器手法、音色、音响的不断变化,使乐曲的情绪不断高涨最后到达高潮而结束,这种才能是十分少见的。今天的课程到这里就结束了,同学们再见

 

 

 

 

高中音乐教案合集--《大海》

教    具 录音机、多媒体
教学目的 通过欣赏《大海》,使学生初步了解西方近代音乐的风格特点。
重点难点 赏析《大海》,感受、体验其音乐风格。
领会和理解印象主义音乐的风格特点。

 一、课前预习及导课。
1、交响素描《大海》是德彪西创作的一部音乐画卷,它由三幅交响素描组成。三首素描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生动地描绘了充满阳光的海面上变化无常的景象,描绘了海的气氛和海的性格。它们既像是一部由三个乐章组成的交响曲,又好像是一首庞大的交响诗。本课欣赏的是《大海》的第二首《海浪的嬉戏》。
2、《海浪的嬉戏》描绘的是浪花在欢快地嬉戏。如果把德彪西的三幅素描看做一部篇幅不太大的交响曲的话,那么这第二幅便是其中的一个辉煌的谈谐曲乐章。海有万千变化,有时安静沉着,有时又令人感到困惑。而这第二幅,作者集中描绘的却是它的自我欢娱——浪的游戏。在无数轻快典雅的乐句中,在色彩斑润的和声对置下,汹涌的波涛和腾越的浪花,以及后浪推前浪的不停顿冲击,成为乐曲的中心。轻快的舞蹈性旋律与节奏及其恢谐性的笔法,构筑成这一印象主义的音乐画卷。
二、授新课
1、用录音机放《大海》,同时对作者、背景及乐曲进行介绍和讲解。
(一)展示思考题:这部作品与以往欣赏过的作品有不同吗:你能说出有哪些不同
(二)学生初听《海浪的嬉戏》。
(三)老师引导学生回答思考题
印象主义音乐产生于十九世纪末,它是受象征主义文学和印象主义绘画影响而出现的音乐流派。它力求改变浪漫主义的主观情感表现,采用印象主义的创作手法,渲染神秘朦胧,若隐若现,虚无缘渺的气氛和色彩,主张捕捉自然界的瞬间印象。
    赏析《海浪的嬉戏》片断:
展示思考题:
1.这个片断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
2.这个片断描绘了大海怎样的景象
教师归纳: 这首乐曲几乎都是由这样短小的动机,和不大有规律的节奏型组成的。这些旋律片断生动而迷人地表现出海浪的泡沫和水珠,以及阳光在起伏的海面上映出的闪光。这个片断是由长笛、单簧管及小提琴演奏的。
作者简介:
    德彪西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法国杰出的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和音乐评论家,印象主义音乐的创始人。他著名的作品有管弦乐《牧神的午后前奏曲。钢琴曲《月光》,以及《云》、《节日》、《大海》等作品。罗曼·罗兰对德彪西是这样描绘的:“这是一个“伟大的梦境画家。”
分析归纳印象派的特点:
1.旋律方面:不易歌唱,瞬息万变,轮廓朦胧模糊,但有踪迹可寻。而在其他音乐流派中,特别是民族乐派的旋律,尤其易于歌唱。
2.节奏上不强调节拍重音。在作品中,音乐小心地柔和流动地遮掩了节奏的律动,从一个小节滑向下一个小节。
3.和声方面:追求模糊的混合色彩,具有捉摸不定闪烁的图画性质。德彪西强调音程八、五度的平行进行,而这样的平行运动在古典时期是禁用的,他多用其他乐派认为不协和的和声,如二度进行及九和弦等:这样就使他的作品出现了奇妙的色彩。
4.调式方面:由于更多地运用上述手法,使得印象派的音乐既不在大调上也不在小调上,而在二者之间摇摆,在各种调的边缘徘徊,创造出难以捉摸的效果,就像是印象派绘画中朦胧的轮廓。
5.在曲式结构上:倾向于小型作品,用简单灵活的形式代替奏鸣曲式结构。
再听《海浪的嬉戏》: (一)要求学生边听边把自己想到的内容用文字或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 (二)展示学生的文字描述或绘画。
三、总结
    (用德彪西的一段话) 我非常热爱音乐。正因为我热爱音乐,我试图让它脱离使它受到抑制的贫乏的传统。音乐是热情洋溢的自由艺术,是室外的艺术,像自然那样无边无际,像风,像天空,像海洋。绝不能把音乐关在屋子里,成为学院派的艺术。
    总之,印象主义的音乐就是打破传统的束缚,在艺术手法上追求更新的东西。模糊的轮廓,朦胧的色彩,不易分辨的色调变化,不连贯的短小动机的瞬息飘浮,都是印象派音乐明显的标志。它反映了时代变化的初步迹象,是现代音乐许多重要特点和精神意境的发端。

高中音乐教案合集--邀舞

VCD、多媒体
1、体会邀舞中的音乐形象。
2、了解作品及作者。
对音乐中音乐形象的刻划。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导入新课。
1、《命运》的作者是谁?哪个国家人?请简单介绍一下。
2、我们学过的三拍子的乐曲有哪个?(如《蓝色多瑙河》)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个三拍子的乐曲。
二、授新课
1、用VCD放《邀舞》的音乐(欣赏一部分),对作者及背景进行介绍。
    作者:韦伯,德国作曲家、指挥家、钢琴家、德国浪漫乐派歌剧的创始人。1780年12月18日诞生在北德意志的小城镇欧丁的一个艺术家庭,从小随父母在各地巡回演出,广泛接触戏剧与民间音乐,少年时随父亲及米夏埃尔·海顿学习钢琴及作曲理论,普任布拉格剧院和德累斯顿交响乐团常任指挥。
    在韦伯的作品中占突出地位的是歌剧,他所创作的歌剧《魔弹射手》被誉为浪漫主义的第一部歌剧,那奇异的传说加上韦伯极富想象力的音乐刻画,充满了迷人的浪漫色彩,在当时刮起了一阵《魔弹射手》旋风,为浪漫乐派创造了巨大的声誉,为德国民族歌剧的形成与发展,开拓了道路。
    创作背景:韦伯的钢琴小品《邀舞》又名《华丽回旋曲》,具有圆舞曲风格,它细腻地描绘了19世纪欧洲上层社会舞会中男女宾客双双入舞的场面和神态。后经柏辽兹改编成管弦乐曲后,华丽的配器使音乐形象和情节更加鲜明、生动。
2、分析乐曲
这部作品是由引子和四大段圆舞曲及尾声组成,三拍子舞曲。
引子部分:
体会音乐形象,由大提琴代表男宾,木管组代表女宾,形成“对答”式
第一大段圆舞曲由四个主题构成,第一主题可视为回旋曲中最主要的主题,雄壮、有力地:
第二主题活泼优美,表现了女宾的婀娜舞姿:
第三主题生动地表现了舞者在飞快地旋转:
第四主题变如此:
第二大段圆舞曲在旋律、力度上与前面音乐形成鲜明对比,第一主题典雅、优美:
第二主题由低音乐器组与高音乐器组形成两个旋律在对话:
第三大段落情趣更加欢快,与前面的音乐又形成更强烈的对比。
第一主题,雄壮地:
    后频繁的进行转调。
第四大段实际上又回到第一大段的旋律中,但运用了变化的再现,原来四个主题重新进行编排,使乐曲气氛更为热烈、欢腾。
    尾声中又出现了引子中男女对话的音乐,仿佛是男方将女方礼貌地送回座席,相互道别。
小结:复习回旋曲的概念及结构。
A+B+A+C+A+D……
三、总结
对音乐中的音乐形象及乐器的音色要能分辨得出来,对作者同学们可以课下查查更多的相关资料去了解。

高中音乐教案合集--《欢乐颂》

     录音机、多媒体
教学目的 欣赏作品《欢乐颂》,同时体会怎样欣赏其中的音乐要素。
重点难点 《欢乐颂》的多声部和声合唱练习。
使同学理解音乐是一种文化现象
 一、课前预习及导课。
1、贝多芬(1770-1827)是维也纳乐派最后一位,也是最伟大的代表人物。他出生于波恩,父亲是个宫廷乐团的男高间歌手,母亲是个厨娘。父亲很早已洞察儿子的音乐天份,四岁即开始让他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希望把他培养成莫扎特第二。贝多芬十一岁便辍学,专心在家学习音乐。十三岁贝多芬已受雇于波恩剧场担任大键琴演奏者,正式成为一名职业音乐家。
2
、本课是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合唱部分。这部交响曲于1824年全部写成并在维也纳首演,获得很大成功。这部被瓦格纳称为达到了交响曲艺术的顶峰,很大成功。这部被瓦格纳称为达到了交响曲艺术的顶峰,没有人可以超过了它欢乐交响曲,是在贝多芬精神和物质生活都很困苦的日子里写就的,正如罗曼·罗兰所说:贝多芬自己并没有享受过欢乐,但是他把伟大的欢乐奉献给所有的人
二、授新课
1  贝多芬的《第九(合唱)交响曲》,是他从黑暗到光明、从痛苦到欢乐、从斗争到胜利创作思想的总结。
    第四乐章分三个部分,《欢乐颂》是它的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里,原来有段宣叙调的唱词,开始是说:不,这会使我们想起过去的痛苦。今天是胜利的日子,应该用歌舞来庆祝。接下去,乐队先后三次分别演奏第一、第二和第三乐章的音乐主题或主题动机。贝多芬不甚满意。当木管乐器演奏《欢乐颂》主题动机时,他听了之后,立即说:啊,这才是我所需要的!但是,它演奏的还只是《欢乐颂》的雏形,还没有成熟。后来贝多芬把用人声演唱的宣叙调删掉,改成用低音弦乐器来提问,效果也很好。而且由于前面没有出现人声,当第二部分人声时,更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经过乐队酝酿之后,出现男中音独唱:
    “哦,朋友!何必总是这一套老调,不如让我们歌唱一些更动听、更快乐的吧。于是,他首先唱出了《欢乐颂》的第一段歌词,然后合唱加以重复。一些歌集上作为歌曲刊登的,仅仅是合唱的前一部分。在这之后,还有十几个变奏。有的是进行曲风格,有的是赋格曲。
    创作背景:贝多芬一直在莫扎特与海顿的音乐中成长,以致开始创作时风格也酷似两位前辈。作为维也纳的自由职业音乐家,他比莫扎特的处境顺利,但因个性关系备受痛苦。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步思想意识给他许多启发,奠定了他的人文主义世界观的基础——人类平等、追求正义和个性自由,憎恨封建专制的压迫。他曾说:一年的自由比一百年的专制主义对人类有用得多。法国大革命的口号自由、平等、博爱深深地打动了他,使他初步确定了当时最先进的资产阶级人生观。他曾在自已的札记中写道:自由!!!能有什么东西比它更是人们所需要的呢?”“我爱自由甚于一切——即使在王座面前也不会背弃真理!”“在艺术界里,如同在一切伟大的创造里一样自由前进就是目标。这就是贝多芬创作的誓言,他的创作实现了这些誓言,创作出了许多不朽的篇章,实现了他的通过苦难——走向欢乐;通过斗争——走向胜利革命英雄主义理想。这集中地表现在他的《小提琴协奏曲》、《第四钢琴协奏曲》、《第五钢琴协奏曲》等作品里,特别是《第九交响曲》宣告了贝多芬理想的目的——全人类的团结友爱。 
    
席勒的"欢乐颂",因贝多芬的第九(合唱)交响曲在而为人所知。贝多芬22岁时(1792)就有把这首长诗全部加以谱曲的想法,但当他53岁完成第九交响曲时(182S),他仅挑选了诗的第一节、第二节前半、第三节和第四节的后半作为末乐章的歌词。  
三、总结
    刚刚我和大家一起欣赏了《欢乐颂》,请同学们思考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还有哪些与本篇类似的交响乐?请同学们在课下进行思考。 今天的课程到这里就结束了,同学们再见。

高中音乐教案合集--中国民歌

录音机、多媒体、
1、中国南北民歌的风格差异及其形成原因。
2、引导学生挖掘“民歌是一切音乐创作的源泉”的结论。
一、导入
请几位同学随意演唱一首民歌,其他同学说出这是哪个地区或哪个省份的民歌,是根据什麽来判断的?
二、进入新课
(一)感受南北民歌的风格差异(放录音机)
 1、欣赏  江苏民歌  《茉莉花》
       河北民歌  《茉莉花》
 2、学生思考:两首《茉莉花》的音乐风格及表达情感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3、学生讨论南北民歌的风格差异所在。
  4、学生跟唱《茉莉花》片段,进一步感受南北民歌的风格差异。
(二)探究形成风格差异的因素
1、设问:形成南北民歌风格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2、学生讨论并发言。
3、小结:形成南北民歌风格差异的三大人文因素所在。
4、放录音机听歌曲
     1、云南民歌《绣荷包》
     2、山西民歌《绣荷包》,
     3、四川民歌《高高山上一束槐》等。
5、  学生根据歌曲风格,讨论。判断哪是南方民歌哪是北方民歌及原因。
(三)根据已了解的民歌特征,就学生的兴趣引申课题。
讨论:你认为民歌的前景如何……?
1、 欣赏两段不同演唱形式、风格的《茉莉花》,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民歌与流行歌曲间的关系。一是歌剧《图兰多》童声合唱片段,一是成方圆演唱的爵士风格的《茉莉花》。
2、 欣赏两种不同演唱方法的《森吉德玛》,原汁原味的蒙族女声独唱,广西民歌节电声乐队伴奏的“黑鸭子女子组合”的演唱。
3、视听、欣赏摇滚风格的《青春舞曲》。
4、学生分组发表己见,辩论二者间的关系。
5、问题逐渐明朗,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无论中国、外国民歌是一切音乐创作的源泉。
6、学生总结,及谈本节课的体会。
(三)教师总结——“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四)学生在苏格兰民歌《友谊第久天长》中下课。熟悉这部作品的曲式图。

高中音乐教案合集--《良宵》

教    具 录音机、多媒体
教学目的 学习作品《良宵》,同时了解中国近现代音乐的特点。
重点难点 《良宵》的单二部曲式结构。
以核心音调作贯穿的方法。
一、课前预习及导课。
1、刘天华(1895-1932):江苏江阴人。国乐一代宗师,“中西兼擅,理艺并长、而又会通其间”的中国优秀的民族器乐作曲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
2、原名为《除夜小唱》。这首二胡独奏曲是刘天华于1927年农历除夕夜创作的。这天晚上,刘天华的几个学生与他的亲朋好友在一起过年。室内温馨的气氛与室外热闹欢快的节日气氛交融在一起,刘天华的心情特别好。由于过去的一年里,成立了国乐改进社,《音乐杂志》创刊,他在事业上取得了巨大成绩。所以当天兴致勃勃地对他的学生说:“我好久没有做谱了,想在今天做一个小小的二胡曲,作今天快乐的纪念。”《除夜小唱》就是这样作成的。
二、授新课
1、用录音机放《良宵》,同时对作者、背景及乐曲进行介绍和讲解。
    《良宵》在结构上分前后对称的两部分,为单二部曲式结构。乐曲以均匀从容的八分音符为主的节奏作基础,通过轻盈柔和、洒脱自如旋律,表现了一种抒情、清新、明快、怡然自得的情绪。乐曲的第一乐段情绪比较平稳,其中的某些旋律为第二乐段作了铺垫。乐曲为第二乐段的情绪逐渐紧凑、昂扬起来,给人以兴奋、愉快的感受。最后,又显得平静、安祥。
    在创作手法上,作者使用了我国民间传统的以核心音调作贯穿的方法,也借鉴了西洋单二部曲式的结构方法。如在第二乐段中重复使用第一乐段旋律的方法。
   三、总结
刚刚我和大家一起欣赏了二胡曲《良宵》,请同学们思考它和其他的二胡曲比如《二泉映月》有什么不同? 二胡是怎样表现平静详和或欢快的气氛的?请同学们在课下进行思考。 今天的课程到这里就结束了,同学们再见。

高中音乐教案合集--歌剧《白毛女》

录音机、钢琴
1、了解白毛女的作者、剧情及音乐中表现的人物性格特征。
2、学会唱其中的《北风吹》及《十里风雪》。
带感情地唱《北风吹》和《十里风雪》。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导入新课。
1、《梁祝》的词曲作者分别是谁?
2、简单介绍《梁祝》描写的故事剧情。
二、授新课
1、《白毛女》 它根据同名歌剧改编,讲述贫苦农民的女儿--喜儿,被迫卖给恶霸地主黄世仁抵债,不堪凌辱,逃入深山。长年风餐露宿,头发变成了白色,不知情者称其为"白毛仙姑"--(鬼)。最后她被八路军所救,与年轻时的恋人--已是八路军战士的大春团聚。歌剧《白毛女》以"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真实故事,感动了中国千千万万的老百姓。 这部芭蕾舞剧并未因循于原作--走捷径,而是根据芭蕾艺术特点,进行了再创造。它巧妙地运用了中国古典、民间舞的素材,以写实与浪漫相结合的方法将剧情予以芭蕾化的展现。对于剧中主要人物诸如:喜儿的纯真、甜美和变成"白毛女"后的坚韧、刚毅;大春的朴实、敦厚及参军后的英勇、干炼以及黄世仁的阴险、毒辣……等都刻划得比较鲜明、生动。
    大型歌舞剧《白毛女》中女主角喜儿的命运半个世纪来曾感动过无数中国人。二○○二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喜儿的原型、八十岁高龄的四川宜宾“白毛女”罗昌秀在家乡因心肌梗塞去世,平静安详地走过了自己的一生。 
    据报道,艺术作品的原型“白毛女”名叫罗昌秀,一九二三年出生在宜宾县凤仪乡,当地的恶霸地主先后逼死她爸爸,打死她哥哥。十六岁的罗昌秀被迫躲进四川云南交界处的深山老林,过了十七年野人般的生活。一九五六年,罗昌秀被救下山,年仅三十三岁的她重返人间时已经是满头白发。 
    与世隔绝十七年的罗昌秀凭着勤奋劳动,曾被选为宜宾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四川省人大代表。罗昌秀婚后生下一儿一女。 
    歌剧、芭蕾舞剧《白毛女》是中共当年文宣最成功的革命样板戏之一,全国上下没有不知道的。
    作者马可,作曲家、音乐学家。曾任中国音乐学院院长。代表作有歌剧《白毛女》、《小二黑结婚》,歌曲《南泥湾》、《咱们工人有力量》等。
2、欣赏《白毛女》
歌剧:以歌唱为主要表现手段,将音乐、戏剧、文学、舞蹈、舞台美术融为一体的综合艺术表演艺术。
 3、学习其中两首歌曲
三、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歌剧《白毛女》,了解了“白毛女”的悲惨遭遇,希望同学们要珍惜我们今天的学习生活,以后要更加努力。

高中音乐教案合集--《二泉映月》

录音机、多媒体
1、通过欣赏《二泉映月》,使学生了解有关的音乐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和对过去苦难生活的认识。
2、了解一些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特点。
通过欣赏《二泉映月》,理解作者的内心感受。
一、课前预习及导课。
  1、二胡曲,阿炳的代表作,最开始为无标题目音乐,是阿炳经过长期的修改演绎,结合自已坎坷的一生逐步发展形成,是我国民间音乐的精华之一,现已在国内外广为流传。
  二泉映月,阿炳经常在无锡二泉边拉琴,创作此曲时已双目失明,据阿炳的亲友和邻居们回忆,阿炳卖艺一天仍不得温饱,深夜回归小巷之际,常拉此曲,凄切哀怨,尤为动人。
   2、1950年深秋,在无锡举行的一次音乐会上,阿炳首次也是最后一次演奏此曲,博得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1951年,天津人民广播电台首次播放此曲;1959年10周年国庆时,中国对外文化协会又将此曲作为我国民族音乐的代表之一送给国际友人。从此,此曲在国内外广泛流传,并获得很高评价。1985年,此曲在美国被灌成唱片,并在流行全美的十一首中国乐曲中名列榜首。这首乐曲自始至终流露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作品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它拓宽了二胡艺术的表现力,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
二、授新课

        用录音机播放《二泉映月》,同时进行讲解。
    继短小的引子之后,旋律由商音上行至角,随后在徵、角音上稍作停留,以宫音作结,呈微波形的旋律线,恰似作者端坐泉边沉思往事。 第二乐句只有两个小节,在全曲中共出现六次。它从第一乐句尾音的高八度音上开始。围绕宫音上下回旋,打破了前面的沉静,开始昂扬起来,流露出作者无限感慨之情。
  
进入第三句时,旋律在高音区上流动,并出现了新的节奏因素,旋律柔中带刚,情绪更为激动。主题从开始时的平静深沉逐渐转为激动昂扬,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内心的生活感受和顽强自傲的生活意志。他在演奏中绰注的经常运用,使音乐略带几分悲恻的情绪,这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感情流露。
  全曲将主题变奏五次,随着音乐的陈述、引伸和展开,所表达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的抒发。其变奏手法,主要是通过句幅的扩充和减缩,并结合旋律活动音区的上升和下降,以表现音乐的发展和迂回前进。它的多次变奏不是表现相对比的不同音乐情绪,而是为了深化主题,所以乐曲塑造的音乐形象是较单一集中的。全曲速度变化不大,但其力度变化幅度大,从ppff。每逢演奏长于四分音符的乐音时,用弓轻重有变,忽强忽弱,音乐时起时伏,扣人心弦。

三、总结
    阿炳的朋友陆墟曾这样描写过阿炳拉奏《二泉映月》时的情景:"大雪象鹅毛似的飘下来,对门的公园,被碎石乱玉,堆得面目全非。凄凉哀怨的二胡声,从街头传来......只见一个蓬头垢面的老媪用一根小竹竿牵着一个瞎子在公园路上从东向西而来,在惨淡的灯光下,我依稀认得就是阿炳夫妇俩。阿炳用右胁夹着小竹竿,背上背着一把琵琶,二胡挂在左肩,咿咿呜呜地拉着,在淅淅疯疯的飞雪中,发出凄厉欲绝的袅袅之音。
    这就是一个凄惨的盲人音乐家的真实生活,在这样的恶劣条件下,他依然能创造这样动人的乐曲,与其说音乐描写了二泉映月的风景,不如说是深刻地抒发了瞎子阿炳自已的痛苦身世。 今天的课到这里就结束了,同学们再见

高中音乐教案合集--亚洲音乐

教学要求:

1 使学生接触或熟悉亚洲四个地区有代表性的民族、民间音乐。使学生体会亚洲民族音乐所具有的与西洋音乐以及其他地区音乐明显不同的艺术魅力。
2 初步了解亚洲四个地区民族、民间音乐的主要特点,进而体会亚洲各地区音乐的鲜明民族风格。
3 了解亚洲民族音乐的基础知识。
教学重点:  学会判断个别国家主要受到什么音乐文化的影响。
教学方法:1 将听、讲、练结合起来,注重趣味性及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 充分利用课文上的文字和照片及各方面的内容。
教    具:磁带课件 多媒体设备
课    时:一课时(45分钟)

教材分析:
一 亚洲是世界上面积广大、人口最多的一个地区,人类古代文明大都集中在这个区域。他们所创造的灿烂音乐文化是人类音乐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宝贵的音乐财富对其他大陆音乐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
二 印度音乐
1 提问:对印度音乐有哪些了解?一般都和什么联系在一起?
A 印度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多民族国家。
B 印度音乐与宗教、神话和传统的哲学观念紧密相连。
C 印度传统音乐的表演具有很强的即兴性,但并不是完全随意的即兴演奏。无论什么乐曲的演奏都必须以拉格、塔拉和持续音这三大要素作为基础。
2 点击课件----拉格的定义
  “拉格”在印度音乐中可以理解为一种具有调式意义的旋律程式,既有调式的功能,又有旋律的特点。“拉格”被称为印度古典音乐的灵魂,是印度古典音乐的两个基本因素之一。另一个基本音素是“塔拉”(“塔拉”是节奏、节拍的总称)
3 介绍《早晨的拉格》
《早晨的拉格》是一首在清晨时演奏的乐曲。它表现一种和平,宁静的情绪。依照印度的传统。“拉格”的演奏与印度的六个季节(春、雨、夏、秋、凉、冬)和一天中的各个时辰联系在一起。这一传统可能是受古代宗教的影响。
欣赏:《早晨的拉格》
问题:1 哪几种乐器?(西塔尔 小提琴)
      2 感觉?
4 介绍乐器(看图)
  西塔尔 是印度乐器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既能演奏出如歌的抒情的旋律,也能弹出快速的舞蹈性的节奏,各种装饰音,滑音。长约一米,共鸣体呈半球状,由一个镶薄木版的葫芦构成,琴颈扁长而宽,弦一般有七根,音域达3个八度。
5 介绍作者
  拉维·香卡 印度著名的民族音乐作曲家,世界驰名的西塔尔演奏大师。他创作和演奏了大量的具有浓厚民族特点的音乐作品,继承了印度古典音乐的传统,又大胆的进行创新。曾和美国小提琴大师梅纽因合作举行西塔尔和小提琴二重奏音乐会,引起巨大凡响。
  拉维·香卡----西塔尔大师
  梅纽因 -------小提琴大师    ----“东西方音乐的汇合”
三  印度尼西亚音乐
    1 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被称为“千岛之国”。上万个岛屿居住着一百都个民族。印度尼西亚共和国以它绮丽的热带风光,遍布各地的民族古迹,多彩的民俗风情吸引各国的旅游者。以爪哇岛和巴厘岛的佳美兰音乐最富有代表性。
    巴厘岛音乐---生活气息、活泼、欢快
    爪哇岛音乐---(宫廷的影响)显得典雅、文静
欣赏: 佳美兰音乐
(佳美兰音乐,初听时不很习惯,它是一种由多种乐器合奏,肢体复杂交错。演奏时还带有一定的即兴性,即在核心旋律的基础上进行即兴演奏。乐器主要有清脆的竹板,响亮的金属板)
2 印度尼西亚到处流行着一种叫做“克龙宗”的歌曲。它是葡萄牙民歌和印度尼西亚民族音乐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如:《梭罗河》、《星星索》、《宝贝》等。
欣赏:星星索
和学生一起哼唱
  四 阿拉伯音乐
横跨亚、非两大洲的连接地区,包括20多个国家和两亿人口。是人类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特点:1独特的音律体系。
      2独特的“玛卡姆”调式。 ~是阿拉伯文的不同音译,是伊斯兰音乐的一个特有名称,有“曲”“调”“古典音乐”的含义。
      3 有规范的即兴演奏。
      4 变化多样的阿拉伯节奏。
欣赏:努白
问题:1 和我们国家哪个少数民族的音乐相似?
      2 能打出几种节奏?
  五 日本音乐
日本的传统音乐统称为邦乐。种类和体裁繁多。影响较大、具有代表性的有三种:
(1) 都市传统音乐:都市传统音乐的音节是这样的:
mi    fa   la   si    do     mi
       这是特殊的五声音阶构成人们熟悉的日本音乐风格。

     日本都市传统音乐主要包括三味弦(三弦)和筝伴奏的长歌和短歌,以三味弦为主要的伴奏乐器的多种说唱音乐(净琉璃)和筝独奏、重奏,以及其他乐器(三味弦、尺八、弓胡)合奏。
(2) 宫廷雅乐:现存的日本传统音乐中最古老的乐种,公元七八世纪从中国、朝鲜等地区传人日本,并经过日本化的音乐。
雅乐的主要体裁有“管弦”和“舞乐”。雅乐的风格典雅庄重,被视为国宝。
(3) 日本民谣:最为大众的富有生活气息的民间歌曲。民谣分为劳动歌曲、祭奠歌、祝仪歌、娱乐歌和儿歌等。
欣赏:樱 花
《樱花》是日本人民最熟悉的树,在樱花盛开的时节人民走出户外,在樱花树下载歌载舞,庆祝春天的到来.
六 总结

高中音乐教案合集--音乐欣赏《蓝色的多瑙河》管弦乐曲

教学内容: 音乐欣赏:管弦乐曲《蓝色的多瑙河》
教学目的:1.通过欣赏本曲,使学生初步乐曲创作背景,作者生平以及什么是圆舞曲等音乐常识。
     2.通过欣赏本曲,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
教学难点:让学生在欣赏乐曲的同时展开一定的联想。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二.导入新课。
1.     介绍圆舞曲
    教师先弹奏一首圆舞曲类型的小乐曲,结束后提问:a刚才老师弹奏的歌曲每小节有几拍?b如果将这样的乐曲拿来伴舞也就是说将他看作一首舞曲的话,那它应该是一首四拍子的舞曲呢?还是一首三拍子的舞曲?
总结:其实三拍子的舞曲有它自己专用的名词:圆舞曲也叫华乐兹(waltz)板书:圆舞曲是起源于奥地利北部的一种民间三拍子舞曲。17、18世纪流行于维也纳宫廷,19世纪起风行于欧洲各国,她的特点一般为节奏明快,旋律流畅速度为小快板。我们今天这节课的主要任务也是欣赏一首世界闻名的圆舞曲《蓝色的多瑙河》,在欣赏乐曲的同时,我将同大家一起领略多瑙河上美妙的异域风情。板书:标题,作者
2.      作者生平
    在以前的音乐欣赏课上,我和同学们讲过,如果要较好的欣赏了解一部音乐作品,如果条件的话,最好能了解一下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同样为了能让我们更好的欣赏这部作品,我也找了一些关于这首圆舞曲的作者和创作背景的资料,下面,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他们。首先是这首圆舞曲的作者生平。板书:作者生平。约翰.施特劳斯[Johann Strauss]奥地利作曲家,小提琴家兼指挥家。于1825年10月25日生于维也纳一个音乐家的家庭里。父亲老约翰.施特劳斯是维也纳舞蹈音乐作曲家之一,他自己组织乐队,在国内外宫廷舞会、公园演奏,颇负盛名。老约翰原想培养自己的儿子当银行职员,但小约翰却觉得自己非常喜欢音乐,所以他就跟他父亲乐队的队长学小提琴,又跟一位捷克的作曲家学习作曲。在他十九岁的时候他就有了自己的一个十五人的乐队当众表演他自己的作品,同他父亲的乐队分庭抗礼了。1849年,他的父亲去世后,他便负责领导他父亲的乐队,从此,他不断地创作乐曲,拉小提琴以及指挥自己的乐队,接受国内外无数次的定期邀请到处巡回演出。他演出活动的活动的最高潮,是在1872年到美国的访问,据说他在波士顿指挥十四场音乐会演出,音乐会在特地建造的大厦举行,可以容纳十万个听众,而演奏者竟有二万人之多,为此,安排了一百名指挥给他当助手,盛况确实可谓空前。约翰。施特劳斯于1899年6月3日在维也纳逝世,时年七十四岁。他的作品一共有五百首左右,其中圆舞曲就有一百七十首,可以说圆舞曲是他创作的核心,他成功的创造了典型的“维也纳圆舞曲”介绍维也纳圆舞曲:这是一种音乐的结构形式,它的结构是:前有序曲,中间有四五首小圆舞曲连成的主体,后页有尾声。我们今天欣赏的作品就是一首典型的维也纳圆舞曲风格的作品。
接下来我们了解一下这部作品的创作背景,板书:创作背景
3.      创作背景。
    这首作品的创作时的背景与1866年爆发的普奥战争有关系,在1866年七月的一场战役中,奥地利战败,当时悲哀,沉闷的气氛笼罩着维也纳,1867处维也纳男声合唱团的指挥要求小施特劳斯创作一首充满生命活力的合唱曲,据说作者受了当时一位诗人的一首诗的最后一句的启示作成,可惜词作者的词填的很不好,因此初演时反映很冷漠。但在第二年的法国万国博览会上,改成管弦乐曲的《蓝色的多瑙河》取得巨大成功,从那时起一直到今天,这首乐曲依然是世界音乐舞台,特别是每年元月一日,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举行的新年音乐会上的常演曲目,不过,一般来说,这首作品的器乐曲比它的合唱曲更为常见。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乐曲。
4.      欣赏乐曲
    这首乐曲的我将让同学们欣赏两次,在第一次时我不任何解释,请同学们在欣赏的同时思考一下以下这几个问题,在听完第一遍后我将进行提问:
a.      这首乐曲的序曲主要由哪些乐器奏出?
b.      对比他们之间的不同说说这首乐曲由几部分构成?
c.      联系作品的标题,在欣赏音乐的同时展开你们的联想,看看都能想到些什么?好,下面开始欣赏第一遍。
    欣赏结束后进行提问,最后总结:《蓝色的多瑙河》是典型的维也纳圆舞曲形式,由一个序奏和五首略有对比的圆舞曲构成。其中第五首是第一首的扩展再现。最后由一段华丽的尾声作为结束。
欣赏第二遍:在欣赏的同时解说。
  序奏。弦乐震音好象多瑙河的水波,在闪烁荡漾。雾气消散的河面上,辉映出朝阳的绚丽光斑。圆号象一道霞光穿透冬雾,呼唤着春天。晨曦中,深睡在多瑙河畔的维也纳开始苏醒。很快,呼唤音调响彻整个管弦乐队;在晨光照耀下,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扬起欢乐的波涛。  
第一首圆舞曲犹如春之神 张开了幻想的翅膀,在蓝色的多瑙河上空翩翩而至。美妙的旋律,就象娓娓动听的语调,把合唱曲中的优美词句,轻轻地送到人们耳畔:"春天来了,大地在欢笑,蜜蜂嗡嗡叫,风儿吹动树梢……"
    第二首圆舞曲高昂开阔。轻盈的曲调象春姑娘在高高的阿尔卑斯山上向多瑙河招手。旋律中歌词 中对春天热情赞颂之情:"啊,美妙!双唇象玫瑰,向我们微笑。美丽的春天女郎,披上彩色外套,真漂亮,真美妙!"当人们唱起那句"露水是她的眼泪"时,旋律轻缓飘下,变得沉郁动人。
第三首圆舞曲富于奥地利乡村舞曲特点。人们在轻灵的节奏中,看到多瑙河畔农村姑娘和小伙子的欢乐欢舞。曲调中起伏的音型,犹如他们飘飞的衣饰;节奏中强劲的重音,象是他们轻轻点蹋的舞点。这首充满乡土气息的舞曲,刻画出多瑙河边美丽醉人的春意;而生活在这条蓝色河畔的人民,正是美好的春天的人
    第四首圆舞曲流畅的旋律在奥地利疆土上勾画出弯弯曲曲的蓝色航道。在这有生命的线条中,流淌着奥地利人民的沸腾的热血。这段急切奔放的舞曲,向人们讲述了英雄民族在多瑙河边繁衍生息的古老历史。我们从那粗犷的音响中看到,峭壁上的古城在历史的烟尘中一个个地诞生,放射出令人肃然起敬的光华。
    第五首圆舞曲是第一首圆舞曲的扩充与发展。虽然在音调上它们相去殊远,但在气质上却同是一曲欢呼春到多瑙河的热情赞歌。一个短小的引子之后,管弦乐队轻轻地奏出婉转多姿的音调,在渐次的暗涨的力度中,高声呼唤出:"春天来了,多么美好"!
   《蓝色的多瑙河》的尾声,结构庞大,音响丰富,几乎包容了乐曲中的所有的圆舞曲的主题。但是,在演奏的次序,主题的选择以及使用的乐器上,仍有多彩的变化。尾声中现了第三、第四和第一首圆舞曲,然后,响起序奏中多瑙河水波荡漾的美妙回声。在清澄的色彩中,长笛颤动跳跃的鸟语,让人们沉浸到田园诗境之中。忽然,一阵急风骤般的音流汹涌而至。全曲在火热的狂欢高潮中结束。这段尾声,显示出施特劳斯的高超的管弦乐写作技巧。当作品受到冷遇时,作曲家自信地说,他不对这首作品抑有奢望,但尾声还是成功的。
五  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写于民族危亡时刻的《蓝色的多瑙河》,充满爱国之情,浸透着奥地利人民对祖国河山的敬仰之情。每当远离家国的维也纳人听到这支撼动心灵的旋律时,总禁不住热泪盈眶。正如有位名叫汉斯立克的音乐评论家说的那样:"不管奥地利人相逢在世界什么地方,这首歌,就是他们的无形身份证。”人们还称他为奥地利的第二国歌。
六  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了管弦乐曲《蓝色的多瑙河》,一同领略了多瑙河边美妙的风景,同时也感受到了小约翰.施特劳斯那颗深切的爱国之心,每一个民族都有他自己所特有的能代表自
己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和作品,比如我们中国就有国画和《高山流水》还有去年欣赏过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等等。在以后的课上我们还将欣赏到更多。

高中音乐教案合集--“音乐与诗歌”

课题:“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词作音乐作品对比鉴赏

课型:1、新授课。
            2、以教师讲授为主导,结合学生视觉、听觉感受的综合课。
            3、学生主体参与、自主讨论的形式。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过三首苏轼词作改编的音乐作品的对比鉴赏,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音乐与诗歌的结合方式及其表现特点。
2、通过三首苏轼词作改编的音乐作品的对比鉴赏,使学生了解古代词调音乐、现代通俗音乐、现代音乐的一些基本特征。
3、结合多种教学手段,细致体会现代作曲手法的音乐表现和情感表达的关系。
教学重点:三种不同作曲手法表现同一音乐题材的对比。
教学难点:对现代作曲手法与音乐表现关系的情感体验。
教材分析:教材中的这首现代音乐作品“抒情诗《水调歌头》——为苏轼同名词而作”是运用二十世纪现代音乐作曲手法创作的,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这种风格的作品介绍较少,学生不易掌握。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采用和传统音乐、通俗音乐进行对比鉴赏的方法,用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作品的基本内容。
学生分析:对于学生来说,熟悉的音乐形式可以作为课堂教学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作为通向未知知识的桥梁。同时,不熟悉的音乐形式也可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只要教师引导得当,会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1、讲授法 2、视听感受法
3、课堂讨论法 4、学生参与教学
教具使用:视听器材、CD、VCD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
音乐和其它艺术门类一样,都闪耀着人类精神的火花。而音乐和其它艺术种类的结合,不仅丰富了音乐艺术的表现形式,而且可以满足人们多方面的审美需求。
请同学们先看几段艺术表演的片段,看看音乐是和哪些艺术形式相结合的?
1、古代乐舞《霓裳羽衣舞》片段
这是音乐与舞蹈的结合,古朴的音乐与典雅的舞姿融为一体,给人美的感受。
2、古曲《阳春白雪》片段
这是音乐与建筑的结合,生动活泼的琵琶曲与精致的雕梁画栋、亭台楼阁相映成趣,令人想起这样一句话:“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3、今天这堂课,我们将欣赏以北宋著名词人苏轼的词作《水调歌头》为题材的音乐作品,这是音乐与诗歌的结合。
三、教学主体:
(一)、背景材料:
1、中国音乐与诗歌结合的历史简介:(配乐)
中国的歌曲艺术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形成和发展了,在漫长的古代社会中,音乐与诗歌结合的歌曲艺术经历了诗经、楚辞、乐府、绝律诗、词曲等不同体制的发展和演变阶段。(比如配乐所用的就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作音乐《阳关三叠》)
宋代音乐中最具时代特色的音乐体裁,就是词调音乐,它是当时的音乐与诗歌最高艺术成就的集中体现。历史上,由于文字的载体千年不绝而音响的载体转瞬即逝,再加上唐宋乐谱因其符号后人难以识别,造成宋代的词调音乐长期失去了音响。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经过音乐学家的潜心研究,使宋代词调歌曲得以再现。
2、请学生简介宋代杰出的文学家苏轼。
关键词:宋代杰出文学家 豪放派
3、请全体同学朗诵这首词作。(配乐)
(二)、歌曲原作的教学:
1、音乐与诗歌的结合,当然并不仅仅限于为诗词朗诵配乐,教师首先范唱根据古代曲谱编写的词调歌曲原作。
2、简短讨论古代原作的音乐特点。
关键词:古朴典雅、速度抑扬顿挫,语言节奏变化而来、感情含蓄。
(三)、通俗歌曲的教学:
1、这首词作大家并不陌生,喜欢通俗音乐的同学都知道有这样一首歌曲,请大家欣赏。
2、简短讨论通俗改编歌曲的音乐特点。
关键词:格调优雅、速度舒缓、偏重抒情色彩,显得比较婉约、能够超越一般通俗歌曲狭窄的题材范围,风格清新
3、通俗音乐是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它的特点是平易近人,易于学唱。不过,通俗音乐也是良莠不齐的,有的作品情趣低俗,格调不高,片面强调感情成分,甚至带有几分病态,这些都是同学们要注意鉴别的。
(四)、教材内容的教学:
苏轼说得好:“月有阴晴圆缺”,千变万化的月色当然不会让作曲家写出一种月光来,课本中选取的作品,又是“别有一番滋味”的。这是一首音乐与诗歌结合得比较好的现代音乐作品。
作品分析:
诗句 诗意 音乐手段 乐意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把酒”的醉意;
“问”是醉态下的人物活动。
松散的语言节奏,音调的抑扬起伏。
刻画人物的动作形态。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
酒已沉醉,不知身处何境,这是第一问,人物的思绪开始纵横驰骋。 随着“归”字,音乐充分展开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 象征着人物自由、豪放、无拘无束的性格。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这是第二问,人物的思绪转入现实,月虽圆而人不得志,对现实的感慨。 音乐突然间毫无准备地激昂起来,达到全曲的高潮。 词作的主题也是曲作者音乐的主题。对现实的感受成为跨越古今的共同情怀。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
一种宿命的情绪和自我安慰。
音乐又突然平静,宣泄过后的安宁。 以静衬动,深化主题。
这首作品,作曲家采用人声的念唱吟颂与室内乐队相结合的形式,把诗歌、音乐、戏剧等表现手法结合起来,把中国传统昆曲、京剧“依字行腔”、“字正腔圆”的表现方法和西洋现代音乐作曲手段结合起来,将苏轼词作中的字、句、语态、声调,特别是意境生动地表现出来。
(五)、学生讨论:
1、 这三首音乐作品作一个比较:
作 品 创作手法 音乐风格
古曲
依词度曲
古朴典雅、历史原貌
音乐是一种格律化的风格
通俗歌曲
依词谱曲
旋律朗朗上口,与词作的结合贴切自然,以抒情为主
陈其钢作品 多种艺术手段的综合 音乐刻画人物的性格比较鲜明,词作意境的表达深刻
2、你更喜欢哪一首作品?哪首作品最象苏轼?
(六)、课堂小结:
音乐与诗歌的结合,不仅要形似,更重要的是神似,只有这样,艺术才具有永久的生命力。
课后,请同学们阅读材料(二)、(三),作为今天这节课很好的补充,也是下次课讨论的内容。

 

高中音乐教案合集--《命运》交响曲

教    具 录音机、钢琴 
教学目的 结合交响曲《命运》,了解古典主义音乐的基本特征。 
重点难点  1、教同学认识古典主义音乐的概念、时代背景、结构、特点及代表人物。
               2、让同学了解交响乐的概念、结构
一、课前复习及导课。
1、利用3分钟的时间对上节课的内容进行复习。
2、今天我们要了解的内容是十分华丽、庄重、深刻和典雅的古典主义音乐,什么是古典主义音乐呢?大家对古典主义的涵盖范围和定义又了解多少呢?下面让我们一边欣赏乐曲,一边共同了解一下古典主义音乐。
二、授新课
1、用录音机放《命运》的第一乐章,对作者及背景进行介绍。
    古典主义的萌芽,发生在巴罗克时代的意大利。古典主义艺术,首先发生在文艺领域中,它以恢复希腊、罗马的古典艺术为目的,注重形式上的匀称和谐调,主要放眼于追求客观的美。
以“交响乐之父”海顿、“音乐天才”莫扎特和“乐圣”贝多芬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乐派,在音乐史上竖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出生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能,八岁开始登台演出。1792年到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暴风雨》、《热情》等等。贝多芬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 
c小调 第五号交响曲 《命运》 此曲完成于1807年末至1808年初,是贝多芬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
    贝多芬在交响曲第一乐章的开头,便写下一句引人深思的警语:
    “命运在敲门”,从而被引用为本交响曲具有吸引力的标题。作品的这一主题贯穿全曲,使人感受到一种无可言喻的感动与震撼。贝多芬在第三交响曲完成以前便已经有了创作本曲的灵感,一共花了五年的时间推敲、酝酿,才得以完成。乐曲体现了作者一生与命运搏斗的思想,“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不能使我完全屈服”,这是一首英雄意志战胜宿命论、光明战胜黑暗的壮丽凯歌。恩格斯曾盛赞这部作品为最杰出的音乐作品。整部作品精炼、简洁,结构完整统一。
    首乐章开头由三短一长的四个音符构成的短句,即“命运的敲门”,是音乐史上人们谈论最多的话题之一。这个动机的确再简洁不过了。但它包括的趋向极多,气势极大,而且悬念极强。整个乐章是恐怖的,带着动荡感向前发展。第二乐章是有点宗教感的,悲凉而坚强。由中提琴和大提琴奏出又有女性温柔气息的,起伏宽广而平顺、滑爽的第一主题—一比作步履,仿佛是葬礼上人们走向墓地,而比作思绪测犹如心灵在天国翱翔。赞美诗式的对比主题在管乐声中辉煌的唱响,将众生的心灵照亮,谐滤曲的第三乐章和首乐章是个对比。如果说前面的“命运”是一个历史和现实的遭遇,严峻,真切,具有压迫感的话,那么这里的“命运”就是鬼鬼祟祟,影影绰绰,颇具幻想性了。而紧接着,在这虚幻的,几乎无声之中,骤然爆发了最后乐章的胜利欢呼,将我们的卑微和怯懦一扫而光。总之,四个乐章听卜来,该抚平的都抚平了,该牵挂的,依旧是人类精神的永久牵挂……
     在乐曲的第一乐章,开始便奏出了一个斩钉截铁、冷峻迫人的音型。与这个威严的“命运”主题形成对比的是,由小提琴奏出的抒情性主题,它优美、柔和,有着纯朴、善良的性格,它代表着乐曲主人公那纯洁的内心世界。不过,在副部演奏的过程中,主部主题仍然不时地出现。这就构成了主部与副部之间尖锐的对峙和矛盾。 在第一乐章中,主题音乐始终贯穿着整个乐章,它那铿锵有力的乐曲撞击着人们的心灵,让人感到了命运的威胁。
三、总结
    通过今天的课程,我们共同理解了古典主义音乐的概念、时代背景、结构、特点及代表人物。 有了这些知识,就为我们开启了通往古典音乐宝库的大门,请同学们在平时多欣赏一些古典主义音乐的著名作品。这样,不但能丰富我们的业余知识,也能陶冶我们的情操。

高中音乐教案合集--曲艺音乐

教    具 录音机、多媒体 
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曲艺的唱腔和伴奏音乐结构。 
重点难点      了解板式变化体 
一、课前预习及导课。
1、曲艺作为一种艺术文化现象,并非中国所独有。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有着与中国的曲艺形式相类的表演艺术样式。比如日本古代的“绘解”就类如中国唐代的“转变”,近代以来的“落语”“漫才”则类如中国的“单口相声”与“对口相声”;又如古希腊著名的“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形成,也与中国古典小说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等一样,是在民间“说唱艺人”表演传播的基础上,经由文人的整理加工才最后写就的。
 二、授新课
1、曲艺,历史悠久,富于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据近年不完全统计,全国有300多个曲种。其中少数(初评活、相声)只说不唱外,大多有说有唱或只唱不说。曲艺的演出,简便灵活,通常为一至二、三人,有坐唱、站唱,走唱和单口、对口、群唱、拆唱等多样表演形式,有一人多角的特点。音乐是曲艺艺术的主要表现手段之一,也是区别各个不同曲种的重要标志。它的主要特征和作用是:音乐与语言的完美结合;配合曲艺艺术,说、唱相间和叙事与代言相结合的特点,生动、形象地讲述故事,刻划人物,在书目中完成叙事和抒情的任务。曲艺音乐包括唱腔和器乐伴奏两部分。唱腔结构一般可分为基本曲调反复、基本曲调的板腔变化和曲牌联缀三种类型。其中常出现夹说带唱,似说似唱等情况。器乐部分除以各种方式为唱腔伴奏外,也常在演唱之前或间隙中作单独演奏。各个曲调往往由于使用乐器和伴奏手法的不同,而显出不同的风格。由于历代艺人在长期演唱实践中不断革新创造,各曲种的音乐在唱腔创作,演唱技巧和伴奏音乐等方面都有很多经验积累,有着深厚的传统,形成了丰富多采的曲艺音乐和各种流派艺术。
大致可分为如下八类:鼓词、弹词、牌子曲、琴书、时调小曲、渔鼓、走唱、板源等。由于艺术特点、音乐曲调、起源地点、地方语言、流传区域等不同可划分许多不同曲种,如:京韵大鼓、单弦、天津时调、苏州弹词、山东琴书、河南坠子、四川清音、好来宝等。
    2、曲艺音乐结构
指曲艺的唱腔和伴奏音乐结构。按其曲体结构一般分为板式变化体、曲牌联套体和单曲体三种类型。
  板式变化体
  以上、下两句旋律基本固定的唱腔为主体,并采用板式变化的手段来演唱的唱腔结构。构成主体的唱腔,是本曲种的旋律基础。在反复演唱中,旋律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随唱词语言声调的不同而变化,随唱词所表达的感情情绪的不同而起伏,即艺人所说的“按字行腔、声情并茂”。采用板式变化体的曲种,各自的板式并不相同,但一般多是由慢到快。无论是在主体旋律重复时,还是对主体旋律进行扩展或紧缩的板式变化时,旋律的骨干音、落音都不变。板式的变化,便于渲染气氛,根据曲情的需要而表情达意,同时也使这一类曲种易听、易记,具有较强的表现力。
  板式变化体的曲种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唱为主,演唱短篇曲目的曲种,以板式变化丰富、旋律性较强、讲究唱腔的声情并茂见长,如京韵大鼓、梅花大鼓等。另一类是演唱中长篇曲目、说唱兼备的曲种。由于唱段短、表达的感情情绪起伏不大,因此多以2/4拍为主,板式变化不大。如苏州弹词的唱段,常在2/4为主的节拍中加进1/4、3/4、4/4拍,节奏处理相当灵活,一些兼唱长篇和短篇的曲种,如西河大鼓、乐亭大鼓等,在演唱短篇时,节奏处理同于前一类:演唱长篇时,则同于后一类。此外,在板式变化体的某些曲种中,还产生过一种变化的曲体。如在京韵大鼓中加进京剧的西皮、二簧曲调,梅花大鼓中加进单弦曲牌;苏州弹词中加进苏南民歌小曲和昆曲曲牌,因而又派生出一种“主曲插曲体”的唱腔结构。由于插曲的选用都是从曲情需要出发,也能给人造成强烈的印象,增强了音乐表现力。板式由慢变快的这一基本规律,在现代的曲目中也常有突破。通常是根据曲情需要而采取慢中有快、快中有慢的灵活变化。同时,板式也有所增加,如京韵大鼓从京剧中吸收了摇板的板式,也增强了艺术表现手段。
  曲牌联套体
    根据曲情需要,以能表达多种不同感情、情绪的曲牌来联缀演唱的一类唱腔结构。曲牌联套体的曲种,多有曲头、曲尾,中间联缀若干曲牌来演唱。如单弦有[岔曲头]、[岔曲尾];青海平弦有[前岔]、[后岔];湖北小曲有[南曲头]、[南曲尾];四川清音有[月调头]、[月调尾]、[背工头]、[背工尾]、[大寄头]、[大寄尾]等。所用曲牌有源于南北曲的曲牌,有源于明清两代流行的时调小曲发展而成的曲牌。很多曲种所用的曲牌有共同的起源,曲名也多相同,但由于各地方言的不同和长期流变过程中所受影响的不同,因而旋律各异,具有各自的地方音乐特色。早期的曲牌联套体曲种中,多采用一些旋律性强、格律严整的长短句体制的曲牌,甚至有不少结构繁复的长曲牌,如大调曲子的[劈破玉〕、[满江红]、[码头],单弦的[黄鹂调]、[玉娥郎〕等。这类曲牌由于旋律进行呆板,格律过严,不适应说唱风格的演变,逐渐在现代曲目中被淘汰。同时,它又多吸收了一些说唱风格较强的原属板腔的曲调,如单弦的[金钱莲花落]、[靠山调]、[怯快书]等,大调曲子的[上流]、[下流]、[紧诉]、[渭江]等,而形成一种曲牌加板腔的特殊的音乐结构。它与板式变化体曲种不同之处,在于这些板腔与曲牌混合之后,成了表达特定情绪的曲牌,便于融叙述、抒情、人物对话于一体。曲牌联套体还有一种唱腔结构体制,即“主调、副调体”。主调是主要的曲牌,但有板式变化,与板腔相同,如山东琴书的主调是[凤阳歌〕,有慢板、二板和垛子板;副调有[凤阳歌]、[上河调]、[锯大缸]等,都是曲牌性质的曲调。
单曲体
   是以一个基本曲调反复演唱的唱腔结构。单曲体的曲调多半源于民歌和小曲,以演唱写景、抒情、咏唱人物故事的短段见长。在一些以曲牌联套体为主的曲种中,也保存着一些单曲体的曲目。如河南大调曲子有用[码头]唱的《拷红》;四川盘子有用[青杠叶]唱的《想红军》;湖北小曲有用[走马四平]唱的《看铁牛》等。过去也曾有以单曲体演唱叙述体的有故事情节的曲目,如以[太平年]演唱的《李方巧得妻》、《白宝柱借当》等。由于板式没有变化,唱腔单调,多已淘汰。有些单曲体的曲种,采取在基本曲调的基础上加垛子板的方法来演唱,如天津时调的[靠山调],在基本曲调的四个乐句中加进了无固定句数的“数子”,形成4/4拍与2/4拍的交互变换,既华丽优美,又朴实流畅,从而丰富了曲艺的唱腔。

三、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曲艺音乐的知识,请同学们在课后复习曲艺的唱腔和伴奏音乐结构。

高中音乐教案合集--《非   乐》

教    具 磁带 课件 多媒体设备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接触或熟悉非洲地区有代表性的民族、民间音乐。使学生体会非洲民族音乐所具有的与西洋音乐以及其他地区音乐明显不同的艺术魅力。
           2 了解非洲乐器姆比拉和鼓在非洲音乐中的地位和作用。
重点难点: 学会判断个别国家主要受到什么音乐文化的影响。 
授新课
  1、片琴有着许多称谓,如手指钢琴,拇指钢琴等等,作为一个统称,按照当地传统的演奏乐器分类法可分为三种,它们分别分布在北非,赞比亚流域和南非地区,而出现在南非的这种乐器就称为姆比拉。
姆比拉是由一套长短不一,由固定调音的金属或竹子的舌簧组成。这些舌簧的一端连接在一块常带有箱形或葫芦形共鸣器的音板上,这使得演奏者能够因拨动键片而产生“嗡嗡”的共鸣声。演奏的乐手常由年轻人担当,他们在娱乐或求爱时用其为歌曲伴奏。
 2、姆比拉琴是一种极富有“个性”的乐器。以姆比拉-佳-瓦支姆为例,它的键盘可以人为的分为三部分,一是右手键盘,二是左上键盘,另一部分是左下键盘。这三部分的键盘所代表的音区依次是高音区、中音区和低音区。说它富有"个性",在其构造形态、演奏技巧等方面都有明显的表现:第一,这三部分的键盘数是不相同的。右手键盘有九个键,左上键盘由六个,而左下键盘则有七个键。第二,传统意义上,键盘上相邻的两个音,其音高也是相邻的。但姆比拉-佳-瓦支姆的两个相邻间出现三度甚至是五度音的跳进。第三,左上与左下键盘特殊的形制使得名义上是两个相邻的键盘,而实质分别属于两个音区,由几个相邻的键之间的音程关系还是八度。另一方面,这种特殊的形制,使得左上键盘与左下键盘形成三个音阶。这也是姆比拉琴区别其他乐器的一大特点。最后一方面,姆比拉-佳-瓦支姆在演奏时,不同的键盘有不同的演奏方法,右手键盘的最低三个音使用大拇指从上向下拨动,而其余的音则是从下往上拨动,这种演奏方法交替形成了旋律音高。这些足以使我们对姆比拉琴产生浓厚的兴趣。
    3、作为非洲重要的乐器之一,姆比拉也被赋予了"神灵"的力量。这种想象在人们无法与自然抗衡时,经常出现在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姆比拉在用作娱乐的同时,也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它奏出的音乐常被视做"祖先"的声音。并排的琴键好像人们和神灵依偎在一起;奏出的声音代表婴儿出生使得啼哭声等等。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姆比拉在黑人的心目中已不再是一种乐器,而成为人与神之间虔诚交流的工具,它在现实与生灵世界的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通过这座桥梁,人们找到了一种向神灵表达与倾诉的道路。  
       4、黑非洲指的是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这里居住的大多为黑人。鼓是黑非洲普遍流行的乐器,又被称为非洲传统音乐之魂。
    鼓的功能和用途在非洲是多种多样的,除了用于音乐外,有时还是民族、部落或宗教的象征,或用来传递各种信息,即所谓“会说话的鼓”。非洲鼓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无论是制鼓的材料、形状和演奏技巧都是独特的。
    鼓的演奏方式有独奏、重奏和合奏。独奏和重奏鼓的节奏复杂多变,抑扬顿挫、铿锵有力。集体击鼓或一个人同时击多只鼓时,鼓声气势磅礴,有如万马奔腾,雄壮激越。在非洲人的生活中,舞蹈是不可缺少的,而舞蹈又离不开鼓。在东非的斯瓦希里语中,“鼓”和“舞”是同一个字。在多哥的歌舞活动中,何时奏乐,何时起舞,以至于节奏的快慢、旋律的进行都要听从大鼓的指挥。毛里塔尼亚的的女鼓手则是边舞边击鼓,她们时而用手指轻弹鼓皮,如行云流水,时而猛烈敲击,如江河奔腾。她们一面击鼓,一面用双手轮流拍打臂、腿,作出各种姿态,非常动人。又如在布隆迪,10名男舞蹈演员头顶大鼓,边敲边上场,围成半圆形,然后演员们各自取下大鼓,放在面前。在圆圈中再放上另一面大鼓,由演员们轮流上前击奏。他们时而凌空跳跃,时而旋转舞蹈,并且伴以歌唱,强烈的节奏、密集的鼓点、热烈狂欢的场面,十分精彩。 鼓在非洲常常还作为国家、民族的象征。如在乌干达的国徵中就有一面鼓,它表明了一种古老的传统。因为乌干达在成为共和国前,为四个王国,每个王国的王室都有一套大小不同的鼓,各有不同的名称和音色。这种鼓只有王室的婚丧嫁娶、新王登基、对外宣战时的隆重场合才能使用。对属于不同权力等级的人来说,鼓的数字是有规定的,在原布干达王国,巨大的仪式性的鼓,国王有93个,各级酋长依此递减,在换鼓皮时还要用人或动物作牺牲。这种鼓是当作神物来尊崇的。
     非洲鼓还常用来传递信息和语言,鼓手用不同的力度、敲击鼓面的不同部位,能发出各种不同的音响,加上急缓有别的节奏,形成各种各样的鼓点,作为一种信号语言,来传送各种信息。在清晨、傍晚比较安静的时刻,鼓声可以传到15公里以外,鼓手们一个接一个地重复着鼓声,这样可以用惊人的速度准确地传“话”--一百英里以外的的地点可以在两小时内达到。过去,当奴隶贩子捕捉黑人时,非洲人就通过鼓语通知人们迅速逃离,使奴隶贩子一无所获。鼓语还常常用来号召人民参加公益劳动、抵御敌人来犯、报告火警等。
  总之,非洲音乐中最突出、最主要的因素是节奏,鼓正是非洲音乐节奏的基础及表达音乐语言的一种最重要乐器,鼓在非洲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是任何其他乐器无法比拟的。
  在非洲的各种鼓中,最常用的是一种被称为达姆达姆的中等尺寸的鼓,它一般被置于双腿中间用手敲打,演奏常常带有很强的即兴性。近年来,非洲鼓也已进入了专业音乐创作领域。非洲津巴布韦的作曲家多米沙尼·马拉里在1990年创作的“诺兹波妈妈”就是用非洲鼓与弦乐四重奏一起演奏的新作品,由世界著名的科诺斯四重奏组演出,效果很好。
六 总结
 在非洲这个音乐大家庭里,有着丰富的音乐知识和美妙多样的音乐素材,请同学们平时多欣赏非洲的音乐,使自己熟悉各个国家不同的音乐风格。

高中音乐教案合集--《黄河大合唱》()

教    具 VCD、多媒体、钢琴 
教学目的 学习作品《黄河大合唱》,同时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重点难点    在欣赏作品《黄河大合唱》的同时,使同学了解这支乐曲的创作背景和其中包含的民族抗争精神与人民奋起保卫祖国的伟大力量。
一、课前预习及导课。
1、 《黄河大合唱》是我国近代合唱音乐的一座光辉的里程碑,也是我国近代大型音乐作品的典范之作。
    《黄河大合唱》创作于1939年3月,由光未然作词,洗星海作曲。作品用感情饱满的笔墨,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歌颂了具有悠久历史的伟大祖国。作品以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一黄河为背景,热情地讴歌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保卫祖国的必胜信念。人民音乐家洗星海以他不可遏制的创作热情,仅仅用了6天时间,就完成厂这部巨作的初稿。同年5月,《黄河大合唱》在延安演出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毛主席都跳了起来,很感动地说了几声‘好’。”(洗里海日记)
2、《黄河大合唱》诞生于1938年武汉沦陷后,著名诗人光未然写成长诗——《黄河吟》。和光未然有过多次合作的冼星海凝神倾听后,突然,他一把夺过光未然的诗稿,冲回宿舍——他要立刻把这部长诗谱上音乐!
    从3月26日开始,冼星海窑洞里的灯光彻夜通明。他支撑着病弱的身体,在土炕上日夜赶写。奔腾的乐思常常使冼星海无法自抑,他时而斜躺在土炕上抱头沉吟,时而坐起来振笔疾书。六天后——1939年3月31日,《黄河大合唱》脱稿了。4月13日,经过10多天的排练,《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首演。从此以后,伴着抗日的烽火,随着复仇的巨浪,《黄河大合唱》响彻在青纱帐里、长城内外,合唱人数从30人、60人、80人,壮大到100人、500人、1000人;演出地点从延安、重庆、香港,扩大到纽约、神户、多伦多。
二、授新课
1、用录音机放《黄河大合唱》,同时对作者、背景及乐曲进行介绍和讲解。
《黄河大合唱》包括《序曲》和八个乐章,以朗诵和乐队为背景贯穿起来,是一部反映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音乐史诗。1941年在前苏联,冼星海又重新整理了这部作品,丰富了声乐部分,并运用大型管弦乐队的编制进行了配器。1969年,殷承宗等人又将它改编为钢琴协奏曲《黄河》。正如埃德加·斯诺当年所预言——《黄河大合唱》属于明天的中国!
作品共有八个乐章,每章开首均有配乐朗诵。
1《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原稿为男音)
2《黄河颂》(男高音或男中音独唱)
3《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三弦伴奏)
4《黄水谣》(女声二部合唱,原稿为齐唱)
5《河边对口曲》(男声二重唱及混声合唱,原稿是男声对唱)
6《黄河怨》(女高音独唱,音乐会上常按修订稿加入女声三部伴唱)
7《保卫黄河》(轮唱)
8《怒吼吧,黄河》(混声合唱)
《黄河大合唱》为我国现代大型声乐创作提供了光辉的典范。六十年代后期 被改编为钢琴协奏曲。
三、总结
提起20世纪的华人音乐,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无疑是最伟大的作品之一。海外华人曾说:“每次听到它,都会体验到一种作为中国人的崇高和自豪。”

高中音乐教案合集--《黄河大合唱》(下)

教    具 VCD、多媒体、钢琴 
教学目的    1、巩固黄河的一部分乐章。
            2、学会唱其中的《河边对口曲》及《保卫黄河》。
重点难点 歌曲曲调及情绪的掌握。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导入新课。
1、《黄河大合唱》的词曲作者分别是谁?请简单介绍一下。
2、列举《黄河大合唱》的几个篇章。
二、授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黄河大合唱》,下面我们在欣赏的同时,老师对各个篇章进行一下讲解:
         管弦乐队演奏的《序曲》概括地对全曲进行了极富特点的描绘.乐队效果色彩浓郁。音乐刻画了人民的意志和力量,象征着崇高伟大的民族精神:几个主题经过发展后交织征一起,形成了序曲的高潮。
    《黄河船夫曲》采用了劳动号子的体裁形式,展现了乌云满天.惊涛拍岸,船夫与暴风雨奋力拼搏的生动形象.表现了华夏子孙吃苦耐劳和一定能到达胜利彼岸的优秀品质。九曲黄河上船大粗矿的号子以领唱、合唱的形式塑造出来,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艺术感染力。作为大合唱的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给我们展示了这一可歌可泣的史诗的第一幕。
     男高音独唱《黄河颂》是一首以黄河象征祖国的热情颂歌,充满了搏大、豪放的情怀。第一部分以平稳的节奏、宽广的气息歌唱了黄河的雄姿。第二部分以热情、奔放的旋律赞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热情激昂地颂扬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配乐诗朗诵《黄河之水天上来》之后,是民谣风格的抒情叙事曲《黄水谣》,朴素的音调优美而又平易动人:第一部分描写了奔流不息的黄河之水和中华儿女美好安宁的和平生活。第二部分主题深沉、痛苦,描写了日寇侵略后妻离子散天各一方的悲惨情景。音乐在低沉的情绪中结束,使人久久难忘。
     《河边对口曲》如民间小曲般亲切而富于乡土气息,通过叙事般的对唱形式,手法 简练,效果甚佳,描摹了国土沦丧后日寇铁 蹄下人民的悲惨遭遇。
      《黄河怨》以低沉凄惨、悲痛欲绝的音调,哭诉了一个遭受日寇蹂躏、失去丈夫孩子、留下“把血债清算”的遗愿而投入滚滚黄河怀抱的妇女的深仇大恨。齐唱、轮唱《保卫黄河》表现了游击健儿的英勇气概,是一有人民战争壮阔场面的战斗进行曲。“龙格龙格龙格龙”的衬词此起彼伏,波澜壮阔的宏伟场面和乐观主义的民族精神跃然眼前。
    混声合唱《怒吼吧,黄河》是整部大合唱的终曲,也是全曲的高潮。前面出现过的几个重要基本主题得到了综合的展现,愤怒的情绪、战斗的号角、坚定的节奏、丰满的合唱以宏伟的气势使音乐达到了最高潮,作品在乐队全奏和八声部合唱气吞山河的的澎湃波涛中结束。
课堂练习:
1、用录音机放一遍《河边对口曲》,然后教师用钢琴进行伴奏,进行识谱,学唱。
2、用录音机放《保卫黄河》,然后教师钢侔樽啵泻铣br>唱的过程中可找唱的好的同学给大家示范,并分组唱,进行比赛。
最后保卫黄河试着进行轮唱。
三、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黄河大合唱》中的两首歌曲,这两首歌曲所表现的情绪有所不同,我感觉大家都已经体会出来了,请同学们回去后对这两首歌曲进行复习。

高中音乐教案合集--西洋交响乐队及乐器

教    具 录音机、钢琴、多媒体设备 
教学目的 了解西洋交响乐队及乐器 
重点难点 西洋交响乐队规模庞大,乐器众多,不易掌握是本课的难点 
一、导课。
1、我们时常听到交响乐队的演奏,时常听到电台广播的交响音乐,每当我们欣赏这些音乐作品的时候都会感到:从这样的交响乐队中不知道会有多少美丽的、雄壮的、激动人心的、热情横溢的音乐奔泻出来。但是,一个交响乐队到底有哪些乐器这些乐器各有哪些特殊的性能和表现力?它们是在什么时候和怎样结合成为这样一个庞大的整体的一个交响乐队所具有的那种魔术般的力量又是怎样产生的这一系列问题,并不是每一位音乐爱好者都能完全了解。
    2、交响乐队的萌芽实际上是在十六世纪中叶,即在文艺复兴的鼎盛时期,交响乐队中的乐器大多也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现代的交响乐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一直到十九世纪末叶,甚至可以说一直到二十世纪初,一共经历了三个世纪的复杂发展过程才最后定型。
   二、授新课
1、交响乐的时代变迁与发展。
    在文艺复兴时期,由于资本主义在封建社会内部的萌芽和发展,由于城市的建立和发展,以及与此相适应的进步的资产阶级世界观——人文主义的形成,因此对艺术创作也提出了以现实主义的方法基础。蒙特威尔第的另一个功绩还在于:他对乐队有着新的理解,认为乐队就是各种不同的音色的结合,因此他开始使不同的乐器进行对置,相互对比,让各组乐器轮番演奏等,这些做法在当时都还是一种意外的新发现。总的说来,这一个时期在乐器的采用和配合方面仍不断地在变换着,有时候甚至还把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例如巨型提琴、风车和大炮等用在乐队中,以造成某种特殊的效果。
    十七世纪是交响乐队发展的一个很重要时期。随着主调和声风格的发展和数字低音的采用,羽管键琴因为便于奏出和弦便在乐队中占据很稳固的地位;其次,由于意大利著名提琴制造家,例如阿玛
蒂和斯特拉蒂伐利等人在提琴的改良和最后定型方面所获得的辉煌成就,提琴族乐器在乐队中的数量便逐渐增多,并最终把诗琴和其他一部分古老的乐器排挤出乐队之外。但是这时候的乐队还不能算是新型的乐队,因为它的基础仍然是羽管键琴,而且乐队中还有不少是古老的乐器。从十七世纪中叶开始,对乐队的兴趣在整个欧洲逐渐蔓延开来,乐队也从它诞生的摇篮——意大利的罗马、佛罗伦萨、威尼斯和那不勒斯等城市走出国境,在巴黎、伦敦、柏林、汉堡和维也纳,都相继出现不同类型的早期乐队。到十七世纪末,不但在歌剧院和教堂有乐队演奏,还有专门供乐队演奏音乐的新场所应运而生。1672年,第一个公开收费的弦乐队音乐会在伦敦举行,1686年荷兰开始有定期的公开演奏会,并即遍传欧洲其他国家。
    十八世纪是大转折和大革命的世纪。欧洲的社会结构、哲学观点、美学理想以及艺术形式都发生了变化,交响乐队的转折时期也随着到来了。在交响乐队史上的这个转折,应该以海顿的《第一交响曲》问世的1759年为标志。
   十八世纪中叶,主调和声的新风格取代了多声部的复调音乐,出现了交响曲和协奏曲这一音乐新体裁,随着音乐风格本身的转换,在乐器组合方面,已经渐趋合理的所谓“古典时期乐队”也在这个时候形成了。这时候的乐队已经从长期妨碍它发展的数字低音和羽管键琴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但是木管乐器组和铜管乐器组在乐队中的地位还没有确立,海顿的《第一交响曲》所用的乐队除弦乐器组外,只有两个双簧管和两个法国号。由海顿所创始并由莫扎特最后确立的“古典乐队”,实际上是取法于曼海姆乐派的双管乐队。
   此后,交响乐队的发展只是在细节上有所变换而已。十九世纪初的乐队又扩大了乐器的数量,特别是铜管乐器的数量有了比较大的变动——起初把法国号增加到四个,构成一个四重奏,稍后又加用了三个长号。这样便形成了一种新型的乐队——大交响乐队,也就是所谓“浪漫派乐队”。这种乐队在浪漫派作曲家威柏、舒柏特和门德尔松的创作中才最后完成。
   2、交响乐队的乐器构成
   总的说来,在交响乐队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中,历代作曲家所采用的乐队是非常多种多样的。但是我们可以把所有这些种类繁多的乐队归纳为两种基本类型,那就是小交响乐队和大交响乐队;这两种乐队都包括有弦乐器、木管乐器、铜管乐器和打击乐器等四组。现在先谈小交响乐队。
    小交响乐队在十八世纪下半叶形成,这种乐队在当时的作曲家看来并不觉得它是小型的乐队,直到十九世纪初,绝大多数的歌剧和交响乐作品都是采用这种乐队。小交响乐队使用的乐器通常包括有:
    弦乐器:第一小提琴六至八个,第二小提琴四至六个,中提琴二至四个,大提琴二至四个,低音提琴二至三个。
    木管乐器: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和大管各两个。
    铜管乐器:法国号和小号各两个。
       打击乐器:定音鼓一对。
    小交响乐队使用的乐器有时候往往还有所省略,例如省略单簧管和小号等。莫扎特的后期交响曲创作有时候省略小号或定音鼓,有时候省略双簧管。相反地,小交响乐队有时候也有所扩充,甚至接近大交响乐队。这种扩展的形式时常被用在当时的歌剧乐队和清唱剧乐队中,交响乐作品应用这样的乐队的就少得多。
    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开始直到现在,一般的交响乐、歌剧和舞剧作品,多半应用大交响乐队,大交响乐队使用的乐器通常包括有:
    弦乐器:第一小提琴十二至十六个,第二小提琴十至十四个,中提琴八至十二个,大提琴六至十个,低音提琴六至十个。
    木管乐器: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和大管各二至三个,此外往往还加用这些乐器的变形乐器,例如短笛(偶尔也采用中音长笛)、中音双簧管(或英国管,偶尔也采用抒情双簧管)、低音单簧管(偶尔也采用小单簧管、中音或倍低音单簧管)和低音大管等。  
    铜管乐器:法国号四个,小号二至三个,长号三个,大号一个或两个。
    打击乐器:定音鼓、三角铁、小鼓、钹和大鼓等。
    除了上述四组乐器外,往往还加用竖琴,而且多半是用两个。大交响乐队大约由六十至九十人组成,但也有一百人以上的。这种乐队有时也压缩一部分乐器的数量,特别是减少弦乐器的数量、但有时也扩大某一组乐器中的个别乐器的数量或全组乐器的数量,以及加用一般乐队少见的个别乐器,如钢琴或管风琴等。
    从小交响乐队和大交响乐队使用的乐器种类上可以看出,长号是决定乐队所属的类型的标志。缺少长号的乐队只能算是小交响乐队,因为一个大交响乐队必须有三个长号和一至两个大号。如果只有一个长号,也只能算是小交响乐队。
    三、总结
    我们已经把交响乐队中各级乐器都简略介绍过了,现在再讲一讲这些乐器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上面说过,弦乐器组的乐器数量最多,单是第一小提琴就有十多个,但是其他各组中的每一种乐器一般只用两三个,甚至也有只用一个的。每一种乐器所能奏出的音是不尽相同的,有的容易奏出高的音,有的容易奏出低的音,有的容易奏出快速度的活泼的旋律,有的则适合于奏出徐缓悠扬的曲调。把这些不同性能的乐器结合在一起,就得考虑到使这些乐器能够相辅相成,而不是互相妨碍。因此首先就得使这些乐器在数量上保持一定的比例。现代乐队中的乐器配置是在十八世纪中叶形成的,在这之后虽然乐队的组织日渐扩大,但是乐队中各组乐器的比例并没有多大变化。

高中音乐教案合集--古典主义音乐(上)

教    具 录音机、钢琴、多媒体设备 
教学目的 了解古典主义音乐的定义、代表人物、代表作 
重点难点 理解巴洛克时期、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知识 
一、导课。
1、古典主义的萌芽,发生在巴罗克时代的意大利。后来由于在维也纳出现了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三人,借此古典主义音乐便得以形成。因此,音乐方面的“古典乐派”实际上指的是“维也纳古典乐派”。古典主义艺术,首先发生在文艺领域中,它以恢复希腊、罗马的古典艺术为目的,注重形式上的匀称和谐调,主要放眼于追求客观的美。

二、授新课
1、古典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
巴罗克(Baroque)风格
    从年代上说,大体上从十六世纪末到1750年间的音乐,称为巴罗克音乐。巴罗克(Baroque)一词,原来的意思是形状不整的珍珠,最初是在建筑方面来表明一种艺术形式。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是以希腊、罗马的形式美为第一性的,对之而言,巴罗克风格是一种全新的表现形式,也是后来兴起的洛可可(Rococo)艺术的前提。
  巴罗克时代的欧洲音乐以德国、意大利和法国等几个国家为代表,音乐艺术在这一时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巴罗克时代的德意志音乐,可以说以许茨、巴赫和亨德尔为代表。如果把中世纪以来的复调音乐比做金字塔,则他们的音乐就是塔顶,他们吸收了文艺复兴以来的意大利的新音乐,并开拓了一条新的道路。
     亨德尔和巴赫的音乐作品,无论在集成传统音乐方面,还是在追随新思潮方面,都在音乐史上放着射着异彩。亨德尔的作品,多为歌剧和清唱剧音乐,在器乐作品中也含有强烈的声乐因素,这显然是受了意大利的影响;而巴赫的音乐,在声乐作品中也含有强烈的器乐因素,这预示了以后的古典主义时代的到来。
      也可以说在音乐创作上不存在所谓“古典时期”,仅有“古典风格”。按照这种风格,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写出了他们的名作。
如果说这是杰出的典范,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这种风格并非仅仅出现于他们三人的作品中,这个时期的其他作曲家的创根基本上也是这种风格,也是按照这种传统。
     在巴洛克时期和古典时期之间,还有一些短暂的过渡阶段。其中之一是洛可可(Rococo),就像音乐史学者给巴洛克取名一样,是按照其风格而取名的。这一名称原是艺术史学者们专门用来指十七世纪末十八世纪初法国的装饰性艺术的。这一时期的法国建筑中,巴洛克式的雄伟、严峻的风格分解或者柔化,成为类似贝壳制品(法语为rocaille)式的线条。由此发展出一种新颖的、绚丽的、优美的、富有想象的风格。像所有的法国文化及趣味一样,这种风格也迅速传遍欧洲,在德国南部及奥地利特别风行。如果说音乐和建筑等其他艺术的演变完全一样,那是不恰当的,但在音乐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浓墨重彩让位于优美、纤细的精雕细琢,尤其在键盘乐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很多一流的作曲家写了极尽装饰能事的乐曲,著名的格可可风格的作曲家当数法国的库普兰,在德国采用这种风格的是巴赫的同时代人泰勒曼和马特松,意大利作曲家有D·斯卡拉蒂。在C.P.E.巴赫、海顿、莫扎特等人的作品中犹可见到洛可可风格的余韵。
维也纳古典乐派
   以“交响乐之父”海顿、“音乐天才”莫扎特和“乐圣”贝多芬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乐派,在音乐史上建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这一乐派的主要特征是反映人类普遍的思想要求、追求美的观念、强调风格的高雅,给予人们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
     与海顿大致相同的时候,世上出现了堪称神童的莫扎特,由此维人的古典乐派立即增添了光彩.包括贝多芬在内的这三人,都不是出生于维也纳,却聚集在维也纳,这可能有其必然的道理.三人虽各自走着不同的道路,但互相影响、协力合作,终于结下了不解之缘.
     沃尔夫冈·阿马丢斯·莫扎特于1756年1月27日生于萨尔茨堡,他虽然比海顿年轻24岁,但海顿于27岁时才创作他的第一部交响乐,而莫扎特的第一交响曲却是八岁时的作品,他们的创作活动几乎是在同一时期开始的.莫扎特于1791年完结了一生,海顿却比他多活生活了十八年.更加有趣的是,莫扎特在年轻时尊敬海顿并向他学习,而在莫扎特死后海顿所作的交响乐中出现了莫扎特风格的优美性和歌唱性,反而受到了莫扎特的影响。莫扎特的音乐才能,其异乎寻常的早熟史无前例的.据说他在三岁时,每坐在钢琴之前,就特别对找出的三度程的和弦长时间欣然自得.他四岁开始学习钢琴时,短曲只需30分钟,稍长的乐曲也只用一小时就能熟记,而且能准确地弹奏出来.他五岁时开始作曲,最初的一曲是他父亲把他即兴的弹奏谱写出来的,但不久他就开始自己谱曲.现在克歇尔编目的第一号小步舞曲就是他五岁时的作品.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莫扎特的G大调弦乐小夜曲第一乐章。
在欣赏的同时介绍:
    海顿生于1732年,于1809年去世,是“三巨头”中寿命最长的,慈祥和蔼的他被人称作“海顿爸爸”。在音乐创作领域,他被誉为“交响曲之父”,一生创作出过一百多部交响曲作品(有编号的就有104部),同时他还是弦乐四重奏这一曲式的缔造者。虽然它并不是三人中成就最高的,但对音乐发展史而言,却是绝对不容忽视的重要人物。
    莫扎特,1756年-1791年。在他头上有太多光环,“神童”和“天使”是人们给予他最常用的两个代名词,而他更是音乐学界所公认的作曲天才。莫扎特一生创作了四十多部交响曲,最后5-6部被认为是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杰作;而他的27首钢琴协奏曲,作为一个整体则是后人无法超越的极高境界;莫扎特的歌剧在当时更是具有极高的声望,并广受欢迎。然而这位音乐天才却在35岁那年因病早逝,即便如此,他所遗留下来的有编号的音乐作品也多达六百多部。
    贝多芬,1770年-1827年,他被誉为“乐圣”。九部不朽的交响曲是贝多芬一生奋斗以及精神境界的写照,而他的许多器乐奏鸣曲、协奏曲、序曲、歌剧等更是一个革命时代的象征。有人说,贝多芬是半个古典主义者、半个浪漫主义者,这是不无道理的,他不能算作纯粹的古典主义者,贝多芬更像是古典乐派与浪漫乐派之间的一个过渡使者,一个音乐风格独特的大师。
    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三人都在十八世纪八十年代到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在维也纳活动,他们之间互有影响。他们都是运用奏鸣曲形式的大师,写出了奏鸣曲、交响曲、四重奏这类体裁的不朽佳作;他们也都致力于主题的展开以及利用调性的配置来给抽象的形式注入细致微妙的表情。虽然三人都写过歌剧,但是真正在歌剧中留下了璀璨名篇的只有莫扎特,而且也确实没有称得上“古典主义”的歌剧风格存在。主要是这些大作曲家的器乐曲给了当时以及整个十九世纪以巨大影响。除了贝多芬后期的作品显得较为艰深外,这三人的作品都既深刻而又通俗易懂,这也促进了这一时期开始的音乐从此走向世界。巴赫和亨德尔的作品仍仅限于在中部德国及英国流传,而海顿的作品不仅在他受雇的贵族宅邸演奏,而且在维也纳、巴黎、伦敦都能听到;莫扎特以演奏家的身份漫游全欧,演奏他自己的作品;贝多芬的作品从1805年后也是在欧洲到处都能听到。
三、总结
请同学们在课后多欣赏一些古典主义音乐,丰富自己的音乐知识,今天的课程就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高中音乐教案合集--京剧

教具:多媒体教室

一.教学目的

1。了解京剧的基础知识(起源、唱腔、伴奏乐器、表演形式、人物行当等)

2 。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懂得继承和宏扬民族文化的意义。

3。教学方式:课件演示,教师讲解、示范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⑴听歌曲:《唱脸谱》 (出示课件)

[师]这首歌曲是关于我们的国粹--京剧的。京剧是流行全国各地的戏曲剧种之一。我国的戏曲艺术与古希腊的悲喜剧,印度的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种。而我国的戏曲的艺术形式是保留最完整的。其中京剧又被誉为是我国的国粹。随着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京剧艺术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悉和喜爱,甚至一些老外特地到中国拜师学艺,把我国的艺术带到他们的国家中去。那么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对自己的国粹了解多少呢?

⑵谈谈对京剧的认识。(学生讨论回答)

2.京剧艺术基础知识

(1)起源:京剧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国粹,因形成于北京而得名,但它的源头 还要追溯到几种古老的地方戏剧。1790年,安徽的四大地方戏班 :三庆班、 四喜班、 春公班和春班 。先后进京献艺,获得空前成功。

    徽班常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演出,于是,一种以微调“二簧”和汉调“西皮”为主、兼收昆曲、秦腔、梆子等地方戏精华的新剧种诞生了,这就是京剧。

    在200年的发展历程中,京剧在唱词、念白及字韵上越来越北京化,使用的二胡、京胡等乐器,也融合了多个民族的发明,终于成为一种成熟的艺术。

(2)角色的分类与脸谱:

“ 生、旦、净、 丑 ” 是 什 么 ? 其 实不 过 是 角 色 分 类。

“ 生 ” 是 男 性 正 面 角 色。

“ 旦 ” 是 女 性 正 面 角 色

“ 净 ” 是 性 格 鲜 明 的 男 性 配 角

“ 丑 ” 是 幽 默 滑 稽 或 反 面角 色。

每种角色又有表明身份的脸谱、扮相等,只要演员一上场,你一望便知。在人的脸上涂上某种颜色以象征这个人的性格和品质、角色和命运、是京剧的一大特点,也是理解剧情的关键。

红 脸 含有 褒 义,代 表 忠 勇 者。

黑 脸 为中性, 代 表猛 智 者 。

蓝 脸 和绿 脸 也 为中 性, 代 表 草 莽 英 雄 。

黄 脸 和白 脸 含 贬义, 代表 凶 诈 者 。

金 脸 和银 脸 是 神秘, 代 表 神 妖。

(课件里分别有不同的脸谱。以便学生认识,和区分)

(3)京剧的音乐

声腔:唱腔和伴奏统称声腔。以板式变化为主,又因不同行当形成生腔和旦腔。

念白:“念”指人物吟诵诗句,富有节奏韵律感,音乐性较强;“白”指人物之间的对话。分韵白和京白。

(练习对话片段男:哥哥,哥哥……

               女:兄弟,你哥哥出去做买卖去了,叫你等他一会儿。

               男,哦,等他一等。

               女:是。)

打击乐:通过打击乐器有节奏的击打,掌握全场演出的节奏,人物情绪和唱腔的演唱。

京剧三大件:京胡,京二胡,月琴

曲牌音乐:京剧乐队中的管弦乐器,除担任唱腔的伴奏外,还演奏各种纯乐器曲牌,作为剧中的过场音乐和配合哑剧式的表演,曲牌多从昆曲中借用。

如:“京胡曲牌”“唢呐曲牌”“笛子曲牌”。

做:舞蹈化的形体动作(看喂鸡片段,让学生模仿)

打:传统武术和跌打技艺的结合(讲述盖叫天事迹)              

3.京剧欣赏与学习      

欣赏《铡美案》选段

    剧情简介:陈世美得中状元,招为驸马后不认前妻秦香莲母子,反差韩琦于土地庙杀害。韩不忍,遂放其逃走后自刎。香莲愤之,拦轿喊冤。包拯出面,良言相劝陈世美,无果。包拯伸张正义,不顾皇亲势大,按律处陈世美以斩刑。

    唱词:【西皮导板】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原板】尊一声驸马宫细听端的,可记得端午日朝贺天子,在朝房与驸马你相过了面皮,我相你眉长眉短有儿女,膀高膀低定有前妻,我劝你相认是正理,(白)驸马,祸到临头悔不及

    欣赏此曲,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剧中的脸谱,人物以及音乐。

学唱选段:《甘洒热血写春秋》

4.课后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京剧的一些基础知识,并欣赏和学习了京剧的音乐。希望大家能了解我国优秀戏曲文化,并能够热爱这一中国的国粹。下课。

高中音乐教案合集--音乐与文学艺术

教    具 录音机、多媒体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中国古曲、古诗《春江花月夜》的历史背景及艺术价值,提高学生对中国音乐文化精品的审美,评价能力。
                 2.通过古曲、古诗《春江花月夜》的对比欣赏,研究诗乐《春江花月夜》在艺术表现上的异同之处。
                 3.通过《春江花月夜》诗乐欣赏,培养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和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
重点难点 诗乐《春江花月夜》艺术性比较 
一、课前预习及导课。
1、教师:
     今天我们继续中国音乐文化欣赏之旅,利用网络欣赏中国音乐文化精品——著名的诗、乐作品《春江花月夜》,课前我看到许多同学按要求积极的进行了初步欣赏实践,非常好!现在能不能请同学说说古往今来人们对这两部作品有哪些较高的评价之词?(闻一多先生称之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孤篇横绝竟为大家”,中国古代十大名曲。)下面老师为同学们演奏这首乐曲其中的旋律,请问我演奏的是曲中的是那一段?(江楼钟鼓、主题)(教师演奏《春江花月夜》主题旋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春、江、花、月、夜这五个字代表着人生历程中的五个重要良辰美景,可以想象诗乐作品取名春江花月夜是多么富有诗意。这两部作品之所以流传百世,就在于作品表现出的意境是那么的幽美深邃,那么这两部作品之间有没有联系?他们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异同之处?对他们做一个比较如何?
二、授新课
1、* 初步欣赏《春江花月夜》《夕阳箫鼓》相关音响作品(全曲欣赏、片断欣赏),找出《春江花月夜》主题旋律。初步了解十个片断。
     * 《春江花月夜》唐诗参考资料预读,解决生字难字。
     * 《春江花月夜》乐谱对照音乐初步欣赏。
     * 中国民族音乐“鱼咬尾”、“换头合尾”的含义?
艺术实践任务:
     全班同学分成5个小组,建议以不同角色角度完成《春江花月夜》艺术实践,也可另定艺术形式。上课时由课代表主持,进行15分钟的交流(其中部分小组表演时可合在一起)。
     文学家小组:
     小组形式完成《春江花月夜》唐诗朗诵或吟唱(3分钟以内)。
     音乐家小组:
     小组形式完成创作歌词配《春江花月夜》主旋律演唱或演奏(3分钟以内)。
     书画家小组:
     小组形式完成创作《春江花月夜》或《夕阳箫鼓》书画作品3副(上课时带来)以上,上课时请一位同学即时书写“春江花月夜”五个大字(3分钟以内)。
     舞蹈家小组:
     完成创编一段《春江花月夜》舞蹈(3分钟以内)。
     历史学家小组:
     小组形式完成创作静态造型“春、江、花、月、夜”五组造型,可用道具(3分钟以内)。
     活动策划家小组:
     小组形式完成《春江花月夜》其他创意(3分钟以内)。
     教师:(音乐起)同学们,对于诗乐作品《春江花月夜》的欣赏比较到此暂告一段落,从大家展开的热烈探讨中,可见同学们对作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欣赏和研究,得到了令人满意的成果。下面让我们一起进入作品创意、艺术实践交流板块,请各组同学做好准备。欢迎**同学上台主持。
     * 各组同学交流《春江花月夜》相关艺术实践、创作交流。
     * 老师也自己所作的的《春江花月夜》音乐图画与同学交流。
     * 最后师生全体在《春江花月夜》音乐声中齐声朗诵唐张若虚诗《春江花月夜》前十六句或齐唱主旋律。
     学习小结:课堂师生学习小结,课余音乐学习安排。
     教师:
     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祝贺同学们艺术实践表演的成功。同学们,今天的学习是在积极主动、互相协作、实践创新、交流的氛围中进行的,大家从两部《春江花月夜》作品中感受到诗含乐韵,乐融诗情的音乐文化特点。也更加认识到中国音乐特有的韵律美,浓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及中国音乐的博大精深,老师今天也受益菲浅。对于《春江花月夜》,对于中国音乐,值得欣赏学习研究的还有很多,希望同学们课余的音乐学习总结能够更加成功。

高中音乐教案合集--   

教    具 录音机、多媒体设备 
教学目的 了解通俗音乐的几个大的类别,以及通俗音乐的概念和特征 
重点难点 结合实际,让学生谈谈自己对通俗音乐的看法 
一、导课。
1、通俗音乐(Popular Music)——把不表现重大体裁和思想内容的作品称为轻音乐,习惯上人们把通俗易懂、情调轻松的音乐,例如小斯特劳斯的那些圆舞曲等归属这个名词之下,以后,爵士乐、摇滚乐团、轻歌剧情、迪斯科等层出不穷的群众性的歌舞形式愈来愈多,而这些音乐虽然带有自娱的色彩,但有时亦有针贬时事,抨击现实的作品,原先的轻音乐的概念很难把这些都涵盖进去,有一些媒介把这些都为流行音乐,但这样就混淆了深受群众热爱的古典与这些音乐的界线。现在,理论家们一般都用通俗音乐一词概括这些音乐现象。
 二、授新课
1、布鲁斯
  我们知道,布鲁斯即蓝调,在英文中是苦、忧郁的意思。虽然爵士乐包括黑人音乐、英国歌曲、法国舞蹈音乐等等,但布鲁斯是爵士乐的主要成分.布鲁斯产生的时间比爵士乐早,可能是综合了19世纪后半期黑人们演唱的田间号子。宗教歌曲<灵歌>和诉说的民谣演变而来的。布鲁斯的音乐特点,主要在于大调音阶上降第三级音和降第七级音,有时也降第五级音。这些降半音的音符有小调性的特征,而且唱到这些音时常常带有滑音。颤音,听起来哀声怨语,悲恸凄楚,感情十分丰富,所以也有人将布鲁斯译为“怨歌。当然,布鲁斯歌曲也有一些欢乐、愉悦的作品。布鲁斯的速度舒缓,节拍常为四二拍、四四拍,旋律多含切分节奏。布鲁斯的演唱风格很自由,同生活中的语言情绪结合很紧,假声、呻吟、哭泣、嘟囔都可以用来渲染烘托气氛。布鲁斯这种底层社会的气质,给以后早期爵士乐带来了同劳动人民生活、同黑人民间音乐紧密相连的特色
带领同学们一起欣赏“空虚”布鲁斯。同时配合讲解:
2、通俗音乐    
        在通俗音乐的源起上,有的研究者认为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主要来源于西方,“一般主要指以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在欧美各国发展起来的一些适合城市一般市民群众兴趣和爱好的音乐”(1)。这种观点也许与“通俗音乐”或“流行音乐”的提法来自于西方有关。应该承认,百年来西方政治、经济和军事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展,使本身有着多种属性规定的西方文化也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扩展开来。自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开始,伴随着西方音乐技术和理论的大量引进,各种各样的音乐思潮和诸如“音程”、“谱号”、“BLUES”、“POP”之类的音乐名词术语也都逐渐被介绍到了中国。时至今日仍然不可否认的是,从某种角度来看,现代意义上的通俗音乐仿佛的确是一个西风东渐带来的舶来品。因为直到现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许多国家在通俗音乐创作方面不论从艺术手法、制作技术还是运作模式上都在或多或少或快或慢地因袭着西方的一些东西。但同样必须承认的是,这些都只能说明音乐实践本身的方法问题,并不能成为对通俗音乐的内涵和外延探讨可以完全用西方社会历史文化来解释的理由。即使在西方,用来解释通俗音乐或者流行音乐的“POP”一词的内涵也是颇为复杂的,它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中的使用并不一致。法国学者亨利·斯科夫·托尔格在《流行音乐》一书里提到,“我们混用POP_MUSIC和MUSIQUEPOP,不加区别:在法国,前一英文用语等同于后一法文用语;但在英国,尤其是在美国,通常的称呼只是ROCK(摇滚乐)”(2)。事实上,作为“音乐”概念范畴内的“通俗音乐”,它首先必然具有“音乐”的属性,然后才具有“通俗”的属性,而作为一种艺术形态的“音乐”并不是只在西方民族和国家中存在;同样,作为“音乐”形态之一的“通俗音乐”,也不是在西方民族和国家中发展起来后才在别的民族和国家里出现的。实际情况是,通俗音乐不只是在近现代才有,而是很早就已经存在,并且是在绝大多数民族和国家里的客观存在,只不过在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的通俗音乐体现了通俗音乐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而已。
欣赏《童年回忆》与《思念》,并请同学们在欣赏后发表自己对乐曲的感受。
     三、总结
通俗音乐是现在流传范围最广,最易于流传的音乐形式,但是通俗音乐的层次有高有低,请同学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多欣赏其中的精品。

以唱为主的歌剧  歌舞一体的音乐剧

教学目标

        通过对经典歌剧与音乐剧的对比赏析,了解歌剧与音乐剧是一门融诸多要素于一体却又相互有别的综合艺术形式,及各自与众不同的优势和艺术魅力,从审美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它们的艺术价值。

教学重点

       了解歌剧与音乐剧不同优势和艺术魅力,并认识他们的艺术价值。

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前,先请学生查找歌剧&音乐剧以及《茶花女》&《猫》故事梗概。

教学对象高一年级

教学过程

1.   导入(欣赏一组歌剧与音乐剧片段)

  

  

辨别哪些是歌剧、哪些是音乐剧,并简述理由?(你认为它们之间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歌剧以唱为主,音乐剧歌舞兼有。

 通过六个片断欣赏,让学生在视觉与听觉上对歌剧&音乐剧有一初步认识。

 

 

 


推出课题:以唱为主的歌剧 — 歌舞一体的音乐剧

 

2.   视听与认知

歌剧和音乐剧都属于综合艺术,它们都综合了哪些艺术门类?

歌剧与音乐剧的构成要素囊括了当今世界上现存的绝大多数

艺术品种:音乐、舞蹈、戏剧,以及文学、绘画、雕塑、建

筑、声光、电影艺术、语言艺术、滑稽艺术、幽默艺术、杂

技、魔术……

让我们借助经典歌剧与音乐剧的片段,就综合形式和综合方法

作进一步的比较。

 

经典歌剧《茶花女》

  由学生作简介

欣赏歌剧《茶花女》第二幕片段

(边欣赏边思考问题,在讨论答案时,再次低声播放该片断)

这一片段中有没有对白?

没有直接的对白,用演唱来表达。

在歌剧这一综合艺术中,各类艺术是否平分秋色?

不,音乐占主导地位

歌剧中推动戏剧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歌唱

歌剧在演唱风格上有何特点?

注重歌唱技巧,用美声唱法演唱。

有没有舞蹈?

没有,可见在歌剧中舞蹈并不是必需的,即便有,也是一种色彩性的、过渡性的。

歌剧舞美留给你的印象如何?

追求写实风格

歌剧的综合性:歌剧的综合建立在主次分明,严密有序的基础上。音乐在歌剧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

经典音乐剧《猫》

 由学生作简介

欣赏音乐剧《猫》的开场歌舞:《我是Jellicle Cat》

(边欣赏边思考问题,在讨论答案时,再次低声播放该片断)

在音乐剧这一综合艺术中,各类艺术是否平分秋色?

音乐在音乐剧中的地位?

主导地位,是音乐剧的灵魂。尤其追求新颖独特具有鲜明个性的旋律。

有没有舞蹈?舞蹈在音乐剧中的地位?

有,并且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手段,其重要性不在戏剧和歌唱之下,因此可说歌、舞、剧“鼎足三分”。

音乐剧中推动戏剧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载歌载舞、边唱边跳,歌、舞、剧三者并重。

音乐剧在演唱风格上有何特点?(欣赏插曲《Memory》)

不象歌剧那样追求高难度的歌唱技巧和戏剧性的表现力,更注重如歌的旋律、自然平易的发声、亲切随和的歌唱和诚挚动人的表达。

音乐剧舞美留给你的印象如何?(插播魅力猫“升天”片断)

写实风格的基础上融入了写意的、荒诞的手法,并大量使用多用途装置。

音乐剧的高度综合性

综合成分及综合状态较之歌剧要丰富得多。音乐剧将不同美学范畴、不同审美方式、不同艺术魅力的艺术门类高度综合,从而使自己具有了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叙事艺术与造型艺术的一切优势和魅力。

在讨论问题时,用小画面再次播放音乐剧片断,为寻求答案提供了依据。同时,利用超级链接插播相关片断增加了教学效果。

    3. 研讨与访问

歌剧与音乐剧在当今谁更具欣赏价值和艺术魅力?

请学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展开讨论:

创作特点

历史积淀

时代性

在学生结合课内的片断赏析与课前收集的资料展开讨论的基础上,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鼓励学生进一步开展研究性学习。

大众性、娱乐性

教师小结:

如果抛开这个非此即彼的辩论题,那么非常有可能出现第三种选择:无论是歌剧还是音乐剧、艺术歌曲还是通俗歌曲,只要是优秀的,都具有一定的欣赏价值,都应是我们的最爱。

高中音乐教案合集--音乐欣赏《蓝色的多瑙河》管弦乐曲

教学内容: 音乐欣赏:管弦乐曲《蓝色的多瑙河》
教学目的:1.通过欣赏本曲,使学生初步乐曲创作背景,作者生平以及什么是圆舞曲等音乐常识。
     2.通过欣赏本曲,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
教学难点:让学生在欣赏乐曲的同时展开一定的联想。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二.导入新课。
1.     介绍圆舞曲
    教师先弹奏一首圆舞曲类型的小乐曲,结束后提问:a刚才老师弹奏的歌曲每小节有几拍?b如果将这样的乐曲拿来伴舞也就是说将他看作一首舞曲的话,那它应该是一首四拍子的舞曲呢?还是一首三拍子的舞曲?
总结:其实三拍子的舞曲有它自己专用的名词:圆舞曲也叫华乐兹(waltz)板书:圆舞曲是起源于奥地利北部的一种民间三拍子舞曲。17、18世纪流行于维也纳宫廷,19世纪起风行于欧洲各国,她的特点一般为节奏明快,旋律流畅速度为小快板。我们今天这节课的主要任务也是欣赏一首世界闻名的圆舞曲《蓝色的多瑙河》,在欣赏乐曲的同时,我将同大家一起领略多瑙河上美妙的异域风情。板书:标题,作者
2.      作者生平
    在以前的音乐欣赏课上,我和同学们讲过,如果要较好的欣赏了解一部音乐作品,如果条件的话,最好能了解一下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同样为了能让我们更好的欣赏这部作品,我也找了一些关于这首圆舞曲的作者和创作背景的资料,下面,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他们。首先是这首圆舞曲的作者生平。板书:作者生平。约翰.施特劳斯[Johann Strauss]奥地利作曲家,小提琴家兼指挥家。于1825年10月25日生于维也纳一个音乐家的家庭里。父亲老约翰.施特劳斯是维也纳舞蹈音乐作曲家之一,他自己组织乐队,在国内外宫廷舞会、公园演奏,颇负盛名。老约翰原想培养自己的儿子当银行职员,但小约翰却觉得自己非常喜欢音乐,所以他就跟他父亲乐队的队长学小提琴,又跟一位捷克的作曲家学习作曲。在他十九岁的时候他就有了自己的一个十五人的乐队当众表演他自己的作品,同他父亲的乐队分庭抗礼了。1849年,他的父亲去世后,他便负责领导他父亲的乐队,从此,他不断地创作乐曲,拉小提琴以及指挥自己的乐队,接受国内外无数次的定期邀请到处巡回演出。他演出活动的活动的最高潮,是在1872年到美国的访问,据说他在波士顿指挥十四场音乐会演出,音乐会在特地建造的大厦举行,可以容纳十万个听众,而演奏者竟有二万人之多,为此,安排了一百名指挥给他当助手,盛况确实可谓空前。约翰。施特劳斯于1899年6月3日在维也纳逝世,时年七十四岁。他的作品一共有五百首左右,其中圆舞曲就有一百七十首,可以说圆舞曲是他创作的核心,他成功的创造了典型的“维也纳圆舞曲”介绍维也纳圆舞曲:这是一种音乐的结构形式,它的结构是:前有序曲,中间有四五首小圆舞曲连成的主体,后页有尾声。我们今天欣赏的作品就是一首典型的维也纳圆舞曲风格的作品。
接下来我们了解一下这部作品的创作背景,板书:创作背景
3.      创作背景。
    这首作品的创作时的背景与1866年爆发的普奥战争有关系,在1866年七月的一场战役中,奥地利战败,当时悲哀,沉闷的气氛笼罩着维也纳,1867处维也纳男声合唱团的指挥要求小施特劳斯创作一首充满生命活力的合唱曲,据说作者受了当时一位诗人的一首诗的最后一句的启示作成,可惜词作者的词填的很不好,因此初演时反映很冷漠。但在第二年的法国万国博览会上,改成管弦乐曲的《蓝色的多瑙河》取得巨大成功,从那时起一直到今天,这首乐曲依然是世界音乐舞台,特别是每年元月一日,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举行的新年音乐会上的常演曲目,不过,一般来说,这首作品的器乐曲比它的合唱曲更为常见。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乐曲。
4.      欣赏乐曲
    这首乐曲的我将让同学们欣赏两次,在第一次时我不任何解释,请同学们在欣赏的同时思考一下以下这几个问题,在听完第一遍后我将进行提问:
a.      这首乐曲的序曲主要由哪些乐器奏出?
b.      对比他们之间的不同说说这首乐曲由几部分构成?
c.      联系作品的标题,在欣赏音乐的同时展开你们的联想,看看都能想到些什么?好,下面开始欣赏第一遍。
    欣赏结束后进行提问,最后总结:《蓝色的多瑙河》是典型的维也纳圆舞曲形式,由一个序奏和五首略有对比的圆舞曲构成。其中第五首是第一首的扩展再现。最后由一段华丽的尾声作为结束。
欣赏第二遍:在欣赏的同时解说。
  序奏。弦乐震音好象多瑙河的水波,在闪烁荡漾。雾气消散的河面上,辉映出朝阳的绚丽光斑。圆号象一道霞光穿透冬雾,呼唤着春天。晨曦中,深睡在多瑙河畔的维也纳开始苏醒。很快,呼唤音调响彻整个管弦乐队;在晨光照耀下,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扬起欢乐的波涛。  
第一首圆舞曲犹如春之神 张开了幻想的翅膀,在蓝色的多瑙河上空翩翩而至。美妙的旋律,就象娓娓动听的语调,把合唱曲中的优美词句,轻轻地送到人们耳畔:"春天来了,大地在欢笑,蜜蜂嗡嗡叫,风儿吹动树梢……"
    第二首圆舞曲高昂开阔。轻盈的曲调象春姑娘在高高的阿尔卑斯山上向多瑙河招手。旋律中歌词 中对春天热情赞颂之情:"啊,美妙!双唇象玫瑰,向我们微笑。美丽的春天女郎,披上彩色外套,真漂亮,真美妙!"当人们唱起那句"露水是她的眼泪"时,旋律轻缓飘下,变得沉郁动人。
第三首圆舞曲富于奥地利乡村舞曲特点。人们在轻灵的节奏中,看到多瑙河畔农村姑娘和小伙子的欢乐欢舞。曲调中起伏的音型,犹如他们飘飞的衣饰;节奏中强劲的重音,象是他们轻轻点蹋的舞点。这首充满乡土气息的舞曲,刻画出多瑙河边美丽醉人的春意;而生活在这条蓝色河畔的人民,正是美好的春天的人
    第四首圆舞曲流畅的旋律在奥地利疆土上勾画出弯弯曲曲的蓝色航道。在这有生命的线条中,流淌着奥地利人民的沸腾的热血。这段急切奔放的舞曲,向人们讲述了英雄民族在多瑙河边繁衍生息的古老历史。我们从那粗犷的音响中看到,峭壁上的古城在历史的烟尘中一个个地诞生,放射出令人肃然起敬的光华。
    第五首圆舞曲是第一首圆舞曲的扩充与发展。虽然在音调上它们相去殊远,但在气质上却同是一曲欢呼春到多瑙河的热情赞歌。一个短小的引子之后,管弦乐队轻轻地奏出婉转多姿的音调,在渐次的暗涨的力度中,高声呼唤出:"春天来了,多么美好"!
   《蓝色的多瑙河》的尾声,结构庞大,音响丰富,几乎包容了乐曲中的所有的圆舞曲的主题。但是,在演奏的次序,主题的选择以及使用的乐器上,仍有多彩的变化。尾声中现了第三、第四和第一首圆舞曲,然后,响起序奏中多瑙河水波荡漾的美妙回声。在清澄的色彩中,长笛颤动跳跃的鸟语,让人们沉浸到田园诗境之中。忽然,一阵急风骤般的音流汹涌而至。全曲在火热的狂欢高潮中结束。这段尾声,显示出施特劳斯的高超的管弦乐写作技巧。当作品受到冷遇时,作曲家自信地说,他不对这首作品抑有奢望,但尾声还是成功的。
五  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写于民族危亡时刻的《蓝色的多瑙河》,充满爱国之情,浸透着奥地利人民对祖国河山的敬仰之情。每当远离家国的维也纳人听到这支撼动心灵的旋律时,总禁不住热泪盈眶。正如有位名叫汉斯立克的音乐评论家说的那样:"不管奥地利人相逢在世界什么地方,这首歌,就是他们的无形身份证。”人们还称他为奥地利的第二国歌。
六  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了管弦乐曲《蓝色的多瑙河》,一同领略了多瑙河边美妙的风景,同时也感受到了小约翰.施特劳斯那颗深切的爱国之心,每一个民族都有他自己所特有的能代表自
己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和作品,比如我们中国就有国画和《高山流水》还有去年欣赏过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等等。在以后的课上我们还将欣赏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