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酒后不开车的作文:洛水淘尽九六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10:57:40
洛水淘尽九六城    东汉末年,由于董卓之乱,致使经营近二百年的都城洛阳遭受空前劫难,“二百里内,室屋荡尽,无复鸡犬”,“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面对着洛阳破残荒凉的景象,曹操只好移都许昌。但他对洛阳仍然是念念不忘。建安末年,曹操西征关中归来后,即令百姓修建洛阳城。220年曹操病死洛阳后,其子曹丕逼献帝“禅让”,而登上皇帝的宝座,改国号魏,定都洛阳。曹魏都洛,千疮百孔的洛阳城得到了初步恢复,在原东汉都城的旧址上修复宫殿,起建新室,但规模远不及东汉洛阳城。曹丕后,明帝睿、齐王芳、高贵乡公髦、陈留王奂为帝,对洛阳城的建设都曾给予一定关注,黄初元年(220年)“12月,初营洛阳宫”,大和元年(227年),营筑宗庙,历时三年落成,青龙三年(235年),“大治洛阳宫,超昭阳、太极殿,筑总章观”。特别是明帝睿动用民力大规模地进行城市建设,使洛阳一度繁荣起来,宫殿苑囿建筑较东汉虽有逊色,但亦相当华丽。
    魏咸熙二年(265年),晋王司马炎重演曹丕逼汉“禅让”的前例,篡权称帝,史称“西晋”,仍都洛阳。城市、宫殿多沿旧制,虽建树不多,但所建亭台楼阁,亦极尽奢华。司马炎后,经“八五之乱”和“五胡乱华”,使洛阳再度遭到浩劫,巍峨的宫殿又成丘墟。
    曹魏都洛历时四十五年,西晋都洛五十二年,两朝共都洛九十七年。
洛水淘尽九六城
    魏晋洛阳城是在东汉故城上建立起来的,城池建制与规模基本上与东汉相同。皇城东西宽七里,南北长九里,城墙外为护城河阳渠环绕,城四周开十二门。今翟泉村、金村、保驾庄村、寺里碑村、龙虎滩村及西城口为城郭四隅。
    皇城外为居民住宅,分布着许多里,随着经济的繁荣,在城东设马市,在城南设羊市,市场早放晚收,均有定时。
    皇城内,宫城坐落在城中偏北的位置,宫城北是芳林园,西有金墉城、洛阳垒、金市,南为官衙公署。
    皇城十二门,基本上沿用东汉旧城门,略作修葺,门名称有些变化。曹魏时,唯改汉平城门为平昌门。西晋时,城门名称多有变更。东垣三门,由北向南依次为:建春门(汉上东门)、东阳门(汉中东门)、清明门(汉耗门);南垣四门,由东向西依次为:开阳门、平昌门(汉平城门)、宣阳门、津阳门;西垣三门,由南向北依次为:广阳门,西明门(汉雍门)、阊阉门(汉上西门);北垣二门,西大夏门(汉夏门)、东广莫门(汉谷门)。城门有楼,为两层。每座城门有三条通道,中间为御道,两边为平民百姓的走道,左入右出,不得相逢。御道两旁筑土墙,高四尺,公卿百官可以走中间的御道。十二座城门之外,都有桥横跨阳渠水上。阳渠水源出于幽谷,向东注入城西北角的阳渠,绕城至建春门外又合二为一,向东注入洛水。洛阳城以外的道路,青槐掩映,绿树成荫。
    宣阳门为皇城正门,门外直南御道东侧有三雍建筑,帝王郊祀等重大活动多从此门出入。曹魏嘉平元年(249年),曹爽和齐王芳出宣阳门拜谒明帝高平陵;司马氏乘机发动兵变,把曹爽和齐王芳堵在城外,自己屯兵于宣阳门外的洛水浮桥,卡住了出入洛城的咽喉。司马氏从此实际上掌握了曹魏的实权。
    三雍,始建于东汉,东汉末破坏严重,魏晋时期相继在原址复置。
    灵台位于城南三里,灵台东约一里是辟雍建筑,曹魏正始二年(241年)、五年、六年,齐王芳初通《论语》、《尚书》和《礼记》等书,就先后在辟雍祭祀孔子并以颜渊配。晋武帝泰始六年(270年)亲临辟雍,行飨酒之礼,赏赐太常博士、学土帛、牛、酒数量不等。
    明堂位于灵台东。西晋泰始二年(266年),修复明堂。太康十年(289年)10月,重建太庙(即明堂),迁神主于新庙,帝迎于道左,遂裕祭,大赦。文武增爵位一等,修建明堂者为二等。
    魏文帝黄初五年(224年)夏4月,复立太学,置博士,依照汉制设《五经》课试之法。正始年间,立篆、隶、古文三字石经于太学前,又刊刻魏文帝《典论》等六碑于太学,时太学生达千人之多。晋武帝、惠帝都先后亲临太学会见师生。为了给魏晋统治者歌功颂德,西晋咸宁四年(278年)10月,在太学中立“三临辟雍碑”。西晋末年,“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太学再次被夷为平地。
    城门,不仅是交通要道,而且是城防的重要工事,因而自东汉以来,都城城门都有严格的门卫制度。魏晋时虽依汉制,但由于政局常常不稳,所以门卫制度也就不能正常维持。魏末,司马氏专权,曹髦欲起兵攻司马昭,昭弟司马斡欲从西城阊阖门入城反抗,受到门卫守将孙佑劝阻。司马昭因此欲族诛孙佑。后经荀勖劝阻,才将孙佑免为庶人了事。
    按照封建社会的规矩,外将是不能轻易进入都城的。正元元年(254年)9月,齐王芳调遣镇守许昌的大将司马昭西击姜维。昭率大军到达洛阳,停在城西平乐观。齐王芳出阊阉门至平乐观检阅军队,左右力劝齐王芳乘机射杀司马昭,迫使司马师交出兵权,以剪除危及朝廷的后患。由于齐王芳犹疑不决,致使司马昭在没有任何阻力的情况下顺利进城。司马师遂设谋威逼皇太后废掉皇帝,进一步巩固了司马氏在曹魏政权中的地位。
    广阳门外还有射雉观和射雉台、斗鸡观和斗鸡台、修龄观,其西南有一小城,城内有厨琪垒和试弩坍,都是供皇室贵族取乐的地方。
    东垣是城防的重地。建春门西对北宫,是宫门东出的要道,关系着北宫的安危,地位十分重要。门东数里有七里涧,涧上有石桥,又名旅人桥,亦称七里桥。泰始十年(274年)冬兴建,是我国最早的石拱桥。这座单跨半圆形拱桥,桥柱下圆上方,可通水,便于大舫船通行。遗址在今偃师县西北石桥村。
    为了加强东城的防卫地位,东阳门内北面有将军府。将军府中有左、右、前、后四军。左将军设置始于魏明帝,西晋沿袭不改。晋武帝初年置前军、右军,泰始八年,(272年)增设后军,时满四军。五营校尉府也置于此,五营校尉是指屯骑、步兵、越骑、长水、射声等校尉,这是沿袭东汉制度。
    将军府北为步广里,步广里北为太仓。太仓是皇家的御用仓库,袭东汉太仓旧址。晋武帝咸宁二年(276年)9月,由杜预督建而成。太仓通过建春门与城外常满仓遥遥相对,是晋朝皇需物资的供应地。此外,杜预还修建了常平仓,发明了“人排”以代替“马排”,还建议于孟津修建了富平桥,开人类史上黄河桥之先例,杜预因善于发明创造,时人称他“杜武库”。
    太仓以西为武库,承汉而来。晋惠帝元康五年(295年)冬10月,武库发生火灾,司空张华恐赵王伦和孙秀借机发动兵变,采取了先戒严后救火的措施,因动作迟缓,致使自古以来武库所藏的历代宝物,如汉高祖斩白蛇之剑、王莽头、孔子木屣等全被焚毁。还有可供二百万人使用的军事器械也荡然无存。同年12月丙戍日,惠帝下诏重建武库,并从全国各地调拨武器以充实库存。武库东为太仓,西薄皇宫,北连太子东宫。所以,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都与武库有关。司马懿当年与曹爽争斗时,就是先占领武库,然后派兵出宣阳门,据洛水浮桥断曹爽归路,而置曹爽于死地的。
    西晋末年,王弥、刘曜、石勒攻破洛阳,曾驻军建春门,扼守这个军事要地。皇城内的主体建筑群落是宫城,由于东汉末年战乱洗劫,宫室完好的几乎没有,因而多为魏晋重建。初时,宫城坐落偏北,城南多是官衙公署,为巩固宫城的防卫能力,保障帝王的安全,魏明帝在宫城西边修建金墉城;西晋初,又在宫城与皇城之间加筑城墙,无疑使皇宫增加了一道屏障。
    东面鳞次栉比的楼观和达官贵人的宅院空前豪华。西晋宣帝司马懿住宅就坐落在这里。司马懿在曹魏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三十余年,逐步控制了政权,为其后世取代曹魏建立西晋奠定了基础。他们的住宅区称永安里。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未登极前都在这里住过。永安里实属西晋立国的源头。
    宫城城墙以西是风景区,环境幽雅,楼观并列,碧池泛波,是游乐和陶冶性情的最佳去处。自北面甫的楼观有万年观、百尺楼(魏文帝造)、高乐观、见亲观、清览观、东汜观、庆云楼、仪司楼、将军府、修龄观、总章观、阆风观、广望观、宣曲观、元览观、隐商观和凌云观。诸观高约十六丈,均以云母装饰,在阳光照耀下,熠熠发光,光彩诱人。其中见亲观有高阁九间;高乐观南行至清览观有高阁六十四间;元览观南行至隐商观有高阁五十五间。总章观是魏明帝青龙三年(235年)所建,高十余丈,由八方才人和六宫女尚书居住。相传,舜有总章之访,总章即明堂之地。总章观内有仪风楼,观南有翔凤楼和庆云楼。凌云观西有金市,为黄金兑换市场。金市北对洛阳垒,洛阳垒原为洛阳小城,永嘉之乱,改建为垒,实际上起防御工事的作用。诸观之间,皆以复道相通,足见其规模之宏伟壮阔。观楼之西,水池并列,有绿池、灵池、幽泉池、除流池、蒙汜池、鹤鸣池、灵芝池、流林池和都亭池等。灵芝池是魏明帝黄初三年(222年) 修建。翌年,有鹈鹕鸟云集于此。魏文帝以为是贤才欲出的先兆,于是下诏求贤。司空王郎举荐光禄大夫杨彪出任司空,自称有病引退。文帝为杨彪设置吏卒,位次三公。
    与台观楼阁、青山绿水相映的是金墉城。它南邻洛阳垒,位于皇城西北角。该城始于魏明帝,东、北、南三面有门,东曰含春门,北曰遥门,南为乾光门。西城墙上自南向北有六个观,纵向排队。五十步设一睥睨,以供瞭望,百步设一楼橹,以便防卫;屋台之上置一大钟,以和漏鼓。城墙外西北角有广榭,是炎夏季节避暑之地。城西有绿水池,城南垣上有西楼和东观;城内乾光门与退门的中轴线上有崇天堂和相互毗连的两个光极殿;中轴线以东有百尺楼,以西有昌都观。金墉城始建于曹魏,历经西晋、十六国、北魏、北周、隋、唐等朝代,与朝代的兴废关系极为密切。魏明帝修建金墉城,目的在于加强防范,既是用兵,又是禁锢重要人物的地方。
    宫城以南有冰室、凌云台、凤凰楼、将军府和崇文观。冰室仍沿东汉之旧,在宣阳门内,常年储藏冰块,供皇帝消暑并赏赐王公众官之用。崇文观和城西的总章观都是皇家为弘扬文学所建。魏明帝青龙四年(236年)夏4月,置崇文观,征善属文者以充之。凌云台是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年)建造,造型艺术颇具特色,就连所用木材轻重,都要事先过秤。台总高二十八,上壁方十三丈,高九丈,楼方四丈,高五丈,梁距地十三点五七丈,因其结构精巧,可以随风摇曳。凌云台上有明光殿,高八尺,累墙作道,通至台上,登台可尽观城中景物,南望少室山,可极山岳之秀美。明帝时准备登台,见其左右摇晃,害怕倾倒,就用大木扶持,楼随即塌地。时人疑为建造者别居匠心所致。
  魏晋统治者为建造洛阳城,煞费苦心,但终究不过是在洛水岸边多加一堆残砖烂瓦而已。